《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邻海的河 于 2012-3-1 15:42 发表
吸烟有助于思考
书有策略性的好


问题是我现在咳血、胸闷、后心疼。呵呵,若不是身体不允许,我是不打算戒烟的。总觉得戒烟后,写出的文字和诗歌,不得劲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忧郁的青蛙 于 2012-3-1 17:00 发表
嘿,我是把一本书读几千遍了


这也是对的,我有几本书,没事就翻:)唐诗宋词鉴赏、动植物百科、说文解字、坛经、古文观止等。

还有读过的书,我会重新分类,一部分是不会再读了,一部分还会重新阅读。分门别类,方便自己未来查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 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不要命的姐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 1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要太累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飘过心海的云 于 2012-3-1 19:26 发表
不要太累了


谢谢云,想着头顶上,有一朵飘过心海的云,温情的祝福:不要太累了……是否书海的跋涉、身体的病痛,这所有的苦楚,都变得无足轻重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2-3-1 18:58 发表
写诗不要命的姐姐


嗯,还好吧,自上月23开始,我又开始,停下来不写了哦。静静心,凝凝神~~

这个命,俺还是要的,不然你现在,就是和幽灵对话鸟,俺可不舍得,如此忽悠您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1# 紫穗穗 的帖子

这样就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身体太狠了,就会少掉你很多的乐趣,慢慢来,让自已过得美满些,祝好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平女 于 2012-3-2 10:08 发表
对身体太狠了,就会少掉你很多的乐趣,慢慢来,让自已过得美满些,祝好呢!


谢谢平女。呵呵人总是到了身体无法承受,才会想到爱惜它吧。这几天,每天只读书,晚上散步,生活开始有规律一些。

嗯,我要听你的话,对自己好一些。爱你~~你也要多保重,我记得你的身体也不太好的。我们一起努力,好好的,让生活更美好。拥抱平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2-3-2 10:00 发表
这样就好。。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245# 紫穗穗 的帖子

给我的字太少,不准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好吧,俺决定,把俺下半辈子的文字,都献给剑客也!!

俺就怕你不耐烦哦,也看不完鸟~~嘻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进行时

——读《现代诗歌的结构》(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的抒情诗)散漫随想


这本周宪主编,李双志翻译,德国著名学者胡戈*弗里德里希著作的《现代诗歌的结构》,当我几天前,拿到手中的时候,还没有开始翻阅,就无由来的生出一份亲切和好感。

我一直相信一种缘分,无论做什么,都是有命定的缘分和宿命的昭示在其中潜伏的。弗里德里希已然离开了我们。好在书本的神奇、文字的印记,却将作者的灵魂和思想存放在其中。请相信一个好书里,一定居住着作者“精魂不散”动人的思虑之舞和曼妙隐现的臻美魂灵。

胡戈*弗里德里希(1904-1978),他是德国著名罗曼语语文学家,费莱堡大学教授。据说,他还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演说家,由此我们可以想象弗里德里希教授,在课堂上神采飞扬的儒雅模样。他以细腻的语言、深入浅出的临场表达来感染并打动听众。

这本《现代诗歌的结构》,现在被世界各国的诗人、学者日益推崇,称其为现代诗歌研究领域里程碑式的作品。这本书1956年初版,到1966年出修订版,十年期间居然印刷了九版之多。由此可见,这本书籍能够保持如此广泛而持久的影响,必然有其不可忽视的内在价值和魅力四射的缘由。

我虽然没有去过德国,却用过不少德国产品,也曾听先生(他曾在德国居住过一年)和许多朋友,说起德国的一些风俗民情。这个民族是值得我们去好好尊重和仰望的,他们的身上有一种踏实、严谨和认真、诚实的劲头,谁都知道德国的汽车是世界上最好的汽车之一。有时候一种先入为主的好感或经验,会让你爱屋及乌,无由来的喜欢上一件东西或一个人。

《现代诗歌的结构》,这本书好像从天而降,落在了我的床头。让我的喜欢,从原本虚拟的一种状态,落在了一本书上和一个我不停会触摸的名字之上。我相信我和它之间,未来的相处一定是非常愉悦的过程。它一定会告诉我许许多多,我还没有知晓的秘密和激情采撷的至乐。

曾经说过,面对一本陌生的书,我总是喜欢先从书名上揣摩一番。就像面对一个陌生人,我要先感受,他跟我说的第一句话,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没有阅读之前,搜索资料是必要的准备。而阅读之中,就是一种相亲相伴。我就如同跟这本书进行不同时段的约会一般。有时我们卿卿我我,有时我们怒目以对,有时我们疑虑重重……现在我都可以想象出无数种我们相处时的各类情态了。

一个书名《现代诗歌的结构》,已经第一时间告诉我,弗里德里希,他想告诉我现代诗歌的结构,是可以通过典型案例,来揭示和分析的。某些现代诗歌,早已超越了原本的时代,具有超前意识和新技法的萌芽等。这本书名里,强调的“现代”一词,所指的是自波德莱尔至今的整个时代。而“结构”指向的是一种有机构造,是诗歌创作中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而说到“当代”时,指的仅仅是20世纪的诗歌创作。

搞清楚一本诗学理论书,究竟要传达什么之后,剩下的事情,就是如何阅读它,接近它。我读书,有时会和自己较劲,比如特别喜欢的和特别害怕的,我都会下功夫去读,浓厚的兴趣和迎难而上的偏执,对于我来说,就像湖上泛舟的两根前进的浆,我会交替进行。

阅读的过程中,我不会放过其中的任何蛛丝马迹。所谓开卷有益,有时并非一句虚言。这本书,开卷除了主编周宪一页简短精彩的致辞,还有一个中文版的序,是唐晓渡撰写的。我要感谢这两位点灯架桥之人。方家坐以论道,还得有人诚心诚意、牵线搭桥,让我能有缘,坐在一本书里,聆听异域仙音,展开自己“爱丽丝漫游仙境”的文学历险记。

妙不可言和拍案而起,都是有所获和有所喜的表现。语言的障碍,有时会推迟一种思潮或思想的到来。所以诗歌批评家唐晓渡,才会说:设若这本书,能在八十年代初就被译介到中国,该是怎样的一场“及时雨”……,或许中国当代文学的这场变革,利弊互现。压抑已久的爆发和西方思潮点线面的不断涌入,汇聚而成的飓风变革,必然带着后遗症。也就是消化不良,西化、拿来的彻底,同时丧失了自我的方向。可以说现在的中国新诗,依然没有自己完整的理论构架,各流派之间虽然旗帜鲜明,但缺乏理论的整合和高层次的交流,本民族独特的语言体系也缺乏反省和构建。拿来的那些理论和框架,有时我们生搬硬套,这就造成了目前有好的诗歌文本,却没有像模像样的诗歌评论,其中还包括,我们几乎找不到中国自己,本国的诗歌理论体系(新诗部分)……

现在我好像站在烟雾弥漫的荒野里,踮起脚尖,极目四望,白茫茫一片,还是看不见来路和去路。其实中国新诗史,的确不长,不过百余年。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急于认可,这三急会让我们在意识到差距中,心浮气躁,急于赶超。但是设想一下,一个婴儿到成人的成长全过程,如何能省略其中的每一步呢?!我们可以是天分极高、天赋极好的孩子,但是千万不要把自己当成神仙和魔术师。

一篇读书的随笔,写到这里,已经迷失或偏离了原本的方向。或许是我过于痴迷诗歌的缘故,我不忍看见自己和许多的诗写者,在一堆的西方理论和模版化的技巧里来回厮杀,找不到归途。而问题是,作为一个身在其中的清醒者,我还必须是一个“游泳健将”。也就是说,诗学理论的诸多书籍,尤如一个盛满水的泳池,我得是一个速度、耐力都非常优秀的运动员。我要以最快的速度、标准的泳姿,游完全程。

现在我从唐晓渡手指之上的某个岔路口,自觉归来。我继续跟随着唐晓渡序文,所指引的光亮,坚定地走向弗里德里希——那淡蓝封皮折页上温文尔雅的微笑。我相信他,相信这个目光炯然、深邃和善的德国大叔,未来的相守里,一定会给我一封神秘完美的密信,一封只属于我们之间,独一无二的交流和诗意燃烧、互动的对话。

如果说:弗里德里希,写这本书之前,已经酝酿或准备了30多年,我一定相信。所以作者的第一版序言,一上来就指明了这点。作者的观察始于1920年,从作者还是中学生开始,他就开始关注了“现代诗歌”。且不管这种关注或观察,起初是没有方向感,杂乱的。但是在持续性的观察和研究中,一些轮廓和秩序会慢慢的显现。弗里德里希,一再强调《现代诗歌的结构》,绝对不是一部现代诗歌史,本书的意图就是为了揭示现代诗歌的结构,也就是说:一种诗歌结构的形成,有着源头、萌芽、成因和结果的完整过程,并且可以通过具体的一些案例,互相印证、彼此交错。于是他喊出自己内心的话:“本书追求的是对现代诗歌超个人、超国家、超越短短几十年的症候予以考察。”

他还明确的指出,在没有将前四章读完领悟之前,最好不要阅读第五章。因为如果你跳着阅读,就会无法看清今日的诗歌与19世纪法国诗歌之间的关联究竟有多紧密。从他1956年写于复活节的第一篇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他谨慎仔细、一丝不苟的学者风度。其后我又仔细阅读了他第九版的序言。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他对这本书的标题“结构”一词,进行了一次辩解和梳理。

他试图告诉读者,“结构”这一概念,并非指向呆滞、完全僵化之物。或者不相信,这个词这个概念,可以用来概括“抒情诗这样无定形之物”。于是他特意强调了“结构”,在文学现象来说,是一种有机构造,是众多不同事物的一种具有典型性的共同之处。是诗歌创作中的共同之处,背离各种主义的传统,恰恰存在于诗歌的现代性中。

其次他再一次强调了,这本书,不是现代诗歌史,请读者不要误读和期待。某种意义上,这本书,只针对1950-1850年,约一百多年里出现的抒情诗和诗人,设定时限,来作为研究的案例和时序。并且我在弗里德里希1966年10月第九版的序言里,强烈的感受到他推崇的传统,说明抒情诗强大的生命力、宏大的影响力,包括着无尽的勇气和自由。我们可以凭借这样的诗歌,获得逃离功力目的的束缚。按照我的理解就是,给我们这个时代的人,留下最后一块精神的乐土和心灵的净土。而且通过这篇序言,他还含蓄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所以他说:“我无法辨识出那些就其事实而言,可能是崭新的事物,我无法从其可能的原创性,从其对近百年的诗歌构造的突破来认识它们,原因可能在我身上。不过,那些所谓的具象诗,连带其通过机械地抛出的单词碎片和音节碎片,由于其不育性,是完全不在考虑之列的。”

我完整地打出了他的这段序言。其实简单地说,他并没有看好1950年之后,出现的诗歌实验,就是完全打破语法规则,用单词和字母本身构造出可见的图像,这就是他文中提到的“具化诗”,他不屑一顾,也不愿承认的崭新事物,他给它们的定义是“不育性”。通过这些坦荡、坦白的文字,弗里德里希,在我的心目中越来越具化,我愿意称呼他,一位维护传统脉络和经典的,十分严谨又和善可亲的德国大叔。

我想,仅仅是站在弗里德里希他家的大门口四处张望,我已经闻到了文学大餐扑鼻的香气,现在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静静的阅读和慢慢的消化,其次就剩下反复的思考和来回的印证。

一本书的目录,尤如一个人的一生回顾和展览。我在走马观花的旅途中,留下星星点点的路标和插叙,以便未来继续寻觅和深入发现其中未知和未曾领悟的奥秘……



2012年3月1-2日随笔涂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穗言穗语(每日诗话)

3月1日穗言穗语

1、人是需要表达的动物。而e时代,这是一个言说过度的时代。
Whereof one cannot speak, thereof one must be silent.

——摘录于清湖博客《停在言说的临界处》。

很喜欢这一句话。如同那句“对于不可说的事物,必须保持沉默”。他说曲解它,而我也愿意对这句话进行再一次的曲解……

2、坐个沙发。慢慢地阅读清湖的这篇文字《停在言说的临界处》。这些看似零散、零碎的感言,其实非常的有意义。“对于不可说的事物,必须保持沉默”在我看来,也可以说如同仰望星空,感受星星闪耀的光芒和神秘未知的世界。某种意义上,曲解它,也非常有意义。

诗歌的写作过程,有时就是冒险的过程。我喜欢这个过程:))

3、诗人钱刚说:“改变很难,不外乎是三种原因:一是习惯,二是惰性,三是自负。”的确如此,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四惧怕。因为当你用惯了一样东西,换一种来用之前,你必然会不知所措。人是矛盾的统一体,即渴望新奇、冒险,又贪慕习惯、恒定。改变改革是需要花费大力气,某种意义上是一次自我的倒空和否定。

4、诗歌广义的抒情,指向诗歌诞生的源头,游戏、劳作之余,人渴望表情达意,由此出现了诗歌的萌芽,以及诗歌的出现,还和宗教信仰的承载需要这一形式有关。

我认为诗歌永不可抹杀其广义性的抒情性,而其狭义的抒情手法,也并不是垃圾,对于诗歌呈现过程中,所选用的各种技法来说,只要运用得当,并没有绝对意义上的过时。写作诗歌的过程,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赶时髦和发现,而是在一定的积淀和传统延续上,所进行的探索、发现和颠覆。绝对不是现在一些诗人,所提倡的,毫无前提的一种反传统和反一切的颠覆和打倒。

我想说的广义的抒情性,是可以在大部分诗歌里找到它存在的踪迹的。我们只可在某一个时期,摒弃某种陈旧的语言和陈腐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而不能一竿子打倒诗歌的抒情性本质。我只认同,理性语言色彩和感性语言色彩,认同一种抒情手法、结构、语言的陈旧和陈腐。这就是我所指向的广义的抒情。

5、艾略特曾说:“诗歌在尚未被理解之时就会传达自身意味。”某种意义上,温经天的诗歌中,最迷人的部分,恰恰是他,许多不被人理解和揭示的晦涩之处。正是他和当今诗坛,不相协和的自我独特风格的呈现,不走寻常路,不走现在时髦的还没有路过繁复,就开始宣扬简单、质朴的返璞归真。要返璞归真,首先要走过繁复的道路,才可以去宣扬和展示。

我们喜欢某首诗歌,或者说最喜欢诗歌的某些部分,恰恰是诗歌文本中,最晦暗难解的那一部分。有时我们困惑于这种词语和词语组合之后,形成的旋窝和魔力,由于作者独特的体验或体悟,形成的自我词语的排列,构造出的神秘气息,恰恰是不容抗拒的一种席卷和掠夺。

弗里德里希,在他的《现代诗歌的结构》一书中,第一章就指出了这两个关键词:不协和音和反常性。这也是对现代诗歌的展望。一种费解和迷人的并置,可以称为不协和音。它给我们理解诗意,诠释诗歌内涵,设置了种种障碍、谜团和迷途。

有时候,诗歌的晦暗是有意而为之的。波德莱尔曾说过:“不被理解,这是具有某种荣誉的”。而蒙塔莱也曾经明确表示:“如果诗歌创作的难题就在于如何让人理解,那么就没有人会写诗了”。

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诗歌,都在努力地摆脱“单一性内涵”的传递,由此构成现代诗歌神秘的、玄隐的内部诗核,简约的言说表达、错综复杂的言说方式和构架、语言的圆融、内涵和意义的张力、悬疑,从精确到荒诞,微观细节的呈现、宏观架构的掌控等等。

作为读者的我们,一旦深陷其中,必然受到这些元素的祸害,有人是逃跑和害怕,因为阅读的喜好、经验值的积累等等,都会制约他的进入。晦涩会带来两重感受,一是神秘的美感,一是茫然的失措。

我们必须容忍文本自身存在的事实,半可解的诗歌和不可解的诗歌,总是会有被发现和认识的某种途径的。但是按照艾略特的话,来理解,其实一些诗歌成为文本之后,早已无形中摒弃了一部分读者。它以拒绝的方式,在一个读者先入为主的观念和经验中,首先拒绝他们的眼睛。

用艾略特的原话就是不让:“某些读者的习惯得以满足”的意义。

6、看老愚的文章《于丹式解读有多少营养?》有所感:

于丹的《论语》心得,说得直白点就是读后感。其实有多少营养,取决于读者的水平和水准。还是见仁见智的一种表达和看法。

黄侃大师曾说过,平生最恨也最讨厌“杀书头”的人,偏偏这个时代,就是“杀书头”的时代,无论读者,还是所谓的百家讲坛的“说书人”,都是这个级别的,你还能要求什么高度呢?就说泛读吧,也会有很多不同的版本……不知道这些“说书人”,是否都明白哦。

7、我现在满脑子诗论。可是一边读,我一边骂它们都是狗屁。我从“结构”一词,跳到“解构”,发现它们不过就是建构一座房子,然后又拆掉它。并且说明了整个拆掉的过程。

8、我从来不相信:一步登天和点石成金,但是我相信:滴水穿石、集腋成裘。读书是一辈子的事情,而读书不是为了某一个功利目的去读,更不是谈资和显摆。也没有赶时髦一说。

9、我喜欢随读随思,然后随悟随疑。盲从,只会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地。粗粗的翻阅几本外国的诗歌结构研究的书籍。某种意义上它们也是变相的诗评。以研究经典为案例,陈述自我的阅读感言,然后镶入思想的构架体系。

10、时时刻刻学习:)让自己思绪的火苗,席卷一切。我们生活在一个怀疑“奇迹”的年代,其实在我看来,诗人恰恰有创造这种“奇迹”的本能和才能。

而诗歌回帖中的交流,更是一种心和心的跟进和交谈,我相信一种“交流的奇迹”,有时通过作品,某一瞬间的共同目睹和感应,由此打开了彼此那条神秘的通道!

11、幽思对应孤独,而快乐一词,却是打开的窗口和怀抱。于是快乐,尤如光源,可以呈现射线的方式,四散而开。在诗歌里,也能体会这样被照射到的“快乐”。而喜欢幽思的人,必是孤独的人,沉默的寄居者。

12、现在,我想探讨“幽思的人”和“快乐的人”,其实他们都是类似于光源的人,他们可以同一个人的所指,快乐是辐射于外的,而幽思是内敛于己。关键是这两个题目,关系到弥尔顿的两首诗歌,由此有了另外的象征意义。人类要思考,才会幽闭而思。

13、诗歌要传达什么?只要我每天读诗,沉浸在诗歌的海洋里,似乎每面对一个诗歌文本,我都会在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到这首诗歌里——显而易见的意义,忽隐忽现的思想火苗,以及晦涩难懂的不停替换、转变的能指和所指部分。

14、悖论的语言,在诗歌里存活。这一主张,似乎和诗歌质朴、简单、明晰等特质相排斥。关键是人类的情感和思想,在表情达意之时,本来就存在着潜在的未被发现或揭示的悖论。由此,我们可以从许多诗人的作品里,看见互为矛盾的悖论色彩的语言存在着。

15、柯勒律治说:“赋予日常事物以奇特的魔力”“唤醒精神”,这两句话,在我看来,就是诗歌的任务之一,这里面也包括了诗歌到底要表达什么?诗歌中悖论语言的存在,有时如同一双手的正反面一般,会唤醒我们的视角,探寻从平凡到神奇的过程之旅。

16、艾略特曾经评论过,他认为诗歌中存在的语言及其词汇,总是在不断的细微变化中,也就是更迭。这种变化的永久性,就发生在词语和词语之间,不断的组合、拼贴中,由此获得新颖的、意料之外的效果。

如果我们知道了词语之间变化的密钥,我们就能更好的把握创作过程中,思绪流转的全过程。人为地锻炼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这就是诗歌手艺活的一面。并非没有掌握的方法和进入的渠道。

17、含混和悖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布鲁克斯在《精致的瓮》里其第九章,特别谈到了诗人丁尼生。说他是最后一位把悖论和含混的微妙含义结合联系在一起的英国诗人。并且清晰地指出,诗歌中无法避免的“含混”和“悖论”,恰恰让丁尼生的诗歌作品,更加的优美、耐品。好像一个人高兴时刻,突然流淌下来的热泪。

18、悖论和含混的存在,是诗歌中不可解释的一部分,但是任何一首诗歌,都不会让人完全不知道,要说的是什么。悖论和含混虽然意思不同,却的确有关联性。这两者放在一起,在诗歌中可以找到众多的案例。不要以为含混和悖论,就一定会将一首诗歌的全部意义给抹杀了。很多人读书,都喜欢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

19、于诗人来说,文字是神授的!可是未必是给予你的:)就好像有人中彩票,却未必是你!

20、米*巴赫金,俄国著名的哲学家、语言学家和文艺理论家。我对他发生兴趣,或许永远跟诗歌有关。每一个通过语言,不管是评论、诗话还是理论思想等等,只要他以“语言”的形式出现,接近诗歌、阐述诗歌,我都会对他产生兴趣,研究他、了解他。我会把这些人,当成我诗歌荆路上不时出现的引路人。

21、我在想一个问题,就是目前诗歌中一再提到的冷静叙述、安静气场的问题。或许正是因为小说情节,不断地带入了诗歌场景。才会把小说的某些特征,譬如抵制冲动、逻辑性、条理性的表述。由此出现了诗歌形式中情节的冷叙述特征。当然诗歌里的情节,不同于小说的情节处理。其陌生化和跳跃性都比小说,要强烈的多。

22、“各种独立的不相混合的声音与意识之多样性、各种有充分价值的声音之正的复调,这就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征”,把这一个长句子,简而化之,就是多种性格和命运的指向人物,在他作品中发出各自有价值的声音混响,由此组成“复调”小说。若再简单一点,我愿意把这个复调小说,理解成倾听一曲“命运交响曲”的最佳混响效果。


2012年3月1日晨时整理、记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在奔跑》(长诗创作谈)

——2012年长诗《我一直在奔跑》创作始末

题记:眼泪,一定是要流下来的。流不出来的那些,是二十多年码字生涯的无怨尤吧。


(一)岔路的絮语

如同不记名投票,若在一张白纸上,画下那些熬夜的日子、香烟和身影,的确是重重叠叠的黑暗和死亡高高低低的烟灰……

时间的佐证。能看到的,只是一首首完整或残缺的诗歌,看不到的,或许是文本背后,每一个作者自己心知肚明的愚痴和坚持。

网络诗选博客,邀请我写一篇有关《我一直在奔跑》的长诗创作谈。沉默了数日,如同奔跑的长诗第二首《草叶集》里,曾经提及的“没有一丝风的太平洋海面”。安静,到了极致,我就能听到自己血液流淌的声音,心跳怦怦的,无数倍的放大着,那体内行走、奔跑的声响……

我突然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落笔。像岔路口彷徨的少年,看着自己和自己的影子,四分五裂,而后奔向四面八方。

算算自己写诗的生涯,的确很漫长。从13岁开始迷上了现代诗歌开始,少女时代,背诵过无数的古诗词,也抄录过无数诗歌前辈的诗抄,那是自己青春岁月里最快慰的事情。买不起书,就抄录整本的中外诗集。现在我的家里,还有一箱子的各种笔迹的手抄文本,我曾经发动过全班字迹优美的同学,课余帮忙抄写和抄录。

1987年自己第一首小诗《无题》,在一个偏远的不出名的诗刊发表了,那是对自己稚嫩的笔尖,一种莫大的鼓励和奖赏。那年那月,诗人的称号,是无比崇高和神圣。我记得我还曾和《诗歌报》当时的副主编乔延风,通过许多封信,无非拜师求艺。那些信件也保存的好好的。要知道,那个时候信息是极为闭塞的,我能看到的天地,还仅仅只有巴掌那样的大小。

我也曾写过小说和散文,最后发现自己的性格豪爽、坦荡、激情,更适合写诗,于是工作之余,我就会寻找一切的有关诗歌的资料和信息。有时候,一些缘分是命定的,譬如自己,少年时爱好众多,音乐、绘画、舞蹈、体育都曾涉及。而几度流浪,辗转颠簸,我唯一没有丢弃的,只有文字,只有一生钟情的诗歌。它让我始终保持着一颗童心和善良的本性,唯美、跳跃、真挚的行进……

一旦回首,思绪万千。自1998年上网开始,这些年一直在网络上四处流浪,几近疯狂的创作和沉浸。为了诗歌,我辞去了某刊物主编的职务,为了诗歌,我无法顾及自己股票账户的升跌;为了诗歌,我像两头燃烧的蜡烛,身体每况愈下;为了诗歌,我连自己最渴望拥有的孩子,前年都没能保住它……人一旦痴迷,才会忘我和忘情。说心里话,其实我并不抱怨那些失去的财富和健康,其中还包括我最好的青春年华和美貌吧。我曾在电脑边不吃不睡,坚持过38个小时,读书和写作的过程,很苦也很快乐。我甚至忘记了生活中该去享受的最简单、最平凡的琐碎快乐。我像一头不问收获,埋首前进“愚笨”的骡子一般,勤勤恳恳的写作,默默无闻的码字。

2007年年中,我的第一本诗集《女人书》出版了,其实这本诗集,本该2001年就该出版面市,或许是性格使然,老天的作弄。我写诗,只因喜好和爱,别无他求。对于这个诗坛来说,我总是一个迟到者和陌路人。写了那么多年,我唯一渴望、真切的梦,或许仅仅是写好它,写下我前半生的坚持、流浪和辛酸,写完我一生的愚痴、真爱和悲悯。

一株野地的麦穗或紫穗花,她向往的天地,是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是作为一个现世之人,该有的逆风飞扬、从不媚俗的脊梁骨。当自己第一本诗集《女人书》出版之后,带给自己的并非喜悦和多年辛苦结集出版的欣慰,而是一种无可名状的灰暗和失望,我有几个月的时光,都在一种死亡笼罩的情绪里沉浸和疑惑。

在一个喧哗时代,作为一个诗人,一个默默无闻、无欲无求的诗人,是悲哀的事。即便我这些年来我从不投稿,不企望获得一个正名的勋章、排名和认可,我还是能够感受了许多无形的压力、压抑和黑暗。2007年下半年,第一本诗集出版后,我开始思考,真正静下心来思考,询问自己,如果未来,拿走诗歌,你觉得自己还可以好好的活下去吗?即便可以的话,你觉得自己这样无知无畏的活着,还有意义吗?曾有人说过,诗歌不是生活的全部,或许,在我这里,诗歌的存在意义,已经大于了原本的生活和本源生命。

我曾经无数次,因为诗歌而难过、流泪。我不是一个软弱的女子,我不贪慕虚荣,我只是爱诗爱到了骨髓里。诗歌,的确是我的赖以存活的空气或毒药吧。

一个诗人,或者说:作为一个诗写者,当他写到一定的时候,都必然面临着一种成熟的诗风和语言。而自己又是一个传统观念很深,抒情色彩浓郁的女子,我深受八九十年代思潮和诗潮的影响,许多语言和表达方式,的确传统、唯美、高蹈、陈旧。2006年下半年,我在诗歌报论坛驻扎下来,已经意识到了自己语言、诗风的成熟。我感谢诗歌报论坛,它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户。(其实自己和“诗歌报”的渊源有二十多年说不清、道不明的不解情缘。)透过这个窗口,我看到许多不同流派和风格的好诗,由此及它,如同网络的无限伸延,视野一旦打开,剩下的就是自我的警醒和领悟。我开始真正意义上的转变和转身。

可是如何才能真正地倒空自己,丢弃原本驾轻就熟的惯常的语言和技巧,找到另一种适合自己的语言和诗风,这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随随便便,就能突破和升华。随后的几年,我在一种反思蜕变的痛苦中,不断地摸索、尝试和改变着,我曾说自己,始终在幼芽的高度微笑,如同一枚青涩的石榴,保持着不成熟的枝叶和生涩的果实。

这些痛苦的历程和痕迹,有我随手记录的约几十篇的日记可以证明。一次次尝试,一次次败北,一次次继续鼓起勇气,继续打倒原本优秀的“我”……无数个沮丧和忧伤的时刻,我会不停地问自己,这么拼命的写诗,你究竟为了什么?这些星星点点野草般的诗歌,究竟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很多时候,我都无法回答它们,或者给出一个自己满意完美的答复。我只知道,写作构思的过程,我很充实、快乐,饱满且激情。或许是性格的原因,习惯的驱使,我诗歌生涯中的转身,如同茫茫大海狂风暴雨中,一叶小舟的抗争和无畏。

2009年10月中旬,我回到了老家芜湖,整理自己少女时代留下的一些原始手稿、诗抄和信件,我翻到了积满灰尘的当年购买的诸多诗集和文论,其中有伊蕾、陈所巨、李轻松、席慕容等人的爱情诗集,朦胧派诗选,诗歌报1984-1989年泛黄的报纸,《南疆诗刊》,许多诗刊诗报的合集,外国诗人诗选合集,雪莱、拜伦、普拉斯、里尔克的诗集等,其中有一本外地诗友,生日赠送给我的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集,其中也收录了《草叶集》。

翻看这本诗集里,我看见自己,当年曾经划下过一些句子和阅读体会。我想自己张扬、大气、自由的诗风,或许无形中深受惠特曼当年的影响,其中我还要一再提到台湾,一生尊敬的老诗人洛夫,以及朦胧派、后朦胧派的诸多诗人大家(只要是八九十年代开始写诗的人,都或多或少地知道他们,我就不一一点名记录了)。这些诗人,都曾经在不同时段,影响过我,曾经的痕迹和模仿,是每个诗人必由之路,这是不可抹杀的写作历程。

说了那么多岔路口的彷徨——天南海北,似乎无关紧要散落的絮语,一篇《我一直在奔跑》长诗的创作谈,其真正意义的构思、反省和落成,才刚刚拉开一个小小的序幕……


(二)沉重的蜕变

蜕变,何其难!2010年年初-2011年末,是我离开网络时间最久的一次。其实这些年来,我也曾经几度搁笔,停下来思考。而这一次,我是真正的安静下来。我把自己隐藏起来,好像一只秋蝉汲露,埋首于书籍的海洋,我想通过孜孜不倦的读书,找到自己未来更加明确的前行方向。其实穗穗是一个诗痴,让她整个的停下来,不去写作,有时比让她去死,还有艰难和难过。

那段沉潜的时间,是自己创作生涯里,写诗,写得最少的时段。其中的缘由有三,一是心力憔悴,身体的确透支了。二是尽管努力了好几年,我还是没有把自己真正的倒空,舍弃旧我,突破原本的创作瓶颈。三是写到一定的时候,我的确能够保持一个恒定的水准,也就是给我任何一个题目,我都能写,而且写得不会太差,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我知道自己积累多年的能量,已然消耗殆尽了。一个诗写者,最可怕的就是掏空了自己,诗风保持一成不变的高度。所以我打算停下来,只读书,不写作。只思考,做读书笔记,不再上网,也不和外界联系,安安静静地躲进小楼成一统……

心力憔悴,是因为从2006年下半年,我辞职之后,开始有了充沛的时间创作。直到2009年年末,我因疯狂的写作,导致自己的身体每况愈下、病患不断,我的身体,就像一个破旧的雨棚,不时漏雨,已经到了无法再支撑下去的地步;又好像是绷紧的弦,已经到了强弩之末。这个期间,我至少写作了近三千首诗歌。陪伴自己的,只有无数的不眠之夜和点燃又熄灭的香烟。我并不好烟,我写作的过程,对香烟有依赖性。要知道,这些年我写诗,包括写评论和诸多文章,并不投稿,也不问它们是否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有朋友批判我,你写了那么多,怎么从来没有一个“代表作”或精品意识呢?你该慢慢的写,慢慢的发,停下来……我知道他的批判和指责,并没有错,其实他并不了解我的情况,我和许多写诗之人不同,我几乎把我全部的时间,都投入到诗歌创作中了。而我一旦投入进去,的确是一个无比疯狂、没有节制的过程,就好像启动的赛车,根本无法在中途减速或刹车。

或许正是因为他的指责,我才会怀着愤懑、幽怨的心情,写下了那首《代表作》的诗作,替自己第一次进行诗意的清算和反省。那首诗歌的题引,我依然记得“我所有的诗歌,都是一张白纸或手纸。”

后来又有朋友说,你不要浪费你的才气和才华,要写出真正的好诗,就必须安静下来,思考未来的出路。跟着我身边的挚友和诤友,也在无情地嘲笑我、骂我,他的话大意是:我看你一直都没有太大的改变和进步,除了2007年有了一些主动的意识,但总体并没有多少欣喜让我看见,你虽然写了那么多,却都是垃圾,你在不停的做着无用功……他的话,曾经让我无比的沮丧,我曾经灰心丧气好几个月。我的痛苦,或许也缘于此。我承认,对于诗歌我几度反省,对于诗歌的语言和技巧的把握上,我的确有几分灵性和才能,但我的确是一只笨鸟,很多时候,我比许多天分极高的作者,付出的努力和心血,要多得多。

我并不是不渴望改变,不求上进的女子。我若是安于一种成熟的表达,我就不会为诗歌如此的难过和痛苦。回首当年,现在的我无比感激他们。若没有他们的冷嘲热讽和不断的鼓励督促,我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浅薄。或许,我还会把诗歌仅仅当成自己余生的喜好,一种自我创作的愉悦体验和嗜好的坚持。

我的确应该为诗歌做点更有意义的事情,不仅仅是对自己未来的诗歌道路负责,也是为了结伴而行、各自孤独行走、跋涉的诗友们,做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我从来不藏着掖着,只要看到好书、好作品,我都会推荐给我的朋友们。这些年来,我从一个诗人自觉自愿的角度,欣赏着身边的朋友、网络上陌生的诗友。每每读到好诗,就是我最大的快乐和幸福之事。让我感动的是,在十几年不间断的网络论坛的版主生涯里,我遇见了无数的知音和知己。有一天,我突然领悟到:你的善良和真诚,无私付出的点点滴滴,同样是有回报,正所谓不求而得。

二十多年的码字生涯,十几年的版主生涯,有多少万首路过眼睛和心灵的诗作,我无法统计。而我曾经点评过无数的诗作,自己实在记不清了。有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这代表了什么?多年后,回头俯瞰,其实对他人的赞美和批判,只要是发自真心的,无论当初的点评或读后感是多么幼稚,它都是有意义的一种存档和记录。而那些我不曾收录的点点滴滴,也曾在他人的心里,留下了真情的种子……你对别人的好,有时别人会记忆一辈子的。有许多我认识或不认识的诗友,他们曾经称呼我为“老师”,而我实不敢当,我其实不配称为老师,我为他人,所做的不过是举手之劳的一点点小事,而他们永远记住了我的好。由此,我更加感到羞愧和羞惭,也坚定了自己未来,继续与人为善、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不存私心的本性。谁说善良、真情、幼稚的那一段历程,就是一种低级、庸俗的趣味呢?!

2010年8月21日,我写了一组短诗集《果丹皮》,其中有一首《脏》,我曾经这样写道:

我若是一本书
我宁愿 越来越“脏”

我不想保持干净
搔首弄姿 在画中
我只想生活 爱  然后
不停地弄脏自己

是的,我愿意是一本书,有人阅读的书,它肯定会越来越“脏”,但这并不影响我清清白白、干干净净,坚持“雪白”的一生和信念。

蜕变何其“沉重”,如同肉体,若不沉重,如何能承担灵魂永久的居住。

2009年10月中旬,那次回归故土的驻留,也算是我自己创作生涯中一次重大的抉择和舍弃。自2007年第一本诗集《女人书》出版后,第二本诗集《我一直在奔跑》本该在2009年下半年,就该结集出版的。我已经为它的出版,准备了很久,并且几度修改原作。可是,面对自己三年多来,写下的近三千首诗作,我再一次无情地否定了自己。这是多么痛苦的抉择和舍弃!我想让自己真正的沉寂下来,倒空自己,回归雪后的天地,一种大寂寞的空旷……

《我一直在奔跑》的长诗,并没有如期完成。我在2009年10-11月期间,仅仅写出了其中的五首,原本的计划是8-12首之间,具体几首合适,我没有最后敲定篇幅。中间几度修改,写到第五首《太阳之子》,我突然不知道后面该如何继续命题,然后写完它了。

没有写完它,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自己写完这五首诗歌后,突然醒悟到自己无法突破的缘由,和自己疯狂的写作有关。我的确需要停下来,倾听和阅读。而不是继续这样疯狂的写作,最后将自己逼入绝境。所以这一首长诗,一放就是三年,直到我2011年年底,一次意外的邀请,一个博友让我替他的散文集,写一篇随笔的序文或书讯,我才重新拿起笔。

考虑到自己第二本诗集《我一直在奔跑》,已经又拖沓了三年,2012年必须要整理出版的问题,我把这契合我诗集的长诗,未曾完稿的残篇,重新提到了写作日程上,想着究竟该如何完成它。

今年2月初的某日,我在阅读、整理诗歌资料的过程中,看到“浮世绘”三个字,突然触电,触发了自己冰封已久的灵感,于是我想到就用《浮世绘》,作为《我一直在奔跑》其后的命题。考虑再三,我把自己2011年年底创作的那篇——结构和语言都富有新意的《沉默的嚎叫》,也加入了其中,并且在短短两日,就写完了其后的《六度轮回之人道》和《浮世绘》。其后的几天,我沉浸在不断修改、完善原作的琐碎里,调整其中诗歌的顺序和结构安置。于是这篇长诗,在2012年2月16日晚,才算初步正式完稿,尘埃落定。这组长诗,时间的跨度有近三年之久,但真正的用时,包括彻夜修改的全过程,不过二个多月。

2009年年末,我按照自己原本的计划,停止了写作。不仅暂缓出版自己的第二本诗集,而且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潜修。我如一条深海的鱼类,沉潜下去,忘记了尘世,静心地读书。那一年,我跟着我先生,来到了深圳居住。这段时光,其实是自己最轻松、快乐的日子。尽管不写,倒空自己。这个过程,依然是无尽的挣扎和不停地叩问。我还是很庆幸和快乐的。我庆幸的是,我从忍着不写,到真得不写,然后到写不出来,这三个过程,我用心情日志的方式,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并且通过读书笔记,让自己向往外界繁华的心思,真正的安静下来,剔除其中的浮躁和喧哗。那两年,我的手机几乎不响,我也几乎断绝了与外界的全部联系,只要几个好友知道我在哪里,我还好好的活着,没有被一系列到来的病痛所打到!

近两年安静的读书时光,我的身体,在慢慢的恢复中。我戒烟,锻炼身体,不再上网,不再疯狂写作。多年流浪生涯里,我第一次拥有了安定、简单、甜美、幸福的小时光。我每天和许多平庸的家庭妇女一般,忙忙碌碌,照顾好老公,除了家务、锻炼身体,剩下的时光,我全部都拿来读书了。深圳图书馆成了我每周一次必去闲逛的天堂和乐土。

这段难得清闲的光阴,我享受着世间最平凡、琐碎的细微幸福,我把每一件最平凡不过的小事情,比如擦地、洗衣、熨衣、洗菜、做饭、整理房间等等,都无比快乐认真的奉行和体验。我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和家人相守的简单时光。看着自己最亲爱的人,心满意足的吃饭,享受着自己辛勤劳作的点点滴滴,这感觉比自己写完一首佳作的成就感,丝毫不差。这就是我想要的凡俗生活,简简单单,本本份份,本真且质朴。

2010年6月,我戒烟大半年后,意外怀孕了。要知道,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喜讯。和自己的先生,相守十多年了,尽管一直跟随他流浪,我无时无刻,都渴望能拥有自己的孩子。因为我觉得一个女人,哪怕她拥有无限的财富,拥有诗人的身份,如果没有孩子参与的人生,却依然是不完整和残缺的。尽管自己的心性,总像一个孩子一般,永远也长不大……可惜,我没有能力保住他,并留下他。那一刻,我多么的无能且无助,其后有半年时光,我在无限的悲痛中得了抑郁症。或许还是诗歌,也只有诗歌,能拯救自己。除了诗歌,我又能拿什么,来记录自己当时的悲痛和绝望。那年的八月合集《我想,我还活着》其中的一首长诗《照镜子》,和一篇散文——七月流火之《闲言穗语》里,记录了从喜到悲的全过程。我的悲伤、我的愤懑,我的绝望,我的无奈啊……

检讨自己,多年来的不孕,无法养育自己孩子的事实,竟然和自己疯狂写作有关。人一旦松懈下来,只读书,不上网,不写作;不抽烟,不熬夜,我在九年不断的治疗过程中,没有喜讯传来。却因为,不再写作的两年时光里,意外的怀孕了。怀孕的那两个月里,我是多么快乐啊,我已经写下了自己每一天身体发生变化的点滴诗意随笔,但它们,但它们已经成了残篇,没有下文和结局的眼泪……

这些都是闲话,不着边际的闲话,我啰啰嗦嗦的写了一大通。但是,这些生活的点滴过程,也是《我一直在奔跑》这首长诗背后,一个生命真实影像的投射。

我写这首长诗的初衷,就是为了强调自我,主观意识浓厚的自我。每个诗人第一时间都必须正视、一生也无法逃避的那个“自我”!一个诗人,不管他的诗风和语言如何?其热烈、奔放、外向,还是安静、灵性、内敛等等,他都不可能忽略诗歌文本中那个——或隐或现、或有或无的 “我”。


(三)奔跑的意义,抑或是意义的深渊

一首诗,写完之后,的确是独立于作者存在的文本。可是它和作者之间,依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同血缘关系的延续和纽带。谁都不能完全忽略或割裂作者如何完成它的心理历程,以及最初的立意、创作意图和诗作完成过程中的框架、结构和流程。

踏进回忆,搜索零碎的、零星的创作体会和领悟。就像自己在诗歌中将“自我”完全的打开,不设防。面对生和死的叩问、思索,然后分裂自己、整合自己,这时候的自我,的确有无数的“我”,没有穷尽的化身浮现而后又湮灭……

其实看到这个诗题《我一直在奔跑》,即便不用我来描绘或陈述其中的意义,大家也能领悟三分。人从一出生开始,学会行走,懂得思考,开始疑惑之时,也就注定了未来寻觅的过程。这就是奔跑的意义,需要在不停的辗转、流浪和颠簸里,寻找、追问自己生存于世的价值和意义,这个过程,就是奔跑的全过程。由此我想到“过程主义”诗人称呼,其真正深刻的蕴涵。

所有的停留,倒空自己,也是为了奔跑。

我或许,真就是一个不明就里的“迟到者”。我从来不懂得,读书和诗歌,有赶时髦一说。我想真正的读者和诗人,都明白好诗、好书的定义,它们没有时间的障碍和时髦的标签。后现代主义,指向一个后现代庞大的语言、符号、结构的解构体系和先锋意识的时代,创新的脚步从来没有停止过。这也是中外诗歌历史的一场无休无止的奔跑。每个时期留下的“文本”,必然都烙印着,代表着那个时期留下的足迹和时代特征。但是诗意、诗性和诗境,却从来没有“过时”一说。我们只能说文本的陈旧、手法的陈腐,我们不能抹杀每个时期出现的精彩华章,那些优秀的诗歌文本、诗学理论和思想案例。

我深深知道,这一首《我一直在奔跑》的长诗,其中仍有许多不成熟的思考、语言的青涩和结构的探索,它们并不新颖、独特。这一组长诗,仅仅代表了“我”,一个70年代出生的女子,对自己这些年来,写作过程的一种总结、思考、反省和归纳,其中包括自己,二十多年来无悔坚持、创作生涯中不断的反思和顿悟。也是自己坎坷不断生命历程和个体经验杂糅在一起的,一次自我爆炸式的个人陈述史。

下面我来简单的说说,其中每一首诗歌的立意、构思、内容和不足吧。也算是一次告别这种诗风和语言的自我剖析。

————————————————————————

第一首诗歌《序歌》,是总纲,是序言。它陈述了自己,写作这首长诗的根本意义和一个俯瞰的高度、层次的出发点。或许少年时代,惠特曼诗风中的张扬、大气,以及他庞杂、宏大生存意义的启迪,这些零星的痕迹,在第一首诗歌个体意识极度张扬的表述中,以“倾听”和“奔跑”的两种姿态,再次复活。

我已经忘记自己,我原本的性别和国籍。我在本我、真我和超我三者之间,来回的奔跑、穿插和验证着。我在生和死两条平行并置且对立的跑道上,在“无法实现”和“无法描绘”的两种复活中,似非而是!这是两种虚构且无法抵达的真实,以对应自己真实生命,流淌过程中江海湖泊水性的奔腾,倾听世界“神圣的死的低语”……

这奔跑的意义,并不由诗中诞生或死去的“我”,生前的自己和死后的自己,一一验证后就失去他们曾经存在的,和未来还将继续奔跑的意义。我在诗中说道:“灵魂和肉体,孪生依偎。谁也无法战胜彼此或优于谁”,我无法去定义,或者说:不想去强调这拼命奔跑的人生,其意义究竟是什么?如同自己写下的全部诗歌,它们未来的存在价值,这由不得我来,得出最后的一个结论,无论忽略、淹没,还是永生不朽!

————————————————————————

第二首诗歌《草叶集》,简单概括,可以说,这是我自己前半生的个人简史。其中包括创作的苦闷、生命的历程、自我的视角、社会的斑纹等。所有的一切,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而这个我,并非原本意义上的一个小“我”,它已然无穷分裂,成为一个个时间和空间纬度中或虚构或真实存在的“我”。

全诗,共分为十六个小节。我用英文字母,安排了它们的顺序。对于诗中的结构,我并没有要求一个统一的模式和要求。我完全根据自己即时的情绪、气息的停顿和语言的需要,安排它们的长短、变化和句式。

这一首诗歌,中间出现的人物,主体的“我”和客体的“她”,其实都是隐藏在背后的作者。诗作的具体用时,我已经无法记清,只知道其中几度修改。感觉难过、无法继续的时候,就停下来抽烟,闭门读书或出门访友。诗作的A,也就是第一小节,是宣言,是否定旧我,诞生新我,一次自我和自我之间内心的独白。我在否定过去的“我”,我在鼓励新生的“我”。尽管我知道,努力、挣扎了三年,我并没有取得重大的突破和飞越。可是,我不得不面对过去那个陈旧的自我,我需要坚定的不容置疑地打倒她。

否定自己的过程,无比痛苦。我想大家都曾经经历过,这里无须我来过多赘言。十六个小节,如同行走的草叶集,它们代表了自己——无数警醒的时刻,无数挣扎的分秒,无数反省的黑暗。我在不停地检讨自己,检阅和反省前半生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和所历经的正道、歧路的全部事实。我知道自己抒情的姿态、自我的议论,仍占据着这首诗作的主要篇幅,它虽然张扬、正义、沉默且豁达,同时也卑微、沮丧、黑暗和锋利。

这样的草叶集,是一个两头燃烧自己生命的女人,半生的行走痕迹。此时此刻,并不需要“我”这张讨厌的嘴,继续喋喋不休的陈述……你们能读到什么,它们就呈现什么;你们能看到多少,它们就拥有多少。

或者这一首《草叶集》诗作的全部意义,就是那句:一生的干净是一件多么奢侈的坚持……还有最后一节结尾处,新生的我最真实的顿悟吧。

我曾无比热爱
南方的果园,仿佛随手就可以收获。但新生的我,更爱
北方的大雪地……除了白,除了静
再没有任何一种颜色
值得我用一生坚持

——————————————————————————

第三首诗歌《等一场大雪降临》,这首诗歌,是全篇中最短的一篇。它不过借用了一个简单的喻体“野草”,然后不断地出现,象征着一个一生热爱奔跑的人。她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又肯定自己,一个无穷循环往复的全过程。好像野草的一生,就是自己的一生。

其实这首诗歌,还有另外一层隐含其内的深刻寓意,那就是“奔跑的意义”,其实也是“意义的深渊”。我们的一生,何其无聊而漫长,偏偏转念一想,又是那么短暂和富有意义。因为你若不去经历,其中的生生死死,你又如何知道生命的意义,的确就是在“疑惑中奔跑,在奔跑中释疑。”循环往复,到死方休!

我们的一生,野草的一生。居然在等候一场大雪的降临,而且是一场——毫无意义、荒芜白色的大雪。这场大雪,就是覆盖,是促使灵魂飞越肉体局限的一次蜕变;是新生的“我”必须经历的白色“火焰”。或许野草可以重来,而死去的人,却无法真正复活。但是诗歌的意义、精神的向度和虚构的死亡,却可以让诗中的自我,无数次的复活和再生。

这让我想到《红楼梦》里,作者曹雪芹,他曾反反复复说到的“白茫茫一片大雪地,真干净啊”。原来,奔跑的意义,就是这白茫茫一片大雪地……这就是意义的深渊,一种命定的结局。

可以我依然渴望,死亡之后,继续颠覆它!我埋葬自己,凋零自己,是为了新生!死亡并不可怕,它不能烧毁我曾经留下的精神羽毛,和我一路奔跑中不停枯萎之后,又再次复活的《草叶集》。

————————————————————————

第四首诗歌《对话》,这是自己这组长诗里,最有意思的一首。多年前,我记得自己曾经读完了杜拉斯的《情人》,其后还有一篇很短的小说,名字记不清楚。小说叙述了一对陌生的男女,在异地他乡,海边的邂逅,由此发生、描绘了一系列精彩的人生对话和遭遇激情的全过程。

我利用自己残存的阅读体会,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构图。我将小说的情节,放进了诗歌《对话》的场景。通过两个虚构的男女,白和黑的对话,各自表达自己对世界的看法,其中包括爱情、生命、创伤、欲望等等话题。通过对话的胶合,结尾表现了爱欲、情欲点燃的全过程。

他们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行为,只是通过对话的形式,用灵魂消解肉体,用意念穿越彼此,用各自记忆中“性爱”的体会,男人和女人,都各自站在自己独特的角度,说明自己的创伤、看法和性爱的美妙体验。而他们自己也是虚构对话中的一部分,是梦中之“梦”。这也回答了奔跑的意义,其中也包括人类男女对爱情、情欲、欲望的历经和真实体会。具有新奇冒险和习惯安逸两重矛盾对立,又彼此依存的现状。

诗中,通过白衫男子和黑衣女子的不停对话,两者回忆的穿插,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环形框架,如同王家卫的电影《东邪西毒》里的叙述方式。它有一定的场景和情节,但又不局限于原本的场景和情节,诗歌中最重要的部分,其实是繁复的对白,和由此造成的幻觉色彩的放大……

诗友太白酒桶,曾经这样评价:“与其说是一场对话,不如说是一次美好的邂逅。是厌世者对美好的一场全方位审视和体察,一次对渴望的实施,一次疼痛的消解。也是一场厌倦,鄙夷,同情,期许,等待,欲望,给与;一次如愿以偿。人间烟火有时候必然以最虔诚的姿态抵达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并熔化你内心的顽石,这是不可逆转的现世。而“我”和“你”这一对对话者只能按照上天的旨意完成自己的使命。并因此自适自足。在这场对话中,对话者双方都呈现出了自己最真实,最洁净的内心。如同赤子面对母亲。如同日月面对大地。但我也从这些对话里,看见两团烈火。终于合并成了一团。我们称之为爱情。更博大的。”

这样的评价,其实太高了。不过我想这首诗歌的意义,其实就是呈现一个虚构的过程,我没有定义他们之间发生的这场对话,一定要达到或呈现什么最终的意义,依然是见仁见智的阅读……

————————————————————————

第五首诗歌《沉默的嚎叫》,献给淫乱、喧嚣的工业时代。这首诗歌,我写完之后,发表出来,曾经争议很大。因为这首《沉默的嚎叫》,我从诗歌的结构上,以及诗题的命名上,都借鉴了美国诗人金斯堡的《嚎叫》的结构,长句子的安置、一气呵成的流淌、浑然一体的布局。

但是大家如果能安安静静地读完了他的长诗《嚎叫》,再回头看阅读我的这首——看似奔腾不息,其实安静悲悯的作品,就会发现,从内容的呈现上来看,并没有过多相似和模仿的地方。我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嚎叫”,也不是仅仅是从一个女性的角度,观察世界,反省自身。然后对着无边无际,无垠的宇内,不知所措的嚎叫着。

这首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如同一张四面八方的罗网,笼罩着万古的荒原。我原本打算继续写下去,这只是其(一),其后还有二、三、四、五、六等。但是受制于目前能力和感觉限制,我只完成了(一),如同《我一直在奔跑》里的序歌一般,它是自己对身处的这个时代,由读书开始,引发的一场漫无目的思考旅程。我用概括、并置的方式,对祖国、对世界、对自我生命的参与,进行一次全息的检阅、反思和展览。

我写作它的过程非常的快,可以说是一泻千里,仅仅用了一个下午6个小时,就完成了它。不过其中酝酿和准备的时间,却有一年之久。这个题目记录下来,由来已久。但一直都没敢动笔。我曾经用几年的时间,收录了许多现实社会中触目惊心的史料,一些已经被删除,找不到原始的出处。由此,我才会从自身的视角和诸多感受出发,把自我置身在高高的云端,以一个目睹人间一切黑暗和灾难的“天使”身份,来层层推进,陈述内心不断展开的末日恐惧,这些恐惧和担忧,变成了一幅忧伤图谱和悲悯的长卷。

这样自由放浪、奔放不羁的泛滥,的确锋芒毕露,坦荡而激烈。有人曾经说,这是一场词语的盛宴,情绪的跑马地。我毫不隐讳地承认,他们说得很对。其实这样的倾泻,正好符合《我一直在奔跑》隐藏的社会意义和暗藏已久、暗中涌动的一股力量。那就是——没有人能阻止我,继续前行,如我《沉默的嚎叫》诗歌中结尾的坦言:

孤独拍手,沉默放火。肉体、苦难、宽容叠加的今生,无边无际的睿智,解放我
它从各种形状中,解放我。“垂直、直线、括号、方格、联线,这些思想的形状”
允许我在沉默中爆发,品味意义的旋涡。然后顺着意义的方向,放马飞奔。
无规律、有规律的可能,秩序的脉冲,吞下时间腐烂的加速度。我如同不确定的风
飞翔、曲线声响,蹑手蹑脚,在词语的盛宴里,参观、合作、摩擦并闭幕。尤如不肯
关闭的路,敞口的高兴,我一口气读完的金斯堡诗选。我沉默的嚎叫,一口在道,一心在佛
他说:垮掉垮掉,垮掉一切;他还说:烂掉烂掉,烂掉一切……
之后——明天会有一条新路在一条新路之上,沉默诞生。

是的,这一生“奔跑的意义”,垮掉、烂掉一切的过程和价值,还是为了那两个字“新生”。是在打倒、颠覆、背弃一切的基础上,重构、完善和新生。是一条新路之上的“新路”,沉默诞生!!

————————————————————————

第六首诗歌《六度轮回之人道》,应该说,这一首诗歌,是自己最不满意的一首。虽然我最初的立意和构思,都不错。开篇我用尘世中的“我”,虚构了一部人世佛经,由此展开叙述的宏大阀门。大写意的人生修行。全诗的诗眼:我心即佛,而人,不可独自成佛。

或许是沉淀的不够,准备的不足,诗歌语言过于繁芜和繁复。并且在细腻的陈述和描绘中,压榨了读者的空间,留白不足,诗意也欠缺。

这里我不想过多的表述和说明。未来还需要继续的修改和删减。

————————————————————————

第七首诗歌《浮世绘》,我利用了日本“浮世绘”风俗画,版画里六种绘图手法,隶属于“一枚绘”(也即单幅的创作木刻手法),其中的:墨绘、丹绘、漆绘、浮绘、锦绘、蓝绘,来表现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这是一个个体生命的全过程,也是所有人必须经历的完整的生命体验。

而“浮世绘”的另一层隐喻,也指向了现实社会光怪陆离、浮光掠影的现实图景。浮世绘,是日本江户时代最有特色的绘画,而且它的笔法和技巧,也曾对西方现代美术的进程,做出过应有的贡献和推进作用。由此而闻名于世界。浮世绘,分为两种:木版画和肉笔画,我的六种绘图手法,都属于木版画。

“浮世绘”在西方,可以作为整个日本绘画艺术的代名词。它也是东方文明的不可分离和分裂光彩夺目的组成部分。我借用了“浮世绘”的六种版画技法,来描绘、构图这奔跑的一生,是如何演绎和完成的。或许这也算是非常有意义的一种诗意探索。

诗歌的结构,基本一致。用长句子安置,三行一段。除了第一节稍稍不同,其他的都是统一的格式。六首诗作,几乎也是一气呵成。这里面蕴含的意义或价值,我自己不得而知。或许还是需要每一个读者来评价、界定和感知吧。

————————————————————————

第八首诗歌《太阳之子》,原本是2009年年末,残稿里最后的一篇。后来我经过修改、润色,我把它放在了这组长诗的最末。曾经有诗友建议我,去掉它,说这首诗歌,过于男性化和中性色彩,和其他七首诗歌,风格、语言上都不太雷同、贴切,显得十分不协调和醒目。

但是,我有自己的看法和坚持,和他的感受大相径庭。我觉得这首诗歌,是整组诗歌里,十分必要的收尾作和闭幕曲。它就像开篇第一首《序歌》的姐妹兄弟篇,以“太阳之子”,也就是太阳的子民,盗取火种后,不断奔跑,追逐理想之光的形式,为“我”一直在奔跑的意义,找到了最终落脚,探寻源头价值,和实实在在的人生顿悟。

人一旦出生,无论性别、出生地、肤色、国籍、宗教信仰等,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问题,重要的是一生奉行、寻觅的诸多精神,这其中包括:奔跑的含义、善良的修行、光明的向往、冒险的天性、原罪的存在等等。都在一个敞口假想的多菱镜中,获得了释放——欲望之鸟,永生之翼,排山倒海、变换奔跑的无尽幻象……

我把第八首诗歌,全部粘贴下来。也许让诗歌自己说话,比我一句句的进行分析,更有价值和意义吧。


第八首:太阳之子

源于一个敞口怪异的假想,我在历史的多菱镜中端坐
看见反光多角度的自己,灵魂影象和肉身像冬青树叶
一片接着一片,从水银古老的活塞运动之中缤纷剥落
飘飘扬扬,分分合合,进进出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
无数的个“我”被分裂、整合、删改,输送影印在生死
安静和奔跑、有我和无我、决裂和骤合,一道
简单又繁复的1+1的数学试题。想法是一座荒诞无畏
又可爱的化学实验室。允许失败的肉身,有千万次
勃起的神秘能量和神奇魔力,让不可忽略、不可窥测的心灵
比世间一切学科和宇内更具创世纪的曙光。发现新大陆

太阳照旧升起,我也从诺亚方舟里走出,忘记该隐“得到”
忘记人类第一桩杀罪。用肉体之盐、泪水之铁,辛勤的手
重新感知大地、天空、纯净循环的水、春天和果实。那些
冷暖、冬夏和日夜,让后来的“越河者”继续跋涉,在这
诅咒过的大地上繁衍生息、迁徙漂泊。我的女娲、你的上帝啊
天地如此广阔,谁在左,谁在右,其实真的并不重要
亚伯拉罕,撒拉。我和“我”原本就是亲骨肉,却在不断的
分离、寻觅和战斗着。携带着血腥、自私、灵魂的誓约
与不断到来的死亡,一路同行。人类已经忘记了自己的归途

多面缤纷的棱镜,你把我和那些“我们”捧在手心里不断观赏
戏弄。这一群风尘仆仆的赶路人,已经历经太多的立约和背弃
捆绑的双脚和张开的手臂,像一座合围的城邦,似在倾诉:
“我们从远方而来,去往更远的远方。但彼岸、怀抱和母腹
更像是一幅世界末日的图景。今天,今天的我和我们也许累了……”
黑暗、死亡、灰烬在一场盛大的恢弘的假想里,提前预设了归途
我看见真理,居住在呼唤的边缘。在一片虚无海域、崩陷的大地
以繁华似锦无妄无灾的伊甸乐园,指引最后的守夜人悔悟的琉璃佛光

太阳,永生之父。那该诞生的一切也同时消逝着。你融化我
你释放我,无尽畅想的 “福光”……一万万年追逐的朝圣光芒
在自觉行进、辗转的天空上,缀满了彩色的柔软的星辰和马蹄
它们支配着我们一生的能量、迷茫、跋涉的双足和橄榄枝的坚韧
我们的眼睛和落日一样血红、招摇,目睹了黑暗不停的降临
普罗米修斯与火种交配的子民,他将统领烈火中重生的我们
继续在蛮荒的大地和虚空的天空中奔跑,追逐来世的金乌
欲望之鸟,永生之翼,排山倒海、变换奔跑的无尽幻象
那历经千秋万代洗礼,分裂又骤合“我”——太阳之子
阳光影印的“我”,已不再需要一张阴影对立的人世面孔


(四)未来的奔跑,自我的消隐

用了整整一天的时间,我才勉力写完《我一直在奔跑》这组诗歌的前前后后创作的全过程。其实也是一次自我心灵完全打开的剖析过程,这包括自己这些年痛苦、忧伤的洗礼,和倔强、决绝的无悔坚持。

我从不服输,也从不惧怕困难。一点人世的病痛、折磨又算什么呢?跋涉路途上,不断遭遇的打击、忽略和漠视,又算什么呢?这些年,我始终知道自己是谁,我要做什么,我为什么一定要用真实的生命和真情来写作。

不贪图人间的荣华和富贵,不贪图或许本该属于我的荣耀和名声。我要做的,仍是用一生的时间——老老实实的读书,勤勤恳恳的写作。只为生命而歌,为爱和善良抒写,说得再大一点,还要为中国的诗歌事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哪怕仅仅是米粒之声,萤火的微茫。

野地的麦穗也是麦穗,野地里的紫穗花,也是一朵经年累月绽放的花朵,有着自己独特的清芬和魅影。写完这组长诗,未来我需要补充能量,读书、读书再读书。我还会继续奔跑,用自我呈现,自我创造,再自我解构、自我消隐的全过程,重新写下另外的一组长诗,诗题,我已经想好了,就叫《活着》。

目前,它只有一个零碎的框架和构图。它不再是个人成长史的一种简单呈现或宏观俯瞰,也不是主观意识高度张扬后,无限膨胀的“我”的置身于社会历程的叙述史。

我知道自己现在的身体状况,并不乐观。未来的我,如果上帝仁慈,能够给予我足够的时间,继续呈现余生的精彩和缺憾,我想我一定不会松懈,我会颠覆自己,继续否定过去的自己,继续快乐地奔跑在未来诗歌的荆路……

一段时间的休整和倒空自己,是为了继续的出发和流浪。“自我的消隐”,如同这个现世——后现代主义,一再强调的要求——你必须将自己的人生阅历、思想目录、哲学思考等,放入了世界的大格局和大环境中进行呈现和解构。并且要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将自我的消隐的全过程,放在民族语境,口语白话文,这一中国的经济社会、历史时期特定的语境中完成。在不断呈现、剥离和解构的过程中,将个人体验的“小我”,融入社会人格健全的“大我”中,表述诗歌多义性、模糊性、富有时代特色的范本。

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或许我才算是一个未来合规的诗人。用自己的余生,展现一个诗写者,不断变化,继续奔跑的真正意义。同时展现一个个体“自我消隐”的全过程,由此构架呈现多层隐喻的生命价值体系。

我想,未来的路,还很漫长,除了在文字里,继续行走、停留、思考和奔跑,我又能做些什么呢?


2012年2月23日作于深圳彩田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3 16:2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