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吸水、洗缸,清理四壁,给我的鱼儿换水,然后喂食。每每看见它们,快乐的游动,我就立马心平气和,好像一剂镇定剂一般。原来“鱼乐无穷”就是这个寓意啊。

每天我总会留出一部分时间,给我自己亲手养大的这些小鱼儿,什么都不想,就是看着它们游动。孔雀鱼已经生育了五次了,来来回回,存活下来的并不多,总会因各种意外,死去一批或少掉几条。

人心有时是慢慢的狠下来的,记得最初死一条鱼,我都会哭上半饷,现在好了,一旦死亡是日空见惯的,你就能平常心对待了。好在我并非是真的狠心,而是知道了弱肉强食、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和因缘造化等。所以我已然能接受小鱼们的来来去去。生死有命,我只尽心尽意就好。虽也是推脱之词。

每天看看它们,在一个不大的鱼缸里,来回游动、嬉戏和求欢。我就真得懂得了:生活有时,真得无须太奢侈和铺张,简单、卑微、快乐、无求。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 12: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孔雀鱼的生育繁殖能力很强的。我看见它们一天天的长大,四个月后,性成熟。然后目睹它们求欢的样子,其实很搞笑的。

有时我看着看着就乐,想是春天的缘故,那些小鱼儿也开始思春,它们跳舞给母鱼看,竖起背鳍,摆动着美丽的大尾巴,样子非常的可爱和有趣哦。

而且,有时几条公鱼,会追逐着同一条母鱼。俺家可怜的两条母鱼,天天被这群爱情疯子们追捧,有一条,每天都蹲在缸底,估计是被追怕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一个诗人,进入我眼帘的首先是名字,其次是诗歌。有时,甚至首先是诗歌,然后因为作品,能留下深刻的“印象”,我才会去寻找文本作者的名字。

现在,我在阅读之前,会努力摒除经验积累和名气、名声等附加在上的诸多感觉。换成布鲁姆的说法,他会强调“影响”一词。也就是我们在阅读之前,会被一个名字的符号、自己的偏好、以往阅读经验的积累等,而带向影响的“麦田”或“泥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种影响,如果进入写作过程,在我看来,就是影响力的辐射,有助于一个没有定型定性的诗人,形成自己独特的面目。但是到了一定的时候,阅读产生的这种“影响力”,就会转弱,或者被作为诗人的读者,所拒绝。毕竟能产生影响力的诗人及其作品,一定是带着强劲气流的经典和气质的,才会让人产生阅读进程中的种种影响、焦虑、侵入和抗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布鲁姆在《误读图示》中一再强调“误读”,称阅读的过程,也是广义的误读。这个观点有其一定的道理。按照我自己二十多年阅读经验的理解,我更愿意将阅读的过程,当成一个读者或诗人自作主张的冒险和历险。

他在进入文本的时候,会搜索自己日常经验的积累,然后会在诗题、词语、句子、结构、气息等诸多环节,参与理解、分析解剖的全过程。

这里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真就是“误读”的泥潭和深渊,一种却是与作者琴瑟和鸣、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过程。

尽管这两种情况,都会有部分和作者原初的立意和所指相吻合,但阅读的过程,肯定是读者自己驾驶汽车(思维活动)走完全程的历险。所以他所看、所感的风景,一定有自己臆想、衍生和侧重之处。一旦明白了这点,你就不难理解布鲁姆曾经提到的“强劲有力度”的诗人,影响的焦虑和辐射,误读的内涵和起源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布鲁姆 的在《误读图示》的第一章:诗歌的起源与最近几个阶段,首先提到了“维柯派”和“爱默生派”的诗歌理论。

“维柯派”指向的是意大利历史哲学派,一个关键的所指历史循环论者,他们强调了人创造了神。维柯认为想象活动(即诗的活动)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初阶段。由此可见,想象力对于诗歌的重要性。维柯研究美学问题,运用历史发展的观点,从心理学一些经验、事实出发,来寻找人类心理功能和人类文化部门之间的因果关系。受英国经验主义影响(他自己十分推崇培根)。

他说人类的原始期,如同人类的儿童期。而儿童的心理活动,主要是想象活动。只关心事物个体的具体形象,而不注重事物之间抽象的性质和关系。因为他们还不会抽象思考,只会模仿。他们以模仿自己能够懂得的事物,而获得游戏过程的愉悦。这就是诗的活动,借助自我理解的模仿,而完成的想象活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柯把全人类心里活动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最初的感受,其后是心灵知觉,最后才是清晰的理智去思索。

了解这些,我无非想通过一个点,找出一条清晰、完整的线索和平面构图。帮自己理清阅读理论书籍时,出现的点滴疑惑和思索。这里面有一个关键所在:就是一切的文化事项,都是形象思维完成的。

形象思维就带着“创造”和“虚构”的性质,而创造和虚构本就是“诗”的活动。从维柯派提到的诗歌理论中,我突然顿悟,为什么孩童的许多语言,本身就是诗的语言。因为他们直接感受事物的具体形象,用自己想象的方式,模仿万物,虚构万物,并且“创造”万物。

这里面有一点十分值得我们思考和玩味,那就是:形象思维的原始性和普遍性。从这点出发,我们就可以探寻诗歌起源的问题。原始社会的宗教、神话、语言、政治、法律等,都带着诗的性质。等人类的文化,发展到抽象思维之时,才正式走进了哲学意义上的活动范畴。人类从儿童期,转入了成年期,走入了“人的时代”,神话渐被遗忘,形象思维受制于抽象思维。诗也就失去了原有旺盛的生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这一个点出发的话,我还可以想到,如今中国诗坛之上——两种风格的对立,抒情性和叙述性,感性和理性的争辩。如果,单从诗歌的出发点,或者说诗歌的起源,是缘于“创造”和“虚构”的心理活动,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矛盾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契合点。那就是诗歌创作过程中,我们该如何配比——其中感性和理性的比例值?!当我们过分强调诗歌的理性和意义,诗歌就会失去其产生幻觉的本能和愉悦灵魂的感性特质。

转了很大一个圈圈,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从哲学、美学窥探的缝隙,从诗歌、人类的起源,心理学的诸多特征等综合汇聚,我终于明白许多诗人、诗歌理论,都一再强调诗歌产生的过程中,诗人的心理活动,其中即包括儿童的视角,心理活动的虚构功能——形象思维的参与;也包括成人的思辨,在创作过程中,抽象思维的整合。

那么无论是强调一种身体原始的感触“身体在思想”,还是强调一种经验积累、直观客观的碎片呈现“叙述可能性”。这都是一场感性和理性的交战过程。由此形成每个诗人的诗风、语言、结构、气场的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4、要想明白一种思想、流派的由来,就必须知道他思想的萌芽和起源,流派是如何形成、发展和壮大的。文化的渊源,永远是一脉相承的,从来不会无中生有。

一本小小的书,有时会通过一个词语,铺开我们想都想不到的无尽天空和繁杂的领域。你丝毫不要惊讶,一本小小的书它蕴含的未知的容量和无穷视野。

现在我通过一个朋友,给我推荐的五本诗学理论书籍,在不断的阅读中,通过某个词语无限扩展,窗口不停的打开,由此链接成一个无限广阔的读书网络,我乐在其中,或迷或悟,或喜或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是一个喜欢“原本穷末”的人,听说过蚂蚁啃大象吗?或许我就是一只不自量力的小蚂蚁,我不害怕自己的无知,我害怕自己的厌倦和畏惧。诗歌于我来说,就是一生的华彩衣裳,我会让所有的学科,都为诗歌的T型舞台,打开展示的通道和诗歌秀的舞台。

我相信一种命定的邂逅,如同自己13岁时,就选择了诗歌,周岁时,选择了笔墨和书籍。美丽的外表是父母、上帝赐予的财富,而唯独自我的灵魂,心灵的园地,是我自己今生,自我的开垦和修缮。它的美好和光芒,诗歌是最好的园丁和画师。余生,我将和诗歌同生同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5、布鲁姆提到自己研究“误读图示”,包括《影响的焦虑》的根据和来源,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维柯派和爱默生派的诗歌理论。我在前面已经简单、粗线条地阐述了维柯派的一些主张、理论和观点。现在我们再去了解和复习一下爱默生派的诗歌理论吧。一种有意识的非理想化的尝试。

提到爱默生,我们会想到几个关键词:超验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哲学评述等。一种思想的形成,一定和他的个人的成长经历和阅读经验有关。从爱默生的出生、成长、游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知晓——爱默生的美国超验主义是如何形成的(大家可以搜索、百度他的资料来完整学习和填补思维空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美国前总统,林肯称为“美国的孔子”、“美国文明之父”的爱默生。1803年5月25日出生于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康考德村,1882年4月27日在波士顿逝世。

他的生命几乎横贯19世纪的美国,他出生时候的美国热闹却混沌,一些人意识到它代表着某种新力量的崛起,却无人能够清晰的表达出来。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是美国思想家、文学家,诗人。也可以说:爱默生是确立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人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1832年以后,爱默生到欧洲各国游历,结识了浪漫主义先驱华滋华斯和柯尔律治,接受了他们的先验论思想,对他思想体系的形成具有很大影响。 爱默生回到波土顿后,在康考德一带从事布道。这时他的演说更接近于亚里士多德学派风格,重要讲演稿有《历史的哲学》、《人类文化》、《目前时代》等。 爱默生经常和他的朋友梭罗、霍桑、阿尔柯、玛格利特等人举行小型聚会,探讨神学、哲学和社会学问题。这种聚会当时被称为“超验主义俱乐部”,爱默生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超验主义的领袖。 1840年爱默生任超验主义刊物《日晷》的主编,进一步宣扬超验主义思想。后来他把自己的演讲汇编成书,这就是著名的《论文集》。”

将这段百度而来的资料之所以摘录其中,是为了让自己清楚地认识,爱默生派的形成、缘由和影响力的辐射。美国超验主义(American Transcendentalism)是美国的一个重要思潮,它兴起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新英格兰地区,但波及其他地方,成为美国思想史上一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它是与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以及梭罗相关的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精神实体,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处,通过直觉得以把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7 | 显示全部楼层
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观点有三。首先,是强调精神,或超灵,认为这是宇宙重要的存在因素。超灵,是一种无所不容、无所不在、扬善抑恶的力量,是万物之本、万物之所属,它存在于人和自然界内。

其二,超验主义者强调个人的重要性。他们认为个人是社会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革新只能通过个人的修养和完善才能实现。因此,人的首要责任就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金钱和富贵。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

其三,超验主义者,以全新的目光看待自然,认为自然界是超灵或上帝的象征。在他们看来,自然界不只是物质而已。它有生命,上帝的精神充溢其中,它是超灵的外衣。因此,它对人的思想具有一种健康的滋补作用。由此超验主义,主张回归自然,接受它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

这种观点的自然内涵是,自然界万物具有象征意义,外部世界是精神世界的体现。爱默生有句名言——“相信你自己”,这句话,已经成为超验主义者的座右铭。超验主义者的贡献,在于在理想主义的旗帜下,重新审视了“美”的哲学命题,解放了美国思想,也使美国文学(包括散文创作)从模仿英国及欧洲大陆的风格中脱颖而出,开创了美国文艺复兴时期。

有人曾经说“超验主义”其实是不太确切的戏称,若从认识论上,这一思潮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崇尚直觉和感受。那么这一思潮的意义,重点体现在它热爱自然,尊崇个性,号召大家起来行动和创造,并且反对权威、教条等,具有人生哲学蕴涵方面的意义。超验主义,曾对美国精神和文化,摆脱欧洲大陆的母体而形成自己崭新而独特的面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巨大影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4:48 | 显示全部楼层
6、几乎所有的诗歌批评家和理论学家,他们都有自己专业主攻的范畴和研究领域。有时候可以互相印证,彼此渗透。

但是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无论是美国耶律大学,耶鲁“四人帮”里解构主义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哈罗德*布鲁姆,美国“新批评”派克林斯*布鲁克斯,还是德国费赖堡大学的学者胡戈*弗里德里希,以及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等,他们对于经典的看法和认识,有时会不约而同作为一个维护经典和传统的举大旗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7-18 09: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