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凫鹥》

凫鹥在泾,公尸来燕来宁。尔酒既清,尔肴既馨。公尸燕饮,福禄来成。
凫鹥在沙,公尸来燕来宜。尔酒既多,尔肴既嘉。公尸燕饮,福禄来为。
凫鹥在渚,公尸来燕来处。尔酒既湑,尔肴伊脯。公尸燕饮,福禄来下。
凫鹥在潀,公尸来燕来宗,既燕于宗,福禄攸降。公尸燕饮,福禄来崇。
凫鹥在亹,公尸来止熏熏。旨酒欣欣,燔炙芬芬。公尸燕饮,无有后艰。


本诗是《大雅·生民之什》的第四篇。关于此诗的主旨,《毛诗序》,曾如此解——《生民之什》的第一篇《生民》为“尊祖也”,解第二篇《行苇》为“忠厚也”,解第三篇《既醉》为“大平也”之后,解此篇为“守成也”,云:“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

孔颖达疏云:“《凫鹥》诗者,言保守成功不使失坠也。致太平之君子成王,能执持其盈满,守掌其成功,则神祇祖考皆安宁而爱乐之矣。故作此诗以歌其事也。”似未为探本之言。宋范处义《诗补传》云:“《既醉》、《凫鹥》皆祭毕燕饮之诗,故皆言公尸,然《既醉》乃诗人托公尸告嘏以祷颂,《凫鹥》则诗人专美公尸之燕饮。”

清胡承珙《毛诗后笺》云:“《既醉》为正祭后燕饮之诗,《凫鹥》为事尸日燕饮之诗。”差为近之。今人程俊英《诗经译注》说:“这是周王祭祀祖先的第二天,为酬谢公尸请其赴宴(古称“宾尸”)时所唱的诗。”高亨《诗经今注》也说:“周代贵族在祭祀祖先的次日,为了酬谢尸的辛劳,摆下酒食,请尸来吃,这叫做‘宾尸’,这首诗正是行宾尸之礼所唱的歌。”程、高之说皆从范、胡之说变化而来,而更妥贴圆通,兹从之。

诗分五章,章四句,除每章的第二句为六言外,其余均为四言句。其结构有如音乐中的装饰变奏曲:将一个结构完整的主题进行一系列的变奏,而保持主题的旋律。

就诗而言,此歌主题旋律便是:野鸭沙鸥在水泽畔欢快地嬉戏觅食,公尸来到宗庙接受宾尸之礼就像野鸭沙鸥自得其所那样恬适愉悦,献给公尸的酒清醇甘甜,献给公尸的食香酥鲜美,有劳公尸沟通献祭的人们与受祭的神灵,人们答谢你,祈求神灵将福禄赐给你,并继续将福禄赐给我们!

首句的“在泾”、“在沙”、“在渚”、“在潨”、“在亹”,其实都是在水边。郑笺分别解释为“水鸟而居水中,犹人为公尸之在宗庙也,故以喻焉”,“水鸟以居水中为常,今出在水旁,喻祭四方百物之尸也”,“水中之有渚,犹平地之有丘也,喻祭地之尸也”,“潨,水外之高者也,有瘗埋之象,喻祭社稷山川之尸”,“亹之言门也,燕七祀之尸于门户之外,故以喻焉”,虽对每章以“凫鹥”起兴而带有比意看得很透,但却误将装饰变奏看作主题变奏,其说不免穿凿附会。

我们觉得,每章的章首比兴,只是喻公尸在适合他所呆的地方接受宾尸之礼而已,用词的变换,只是音节上的修饰,别无深意。以下写酒之美,用了“清”、“多”、“湑”、“欣欣”等词,写肴之美,用了“馨”、“嘉”、“芬芬”等词,从不同角度强化祭品的品质优良,借物寄意,由物见人,充分显示出主人宴请的虔诚。正因为主人虔诚,所以公尸也显得特别高兴,诗中反覆渲染公尸“来燕来宁”、“来燕来宜”、“来燕来处”、“来燕来宗”、“来止熏熏”,正说明了这一点,语异而义同,多次装饰变奏更突出了主旋律。因为公尸高兴,神灵也会不断降福给主人,这就是诗中反覆强调的“福禄来成”、“福禄来为”、“福禄来下”、“福禄攸降”、“福禄来崇”。

只有诗的末句“无有后艰”,虽是祝词,却提出了预防灾害祸殃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前引《毛序》“大平之君子能持盈守成,神祇祖考安乐之也”的发挥倒是值得注意的。居安必须思危,这一点至今能给人以很大的启发。孙鑛评曰:“满篇欢宴福禄,而以‘无有后艰’收,可见古人兢兢戒慎意。”(陈子展《诗经直解》引)这并不是泛泛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读着读着,我又开始掉书袋了。遇见不懂的,我总是如饥似渴,努力地学习,方能随学随知,随知随录随悟哦。收起我的小桌板,做饭吃去。肚子饿得叽里咕噜、乐队齐鸣……它说:你虽不饿肚已空,诗文千行难充饥!休休~~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13: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天气晴好。在诗歌报红颜诗国,闲读雨翼的一首小诗《奥菲莉亚》——在无情的寒风中/你在思想什么?/思想有趣的童年么?/思想可笑的爱情么?/还是思想未来?!//奥菲莉亚坐在岸边哭泣,/我只是想让风把我吹得更凉,更凉。

我想说,这首小诗真的蛮好,我记得通读过一些国外诗人,具体名字一下子想不起来,只是记得他们写的小诗,也是这般的清透、简明。有时诗歌的内容或蕴涵未必复杂,但是诗境通透、情感真切。这首小诗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

奥菲莉亚,无疑是一个有着中国美德的善良女子,同时也是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里的悲剧人物,她爱哈姆雷特,却被仇恨、算计、阴谋、爱情一同逼疯了,溺死於水中,以悲惨的结局,画上了她生命的休止符。

作者,并没有过多的渲染宏大的场景,一上来就是直抒胸臆,用了几个排比的问句,来塑造人物心理,并且只选择了一个微小的画面成像——“奥菲莉亚坐在岸边哭泣”,来概括了女主人内心矛盾重重的愁苦,无法排解……悲剧在所难免。所以作者只要满怀的痛惜和无奈之情,素描一般清晰地勾描出来,跃然纸上。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16: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他还有一首《小猫咪》也是这样干净澄明的诗作,我把它谓之孩童爱读的《寓言诗》。作者给自己取名雨翼,顾名思义——渴望像雨滴一般,能长出自由飞翔的翅膀。我知道诗人雨翼是一个年龄较大的诗写者,他的诗作多传统、抒情,注意句式对仗、诗体音律等传统的写作技法和细节。

我对《小猫咪》诗作的评价是:干净、简单、纯粹。可以作为《寓言小诗》类,虽然通俗易懂,却满含着稚趣心声,属于不事雕琢、直抒胸臆的性情之作!!它是很清浅,就像一汪浅浅的碧溪水,水光清澈,影像清晰、明洁!

小猫咪

雨翼/文

可爱的小猫咪,
不要去攀邻家的高墙,
邻家的孩子玩够了你,
很快会把你抛弃!

穷人的孩子则是两样,
他真挚地喜欢你,
每天在干完了辛苦的工作之后,
温柔地把你抚摸。


诗歌两个小节,用最简单的对比、白描的手法完成了全诗的构架。当我们读多了绕来绕去的高深莫测的怪异诗篇,换一种清淡、恬静的口味时,这样的小诗,也会放射出萤火米粒的光芒哦。简单而通透,灵性而真情。诗无定法,或繁或简,或隐或现,都可胜出……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16: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童趣也是人性的自然状态,和童心说相联系。诗人尤其不可丧失。在晚明文坛上,有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公安派”,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创立,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为“公安派”。袁宏道是公安派的主力干将及首领,他提出了“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的就是“性灵”二字,不要以为性灵就是性情。其实不然,性情,多指向一个人的禀性气质和思想感情,而“性灵”则特指人的内心世界。性灵也指人的天性、本性。它出处于《晋书·乐志上》:“夫性灵之表,不知所以发于咏歌;感动之端,不知所以关乎手足。”唐朝孟郊的《怨别》诗:“沉忧损性灵,服药亦枯槁。”

总之性灵,离不了一个“性”字天成。本性是天生的,故而称为天性。自然天性,是与生俱来的,就少了许多的应酬周旋、繁文缛节、虚情假意和矫揉造作等。袁宏道,始终强调一个“真”字,强调诗文要“一一从胸中流出”,这我和自己读诗写文不谋而合。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16: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看来,人之性灵,还包括人的智慧和思想,这里面有独特的见解和真知灼见。性灵二字,若“性”指向人的先天的自然本性,那么“灵”字,就偏向于后天的学习、修养所形成的精神和智慧的整体风貌。打破格套,才能独抒性灵。换句话说——唯有破除原有的思想观念陈腐的外套,思想先行解放,才能推动文学在内的意识形态的进步。文学的革故鼎新,必须要以思想观点的革新为前提和依托。

三袁的著作,在清代一直被列为禁书,这说明公安派被正统的文学所唾骂和摒弃。其中还有一层缘由,袁宏道好发惊世骇俗之大论,其声气风格介于李贽和金圣叹之间。他的《与龚惟长先生书》中的真乐“五快活”可以说是放浪不羁,言语挥洒。他融合了老庄思想和魏晋风度而形成了自己的生活态度。许多话,即便是现在的正统文人也是不敢想和不敢说的。呵呵~~奇人怪才必有奇情和怪语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离得远一点,站得开一点,这样去看或爱着,反而更清澈明了,坚定如磐。那时,你就不会再辗转反则、患得患失,不会怨天尤人、左右为难,而是幽幽地目视和默默的遥祝。

你没有了贪得无厌,也没有了忐忑难安,只有一湖碧水的安谧和恬适,等他来或不来,念或不念,思或不思……岁月如梭,不能陪伴,就默然安静,自给自足。这样的爱或友情,同样感天动地、静水深流,且三生不变。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17: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弄瞎我的眼睛……

赫尔曼·黑塞(瑞士)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还能听到你,
没有双足,我还能走到你那里,
没有嘴,我也还能对你宣誓。
打断我的臂膀,我还能用我的心,
象用我的手一样,把你抓劳,
揿住我的心,额上的脉管还会跳,
你如果放火烧毁我的额头,
我就用我的血液将你承受。

钱春绮 译

穗言穗语:读读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士诗人赫尔曼·黑塞的诗作《弄瞎我的眼睛……》,我们就能感受到诗人胸膛里——今生不灭、永远燃烧高歌的精神火焰。

瞎眼、塞耳、无足、没嘴、折臂、揿住心跳、放火毁容等等人世间最残忍的肉体折磨,作者依然有满腔的血液,奉献给诗歌中神圣的“你”。这个“你”,蕴藏太多的能指,可以寓意爱情和心上人,也可借喻人生信念和不懈追求,更可以归类于某种不羁、百折不挠的精神信仰和创作理念。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17: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7.2-1962.8.9)德国作家。1923年46岁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爱好音乐与绘画,是一位漂泊、孤独、隐逸的诗人。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门青》、《荒原狼》、《东方之行》、《玻璃球游戏》等。

黑塞被雨果·巴尔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这说明他在艺术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所以他的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其次由于受精神分析影响,他的作品也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心理的深度。

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1962年黑塞逝世,但他的生命在作品中延续着,影响着世界各地一代又一代人,百年不衰。黑塞的作品迄今已被译成五十三种语言,有七百四十二种译本,仅在印度,《席特哈尔塔》就被译成了十二种方言。

二次大战后,美国文坛霸主一直是海明威。六十年代中起,黑塞渐渐取代了海明威,一时成了美国大众的文学崇拜偶像。特别是《荒原狼》,它在问世差不多半个世纪后在美国掀起一股“狼潮”,甚至有的摇滚队也取名“荒原狼”。一些离经叛道的年轻人在小说主人公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哈勒尔成了他们的楷模与偶像。

此外,黑塞也跨出了西方文化圈,在东方同样受到读者的爱戴。黑塞在日本的影响非常大,甚至被某些日本人称“追求真理的英雄与先驱者”,他的作品在那里深受读者欢迎,读者还成立了赫尔曼·黑塞协以系统研究他。一位日本青年在给黑塞的信中告诉他:“我越是读它们(指黑塞的作品),越是发现自己在这些书中。现在我相信,最了解我的人是瑞士,他总在注视着我。”

黑塞作品在我国的评介始于二、三十年代。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上撰文介绍赫塞(黑塞)的《纳尔西斯与哥尔孟》(今译《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1936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黑塞作品的单行本--中篇小说集《青春是美好的》。然而遗憾的是黑塞的名字从此销声匿迹,对他作品的翻译评论中断了十年。

1946年黑塞获得诺贝尔文奖后,许多国家都出现了“黑塞热”,然而在中国黑塞却没“热”起来,对他的关注只是个别现象。当时的文学期刊上只发表了为数不多的黑塞作品译文,大多是从世界语转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黑塞在散文《克林索的夏天》文中借主人公克林索之口,多次吟咏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对酒行》、《将进酒》中⑤的诗句。此外, 煞文甲还有一情节直接取自李白的《月下独酌》。   

早在1907年阅读《中国牧笛》时,黑塞就被李白的诗句吸引并大加赞赏。另外李白的经历和性格与黑塞有着惊人的相似。两人都有过几次失败的婚姻,都好借酒生情抒发对人生的慨叹。黑塞对李白为人的放达不羁和孤傲也有一种深深的认同感。

黑塞不仅对中国诗歌十分着迷,而且对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哲学颇有研究。道家思想对黑塞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锡达塔》是一篇人物传记型小说,描述了印度贵族少年锡达塔离家出走,追求生活的真谛,历经磨难最后在河边大彻大悟的故事。小说的整体构架借用了释迦牟尼生平传记的结构,使许多西方读者忽略了小说主人公脱离厌世修行视人生为苦难寄希望于来世的印度哲学,转而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深刻主题。黑塞在创作这篇小说期间曾多次在给朋友们的信中表示,锡达塔的道路始于婆罗门教和释迦牟尼,终于老子的“道”。

在1922年给茨威格的信中,黑塞进一步点明:“我笔下的圣者虽然穿着印度袈裟,但他的智慧更接近老子而非释迦牟尼。” 确实,寻找真谛的锡达塔参悟到的许多人生启迪都源自老子的道德经。锡达塔曾对他的朋友说:"真理是不可言传的。如果一个哲人试图传授真理, 那他的话听起来就像愚笨的蠢话。"

这正是老庄所谓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你不打他,不骂他,也不逼他,因为你知道柔软胜过刚强,流水能战胜顽岩,爱比暴力更强大。这非常好,可细想一下,你不正是用软弱和亲情在强迫他吗?”这段话则是老子“弱之胜强,柔之胜刚”的翻版。

1921年,在给其友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多年来带给我极大的智慧和安慰,道这个字对我意味着全部的生活真谛。”

接触老庄哲学后,黑塞对世界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1922年,在给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一封信中黑塞写道:"老子在德国目前十分流行,但所有的人都认为他的理论十分矛盾,然而老子的哲学思想实际上并不矛盾,而是辩证地看待世界,认为生活是两极的。"  

黑塞的大多数作品主题都紧紧围绕人对生活的两极性的认识,是对这一思想的诗化表达。他在1924年写的散文《疗养客》中直抒胸臆道:“我要用诗句、用篇章赞美世界的二极性,因为在那火花闪耀的两极间我看到了生活的灿烂。……中国的老子为我们留下不少篇章,在那里生活的两极似乎在电闪之间触手司及。”

黑塞小说中的主人公往往忍受着生活的两极分裂带来的心灵上的痛苦, 在道德与人性、理智与感情、社会与个人间徘徊,为寻找两者的和谐与统一而苦苦探求。小说《德米安》描述了少年辛克莱在朋友德米安〈上帝的化身)的引导下,克服心中对黑暗诱惑的恐惧,认识到“好”和“坏”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本质上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纳尔齐斯与歌特蒙德》反映了黑塞内心作为普通人对世俗生活的渴望与作为艺术家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间的矛盾,最后的结局又表明了他试图把两者结合起来,在两者的和谐与统一中追求幸福的努力。小说《圣地行》结尾处出现的双面小人最后融合成一个的场景同样象征着生活的对立终将转化为统一。

1932年,黑塞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部长篇巨著《玻璃珠游戏》的创作。小说主题仍然围绕着黑塞一生的追求,即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的结合。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又一次发现中华文化对黑塞的深刻影响。首先,象征着人类最高艺术'和文化结晶的玻璃珠游戏融合了中国古代的象形文字、珠算、音乐和坐掸,并且由一位精通中国语言的法国学者发明。这一虚构并非偶然, 而是反映了黑塞对中国古老传统文化的赞赏与推崇;其次,黑塞在文中还不惜篇幅摘选了《吕氏春秋》有关音乐的一大段论述:“……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亡国戮民,非无乐也,其乐不乐。……”以强调音乐与天地相通,保持音乐纯正的重要性。

主人公克乃西特长大后为进一步求学深造,前往一位离群索居的长者―对中国文化颇有造诣的"大师兄"处求学。"大师兄"独居一座清净的竹园,屋前的小池塘里尾尾金鱼在悠闲地游荡,山涧的清泉从竹管中汩汩而出, 桌上放着毛笔、砚台和占卜用的骨骰,"他们唱了个喏,敬茶,然后一起座下倾听黎明中潺潺的水声。”寥寥几笔勾勒出一个活脱脱的中国古代先哲的形象。在对"大师兄"这个人物的着力刻画中,黑塞寄托了自己对老庄哲学宣扬的遁世隐居清静无为的生活方式的向往。

通过刻苦学习,克乃西特从“大师兄”那儿掌握了周易。从此每当他遇到困难处彷徨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克乃西特就会拿出骨骰掷一把,以看上天的旨意。黑塞曾熟读易经,非常推崇周易对世界变换转化规律的涵蔻演示。他不仅在报纸上热情赞扬推荐,把它与圣经和道德经相提并论;而且亲自动手画过多张八卦草图。《玻璃球游戏》则给了他向人们展示古老的中国玄妙之术的绝好机会。

总之,黑塞在他的最后一部作品《玻璃珠游戏》中明确表达了对中国文化的推崇以及老庄哲学对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巨大影响。在此之后,他没有再写什么大作,晚年以散文和书评为主,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也逐渐从老庄哲学转向儒家学说和佛教禅宗。他说:"虽然我不懂中文并且从未到过中国,但在那古老的文化中我非常幸运地找到了自己追求的理想、心灵的故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德国作家(后半生移居瑞士)赫尔曼.黑塞(1877.7--1962.8)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值此黑塞逝世40周年之际,我搜集了一些有关黑塞生平、黑塞小说作品评论、黑塞若干首诗歌、黑塞小说的德文版封面以及黑塞水彩美术作品制作了一份专辑。

鉴于《荒原狼》比较为人熟悉,而黑塞晚年重要作品《玻璃球游戏》似较乏人问津,这次专辑选收文章多为有关《玻璃球游戏》(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张佩芬译)的评论。脚踏东西方文化的黑塞在这部著作中充分阐发了他的人生理想和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深沉、理性、文采与哲理四溢,和早期作品《荒原狼》等大异其趣。

黑塞作品读过三种,<荒原狼>,<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豪>,<玻璃球游戏>,老实讲,虽然喜欢,但总觉隔靴骚痒,不能满足.我以为,黑塞试图对思想者的心理的状态/过程进行描述,在这上面花费的笔墨要远多于对他思考内容的描述,但很容易产生这样的感觉:是黑塞本人在用丝线拎着主人公行动.尤其是当黑塞本人希望他的主人公独立出来而设法掩饰叙述者存在的时候,这种感觉就更明显. (这缺点主要在<纳>中反映得比较厉害,<玻>则收敛,耐心,完整得多.我觉得这是因为黑塞写作<纳>时处于变化期中的缘故) <荒>则是另一种情形,我以为黑塞想描写的,是一个与现世对立/对抗的家伙,在表现对立/对抗时,不极端则难以产生足够的冲击力,黑塞却并不想把思想发展到极端乃至崩溃,在冲突尖锐的地方总要留出缓冲的空隙,这和黑塞本人的思想可能有关,但更明显的是他所描写的这个家伙本身就不是一个”绝对”的人(主人公某些特性很像俄式的多余人形象),所以在这篇中最引人注目的倒是特异的写法.


http://juzhai.com/bbs/TopicOther ... dID=28&id=4897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1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情绪太多,表情明显不够用了!嗨i,路过的朋友帮个忙,请把你最美、最H、最搞怪的表情留下吧,我想郁闷的时刻浏览哦~~没有伤心过,怎知开心是天上的太阳呢。没有郁闷过,怎知得意有一双美丽的小翅膀;没有纠结过,那偷笑的玉手和眉眼怎能相亲又相爱啊……无聊、无感,且不如狂喜或抓狂更灵格!!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18: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连续四天头疼,一盒止疼片几乎吃完了,还是不管用。每到下午3点开始,我的头就几乎不是我自己的了。不能看书,不能写作,怕光,畏惧噪音,恶心,头大如斗,……当一种头疼成为习惯,我好像连抱怨都懒得吭声~~疼吧疼吧,毕竟我的脑袋依然可以思考不是?!

记得好几年前,曾写过一首《遗书》的诗歌,描述过这种连续多日头痛的感觉,绵延不断,摆脱不休,就好像一幅油画中看不到尽头的小路一般。很多时候,我都只有用吃药的方式,来缓解针刺般的疼痛,实在不管用时,就自我按摩或者咬牙忍受着,除此我也别无他法,连曹操都无法解决的头疼问题,今生我是注定要被这种疼痛折磨一生的!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23:3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痛苦,一个诗人的痛苦,不在于肉体的折磨,而在于心灵的无依和精神的彷徨。在我头疼难忍的时刻,我还是只有读书,用文字沉浸的方式——以毒攻毒的招数。随手拿来一本《中国诗坛》,因为不想看诗,就直接翻到了诗人的小说和随笔部分。

随手一翻,一看正好是254页,还真是巧啊,这是李笠的一篇散文《我的瑞典生涯》,很多时候,你要相信文字的暗示和引导,它会带你走向某处空旷的地方。

想到上个月月中在深圳华美术馆,才亲眼见到帅气、儒雅、洒脱的李笠其人,以及他美丽的外交官的妻子,和一双中西合璧天使般的孩子西蒙和维拉。现在又冥冥之中翻看到他的一篇散文随笔。有时我更喜欢阅读一些诗人的日记、诗话和随笔。你可以通过这些散漫随性的文字,看到一个诗人灵魂最柔软的角落和诗篇之外的真性情。

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个长年漂泊的人,从1993年年底走出家门开始,也近二十年的漂泊生涯。而诗人李笠更是漂泊在异国他乡瑞典生活了二十多年,我相信他的处境,有时更尴尬和困惑,而且他还是一个诗人的身份。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1 23: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1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想作为一个中国诗人,却要用瑞典文写诗,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瑞典诗人。他最大的困惑,或许就是语境的问题,也就是当下瑞典语境和过去中国语境,这两种语言带给他的困惑和利弊,一定比我们这些根植于本土语境的人要多得多的思考和误读。

我把李笠的这篇三千多字的随笔翻来覆去的读着。感受“李笠”,这一形象生动的中国姓名,翻译成了欧洲文字,就变成了他说的抽象符号“Li Li ”,这样的名字的确被简化、异化。如一个流亡的人,他身上的历史气息和传统文化的血脉,都被抽干和剥离了。这就是东西方文化转译中,最简单、粗暴的一次误解和错读。

这还仅仅是诗人的名字,若是中国的古诗,哪怕是现代诗,一些字词、文言、成语、典故等等,又如何能准确地翻译过去呢?!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2 00: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 01: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