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被“青裳”这个词语牵引,我首先想到的是“青衣”和“青衫”。

青衣是戏剧里旦角的一个扮相——正旦。俗称“青衣”,因为所扮演的角色,常穿着青色褶子而得名。

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例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从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能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清朝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8 11: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而“青衫”的释义更多,有八种之类分。最早的含义,是古时学子们,所穿之服。其二,借指学子、书生。再有就是唐朝的官服,文官八品、九品的服装,都以青为主。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引》中的诗句为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这个“青衫”,也借指一些失意的官员。例如宋朝王安石,《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另外还有苏轼的《古缠头曲》:“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谩插曹纲手。”,以及吴梅《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吊。”。由此发散,青衫,还可以泛指官职卑微之人。欧阳修的《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发犹青衫。” 金朝,元好问《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衡霍重。”

“青衫”的两字,居然可以勾引出无穷无尽的感触。剩下,它还借指微贱者的服色。也指向仙人。以及借指京剧中的正旦。如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

从一个联想翩翩的词语出发,我们总能找到密密麻麻的发散途径。而我想要明白的“青裳”,还在云雾深处缭绕。有人说:青裳浑身都是“宝”,这个青裳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拿到一个诗题,我们若不知道题目原本的意思是什么,是不能随便着手去写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诗题的原意,还要知道它的引申义和指代意义。

3月19日,我在诗先锋3月同题诗赛里,第一眼看见这个词语,就心生欢喜,我却迟迟未能落笔。想青裳,说穿了就是合欢。很多人知道合欢,却未必知道“青裳”就是合欢。换一个名字,就会让人陌生而后熟悉,更多了一些词语之外,附带延展的遐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晋名士嵇康,曾在《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而崔豹的《古今注》,也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即合欢。而合欢花又名马缨、夜合、绒花树、乌绒花。为豆种植物合欢的花。

合欢树冠开阔,羽叶纤细,红花成簇,令人赏目。合欢叶昼开夜合,犹如夫妻相拥,又将其称为“爱情花”。遥想一下,平原之上,一把华盖般的“大伞”撑开着,仿佛用宽阔开展的树冠,告诉路人,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的爱情“昼开夜合”哦……

据说在广阔的非洲稀疏草原上,偶尔也会有一棵树,其树冠类似“大伞”,那是与青裳同属的科目金青裳。这是多么可爱、神奇的树木。青裳属于豆科、含羞草亚科、青裳属,是一种高大或中等大的落叶乔木,其高,最高可达到16米。

大家想一想,既然青裳,属于含羞草亚科,就一定有和含羞草相似的地方,譬如花是红色的,毛茸茸的;它的叶子也会开合,只不过含羞草比较灵敏,一碰就收拢了。而青裳叶子的开合,则不是根据“触觉”,而是对光的感觉,白天张开,一到晚上,则收拢起来“睡觉”。

植物的世界,真奇妙。如果佛祖,让我投胎为一株青裳,或许我是这世间,最爱阳光的合欢花,白日开放,美若朝霞。晚上闭合,羞若处子……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8 11: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裳,的确浑身都是“宝”,因为它不仅好看,可作为观赏怡情之用,更有其他的大用处。

首先青裳的树皮和叶子,里面含单宁。这是一种酸性物质,是制革工业、印染工业和渔业上所必需的一种材料。它的纤维,还可制造出人造棉。种子含油约10%。可以提取油脂。

剩下的树皮及花,可以入药。据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因为青裳的皮,性平、味甘,中国药典(1995年版)记载,青裳皮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作用,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等症。

著名的《千金方》中的黄昏汤,就是仅用一味青裳皮组成的,用于治疗肺痈(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肺脓疡)。《百一选方》中,更以青裳皮为主配方,用于接骨等等。而青裳花不仅有解郁安神的作用,还有清热、理气、活络的效果,可以治疗风火眼疾、咽喉肿痛和跌打损伤。

更有趣味的是:青裳中所含的皂甙还能用于洗发,去除污垢,促进毛发的新陈代谢。若我们的口腔发炎,也能用它煎汤,含漱治疗。可以说,青裳是中国古代最早流行的洗发“香波”和口腔清洁剂。

除却这样药用之外,青裳,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树木。崔豹的《中华古今注》:“欲蠲(意为去除)人忿,则赠之以青裳,青裳也。”在嵇康的《养生论》中也说:“青裳蠲怒,萱草(指黄花菜)忘忧。”这里的强调,都是指向青裳的药用价值安神、息怒,清热理气等。

真是一场有趣的知识之旅,我原本打算写作的欲望,居然在孜孜不倦的庞杂阅读中,溯游从之,而后不知去向。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8 12: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累了,休息!陪庄公梦蝶去……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8 12: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8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才女加大美人。利害。佩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就是喜欢大笑,不怕皱纹~~因为我家的小鱼,正等候着俺的水草家园……累了,去闭目养神,陪庄公梦蝶一小会去哦……

禅师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只要用心体会,芸芸众生,万事万物都是禅理。心境空灵,如高山不动。很多时候,文字仅仅是工具和渡船。真正理解它,靠得是心,是悟性。

有时候,我们尽管住得很近,经常杯酒交欢,聚会享乐。可是若各自的心灵从没有打开过,思想没有交汇灿烂之时,等同于白聚。若心和心可以交集、碰撞,即便万劫不聚,也似心心相映,终生相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罗曼岛主在我微博里的一则感言下,发言所转发的几句古诗:“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我一时心血来潮,想找到它的原始出处。于是就百度了一下,结果得到这样的回答:应该是佛家用语——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其实在我看来,就我搜索到这几句诗,也可作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哦,其中的逍遥、博学、豁达和通透不言而喻。有时候,从一个小小的诗句出发,你可以看到一路美景无数。正所谓:问君何必苦营求,逆理达情志难酬,功名利禄淡忘却,七里滩头垂鱼钓。抑或是:曾向滩头羡美鱼,徒劳心力枉空虚。不若结网临渊去,自有金鳞应所需。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别人的光鲜和自在,不如反省自身,韬光养略。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是最无用的东西,却让人爱不释手,甘之如饴,身不由己,不能自拔……“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这似乎有一大部分,成了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16、钱钟书先生有一首古诗《阅世》,写于1989年。是《槐聚诗存》里的一首七律。

《阅世》

阅世迁流两鬓催, 块然孤喟发群哀。
星星未熄焚余火, 寸寸难燃溺后灰。
对症亦知须药换, 出新何术得陈推。
不图剩长支离叟, 留命桑田又一回。
  
这是钱钟书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作品,命意遣词,至为沉痛。李慎之先生曾有《送别钱钟书先生》一文回忆说:“九年前的夏天,我去看他,他给我看了新写的一首七律……我们相对黯然。这就是他后来收在《槐聚诗存》中1989年惟一的一首,题目就叫《阅世》。”《槐聚诗存》出版于1995年,而钱钟书先生,则于1998年12月辞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为何,我今天无意中读到这首《阅世》,突然感由心生,掩卷含悲。想自己不过刚刚不惑之年,却有他阅世迁流之惑,块然孤喟之哀。

钱钟书先生,确有大才。有人曾说:且不说他那本其实很少人读得懂和读完过的《管锥编》,即使平常与朋友在南沙沟家中聊天时,钱先生也是才气纵横,放情随意,倾倒众生的人物。古今中外,上天入地,亦庄亦谐,刻薄有趣。然而,钱先生好像又是一个警醒甚至谨慎的人,所以他表达思想极其曲折,或根本就不说,或者即便说了,也不想让人完全读明白……留在新时代的旧知识分子,大多极关注现实政治而又噤声无语。

有人考证,其实“管锥编”,可语出庄子《秋水》篇,“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八字里。如此不乏豪迈之气的。若是把它释读成“管窥蠡测”之类,恐有误读。我看到一篇匿名,间接批评钱老的文字,主要是指责他思想的自由程度相当有限。然后以文学评论为例,提到了美国批评家布鲁姆,说其论著中显然有着远非钱氏可比的自由度。但从智力相比,钱氏并不逊于布氏。区别在于,钱氏没有思想和自由,所以只好学问了,也只剩下学问了。而布氏没有自由思想的禁忌,因此无论在文化背景深度上,还是在审美的透视力上,都显得挥洒自如。

批判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很多时候,中国各个历史时候,其政治思想的禁锢,是制约文化自由发展,思想深刻的紧箍咒。我的婆家就在南沙沟,每回回到大家之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钱老和杨绛,只可惜无缘目睹他在世的风采了。谁人心中无隐痛,通过他的许多古诗,能读到他至情至性的东西,或有许多话,他一直藏着、掖着,无法说出口……其实对于一些大家,或许我们该更宽容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部中国文化史,既是把思想做成学问的历史,也是让学问淹没思想的历史。这句话,说得实在是非常的精辟和准确。因为很多时候,你把文化做成学问,是被允许的快乐。而把学问变成思想,就不得不承担其中未知的巨大风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就人类迄今为止的知识,做了一个有趣的分类。认为:有50%,是可以作废的,并由此证明人类,是从不断的错误中获得所谓的进步的。剩下40%是有争议的,只有大概10%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并且认为中国人的悲哀,就在于几千年来一直在——50%作废的知识里打转。而40%有争议性的知识,又是不许探讨的。至于,这剩下的10%有价值知识,则是从来不去理会的。并由此,来分辨陈寅恪和钱钟书两人之间的区别,他们分别存在于哪个百分比里。

某种意义上,这段话不管是谁所说,给我最大的启迪,不是用来区分名人的今世价值和意义,而是让我知晓了“学问”的知识,和“思想”的智识真正的界限和价值。知识有时的确是力量,有时却也会成为累赘。因为若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作为读书、做人、做学问的底座的话。很多时候,我们的读书、学习,也只能读到字面为止。其实文字背后,蕴藏着更为丰富的潜台词和延展的思考,更有许多文字,无以抵达的不言之意和不言而喻。还是那句话,人若无品,学也无格,人若无思,问也无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28日穗言穗语(十九)


1、早起的阅读,从那本荒废已久的《古文观止》开始。这的确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文章。若要简单的归纳、品读国学的一些经典,不妨就从这本书开始立足,从这一本书中,你可以尽情发散,到你想去的另外一个丰富资源的“星球”去。

我记得就“古文观止”的含义和出处,曾在自己早期的一篇读书散文里仔细的描述过。大意就是你读完了这本书上全部选文,就可以“观止”了,不读其他了。当然这只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是鲁迅先生,曾经将《古文观止》和《昭明文选》两者相提并论。认为两者的文学影响,不相上下。

这本书,可以作为初学古文中,入门的奠基之石。自问世以来,风行海内三百余年……巴金就曾戏言:我青年时代的散文创作,完全得益于我在少年时代对于二百篇《古文观止》的背诵。

全书精选了西周至明代千年的传世美文,以散文为主,除了元代,每个朝代都有作者和文章入选。其中《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著名典籍和司马迁、韩愈、欧阳修、苏轼等古文大家,都选录了十多篇以上的文章。可以让读者阅读、体会各个时期不同的文章风格。

全书200篇历代美文精选,可以说简略地涵盖了中国古典散文的简明发展历程。包括了中华文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精髓,以及历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与思想状态、文章写作的技巧、方法等诸多方面综述。书中还有许多精美的版画插图,以图释文,相得益彰。

2、早起朗诵了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开篇的第一句,就让人不禁泪洒青衫。“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想欧阳修曾经提出过“文穷而后工”的文学理论思想。认为穷和工有因果关系。这个“穷”字里,也蕴含着“不得意”之意思,并非仅仅是贫苦交加。正因为许多时代的一些诗人,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雄心壮志,才会沉潜于社会的底层生活,因此目睹和了解了老百姓的苦楚,游览自然山水,寄情花鸟鱼虫,从而写出了真情实感、能打动人心的好文章和好诗作来。

梅圣俞,就是梅尧臣,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是欧阳修的好朋友,一生抑郁不得志。在欧阳修的这篇诗集的序文里,提到了梅公因病去世后,他曾得遗稿一千多首,曾选了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他很喜欢尧臣的诗作,曾自叹不如。在序文中,他感谢梅尧臣的侄儿谢景初,编成《梅圣俞诗集》十卷,因此做了此序珍藏。

想古人和今人,虽然说话的方式不同,性情和举止也并无多大区别。所谓爱才、惜才,真情真意、情趣相投等美好感触,仍能通过一篇拾人牙慧的古文,旁敲侧击、潜心思虑而得。

3、我从这篇序文出发,找到了梅公的一些资料。想欧阳修平生推崇的诗人,必然有其可取、可贵之处。梅公的早期诗歌创作,曾受到西昆诗派的影响。(西昆诗派,我想大家也许有些陌生,但是只要搜索一下,就能详细知晓。)其后,他的诗风开始变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反对浮艳空泛。在诗艺上,更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主张“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梅尧臣虽然在位途上极不得意,却在诗坛上享有盛名,他怀着无限的悲愤、苦闷、渴望和痛苦的心情,写出了大量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在当时,他和苏舜钦苏子美齐名,在诗坛上声望很高,被称为“苏梅”。他和欧阳修是好朋友,是诗歌革新运动的推动者,对宋诗起了巨大的影响。

他曾积极支持欧阳修的古文运动,他的诗作,大致分为古淡与刻画两种,为当时人所推崇。欧阳修曾自以为诗不及尧臣。陆游在《梅圣俞别集序》中,曾举欧阳修文、蔡襄书、梅尧臣诗“三者鼎立,各自名家”。他的诗能够从多方面反映社会生活,风格平淡朴素,而又含蓄深刻,他在建德写下的大量诗作中,其中写农民的有《田家语》,“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这首诗用农民的口气,申诉了农民遭受的苦难。或许正是因为作者一生不得志,心中抑郁,反而能低下身姿,以自己的所欲和所感,度他人的所苦和所困吧。

梅尧臣入仕之后,曾胸怀大志,抱有远大抱负,他原名“圣俞”,后改“尧臣”,意为立志要做个圣明君王的贤臣,然而他却没有遇到圣君。

梅尧臣任建德县令的五年间,为人诚厚,清高自持,颇能体察民间疾苦,尽自己的力量做了许多惠政于民的事情。他经常深入乡间百姓家微服私访,与农人、与烧瓦匠、与贫妇交谈,了解民间疾苦,还亲自赶赴山林大火现场,洪水泛滥的溪流进行实地察看;他革除弊政,事必躬亲,当时建德为山区小县,县署外有圆破旧的竹篱,常年需要修护,因此成了向民众勒索的借口,梅尧臣来后果断以土墙代替,并在院内植了一丛竹子。元吴师道在《梅公亭记》中赞颂他“以仁厚、乐易、温恭、谨质称其人”。

对于这样一位大文学家、大诗人、大名人,且在建德为官时又为民爱民,用诗歌这一形式表达民间百姓的怨愤,人民自然崇敬他、热爱他。所以梅公的德政、仁政在时隔九百多年后的今天仍在东至人民中传诵。

4、西昆诗派,就是西昆体。是宋初诗坛上,曾经声势最盛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其流派诗人中,成就较高的有杨亿、刘筠、钱惟演。这种诗风,是晚唐五代诗风的沿续。主要师法于李商隐的诗。特点:雕润密丽、音调铿锵,呈现出整饰、典丽的艺术特征。

但是从总体上看,西昆体诗的思想内容是比较贫乏的,它们与同时代和社会之间,没有密切的关系,特别是后期的作品,很少能抒写出诗人的真情实感,也缺乏生活气息。所以后来被摒弃和批判!

5、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心酸。若把一些资料详细读完,我会为梅公洒泪。他的的确确是一个诗人,到死方休。据说,梅尧臣的创作作活动,开始於1031年,直到他临死的那一年为止,前后整整三十年,留下一部《宛陵先生文集》,共六十卷,约二千九百首,包括诗歌、散文、赋,此外还有不在集内的诗、词各一首。

他三十岁的那一年,在河南县主簿任内的时候,和欧阳修、尹洙发动一次声势浩大的诗文革新运动,虽然后来欧阳修得到更大的声望,但是在发动之初,尧臣无疑地占有领导的地位,北宋诗人如欧阳修、和稍后的王安石、刘敞、以及更后的苏轼都受到他的熏陶,对他加以高度的崇敬,欧阳修更是始终称尧臣为“诗老”,表示内心的钦慕。我们可以说对于北宋诗坛,尧臣起过巨大的影响。

陆游认为尧臣是李杜而后的第一位作家,所谓‘突过元和作’者,其意在此。一部《剑南诗稿》中,陆游自称‘学宛陵先生体’、‘效宛陵先生体’者共八处,他对于尧臣的推崇,决定不是偶然的。

南宋后期的诗人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称尧臣为宋诗‘开山祖师’,对于他的作品所起影响的巨大,提得非常鲜明。但是元明而后,文学批评家对于尧臣的作品,却很少这样的肯定。诗人之中,真正学宋诗的本来不多,即是推崇宋诗的,一般都推崇苏轼、黄庭坚,或杨万里、陆游,重视王安石的为数已经寥寥,更少有重视尧臣的。

直到清末,因为宋诗运动的出现,这才引起对于尧臣的重视,开始出现学习尧臣的专家,不过对于尧臣在诗人中的位置,最终还是没有放平,可以说梅公,是一个被委屈的大才和诗人,因为他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想他一生抑郁,死后依然憋屈……好在,总还有人记得他,曾为他的诗文写序,记录下一段真挚的友情,或梅公也可瞑目了!

6、不愿苟且,取悦于世人的诗人学者,历朝历代都有,或许被埋没的人才志士,多如牛毛。大凡胸藏才智而没有机会施展于世的学士,多寄情山水,放浪不羁。有时越是困厄,越能激发他的潜能和才学。虽身陷困厄,却能不丧失志向的人,才能写出真正动人心魄的好诗。

7、故事是说不完的,知识也是无止境的。只有把心摊平,如一潭幽静的湖水,不断地接纳到来的船只和物种。这样的状态,才是学习的最佳心境,尤如海纳百川,何问缘由!

我想汲取圣贤的智慧,却无意于攀上“成功的阶梯”。于我来说,阅读就是修身,写作就是养性。未来,可以在阅读和写作中逍遥自在,修身养性。

我并不会完全脱离现实简单的生活和情趣。一个人能以自己的方式,安静地活着,哪怕是寂寞的独处,也如夏花冬雪一般,自然开放,自然飘落,无忧也无悲……

8、被“青裳”这个词语牵引,我首先想到的是“青衣”和“青衫”。

青衣是戏剧里旦角的一个扮相——正旦。俗称“青衣”,因为所扮演的角色,常穿着青色褶子而得名。

青衣,在旦行里占着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庄、严肃、正派的人物,大多数是贤妻良母,或者是贞节烈女之类的人物。年龄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没有老年,老年就变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点是以唱工为主,动作幅度比较小,行动比较稳重。念白都是念韵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当繁重。

例如《三击掌》中的王宝钏、《二进宫》中的李艳妃、《桑园会》中的罗敷女等。从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能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清朝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五:“红粉能诗者多,青衣能诗者最少。”……

9、而“青衫”的释义更多,有八种之类分。最早的含义,是古时学子们,所穿之服。其二,借指学子、书生。再有就是唐朝的官服,文官八品、九品的服装,都以青为主。以唐朝诗人,白居易的《琵琶引》中的诗句为证:“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来,这个“青衫”,也借指一些失意的官员。例如宋朝王安石,《杜甫画像》诗:“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

另外还有苏轼的《古缠头曲》:“青衫不逢湓浦客,红袖谩插曹纲手。”,以及吴梅《风洞山•宣意》:“感飘零,红粉与青衫,无人吊。”。由此发散,青衫,还可以泛指官职卑微之人。欧阳修的《圣俞会饮》诗:“嗟余身贱不敢荐,四十白发犹青衫。” 金朝,元好问《黄金行》:“人间不买诗名用,一片青衫衡霍重。”

“青衫”的两字,居然可以勾引出无穷无尽的感触。剩下,它还借指微贱者的服色。也指向仙人。以及借指京剧中的正旦。如朱自清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她手里拉着胡琴,口里唱着青衫的调子。”

10、从一个联想翩翩的词语出发,我们总能找到密密麻麻的发散途径。而我想要明白的“青裳”,还在云雾深处缭绕。有人说:青裳浑身都是“宝”,这个青裳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拿到一个诗题,我们若不知道题目原本的意思是什么,是不能随便着手去写的。我们不仅要知道诗题的原意,还要知道它的引申义和指代意义。

3月19日,我在诗先锋3月同题诗赛里,第一眼看见这个词语,就心生欢喜,我却迟迟未能落笔。想青裳,说穿了就是合欢。很多人知道合欢,却未必知道“青裳”就是合欢。换一个名字,就会让人陌生而后熟悉,更多了一些词语之外,附带延展的遐想。

11、魏晋名士嵇康,曾在《养生论》云:“合欢蠲忿,萱草忘忧。”,而崔豹的《古今注》,也云:“欲蠲人之忿,则赠以青裳。”,青裳即合欢。而合欢花又名马缨、夜合、绒花树、乌绒花。为豆种植物合欢的花。

合欢树冠开阔,羽叶纤细,红花成簇,令人赏目。合欢叶昼开夜合,犹如夫妻相拥,又将其称为“爱情花”。遥想一下,平原之上,一把华盖般的“大伞”撑开着,仿佛用宽阔开展的树冠,告诉路人,大树底下好乘凉。我们的爱情“昼开夜合”哦……

据说在广阔的非洲稀疏草原上,偶尔也会有一棵树,其树冠类似“大伞”,那是与青裳同属的科目金青裳。这是多么可爱、神奇的树木。青裳属于豆科、含羞草亚科、青裳属,是一种高大或中等大的落叶乔木,其高,最高可达到16米。

大家想一想,既然青裳,属于含羞草亚科,就一定有和含羞草相似的地方,譬如花是红色的,毛茸茸的;它的叶子也会开合,只不过含羞草比较灵敏,一碰就收拢了。而青裳叶子的开合,则不是根据“触觉”,而是对光的感觉,白天张开,一到晚上,则收拢起来“睡觉”。

植物的世界,真奇妙。如果佛祖,让我投胎为一株青裳,或许我是这世间,最爱阳光的合欢花,白日开放,美若朝霞。晚上闭合,羞若处子……

12、青裳,的确浑身都是“宝”,因为它不仅好看,可作为观赏怡情之用,更有其他的大用处。

首先青裳的树皮和叶子,里面含单宁。这是一种酸性物质,是制革工业、印染工业和渔业上所必需的一种材料)。它的纤维,还可制造出人造棉。种子含油约10%。可以提取油脂。

剩下的树皮及花,可以入药。据汉朝的《神农本草经》,谓其“主安五脏、利心志,令人欢乐无忧”。因为青裳的皮,性平、味甘,中国药典(1995年版)记载,青裳皮具有解郁安神、活血消肿的作用,主治心神不安、忧郁失眠、肺痈疮肿、跌扑伤痛等症。

著名的《千金方》中的黄昏汤,就是仅用一味青裳皮组成的,用于治疗肺痈(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肺脓疡)。《百一选方》中,更以青裳皮为主配方,用于接骨等等。而青裳花不仅有解郁安神的作用,还有清热、理气、活络的效果,可以治疗风火眼疾、咽喉肿痛和跌打损伤。

更有趣味的是:青裳中所含的皂甙还能用于洗发,去除污垢,促进毛发的新陈代谢。若我们的口腔发炎,也能用它煎汤,含漱治疗。可以说,青裳是中国古代最早流行的洗发“香波”和口腔清洁剂。

除却这样药用之外,青裳,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一种吉祥的树木。崔豹的《中华古今注》:“欲蠲(意为去除)人忿,则赠之以青裳,青裳也。”在嵇康的《养生论》中也说:“青裳蠲怒,萱草(指黄花菜)忘忧。”这里的强调,都是指向青裳的药用价值安神、息怒,清热理气等。

真是一场有趣的知识之旅,我原本打算写作的欲望,居然在孜孜不倦的庞杂阅读中,溯游从之,而后不知去向。

13、我就是喜欢大笑,不怕皱纹~~因为我家的小鱼,正等候着俺的水草家园……累了,去闭目养神,陪庄公梦蝶一小会去哦……

禅师语:“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只要用心体会,芸芸众生,万事万物都是禅理。心境空灵,如高山不动。很多时候,文字仅仅是工具和渡船。真正理解它,靠得是心,是悟性。

有时候,我们尽管住得很近,经常杯酒交欢,聚会享乐。可是若各自的心灵从没有打开过,思想没有交汇灿烂之时,等同于白聚。若心和心可以交集、碰撞,即便万劫不聚,也似心心相映,终生相守。

14、看罗曼岛主在我微博里的一则感言下,发言所转发的几句古诗:“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我一时心血来潮,想找到它的原始出处。于是就百度了一下,结果得到这样的回答:应该是佛家用语——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生活。 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其实在我看来,就我搜索到这几句诗,也可作为做人的最高境界哦,其中的逍遥、博学、豁达和通透不言而喻。有时候,从一个小小的诗句出发,你可以看到一路美景无数。正所谓:问君何必苦营求,逆理达情志难酬,功名利禄淡忘却,七里滩头垂鱼钓。抑或是:曾向滩头羡美鱼,徒劳心力枉空虚。不若结网临渊去,自有金鳞应所需。

很多时候,我们羡慕别人的光鲜和自在,不如反省自身,韬光养略。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15、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是最无用的东西,却让人爱不释手,甘之如饴,身不由己,不能自拔……“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这似乎有一大部分,成了我现在生活的真实写照!

16、钱钟书先生有一首古诗《阅世》,写于1989年。是《槐聚诗存》里的一首七律。

《阅世》

阅世迁流两鬓催, 块然孤喟发群哀。
星星未熄焚余火, 寸寸难燃溺后灰。
对症亦知须药换, 出新何术得陈推。
不图剩长支离叟, 留命桑田又一回。
  
这是钱钟书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作品,命意遣词,至为沉痛。李慎之先生曾有《送别钱钟书先生》一文回忆说:“九年前的夏天,我去看他,他给我看了新写的一首七律……我们相对黯然。这就是他后来收在《槐聚诗存》中1989年惟一的一首,题目就叫《阅世》。”《槐聚诗存》出版于1995年,而钱钟书先生,则于1998年12月辞世。

不知为何,我今天无意中读到这首《阅世》,突然感由心生,掩卷含悲。想自己不过刚刚不惑之年,却有他阅世迁流之惑,块然孤喟之哀。

钱钟书先生,确有大才。有人曾说:且不说他那本其实很少人读得懂和读完过的《管锥编》,即使平常与朋友在南沙沟家中聊天时,钱先生也是才气纵横,放情随意,倾倒众生的人物。古今中外,上天入地,亦庄亦谐,刻薄有趣。然而,钱先生好像又是一个警醒甚至谨慎的人,所以他表达思想极其曲折,或根本就不说,或者即便说了,也不想让人完全读明白……留在新时代的旧知识分子,大多极关注现实政治而又噤声无语。

有人考证,其实“管锥编”,可语出庄子《秋水》篇,“用管窥天,用锥指地”八字里。如此不乏豪迈之气的。若是把它释读成“管窥蠡测”之类,恐有误读。我看到一篇匿名,间接批评钱老的文字,主要是指责他思想的自由程度相当有限。然后以文学评论为例,提到了美国批评家布鲁姆,说其论著中显然有着远非钱氏可比的自由度。但从智力相比,钱氏并不逊于布氏。区别在于,钱氏没有思想和自由,所以只好学问了,也只剩下学问了。而布氏没有自由思想的禁忌,因此无论在文化背景深度上,还是在审美的透视力上,都显得挥洒自如。

批判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很多时候,中国各个历史时候,其政治思想的禁锢,是制约文化自由发展,思想深刻的紧箍咒。我的婆家就在南沙沟,每回回到大家之时,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钱老和杨绛,只可惜无缘目睹他在世的风采了。谁人心中无隐痛,通过他的许多古诗,能读到他至情至性的东西,或有许多话,他一直藏着、掖着,无法说出口……其实对于一些大家,或许我们该更宽容一些。

17、一部中国文化史,既是把思想做成学问的历史,也是让学问淹没思想的历史。这句话,说得实在是非常的精辟和准确。因为很多时候,你把文化做成学问,是被允许的快乐。而把学问变成思想,就不得不承担其中未知的巨大风险。

18、有人,就人类迄今为止的知识,做了一个有趣的分类。认为:有50%,是可以作废的,并由此证明人类,是从不断的错误中获得所谓的进步的。剩下40%是有争议的,只有大概10%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并且认为中国人的悲哀,就在于几千年来一直在——50%作废的知识里打转。而40%有争议性的知识,又是不许探讨的。至于,这剩下的10%有价值知识,则是从来不去理会的。并由此,来分辨陈寅恪和钱钟书两人之间的区别,他们分别存在于哪个百分比里。

某种意义上,这段话不管是谁所说,给我最大的启迪,不是用来区分名人的今世价值和意义,而是让我知晓了“学问”的知识,和“思想”的智识真正的界限和价值。知识有时的确是力量,有时却也会成为累赘。因为若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作为读书、做人、做学问的底座的话。很多时候,我们的读书、学习,也只能读到字面为止。其实文字背后,蕴藏着更为丰富的潜台词和延展的思考,更有许多文字,无以抵达的不言之意和不言而喻。还是那句话,人若无品,学也无格,人若无思,问也无品。


2012年3月28日下午2点58分涂鸦,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8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青裳》,小花一串

青裳

绒红,叶绿。花丝细长
好像开了很久很久
已忘记了归途

青裳,她的身世
如南方绒缨,一个翘起的兰花指
悠悠陨落

于忘川、止水……

三月青裳,在阳光的城市
辗转。昼开,夜合
有路过的书生

指藏对叶,听
晚风阵阵低语:
得此合欢名,忧忿诚可忘


外出

这一盘
流水的棋子,刚刚摆好
合欢就落了

棋盘边
落花的茶盏,她爱的青衣
等不回七月,热烈的青衫

萱草,可以忘忧
艾草,可以暖腹
每日每夜外出的清风

下不完情天和恨海
彩云飞飞
也应:落子无悔


面纱

爱上朦胧
爱上雾中花
身慵懒,体丰腴
回头微微笑

你走走歇歇
我写写描描
无意打捞一枚
泄密的海螺

未名湖畔
水光藏住了虫鸣
夜色是谁的悄悄话
我看不见你

你,也看不见我
我们一起
我们在一起
似乎遗漏了什么
是今生吗?


樱桃

树上一个春天
树下一个春天

还是,这样的小
这样红得无法又无天


飞花

不就是踮起脚尖
学一只白天鹅
优雅地奔向
清风的怀抱
我不要怀抱陌生
跟着鸟雀的小脚丫
寻找一枚
还未成型的秋天

三月,是不该
起飞的季节
反正开也开了
飞,就飞吧
风让我向你

花的心事藏不住了
起飞的翅膀
也是一次
快乐的辗转与念想
虽然,我还在原地
春天的绿枝头
默念着青山
和流水呵


石湾

喧哗坐下
安静起立

水的步伐
是放下一切包袱
也放弃一路风景

直到遇见你
宽容的臂弯

她才——
云水随缘
行坐皆安


2012年3月28日作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9 15: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 18: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