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3月30日穗言穗语(二十)


1、有关爱的坚贞和美妙,有白(勃)朗宁夫人的十四行情诗天地明鉴!其实白朗宁夫人,本人的名字更好听——伊丽莎白•巴莱特。她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诗人。

据说她很小就显现了好学、聪慧的天性。八岁的时候,就学会了写诗。所以说,有时候诗人之所以写诗、爱上诗歌,的的确确是出自于一种本能。译本蒲伯的荷马史诗译本,是她童年时代最好的伴侣。她读这些史诗可以忘记睡觉和吃饭。十三岁时,她模仿蒲伯译诗的格调,发表了四卷史诗,咏叹希腊的“马拉松战役”。

可以说她没有接受过正式的教育,但她热爱希腊古典文学,几乎通过自修,学好了古希腊文。后来她翻译了埃斯库罗斯的悲剧《被俘的普罗米修斯》和其他古希腊诗人的诗篇。

这位当时可爱、勤奋的小女诗人,是在英国西南部长大,热爱自然,活泼好动。所以她爱浓荫如盖的森林,也喜欢骑着小马去原野驰骋。也许不幸总是悄悄的,毫无声息的到来的。在诗人十五岁那年,一次骑马事故,她不幸摔断了脊椎。从此她失去了行走的能力。此后二十多年,她的活动范围几乎都是在病床上度过的。

也许,这一场不幸的遭遇,夺走了她其他所有美好的遐思。生活给予她的,仅仅剩下书本和诗歌了。也只要书本是她精神的天地,诗歌能给予她心灵唯一的慰藉,以忘记随后到来的更多和更大的苦难和不幸吧。

现在,我在200年后的21世纪想象她,想象这个坚强的姑娘。当她目睹自己亲爱的弟弟爱德华,在陪伴她去乡间养病时,淹死在她窗前看得见的小河时,是怎样的哀痛和内疚,那种无能为力,蔓延到全身的无阻和无奈,的确会让人神志不清,几不能活……

而她瘫痪的身体,在英国伦敦,温波尔街阴冷潮湿的气候里,也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慢性折磨,因为自己多年来,一直被各类病痛折磨着,所以我感同身受。而她连自己动一下,都需要人来帮助,难得能下楼,见见天日。若是到了冬天,更是一场不可想象的灾难,这么的日子,的确很难熬,很难过……

2、当一个人,必须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幸,承担起这人生全部赋予的辛酸,她仍需像头勤勉的骡子,坚忍地活下去。于是她就把自己全部的悲哀和希望,都写进了诗歌里。写到这里,我的鼻子酸酸的,一种熟悉的液体,顺着眼帘哗哗地流淌下来。

是的,我就是一个爱哭的女人。这是尊重和敬佩的眼泪!她曾在1833年和1838年先后出版了《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英译本和诗集《天使们》。她深深的知道,自己的创作条件非常恶劣,所以,她曾在给白朗宁的书信里,这样恳求而沉痛地写道:

世上的年轻姑娘,无论她怎样的少不更事,她的见闻和阅历也总比我来得广博些……我一向只是蒙着眼站在这个我将要离开的“圣殿”里,我还没有懂得丰富的人生,人间的兄弟姐妹对于我只是一个名称而已。高山大川我都不曾瞻见——我什么都没有看到过。我像一个将死的人还不曾读过一行莎士比亚,想读,已经太晚了!……这种简陋无知,对于我的诗艺是怎样一个致命伤啊!

我依然是带着泪痕,读完了这一小段文字。想她在那样的恶劣的环境下,所想到的还是“诗艺”和人世知识的获取和人生阅历的积累。这个早慧的女子,十分清醒自律,她并没有看重自己曾经取得的一些小小的成就,也没有为自己那一点诗歌名声而自满。她在自己能力的范围内,用最大的限度,向现实生活靠拢,关注现实。她和同时代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狄更斯、盖斯凯尔夫人等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她曾写出《孩子们的呼叫》,用抒情笔调向人们诉说,在社会底层一群过着暗无天日生活的童工,他们的悲惨遭遇。

据说这首诗歌,发表在一本《本趣》圣诞节刊号上,引起了当时广泛的注意,影响力很大,使得这本刊物当时销售量达到了三倍以上。第二年,也就是1844年,英国国会通过了禁止雇佣童工的附加条款。也可以说,这是勃朗宁夫人社会呼吁的胜利。

她的两本诗集的出版,也标志着她的诗歌才华达到了自己的一个巅峰。正因为她自我的奋斗和拼搏,她因为第二本诗集《诗集-1844》的出版,她认识了另一位诗人罗伯特•勃朗宁,也可以说她哀怨的生活,自此开始了新的篇章。

3、后面的故事太长、太长了,而我能知道的就是,白朗宁夫人这一生,虽然有诸多磨难和不幸,但她的确是非常幸福的女人和幸运的诗人就行了,不然不会有那本《白朗宁夫人抒情十四行情诗》集的诞生哦。

这个世间,终有人爱才惜才,甚过爱身体的缺憾。我的耳边回荡着罗伯特•白朗宁,深情的话语:“我已经说过,我爱极了你的诗篇——而我也同时爱着你……”这是他们来往信件中第一封信里其中的一句。最初白朗宁夫人,只把这种感情,当成一种“同情的极致”。越读,感觉自己的心里阳光越多,我可否保留下多一点阳光,在自己抑郁的时分,继续感受白朗宁夫人,那个叫做伊丽莎白•巴莱特小女子的幸福……

这个女子,有着学者的智慧、诗人的性灵和一颗妇女美好的心。她用她的诗歌,铸造了黄金的锁链,把意大利和英国链接爱一起。佛罗伦萨的人民喜欢她,热爱的她,感激她曾经对意大利民族独立运动的深厚同情,在她生前的寓所,安置了一块铜铸的纪念牌,是用意大利文铭刻了大概如上的文字!

我想每一个深陷于爱情蜜穴的诗人,都可以去读读白朗宁夫人的情诗,只有身在其中,你才能切肤之痛地感受了他们热烈的爱情,谁也不能分开他们,连上帝和死神也不可以哦。

可是在上帝的全宇宙里,总共才只
三个人听见了你的那句话:除了
讲话的你、听话的我,就是他——
上帝自己!我们中间还有一个
出来答话;那昏黑的诅咒落在
我的眼皮,挡住你,不让我看见,
就算我瞑了目,放上沉沉的“压眼线”,
也不至于那么彻底隔绝。唉,
比谁都厉害,上帝的那一声“不行!”
要不然,世俗的诽谤离间不了我们,
任风波飞扬,也不能动摇那坚贞;
我们的手要伸过山岭,互相接触;
有那么一天,天空滚到我俩中间,
我俩向星辰起誓,还要更加握紧。

我一字一字地把这首诗歌十四行情诗里的第二首,在朗读的同时,同步打字出来。感受白朗宁夫人,写下这些文字之时的喜悦、纠结、辗转、忧虑、忠贞和无悔。这个“上帝”,这一声“不行”,也包括她的父亲,终生的不原谅。这也是白朗宁夫人一生最遗憾的事情,自从嫁给意大利诗人罗伯特•白朗宁后,她就再也没有回答她父亲的家里了。

4、要相信每一个用“生命”写诗的诗人,他们本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和女人,所以他们的诗歌,无论做怎样的探索和变革,都会带着自身或辛酸或甜蜜的诸多体验的隐喻影射和直观反映。你不必怀疑一个伟大的诗人,他的生活和诗人,融为一体,是无法完全割裂看待和分析的。

5、贝恩说:“抒情诗是一种隐士艺术”,这里暗含着现代诗人“孤独”性的特征,属于一种封闭的独白式的思考和写作。当一群人,都在呼吁或忽悠一种趋同和类似性时,而我思考的领域,却是这种“独白式”的阅读和似乎互不相干的自言自语。

若一种诗歌创作理论,还没有完美诞生的话。我想,整个诗坛,所缺乏的品德之一,就是积极的反思精神。我们在写作的空隙,并没有真正地进入空旷的阅读和敏锐的思考。有时候,我们明明知道,诗歌的探索和现代写作精神,本就是一次一往无前的探险记。只是我们在探险过程中,需要自我静心,虚心听取,积极整合三个阶段。这正合了成“佛”的意义——觉悟、觉他、觉行圆满。

6、据德国学者弗里德里希说,20世纪最伟大的抒情诗人,几乎都提供了一种这样诗学观,即诗歌行为是在行动中,同时注视自身的精神的一次历险,该精神通过自己的这种行为反思,强化诗歌表现过程中的高度张力。于是抒情诗是诗意最纯粹和最高的显像。

他还强调了19世纪的诗学,有许多的基本特征,延续到20世纪的诗学里。举了两个例证。一个是阿波利奈尔的纲领性文章《新精神和诗人》,一个是加西亚•洛尔卡,在1928年所做的回顾贡戈拉的演讲《贡戈拉的诗歌想象》。这是两篇非常重要的诗学文章。

就1918年发表在《法国水星》的阿波利奈尔的文章《新精神和诗人》,弗里德里希拎出来其中的重点部分。我自己总结如下:1、新精神,是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也就是说,诗歌创作中的自由,可以让诗歌素材无限制地进入视线,不必论及高低。换一种通俗的理解就是——从一根火柴出发,可以到达熊熊的时代火炬。2、诗歌可以从最强大者和最弱小者中,创造出闻所未闻的东西,转化成人们眼睛惊诧之物。也就是说,最微不足道的东西或对象,也能让诗歌进入“不为人知的无限性,在其中多重意义的火焰光芒灿灿”,但是它也会让诗歌进入某种无意识的昏蒙。3、荒诞者和英雄者具有同等地位。一切技术文明的新现实都可以纳入诗歌创作领域。4、创作中凭借自由,可以杜撰,让一切皆有可能,制造现代神话,放任各种可能,将实物和不可能者结合。它的目的就是“合成”。这种诗歌,尤如一张报纸或者刊物的总目录。5、诗歌创作开始向一种精密机械师的工作。可以向数学的精确看齐,具有“炼金术”那样的比配,具有“少见的研究和公式”,使得自己成为“元抒情诗的炼金术”。于是诗歌,就像一种新精神一样,充满着危险和变故。是一种因冒险而成,并期待冒险试验,一种过程中的勇气比成功的结构,更重要。诗歌给予人的,最大特点是:“惊诧”而作。

这种惊诧,可以如斯解释:有牺牲读者,其表达方式中有反对读者的侵略性戏剧效果。这被阿波利奈尔看作是新诗歌与陈旧诗歌之间的最大区别所在。但是陌生者,使用反常语言来叙述它,这一类诗人,必然会陷入孤独的探索,并且会遭受到许多无情的嘲笑和斥责。

这一份纲领性的文章,可以说是兰波精神的延续和讲话。这就说明了兰波和20世纪抒情诗之间,有着不可磨灭的关联性和理论联结点。

7、而加西亚•洛尔卡的《贡戈拉的诗歌理想》,验证了贡戈拉作品在西班牙20世纪诗歌复兴的重要证明。而且这篇文章也可以作为现代诗歌创作的美学观。西班牙因为贡戈拉的重大发现,而催生出了一种新诗歌。这种诗歌同时催育出西班牙前辈诗人中最晦涩者的理解。

加西亚•洛尔卡将诗人贡戈拉,称为“现代抒情诗之父”。同时他又称贡戈拉是马拉美最好的学生。尽管那位法国诗人,并不认识这位西班牙诗人。洛尔卡在两者的差别之外,找到了两者的亲似性。这种亲似性,就是诗歌技巧!

他的这篇演讲重点阐述了这种亲似性及其原因。因为我们可以将这篇演讲当成对现实抒情诗的直接描述来参考。洛尔卡说:

贡戈拉相信,诗歌的价值是与其外部与内部的世界常规的疏离,是成正比的。他喜欢纯美、无实用性的美。这种美,只在“间接情感”被剔除时才会出现。于是他憎恨现实,却对仅仅以诗歌方式存在的王国的无上主人。在他的精神图景中,只有词语的自主性!他以词语建立了一个对抗时间的大厦。自然在其中没有位置,因为“来自神之手的自然不是在诗歌中存活的自然”。

贡戈拉的创造,不可以用现实来量度,而应该以其自身来量度。这里我的理解是,用诗人的方式来理解,看到的一切现实,而不是单纯直观地反映和拍摄现实。他要将实物和事件——“在他的头脑暗室里,让事和物从那里经历了变形,而后回来,以跃离这个俗世”。这种变形的力量,在于隐喻式的幻想。

可想而知,这幻想能产生出非现实图像,后者具有神话的地位,让彼此相隔遥远的地域结合。于是他借助于这样的图像,来显现他诗歌里的实际内容。那些内容或也毫无意义。在他的诗句之上是“罗马的冷光”。说明他的诗句之前,有灵感先行,但是诗句是经过诗人,对语言本身所包含的意义和音律等综合斟酌,而形成的纯粹坚硬的语言材质。由此产生了——一种不是寻找读者,而是逃避读者的诗歌。人们必须以理性来获取它。但它的晦暗,就是过分充溢的精神之光。简单的理解,就是这是小众的诗歌,是智者的小范围沙龙聚会。

可以说,这两个理论文本,它们的语气、目的和水平截然不同。但是两者之间的共通处,是对一种智识智性引导的诗歌认知。这种诗歌脱离现实及常规之相,具有“孤独”气质的独立性。所以该类诗歌,与读者之间是不谐和的陌生感,这点是肯定和毋庸置疑的。

8、一旦现代抒情诗,变成了一种冷静的事物,我们读者的眼睛以及对它的审视和反思,也会同时变成冷静下来。我们会用一种技术化的专业眼光来评判它。而这种评判,会和时代意识相结合。试图揭示现代抒情诗的隐密性特征。

这种隐密性,于我看来就是一种几乎不可言说的奇迹和暴力。隐密性语言,带着各自配比方法,得出得不同化学反应,以实验的方式引发词语内部核爆炸的效果,这是惊人的不可预知的一场冒险和解析。

我曾用“咒语”来形容自己读到好诗时的状态和痴迷。也表达自己在写作进程中,探索词语秘密过程中,各类不知所踪的冒险活动。诗歌的晦暗和不谐和音,目前的价值,依然不可估量,值得我们在诗艺探索上,反复思索,掌握其中的最大边界和量度。

若写作过程中,我的手在颤抖的话,你也要相信,我的心,曾经发生过剧烈的爆炸哦……这致命的感受,就是诗歌创作中,迷乱、痴迷,灵感突降的暴力表达。“诗歌是一种深刻怀疑的艺术,它是以超脱于我们自己的感情特殊自由为前提的。诸神满怀恩赐地赠予我们一句诗;但是之后就要靠我们来制造第二句,这第二句必须与它的超自然长兄相称!而这唯有起用经验与精神的全部力量,才能刚好达到”。

这段话非常精彩,是瓦莱里在他论述拉•封丹的《阿多尼斯》的文章中写道的。简单的概论,就是说:灵感给予了我们第一个好句,但是后面的句子,就需要靠自己的诗艺——经验和精神的全部力量来达到,并且和上天赋予的灵感好句,可以相媲美之。也可以说,灵感并不能取代经验,而灵感也仅仅是小部分的神谕,更多的是靠作者自身诗艺的精湛和个人学识的博大精深,才能成为响当当的一流诗人。

9、诗歌写作过程,于我看来,也是一场不断革新的道路,是自我不满足于诗歌创作“现状”的自发革命。也是一场新观念和旧观念撞击时,互为争论、谁占上风的结果认知。就好像一个勇于探索,但是没有图纸的修路人,他必须靠着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来时时完善,并同时校正他所修的道路与他想要到达的地方和目的地。

10、诗歌报挑战者版面,常常进行“纯意象训练”,就是选用一些经典的诗歌,作为诗题,并且取原作里,比较经典的几个意象,让大家自我组织和构思,完成一篇诗歌写作的同题意象诗练习。

三月的一期纯意象训练,选用的美国诗人默温的《距离》,其他要求出现“它们”“母兽”和“海”的意象。我因为昨天有事要出门,几乎是用2分钟的时间,完成了这样的训练。今天回头看看,也觉得蛮好,尽管很难超越作者的原作。我的这首《距离》,本是在作者的原意上进行再一次的延伸和说明。


距离

谁能忘记它
就能超越它

此时此刻
仍从不朽出发
我的时间不多

所有的距离
因目的而生

目前,它们是空白
把火种埋在风尘一路
时光魔术师呵

有关母兽和海
不过“一个响指”的距离

2012/3/29作


纯意象诗的训练,所选用的诗作,本就是在一首“佳作”的基础上出发,如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俯瞰世间。若我们写不出超越的作品,某种意义上,是对不起作者的。

可是,若要能轻易就写出了超越原作的作品,那么我们本身,就是最伟大的诗人,或者至少可以和诗人比肩同行吧。如此想想,这里面同样存在着悖论。因为一首好诗的落成,的确带着诸多偶然性成分,谁也不知道,哪一首佳作,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诞生哦!

真希望这种纯意象练习,能帮助我们的许多诗人,领悟到一些“意象”和诗歌作品内在承载意义之间的关键点所在,也就是整体构思、布局,而不是工于局部。这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积累和反思,边写边思,边思边写,反复扎实地练习内功哦。

11、没事读读佛经,真是最好的宁神之心药。我对于“般若”的喜爱,已然超过世间的一切智慧。正因为这个词语,大于世俗智慧的总称,才会保留下来。现在它已经变成一盏时时提醒我自律和反省的明灯。因为般若本意就是智慧,又大于世俗智慧。这说明我们的许多词语,本身就具有开放性和开发性。诗人,就是寻找这个秘密的人。我愿一生“般若波罗蜜”!

佛说般若波罗蜜,是为第一波罗蜜,是指由“般若波罗蜜”来引导其他五波罗蜜的修证,使之成为无漏的成佛之因。这样的“波罗蜜”就叫做“第一波罗蜜”。若要理解此话,就要知道波罗蜜的意思,是指向圆满和到达彼岸的意思。原本六波罗蜜,本没有顺序,每一个都是第一个。但要想究竟圆满,就必须要靠“般若波罗蜜”的引导。

所以说:般若统摄六度。原本人世修行,就是要把握无所有、无所取、无所得、无所生的原则。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要无相,不取相,不住相。这就是菩萨一直教导我们,要做到离一切相而后才能度众生。这样一来,布施就是般若,般若就是忍辱,忍辱就是持戒,持戒就是禅定,禅定就是精进,六波罗蜜通达如一,就像一艘合力前行的大船,力量往一处使,即可到达彼岸。这就是佛法!

由此在般若的统摄下,大乘修行者会悟到一切法都没有自性,于是六度万行都不执着于各自的相,彼此通达,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因为般若生空智,法空智,一切智智,度世间一切愚痴……般若是第一波罗蜜。

如果闲来无事,偶尔翻阅一下《金刚经》、《坛经》、《心经》、《法华经》等,也会让你烦闷、烦躁、抑郁不得志的心灵,得以放松、消解和忘情哦!




2012年3月30日下午1点17分涂鸦、整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14:42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饿到无法形容的地步了,隐隐约约感觉到有蚂蚁在胃部啃噬,估计是一天一餐饭的记录,让它开始决定举行总罢工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23: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人用了二十八年的时间,创作了一部大型交响曲,总共八个乐章。

今天晚上8点,我在深圳音乐厅,聆听、观看了台湾作曲家黄辅棠的金庸武侠小说交响音乐会(春夏音乐季音乐会之四。)其实也是机缘巧合,记得上次听音乐会,还是几年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所听的新年交响乐。

说来惭愧,我并不是此中的行家和雅乐的发烧友。我只是觉得若有机缘,不妨多听听音乐,可以让自己单调的生活,更多一些激情、欢快、高雅的混响和色调,并且会无形中熏陶自己,发掘自己潜藏的艺术才能。我可以在欣赏的同时,分辨各类乐器,其音色、音律、音质的特点。

应该说近两个小时的演奏时间,我几乎从头听到尾。不虚此行吧。能将一部武侠小说的故事情节梗概,融汇在一场交响乐里,也算是一次中西合璧,雅俗共赏的音乐革新和创作尝试。我听完的感觉,觉得黄先生十分的了不起。想自己少年时光,是读着金庸、梁羽生、古龙、温瑞安等武侠小说长大的一代人,几乎70年后,都是看着武侠小说、电影成长的;听着台湾校园歌曲纯真;手抄本,抄录着一个时代的各式歌词、经典文章浪漫的……

说心里话,金庸的武侠小说成就,的确可以作为20世纪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光亮投影,投射到了经济、文化、影视、传媒、音乐、心理等各个领域,这里面既有中国传统文化古典浪漫主义的一面,又有道德伦理、传奇人生、英雄主义等大杂烩的人生缩印,说大一点几乎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某些审美观、人生观和历史观……其实金庸的小说,老少咸宜、脍炙人口。我想作曲家兼指挥家的黄辅棠先生,毫无疑问是一个金庸迷,不然,他不会花费28年的时间,来完成一部武侠小说为基准的——神雕侠侣交响乐。

我看了黄先生的简单介绍,1948年出生于广东番禹人,曾在广州接受专业音乐教育,后经历文革的下乡。其后去美国深造,取得肯特州立大学音乐硕士学位。他兴趣十分广泛,喜欢文学、历史、书法、围棋、气功、中医等,尤其喜欢武侠小说。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他都几乎涉及了。他曾在台南应用科技大学任教20多年……

神雕侠侣交响乐分为八个乐章,据说在曲式上,将西方古典音乐的各种重要曲式几乎用遍。而结构上,用杨过的故事,串连起来,严丝合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喜欢这一场音乐的盛宴,我把这八个乐章,按照自己的理解,简单地记录下来。

第一乐章:反出道观。说得是小杨过被带到全真教道观,拜师学艺,却受尽欺凌,被逼反出道观,投奔深居於古墓之中,与世无争的小龙女。

乐曲的开篇,以杨过为主线,以他的活动为主导动机。这个动机,时倔强、时激烈、时悲愤、时神秘,表现象徵杨过小时候性格的各个侧面。经过多番搏斗后,这个动机在曲终时转到明亮、开阔的C大调上,象微杨过遇到小龙女,得到温暖与光明。


第二乐章:古墓师徒。说得是:古墓之中,杨过拜小龙女为师,勤学苦练武功。时光飞逝,杨过长大成人。爱情的火种,在二人中悄悄种下。

此乐章,采用“奏鸣曲式”,写成中国风格的圆舞曲。以小龙女与杨过愉悦的相处,为主题贯穿始终。其发展部是一段小赋格。中间不时穿插木管与弦乐器的震音,让人可以根据音乐,联想到小龙女教杨过空手抓麻雀的场面。

第三乐章:侠之大者。说得是:郭靖身教言教,化解了杨过性格中的偏激与私仇,引导杨过做一个顶天立地、爱国爱民的侠之大者。

采用“变奏曲式”。其主题宽广、深情、厚重、不怒自威。六个长大的变奏,时而如长辈慈训,时而如统帅发今,时而如雄狮怒吼,时而如师友切磋,时而如千军万马。三千年的中国音乐,未曾有过如斯气象。

演奏完这三个乐章后,中途休息了15分钟。我在这15分钟里,把交响乐的各个音部及其乐器,都熟悉了一下。

第四乐章:黯然销魂。说得是:小龙女为助杨过治疗绝症,忍痛不辞而别。杨过思念小龙女,黯然销魂。

全曲只选用了弦乐器。本来明亮、清丽、脱俗的小龙女主题,在这个乐章变得黯淡、多愁、柔肠百结。六个降记号的降E小调,本来色彩就够黯淡,到主题再现时,所有乐器都加上弱音器,黯淡变成了惨淡。

第五乐章:海涛练剑。说得是:杨过得到前辈高人遗下的剑诀和神雕的指引,在海涛中苦练剑术武功进入前无古人之境。

此乐章,采用“轮旋曲式”。传统的轮旋曲,—般情绪欢快,带舞蹈性。这个乐章—反传统,表现的是杨过与海涛搏斗、吞天吐地之豪情。铜管乐器的威力,发挥得淋漓尽致。杨过主导动机,贯串始终,极尽变化之能事。

第六乐章:情是何物。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天南地此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眇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此为金朝人元好问所作之《摸鱼儿》词上半段,经过金庸修改,是贯穿《神雕侠侣》整部小说的主题歌。阿镗为其三次谱曲。此乐章,是根据大合唱版配器而成。

采用了“赋格曲”。赋格曲是集对位技法大成之曲体,写作难度远超过中国诗中的七律。阿镗曾把此曲改编成弦乐合奏,以《赋格风小曲》命名,赢得了1992年大陆黑龙杯管弦乐作品大赛优秀作品奖。

第七乐章:群英贺寿。说得是:为报答小郭襄的—言之恩,杨过请来各路英雄,备下特别厚礼,同庆共祝福郭襄生辰快乐。

复三段体。全曲充满喜庆味,适合跳舞,也适合祝寿。

第八乐章:谷底重逢。说得是:杨过一等小龙女十六年,绝望之际,跳下深谷,却意外地在深谷之底,与小龙女重逢。

这是各种曲体中最自由,最不受规范的幻想曲。此乐章的素材安排,是根据文学情节而不是音乐逻辑。能做到秩序井然,不散不乱,那是因为所有素材,都是从杨过与小龙女的主导动机变化而来。

中段让人听之欲泪,那是因为小说故事本身动人。毕竟,中华民族的集体潜意识,是渴望大团圆,也乐于见到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2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把交响乐的作品介绍,几乎完整地打印了一遍,以此来表达我心中,对黄先生的尊敬和敬仰之情。记得音乐会开始的时候,演奏的是萧峰交响诗。非常喜欢“交响诗”这样的称谓。

音乐和诗歌,从来心心相映,不曾真正的分家。在音乐的领域,永远有诗性的音符,在听觉的天空,来回飘荡!我们热爱音乐,也热爱音乐里飘出的诗性和诗心……

不为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我想阿镗先生一定有数不清的知音和粉丝。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萧峰,是一个悲剧人物,同时也是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大豪杰。他类同于岳飞、文天祥、史可法等正气凛然的历史人物。因此能用音符为这一类英雄人物树碑立传的话,一定会是任何作曲家莫大的荣幸吧。

光看一张乐队的名单,我就会想到“史诗”二字,我很想把我心中未曾写出的一首长诗(呵呵,目前只是念想,却不知道何时动笔落成哦)献给阿镗先生,这有点大言不惭的味道。因为我知道,唯有经过时间检验和打磨的诗歌、文章、乐曲和艺术品等,才能成为真正的经典。我真心祝福黄辅棠阿镗先生,这首精彩绝伦、呕心沥血的神雕侠侣交响曲,能成为21世纪华人作品的经典传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存一个阿镗的文字!

《神鵰俠侶交響樂》從寫作到製作

阿  鏜   

費時二十八年,才完成寫作與修訂的《神鵰俠侶交響樂》,最近終於製作出了CD與DVD。回首來路,難忘故事真不少。

感動發願

那是1976年,我正在美國唸研究所。一位朋友借了一套金庸的《神鵰俠侶》給我。一打開書,便被迷住、被感動。讀完後,即立心願: 一定要在有生之年,為這部書寫一部交響樂!

拜師練功

       寫作大型交響樂,要很高作曲功力。於是,取得小提琴演奏碩士後,我又先後拜張己任、盧炎、林聲翕先生為師,從零開始,補修所有作曲理論課。其時,我正好三十歲。一學八年,到1988年初,才動筆寫。

八個樂章

       《神鵰俠侶交響樂》長一小時,分八個樂章: 一、反出道觀。二、古墓師徒。三、俠之大者。四、黯然銷魂。五、海濤練劍。六、情是何物。七、群英賀壽。八、谷底重逢。

       構思這八個樂章的標題與內容,剛好花了八年。為何要那麼久?主要是選擇適合音樂表現而又有代表性之情節、場面,不大容易。構思各樂章的主題、曲式、調性、結構等,難度更大。

試奏修改

       1988年底,我把剛寫完的總譜與鋼琴縮寫譜,寄給北京中央樂團的劉奇先生,請他幫忙安排試奏。他先斬後奏,重配了其中六段,並請陳佐湟先生指揮中央樂團樂隊,正式試奏。

       全憑這個試奏錄音,我知道了初稿的問題所在,對全曲作了大幅度修改。同時,也讓我對這部作品,有了充分信心。

台北首演

       1992年初,崔玉磐老師聽了《神樂》試奏錄音帶後,決定排除萬難,把它搬上舞台。

       同年12月6日,由崔老師指揮青年音樂家管弦樂團,在台北社教館,作了世界首演。為讓我能一邊排練一邊再改,崔老師不惜代價,安排了二十多場,每場四小時,由我自己指揮的排練。這在管弦樂作品史上,很可能破了世界記錄。

金庸肯定

       1996年11月30日,《神樂》由葉聰先生指揮香港小交響樂團,在香港大會堂作了香港首演。金庸先生全家都來聆賞。

       音樂會開始前,金庸先生為我題寫了「俠之大者交響樂會」幾個字。

       樂曲結束後,全場聽眾起立鼓掌,長達十幾分鐘。

       吃霄夜時,金庸先生向我建議: 應該把《神樂》錄製成CD與LD,讓更多人可以欣賞。

深圳再演

       1999年11月26日,由葉聰先生指揮深圳交響樂團,演出了「俠之大者交響樂會」。下半場曲目,是《神鵰俠侶交響樂》。

       金庸先生為這場音樂會題了辭。當代作曲大師鮑元愷教授,為這場音樂會,題寫了一副對聯:

       寫情義 論文武 奇書風行天下

       融中西 歌大俠 雅樂重振漢聲

俄國錄音

       2004年初,通過麥家樂先生安排,由俄國的佛羅尼斯交響樂團,在一月底,為《神樂》演出並錄音。

       俄國音樂家專業又敬業,我們合作得非常愉快。

       錄音完成後,發生一件讓我狼狽之極的事: 在莫斯科某咖啡廳,小偷把我的隨身提包偷去。裡面有我最重要的護照、機票、全部錢、手機、數位相機等。好在,歷盡驚險之後,居然找回護照與機票,最後,平安返回台灣。

製作DVD

       如何能讓從未學過音樂的人,也聽得懂交響樂,是我多年心願。為此,錄音完成後,我又全力製作了一片長達近三小時的DVD,作為CD的附贈品。這片DVD,用對話與音樂交錯出現的方式,把樂曲創作的來龍去脈及諸多音樂理論問題,作了人人能懂的解說。

終於發行

       製作完成後,我本打算交給某唱片公司發行,也談好了合約。不料,後來莫名其妙生變,不得不自已承擔起所有後製作與發行責任。幸好得到一大群朋友幫忙,並由本校視傳系林宏澤教授擔任設計,《神樂》才得以順利面世。

       特別感謝金庸先生,親筆題贈《神鵰俠侶交響樂》幾個字; 王在元先生,無條件讓我使用他的油畫傑作,令整個製作大大增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听了一场音乐会,我对“赋格曲”产生了兴趣。我总是喜欢,从一个陌生的名词或者事件,想到诗歌。这几乎成了一种习惯和本能。而我发生兴趣的东西,我都会去努力地搞个明白,不然一晚上都会睡不好。

看到“赋格曲”三个字,让我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近期最喜欢的德国诗人策兰。因为他有一首非常经典及著名的诗歌,就叫赋格曲,全名《死亡赋格曲》,也可以说,他是通过这首诗歌,一诗成名!震动了当时的诗坛。或许这也是一种自我预言和暗示。策兰仅仅活到50岁,就投河自杀了。因为定居巴黎的他,依然无法逃脱死神的召唤和阴影。

策兰1920年,生于奥地利一个讲德语的犹太血统家庭,而他的全家,在纳粹统治时期全部被关进奥斯维辛集中营,仅仅只要他自己得以脱难。我想之所以他的诗歌里,不管如何的晦暗难懂,出现最多的字眼,就是黑压压的“死”字和地狱气息。因为他走不出自己心灵的集中营,这种心理病症,对于一个把诗歌当成终生爱好和精神寄托的人,更是一剂致命的毒药,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原因,因为他必须要用“刽子手的语言”终身写作,这种痛估计已然变不成语言,也说不出口。所以,最终他还是决然地投江自杀,离开了人世间……

虽然我知道了赋格曲,是一种曲调。但是并不知道是怎样的曲调。所以我找来资料好好地了解一下。据说赋格曲,是最难谱写的曲调,类似于中国古诗的七律,其中的名堂和讲究很多。

赋格曲,原是复调乐曲的一种形式。其“赋格”是拉丁文“fuga”的译音,原词为“遁走”之意。赋格曲,建立在模仿的对位基础上,从16~17世纪的经文歌和器乐里切尔卡中演变而成,赋格曲作为一种独立的曲式,直到18世纪在J.S.巴赫的音乐创作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巴赫丰富了赋格曲的内容,力求加强主题的个性,扩大了和声手法的应用,并创造了展开部与再现部的调性布局,使赋格曲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

我想策兰写“死亡赋格曲”,也一定遵从了赋格曲——音乐结构的内在布局。诗歌中,有展开部和再现部,而我在今夜,一个极其安静、平和的时分,反复阅读这首《死亡赋格曲》,内心的琴音似乎也在墨色的丝弦上滑动起来,一首哀怨、暗哑、回旋、热烈的曲调,在胸口起伏飘荡。我们喝啊喝啊,这喝下去的,都是死亡,都是黎明的黑牛奶,在这样安静、沉闷且美好的夜里……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31 01: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找到了几个不同版本,翻译的《死亡赋格曲》,存档如下:

1、死亡赋格曲

罗池 译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它在傍晚
我们喝下它在中午和早晨我们喝下它在夜里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我们挖一个坟墓在空气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他摆弄他的毒蛇他写到
他写到当天色黑到了德意志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他写到这些然后走出门外群星都在闪烁
他吹哨叫他的猎狗走近来
他吹哨叫他的犹太佬排好队叫他们挖一个坟墓在泥地里
他命令我们开始演奏要为舞会助兴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你在夜里
我们喝下你在早晨和中午我们喝下你在傍晚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他摆弄他的毒蛇他写到
他写到当天色黑到了德意志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你灰白的头发苏拉密斯我们挖一个坟墓在空气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他大声挖土深一点你们那边的你们其他的大声唱歌和演奏
他抓住鞭子在他的皮带上他挥舞着它他的眼睛是蓝色的
你们的铲子挖深一点你们那边的你们其他的继续演奏要为舞会助兴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你在夜里
我们喝下你在中午和早晨我们喝下你在傍晚
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你“灰白的头发苏拉密斯”摆弄他的毒蛇
他大声演奏死亡更甜美一点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
他大声刮响你的琴弦更黑一点你会升起来然后随烟雾飘到天空
你会得到一个坟墓在云朵里让你躺着不会太拥挤
  
黎明的黑牛奶我们喝下你在夜里
我们喝下你在中午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
我们喝下你在傍晚和早晨我们喝啊我们喝啊
这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他的眼睛颜色蓝幽幽
他射你用子弹由铅制成他射你瞄准又命中
一个男人住在屋子里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他放出他的猎狗咬我们准许我们一个坟墓在空气里
他摆弄着他的毒蛇和白日梦
“死神是一个主人来自德意志”
“你金黄的头发玛格利特”
“你灰白的头发苏拉密斯”
  
  
2、死亡赋格曲
    
钱春绮 译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在晚上喝它
我们在中午喝它,我们在夜里喝它
我们喝 喝
我们在空中掘一座坟墓 睡在那里不拥挤
一个男子住在屋里 他玩蛇 他写信
天黑时他写信回德国 你的金发的玛加蕾特
他写信 走出屋外 星光闪烁 他吹口哨把狗唤来
他吹口哨把犹太人唤出来 叫他们在地上掘一座坟墓
      
清晨的黑牛奶 我在夜间喝你
我们在早晨和中午喝你 我们在晚上喝你
我们喝 喝
一个男子住在屋里 他玩蛇 他写信
天黑时他写信回德国 你的金发的玛加蕾特
你的灰发的书拉密特 我们在空中挖一座坟墓睡在那里不拥挤
他叫 把地面掘深些 这边的 另一边的 唱啊 奏乐啊
他拿起腰刀 挥舞着它 他的眼睛是蓝的
把铁锹挖深些 这边的 另一边的 继续奏舞曲啊
      
清晨的黑牛奶 我们在夜间喝你
我们喝 喝
一个男子住在屋里 你的金发的玛加蕾特
你的灰发的书拉密特 他玩蛇
      
他叫 把死亡曲奏得更好听些 死神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叫 把提琴拉得更低沉些 这样你们就化作烟升天
这样你们就有座坟墓在云中 睡在那里不拥挤
      
清晨的黑牛奶,我们在夜间喝你
我们在中午喝你 死神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我们在晚上和早晨喝你 我们喝 喝
死神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的眼睛是蓝的
他用铅弹打中你 他打得很准
一个男子住在屋里 你的金发的玛加蕾特
他嗾使狗咬我们 他送我们一座空中的坟墓
他玩蛇 想得出神 死神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你的金发的玛加蕾特
你的灰发的书拉密特
  

3、死亡赋格
    
王家新从英文转译,芮虎由德文校对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傍晚喝它
我们在正午喝在早上喝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
我们在空中掘一个墓那里不拥挤
住在那屋里的男人他玩着他的蛇他书写
他写着当黄昏降临到德国你的金色头发呀
玛格丽特
他写着步出门外而群星照耀他
他打着呼哨就唤出他的狼狗
他打着呼哨唤出他的犹太人在地上让他们掘个坟墓
他命令我们开始表演跳舞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在早上喝在正午喝在傍晚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
住在屋子里的男人他玩着蟒蛇他书写
他写着黄昏降临到德国他的金色头发呀
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呀苏拉米斯我们在风中
掘个坟那里不拥挤
    
他叫道到地里更深地挖你们这些人你们另一些
现在喝呀表演呀
他抓去腰带上的枪他挥舞着它他的眼睛
是蓝色的
更深地挖呀你们这些人用你们的铁锹你们另一些
继续给我跳舞
    
清晨的牛奶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在正午喝我们在早上喝我们在傍晚喝
我们喝呀我们喝
住在那屋子里的男人你的金发呀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呀苏拉米斯他玩着蟒蛇
    
他叫道更甜蜜地和死亡玩吧死亡是从德国来的大师
他叫道更低沉一些现在拉你们的琴尔后你们就会
化为烟雾升在空中
尔后在云彩里你们就有一个坟你们不拥挤
清晨的黑色牛奶我们在夜里喝
我们在正午喝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
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他的眼睛是蓝色的
他用子弹射你他射得很准
住在那屋子里的男人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他派出他的狼狗扑向我们他赠给我们一个空中的坟墓
他玩着蟒蛇做着美梦死亡是一位从德国来的大师
    
你的金色头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色头发苏拉米斯
  


4、死亡赋格

吴建广 译本

以前的黑奶我们晚上在喝它
我们中午早上喝着它我们夜里还喝它
我们喝我们喝
我们掘墓在空中那里躺着不拥挤
一个男人住家中玩蛇又写信
他写信 当黑暗趋向德国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他写信又走到屋前 星光闪烁 他吹哨唤狼狗 他吹哨唤来犹太人让在土里掘坟墓
他命令我们奏乐来伴舞
    
以前的黑奶我们夜里在喝你
我们早上中午喝着你我们晚上还喝你
我们喝我们喝
一个男人住家中玩蛇又在写
他写 当黑暗趋向德国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发苏拉米特 我们掘墓在空中那里躺着不拥挤
    
他嚷着要挖得再深一点你们唱啊你们跳
他抓起皮带钢头在挥舞他的眼睛是蓝的
把铁锹铲得深一点 咳你们你们奏乐伴舞呀
    
以前的黑奶我们夜里在喝你
我们中午早上喝着你我们晚上还喝你
我们喝我们喝
一个男人住家中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发苏拉米特 他跟蛇在玩耍
    
他喊着甜甜地玩着死亡吧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他喊着把提琴拉得低沉些你们化作烟雾上天空
你们就有云中墓那里躺着不拥挤
    
以前的黑奶我们夜里在喝你
我们中午喝你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我们早上晚上都喝你我们喝我们喝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的眼睛是蓝的
他的铅弹击中你 击中你 百发百中
一个男人住家中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他唆使狼狗扑向我们 馈赠一座空中墓
他跟蛇玩又梦幻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你的灰发苏拉米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保尔·策兰“死亡赋格”分析(转帖)

  作者:吴建广

  1. 引言
  
  策兰(Paul Celan, 1920-1970) 的全部诗创作与纳粹德国屠杀犹太人这一历史事件有着极其 密切的关系。大屠杀(英语:Holocaust;德语:Holokaust)的概念来自古希腊语的《圣经旧约》译本。希腊语“holokauston”本义为焚烧的祭品。这是一个偏正结构的词,holo有“全部”、“绝对”的意思;kaost是“焚烧”或“烧烤”。古犹太教中,用焚烧祭牲的肉和油脂给上帝献祭的仪式。迦南宗教中有儿女作为祭品的习俗。中文《圣经》直译为燔祭 。後来,这个词在欧洲历史 上被引 用为对大批人的杀戮。
  今天,Holocaust 这一概念主要是指有计划、有系统地屠杀和灭绝一个种族的大灾难,尤其用来 标志希特勒-纳粹德国意在灭绝犹太及其他所谓“劣等”民族的政策和实施的这一历史性 灾难。 本文只译此概念的引申义,即“大屠杀”。大屠杀不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犹太作家的主要和基本题材,而且也成了本世纪哲学、文艺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心理学的重要课题。
  1949年在美国流亡的犹太-德国哲学家阿多诺 (Theodor W. Adorno,1903-1969) 认为:“奥斯威辛後仍然写诗是野蛮的,也是不可能的” 。文章于1951年在德国印行后引起轩然大波,许多作家、诗人和文学家认为这一命题不可接受。策兰不仅在奥斯威辛之后写诗,而且写的就是关于奥斯威辛。这一母题从来就没有在策兰的创作中消失过。阿多诺确实也间接提出了一个文学课题,即大屠杀-诗歌的可能性问题。奥斯威辛本来是波兰的一个小地方,纳粹德国曾在这里以及其他地区建立了集中营,专门关杀犹太人、吉普赛人、斯拉夫人及一切持不同政见者。奥斯威辛便成了这次大规模屠杀的象徵。由于其技术手段的严密程度、系统程度和工业化程度都属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其残酷性又超出了人类理智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前的文学、诗歌语言已经不能提供有效的描述方式。 诗作为虚构的语言艺术的确面临着严重的挑战:或者因惊恐而沉默,或者力求寻找一种新的诗语、新的声音。在德语国家中,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诗人,他们成功地写下了德语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章:奥斯威辛诗歌。这群诗人是:保尔·策兰,内莉·萨克斯 (Nelly Sachs 1891-1970)、 罗瑟·奥斯连德 (Rose Ausländer, 1907-1988)、希尔黛·杜敏(Hilde Domin, 1912- )、瑟尔玛·梅尔鲍姆-埃幸尔(Selma Meerbaum-Eisinger,1924-1942) 等。
  策兰的诗多是这次大屠杀的产物。具体的历史事实和个人遭遇,让诗人无法从中解脱出来,无法开始新的生活。写诗是企图摆脱命运重厄的过程,然而诗只能在某种程度上,有限的时间内减轻痛苦。其结果不仅不能摆脱痛苦,而且痛苦程度有增无减。就如吸鸦片烟一般,越陷越深,越写也就越痛苦;诗人以“罂粟”来隐语这一内在之现象。摆脱苦难乃是生命的必须,而明知摆脱不了又不得不做努力。这样的“恶性循环”让诗人濒临绝望,最后走上自杀之路。策兰觉得自己还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件荒诞的事,活着没有理由。心理学的报告告诉我们,纳粹集中营的幸存者多有严重的负罪感,觉得自己苟且偷生,出卖了被害者,没有为死者做什么事。为了赎这些所谓的罪,这些幸存者就自我封闭,自我隐匿,以这种象征性的死亡不断证明自己的无奈和无能。 在策兰的哀歌中,我们可以读到这样的自责,并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类似的抑郁和忧伤形成 他诗歌的基本色调。
  哦,抑郁之石的桅杆!哦,我还活着,在你们中间!
  哦,我还在你们中间活着,多美啊……(III, 49)
  诗中如此繁复地强调自己还活着,苟活着。面对死者,“我”活得惭愧不已。“美”含有对活者极端的讽刺。但是,面对现实世界,“我”又如行尸走肉,靠购买来的灵魂得以存活。生与死的纠葛在“法兰西回忆”一诗中体现得极为突出:
  ……
  我们曾在卖花姑娘那里买了心:
  心是蓝的,在水中绽开。
  ……
  我们死了,还能呼吸。(I,28)
  哀莫大于心死,策兰诗由此而充满了绝望和死亡的阴影。死的母题始终贯穿在策兰的诗句中,早期作为题目来讲述,中晚期成为诗创作的前提。生命的空间退缩到梦境里,这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世界。梦是个体抵抗外在世界最后的堡垒,是诗歌语言得以展开的唯一空间。因此,策兰早期诗的另一中心主题就是梦境的乌托邦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构成的矛盾。
  从诗的形式上来看,策兰早期诗歌的传统因素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1. 多有标点规矩,语句完整,句法和语法符合规范。
  2.承袭古希腊的诗韵,他常用抑扬格(xX)和扬抑格(Xx)韵步,尤其偏爱扬抑抑格(Xxx)韵步。
  3.诗句大多由流畅的、音乐性强的长句构成。语言象是得到释放一样,自由奔腾下来。那是希望与绝望的搏斗,生与死的纠缠还未决胜负的表现。
  4.隐喻较为明晰,图象十分丰富,德国浪漫主义和法国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尤其明显,颇为传统。有时,当明晰的隐喻组成陌生图象时,令读者困惑不解。
  这个阶段的最大成就可算是“死亡赋格”(Todesfuge)。这首诗在德语国家广为流传,也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后来又收入许多德国中学课本,可能有如下两个原因:首先是诗文流畅,朗朗上口,音乐性强,隐喻易解,图象明了;艺术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再者,这是一首被引用最多、影响最广的奥斯威辛诗歌,是与纳粹德国兴起大屠杀的对质。以下我试译并分析之:
  
  2.“死亡赋格”分析
  [第一段]
  1 以前的黑奶我们晚上在喝它
  2 我们中午早上喝着它我们夜里还喝它
  3 我们喝我们喝
  4 我们掘墓在空中那里躺着不拥挤
  5 一个男人住家玩蛇又在写
  6 他写 当黑暗趋向德国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7 他写又走到屋前 当星光闪烁 他吹哨唤狼狗
  8 他吹哨唤来犹太人让在土里掘坟墓
  9 他命令我们奏乐来伴舞
  [第二段]
  10 以前的黑奶我们夜里在喝你
  11 我们早上中午喝着你我们晚上还喝你
  12 我们喝我们喝
  13 一个男人住家玩蛇又在写
  14 他写 当黑暗趋向德国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15 你的灰发苏拉米特 我们掘墓在空中那里躺着不拥挤
  [第三段]
  16 他嚷着要挖得再深一点你们唱啊你们跳
  17 他抓起皮带钢头在挥舞他的眼睛是蓝的
  18 把铁锹铲得深一点 咳你们你们奏乐伴舞呀
  [第四段]
  19 以前的黑奶我们夜里在喝你
  20 我们中午早上喝着你我们晚上还喝你
  21 我们喝我们喝
  22 一个男人住家中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23 你的灰发苏拉米特他跟蛇玩
  [第五段]
  24 他喊着甜甜地玩着死亡吧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25 他喊着把提琴拉得低沉些你们化作烟雾上天空
  26 你们就有云中墓那里躺着不拥挤
  [第六段]
  27 以前的黑奶我们夜里在喝你
  28 我们中午喝你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29 我们早上晚上都喝你我们喝我们喝
  30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他的眼睛是蓝的
  31 他的铅弹击中你击中你百发百中
  32 一个男人住家中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33 他唆使狼狗扑向我们 馈赠一座空中墓
  34 他跟蛇玩又梦幻 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
  35 你的金发玛格丽特
  36 你的灰发苏拉米特 (I, 41-42; III, 63-64)
  
  对诗歌进行语文学分析是一个严谨细致的过程。我们的基本方法是由表及里,由小及大和由点及面的结构分析。所谓由表及里指先是文学的外部研究-即诗产生的历史时代和文学背景,诗歌的主题和母题-然后转入到文学内部的结构分析,即文字、语法-句法结构、音韵结构、修辞结构 、诗节和整诗结构。 由小及大和由点及面的顺序意味着先从诗中词汇选择的解释入手,再分析由词汇构成的句子或短句,然后逐步进入诗段和全诗的分析。最后汇总,说明技术结构所显示的诗之整体艺术。另外,为了分析和阅读的方便,我们特地标上了段落与诗行的数目。
  
  2.1. 本诗产生的年代:
  
  策兰一九四七年五月二日在布加勒斯特一家杂志上,用罗马尼亚文发表的一首题为“死亡探戈”的诗,这于后来用德文发表的“死亡赋格”基本是一首诗。 现在的问题是,这首诗写于何时。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下一章节中讨论。
  
  2.2. 主题和母题:
  
  “死亡赋格”一诗以德国民族社会主义(简称“纳粹”)的褐色恐怖为题,以诗歌形式展现劳动营和集中营里迫害者的恣意横行和被迫害者(犹太人)的悲惨遭遇。这是一首关于奥斯威辛现实的诗。它“回忆那恶的真实,回忆组织严密的杀戮”。 诗以两个主题展开,一个是被迫害者“ 我们”犹太人,我们在集中营里被迫挖掘自己的坟墓;另一主题是“一个男人”,为德国监管者,他施行他的残暴,吹口哨唤来狼犬,唤来犹太人,命令他们掘坟,又命令他们拉琴跳舞,挥舞手中的皮带,恣意枪毙几个囚犯。在屋子里,他给远在家乡德国的情人或妻子玛格丽特写信。有人认为,金发玛格丽特和灰发苏拉米特独自构成第三个主题:爱情。 其实,爱情在这首诗里只 是一个母题,它辅助两个主题,并增加 其深度 。
  “死亡赋格”中的诸母题几乎都是引用了别人的诗,因此也引起非议。中心母题“黑奶”来自犹太德语女诗人奥斯连德的“进入生活”(Ins Leben) 一诗 ,该诗写于1925年,发表于1939年。 1972年5月,女诗人在与策兰传记作者沙尔芬的一次谈话中表示:黑奶的隐喻“被死亡赋格所用,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诗人在创作中允许运用所有的材料。一个大诗人在我的早期作品中找到灵感也是我的光荣。……他使这个隐喻达到了最高的艺术表达。这已成了他自己的一部分”
  常让学界讨论的是“死亡赋格”与“他”这首诗的关系。后者由策兰青少年时的志同道合的同学和诗友魏斯格拉斯所写。魏斯格拉斯在1970年首次在德国“新文学”杂志上发表这首诗,并说其创作年为1944年。 一般认为,策兰的“死亡赋格”写于1945年。到底谁先谁后,现在已无从确 定。这二首诗不仅主题相同,都是描写纳粹集中营里的迫害者的残忍和被迫害者的苦难;而且连许多母题都有雷同相似之处。在魏斯格拉斯的“他”诗中可以读到诸如“我们”,“他”,“掘坟”,“空中”,“跳舞”,“格蕾琴的头发”(玛格丽特的昵称)及“死亡是德意志的大”。这样策兰就背着剽窃别人的作品的坏名,闹得满城风雨。诗人伊凡·高尔的遗孀竟要采用法律 手段告策兰,此事令策兰痛苦不堪。
  据魏斯格拉斯给日尔曼学者的信中说,他和策兰在罗马尼亚时,就常在讨论诗歌,写诗不在于谁用了谁的隐喻,而在于艺术的得失。他们常常和诗,一起讲一个题目,说几句诗行,然后各自写诗。在这样的精神交流中,无疑会产生相似的图象。当他知道有人要指控策兰剽窃他的作品时,极为愤怒:这班人胡狼般东闻西嗅,其卑劣目的是要置疑荷尔德林般的诗人。 可见他对策兰诗 评价甚高 。布克在他书中分析比较了这两首诗,也认为诗的艺术成就不在于诗人用了什么 题材 、母题和隐喻,而在于诗人给予诗一个怎样的艺术结构。我们可以找到“死亡赋格”中更多引用其他诗人如里尔克(Rilke),特拉克(Trakl)或魏夫尔(Werfel)的地方。然而,这些零散的、单个的隐喻本身并无特殊意义,也不构成艺术的整体。策兰继承了德语诗传统中和同时代诗作中的某些因素,自主地表达了自己的经验,完成了一件文字的艺术作品。
  这首诗在策兰早期创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死亡赋格”的德文首次被收入在诗集《骨灰之沙》中,真正引起关注是在1952年出版的《罂粟与记忆》诗集里。这首诗位于诗集中央,独立成篇,可以看出策兰对此诗的重视程度。自此,这首诗也被大量引用,被选入各种选集,释者如云,就连许多公开场合都要诵读此诗。“死亡赋格”被认为是基督-犹太教重新言好的象征,成了人们表现自己道德的工具,成了一种时尚。这并非策兰的本意,自六十年代起,他就没有再公开朗诵过这首诗。
  
  2.3. 音韵结构:
  
  与策兰早期诗文一样,“死亡赋格”一诗由流畅的诗句组成,古希腊韵步与句法结构的关系和谐统一。本诗基本采用“扬抑抑格”(Daktylus)韵步。“扬抑抑格”是古希腊韵步的一种,其特征 是歌舞性强,常表现激动人心的场面。 用这样优美的韵步来描写纳粹集中营的残酷事实,引起 许多非议。 诺伊曼认为: “死亡赋格”的优美是作者对历史事实的丑陋的精神上的反抗。
  古希腊诗韵的入诗,是策兰早期受传统文学影响的结果。传统的表达手段是他开始创作时仅有的表达方式。当他不得不表达他的痛苦经验时,发出了传统的声音。那时,他还相信通过写作可以淡忘过去,减轻痛苦,因而长歌当哭。只是后来欲哭无泪,欲诉无词了。不过,在创作“死亡赋格”时,策兰放弃了以前诗创作中使用的韵脚。
  “死亡赋格”把音乐中的赋格原理引入诗歌,其构造非常严谨。裴特利认为策兰“死亡赋格”一诗之所以是赋格,主要是因为其主题的不变性。 其次解决语言的单维性问题,即与多种乐器可 以同时演奏不同,诗的语言在一个时间过程中只能发一种声音。闵采尔认为可以弥补的方法,运用人的记忆能力。让语言的意义和音响回荡在大脑里,重复语言形象,在记忆中产生多维同时的音响效果。 这种解决方法也是口说无凭的,作为一种说法有其存在的理由。闵采尔对本诗赋格 的结构作了相当精辟分析, 以下基本依据他的分析简论“死亡赋格”的 韵律结构 。
  音乐中赋格的原则是,主题本身应静止不变,没有发展,也没有戏剧性的冲突。变化或变奏只在主线内部发生。本诗贯穿了二个主题,第一主题是“以前的黑奶”,第二主题是“一个男人住家中”。诗以第一主题的呈示部开头,连接的是对位,最后是自由展开部分,音乐术语为自由声部。先录德文原文四行如下:
  1. Schwarze Milch der Frühe | wir trinken sie abends
  2. wir trinken sie mittags und morgens | wir trinken sie nachts
  3. wir trinken und trinken
  4. wir schaufeln ein Grab in den Lüften | da liegt mann nicht eng
  
  以下用X表现扬声,x表现抑声,| 表示停顿,/ 表示换行来表现其音韵模式 :
  第一主题的呈示:
  主题:
  第一行: X x X x X x|
  对位:
  第一行: x X x x X x
  第二行: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第三行: x X x x X x
  自由展开:
  第四行: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行中的主题音韵,这是一个没有弱起音节的三步扬抑格(Trochäus)组成,所谓三步是按照扬声数目决定的。全诗只有在主题“以前的黑奶”出现时才有如此的音韵,其余诗句都是用弱起音节开头的,音韵多为扬抑抑格。因此,主题“以前的黑奶”在音韵上占有突显的地位,句法意义上的宾语成了赋格中的主题。它在句法上的优先地位,我们将在“句法-语法结构”一节中谈到。第一行的“我们”以后到第三行结束形成了对这一主题明显对位。接着是自由展开的第四行。这三行半的诗句是以扬抑抑格流畅而下。
  第二主题的介入以第五行“一个男人住家”开始,原诗中它的标志是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先录原文如下:
  5. Ein Mann wohnt im Haus der spielt mit den Schlangen der schreibt
  6. der schreibt wenn es dunkelt nach Deutschland dein goldenes Haar Margarete
  7. er schreibt es und tritt vor das Haus und es blitzen die Sterne er pfeipft seine Rüden herbei
  8. er pfeift seine Juden hervor läßt schaufeln ein Grab in der Erde
  9. er befiehlt uns spielt auf nun zum Tanz
  
  第二主题的呈示:
  主题:
  第五行: x X x x X|
  对位和自由展开:
  第五行至 x X x x X x x X|……
  第九行: x x X x| x X x x X|
  从第五行后半句到第九行是和声和自由展开部分,两者在这里没有明确区分开来。它们都是有带弱起音节的扬抑抑格组成(只有第九行例外,由两个抑声开头)。然而,第二主题句子的意义因常常在诗行突然中断,加之单音节的词出现颇多,使音的流动受到阻碍,如:“一个男人住家-”或“他写-”。诗句的统一性由此被破坏。这一主题的音流显然不如第一主题来得通畅顺达、琅琅上口。从音韵结构的角度看,这两个主题呈对立状态:流畅对滞謇。
  第二、第四段简约地变奏并重复这两个主题,使赋格更为紧凑。只有“我们喝我们喝”这句一层不变,以显示其特殊地位。第三、第五段可以说是赋格的插曲,它们以自由展开的赋格形式单独再现第二主题。这里因第一主题的缺席而没有对立,暗示了第一主题的沉默。第六段集中“死亡赋格”全部因素进行最后的倾诉。三步扬抑抑(“死亡是来自德国的大师”)以固定音型重复插入,赋格进入高潮。全诗唯一的一次押韵也出现在这里:“他的眼睛是兰的”(sein Auge ist blau,行30),“击中你百发百中”(er trifft dich genau,行31)。诗的尾声(最后 两句)由两句几乎相 同的三步扬抑抑格构成。它们头韵相同,并列而置,然而在语义上依然构成对立,绝不妥协的对立。
  
  2.4. 文字、语法-句法结构:
  
  诗人有意或无意选用的词汇将透露诗文的倾向。把主要的各类词汇从诗文里分离出来,加以分类组合,筛选分析,有时会得到阅读整句整段时容易被忽略的信息。因此,在对诗进行语义分析时,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对“死亡赋格”文字、语法-句法结构的分析如下:
  
  2.4.1. 文字结构:
  
  · 动词的选择和运用:
  与名词一样,本诗里的动词也少有复合动词,更无诗人生造的动词,只有简单动词。把这些动词分门别类,我们可以发现本诗的动静状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们一般把动词分为三大类:行为动词,过程动词和状态动词。 以此标 准可把诗中的动词分配如下:
  1.行为动词:喝(trinken),挖掘(schaufeln),玩耍(spielen),奏乐(aufspielen),写(schreiben), 走/踏(treten),吹口哨唤来(herbei/hervorpfeifen),命令(befehlen),叫喊(rufen),挖/铲(stechen), 唱(singen),抓(greifen),挥舞(schwingen),拉(streichen[提琴]),击中(treffen),唆使(hetzen), 馈赠(schenken), 梦幻(träumen)
  2.过程动词: 闪光(blitzen),变黑/天黑起来(dunkeln), 上升(steigen),
  3.状态动词:躺(liegen), 居/住(wohnen)
  以上23个动词中,三个过程动词中两个是描写自然现象的,一个是闪光,一个是黯然/天变黑, 一亮一黑构成强烈的对比和对立。“上升”一词隐喻了从肉体到精神的超越,对此我们将在诗句分析时是讲到。两个状态动词“躺”和“居/住”看似没有多大差别,如果我们把它们跟前文所 说的“墓”和“家”联系起来,那么生与死的对立也还是隐含在这里的。现在来谈谈占18个之多的行为动词。这些动词又可细分口腔动作、手的动作和腿脚动作。口腔动作有:喝,唱,叫喊,命令,唆使,吹口哨唤来。手脚动作:挖掘,挖/铲,拉(提琴),奏乐,写,玩耍,抓,挥舞 ,馈赠,走/踏。由此可以发现两点,其一,手脚动作多于口腔动作;其二,口腔动作都是单向 的行为,即没有对话的产生,没有人际交流。“喝”在文中出现20次之多,是以“我们”作主语的唯一一个口腔动作。这个由外部注入到内部的行为隐含了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意思。这一层含意只有在与以下四个口腔动作“叫喊”,“命令”,“唆使”,“吹口哨唤来”对照起来时会更为明显。与“喝”相反,这些动作均是将气由内向外发出,声响而急促,不需要任何语言的回应。命令式的多次出现增强了这种口气。
  “死亡赋格”全文用现在时态陈述。现在时态通常是陈述当下之事,也可以指陈事物之一般或将来。为了达到活现过去,增强表达效果,现在时态也可以指陈过去。 客观地说,1945年之后, 对犹太人的迫害就停止了,诗中表现的事件从物理时间的角度看,可以说已成过去。然而,这些经历和经验对策兰来说只能是当下的,他无法忘却那些人和事。并非是为了修辞的目的去活现过去,增强表达效果,修辞的说法是为分析的需要而采用的。
  · 名词的选择和运用:
  本诗中除“死亡”,“大师”两个抽象的名词,其他多是具体名词。 这些名词也都是日常语言 中使用的。诗中只有一个复合名词Erdreich(Erd+Reich),其余都是简单名词。可以说名词的选择 是简单明了的,读者在字面理解上不会有大的困难。如果我们将所有的名词罗列出来,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对立状态,即生活与死亡的对立,表现在文中的家(Haus)对坟墓(Grab),舞蹈(Tanz)对死亡(Tod);地球与天体的对立:土地(Erdreich),地球(Erde)针对烟(Rauch)、气(Luft)、云(Wolken)、星(Sterne)。
  · 副词、形容词的选择和运用:
  在形容词和副词中,我们可以把常出现的色彩方面的词分为二组:一组在文学传统中象征积极,希望和光明的金色(gold)和兰色(blau);与此相反的是灰色(aschen),昏暗(dunkel),黑色(schwarz) 。加之拥挤(eng),深(tief)和铅制的(bleiern)这类沉重和负面的词汇,这就决定了这首诗的基本色调。时间副词早上(morgens),中午(mittags),晚上(abends),夜里(nachts)将诗中所叙事件的时间囊括昼夜,不留一丝空隙,由此增强时间密度。
  在基本独立于诗文意义的情况下,仅仅从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的性质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词汇的选择方面,对立的词汇在诗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以下我们把这些字作为素材放到句子中去加以分析。
  
  2.4.2. 句子结构:
  
  本诗中每一句句子正好也是一行诗。句子语法单位意义的完成,一行诗也随之结束,即句子与诗行之间的合一关系。没有在句中换行,也没有词中换行,更没有词、句中换段的现象。36行诗,除去最后二行是短语,其余34行均为完整的句子。这样的诗句朗诵起来就比较通顺,呼吸也比较好掌握。句子多是一般陈述句,没有疑问句,没有感叹句,也没有祈使句。陈述句运用的功能在于讲一个事件,尽量用保持距离的冷静口吻。本诗的句法-语法结构也相当完备。主谓宾的位子也规范,只有一个宾语前置的现象,即把出现四次的“以前的黑奶”前置到第二位的动词的前面。唯一的前置加上四次在诗段的第一句重复使这个词组更显突出、重要。此外还有八次复数第二人称命令式,它们都出于他,“一个男人”之口。这些命令式是诗中唯一出现的人物的话语,这种语法现象的运用摈绝了“我们”和“一个男人”进行对话的可能性。
  没有新造的词汇,没有主观的词汇搭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句法-语法又极规范,句子与诗行关系和谐合一(我们以后还将讲到该诗朗朗上口的韵律),阅读中顺着语流而下,似有心中积淤一吐为快的爽朗。然而事情并非如此简单,句法上的或者音韵上的流畅只构成诗的一个部分,名词、动词、副词和形容词之间构成的矛盾和对立有反过来消解这样的流畅。这本身就构成一种更大层面上的对立。修辞结构的讨论将从另一个角度支持这一论点。
  
  2.4.3. 修辞结构:
  
  处于本诗中心地位的“黑奶”隐喻本身就是一个悖论(Paradox),用形容词黑色修饰理应是白色的奶。这一矛盾的修辞方法,显然有悖常理。奶是人类或哺乳动物幼年时期的生活必需品,奶就是生的象征。因此,人们对奶会产生一种原始的信任,有时它简直就是母亲的代用词。黑色在欧洲的传统中是与悲哀和死亡紧密相连的。生命的象征和原始的信任被黑色的引入破坏得荡然无存,同时产生惊骇的作用,人的理性继而受到震撼。黑奶是一杯饮料,一杯“以前”的饮料,一杯含有死亡的饮料。“我们”饮用这杯饮料必然是迫不得已的。“我们”早上喝,中午喝,晚上喝,夜里也还在喝,“我们喝我们喝”。喝这杯黑奶没有停歇,可怎么也没有喝完的时候。如此展就一幅荒诞的、恶梦一般图象。矛盾的修辞方法还表现在对立词汇的选择方面,见以上“文字结构”。
  诗中第二幅场景是挖掘坟墓,其主语是作为犹太人的“我们”。坟墓的隐喻指陈历史真实和对死亡的超越。第一段中“他”让犹太人“在土里掘坟墓”(行8),以后以后诗中多次出现了“我 们掘墓在空中”的说法,本该是在地上的坟墓出现在空中,又是一个矛盾的修辞手法,它表明了对历史事件的超越,对死亡的超越。第25行诗中的“化作烟雾上天空”与内莉 萨克斯的“以色 列的身躯就化为烟雾穿越空气”有相同之处。 掘墓图象的连续出现,掘墓工作的没有止境,又 有西西弗斯被神罚搬石头的荒诞,暗示无法逃脱的命运。
  这里还需解释一下的是诗文中出现女性人名玛格丽特(四次)和苏拉米特(三次)。玛格丽特,昵称
  格丽琴,是以前德国女性普通用名,歌德在诗剧《浮士德》中给主人公浮士德的恋人取了此名,该名字就成了德国女性的代词。由于纳粹的种族主义宣扬“金发碧眼”的纯雅利安人种,玛格丽特就“自然”该有金发了。“死亡赋格”中引用歌德《浮士德》剧中人名,多少隐含了犹太文人对德意志文化向往的破灭和随之产生的绝望。
  在巴尔干地区的犹太人都知道,苏拉米特是典型的犹太女性的名字。 在《圣经旧约》的“雅歌 ”里,苏拉米特是犹太国王所罗门的新娘。雅歌赞美她唱到:
  转过身吧,转过身,哦,苏拉米特!
  转过身吧,转过身,让我们看看你!
  你们看见什么啦
  在露营地跳圆舞的苏拉米特?-
  ……
  你的头在你身上好象迦密山,
  你的头发象是国王的紫红袍;
  国王被你的鬈发套住了。
  你多么美丽,多么可爱,
  让我欢喜让我快乐。
  
  雅歌塑造了一个美丽动人、头发紫红、性感活泼、爱跳圆舞的犹太姑娘苏拉米特。这个形象与 “死亡赋格”中灰发的苏拉米特形成强烈的对照。灰色让人联想到焚尸炉里的骨灰,策兰第一部被收回的诗集的标题就是“骨灰盒里的沙”吗?美丽的苏拉米特被囚在集中营里,她的舞蹈不再自由热烈,而是与死亡同步。策兰在布加勒斯特时的早期诗中,情人的名字都叫苏拉米特。
  本诗最明显的修辞手法是重复(Wiederholung),包括变奏性重复,部分和全部的重复。“重复” 的修辞手法的作用在于停止信息的流动,让读者有足够的时间来回味咀嚼“重复”所给予的重要的信息内容。 当诗人在第一诗段中呈示出主题后,其余的可以说都是“重复”,几乎没有新的 信息。主题在充满音乐性的诗句中交替、重复表现,意在给读者留下深刻之印象。从这方面来看,“死亡赋格”应该是成功的。
  
  2.4.4. 诗文结构:
  
  “死亡赋格”全诗共六段。第一、二、四和六段,每段都有两个语法上互不关联、各自独立的部分组成。这个句法上的并列关系(Parataxe)拓展出两个题目贯穿全诗。一个是以复数第一人称为主语的“我们”,我们喝黑奶,我们掘墓。一个是以单数第三人称为主语的“一个男人”,他写 (信)、玩蛇、吹口哨、下命令、并信手枪毙犹太人。第三、五段单独描述“他”的言行举止。
  诺伊曼认为:语言与音乐不同,它无法将几种声音用不同的乐器同时演奏,诗的语言犹如一把单个乐器,只能用文字把二组声音有先后地排列,让它们交替出现,舍去标点以消除它们的界线。 只是诗歌语言的这种并列句法并没有意向要消除这二者之间的界线,恰恰相反是要建立界线, 以此产生彼此的对峙关系。“二条主线的贯穿方式是并行的、对立的,然而绝不交接。” 直到 诗结束的 最后二句还再次强调这一不可逾越的鸿沟。
  六段诗节中,第一段(行9)和第六段(行10)作为主体部分构成框型收住全诗;第二段(行6)和第四段(行5)是第一段的简短形式;第三和第五段(各三行)延续并增加了第一段第二部分 的内容。 诗段之间隔段呼应,此起彼伏,形成严谨的交替结构,增强了全诗的张力。此外,排 比、重复等修辞手法建立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纽带关系。第一、二、四和六段以“以前的黑奶”开头,每段都重新展开母题。紧接着是“我们”(行2,3,4,11,12,20,21,28, 29)为 句首,无限重复单调的行为:喝黑奶和掘坟墓。然后出现“一个男人居家”(行5,13,22,32),再次引出二个或三个“他”。不仅是排比,诗句的重复和变奏也使整体有严谨的结构。这样,母题反复轮现,交替变奏,貌似浑然一体中却泾渭分明。诗句、韵律的和谐中到处或隐或现的对立和矛盾构成了“死亡赋格”的艺术风格:悖论。
  
  3. 要约
  
  在诗歌艺术上“死亡赋格”可以说是策兰第一阶段的登峰造极之作。它在多个层面上构成对立和悖论,字与字,句与句之间,诗句与诗句之间的矛盾或封闭,主题与主题之间对立的关系,韵律的流畅与滞涩,内容的沉重、残忍与形式的轻快、优美,人物形象的对峙……这种种因素构成诗歌严谨的结构。这不仅说明了作者用心良苦,而且还表明了策兰对诗歌传统的表现手段颇为熟稔,语言的驾驭能力炉火纯青。后来诗中言讷语塞、诗短句促、晦涩难懂,不合语法现象的出现,是因为既定的、已有语言的传统表达方式已经不能准确呈现内在的对象了。
  对“黑奶”的叙述角度,从第一段的第三人称的“它”到以后几节第二人称的你。叙述从独白转换为对话;这样的对话形式使得说话对象不再是过去,而是现在、目前;不再是遥远,而是在这里。由此可见,大屠杀的历史如梦魇般缠绕着策兰的诗。写诗,即与历史的对话便是继续生存的必要手段。
  
  
  注释
  
  
  《新旧约全书》。中国基督教协会、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 印,南京,1986,创世纪 22.2; 出埃及记 24.5; 利未记 1.9; 申命记 33.10。
   参见Bahr: NELLY SACHS。München: C.H.Beck和edition text+kritik出版社,1980,页72。
   Adorno: Kulturkritik und Gesellschaft。载:LYRIK NACH AUSCHWITZ? - ADORNO UND DIE DICHTER。Petra Kiedaisch编,Stuttgart: Reclam出版社, 1995, 页49。
   Bahr: 同前,页72。
   瑟尔玛·梅尔鲍姆-埃幸尔在纳粹劳动营中写的57首遗诗直到八十年代才得以出版。
   参见:Marlies Janz:VOM ENGAGEMENT ABSOLUTER POESIE: ZUR LYRIK UND ÄSTHETIK PAUL CELANS。Frankfurt am Main: Syndikat出版社,1976,页48。
   保尔·策兰: GESAMMELTE WERKE, 5Bde. (五卷诗集)。Beda Allemann等编,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出版社,1986。本文引策兰诗文标罗马数字代表卷,阿拉伯数代表页码。
   参见: Klaus Voswinckel: PAUL CELAN: VERWEIGERTE POETISIERUNG DER WELT. VERSUCH EINER DEUTUNG。Heidelberg: Stiehm 出版社, 1974, 页164, 166以下。
   因篇幅有限,不附德文原诗,只有分析韵步时引用原文。本文分析是基于原诗而不是译诗。
   “文学的外部研究”和“文学的内部研究”这二个概念来自René Wellek 和Austin Warren:《文学理论》(Theory of Literature)。Newyork, London: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中译者:刘象愚等,北京:三联出版社,1986。
   见: Theo Buck: MUTTERSPRACHE,MÖRDERSPRACHE. CELAN-STUDIEN I。Aachen: Rimbaud出版社, 1993, 页72以下,注26。
   Wolfgang Menzel: Celans Gedicht Todesfuge. Das Paradoxon einer Fuge über den Tod in Auschwitz。载: GERMANISCH-ROMANISCHE MONATSSCHRIFT, Bd. XVIII。Heidelberg。1968,页432。
   见:Seidensticker: Zwei Bemühungen um ein Gedicht-Paul Celan: Todesfuge. 载:DER DEUTSCHUNTERRICHT。1960, 第三期,页36。
   Israel Chalfen(沙尔芬):PAUL CELAN. EINE BIOGRAPHIE SEINER JUGEND。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出版社, 1983,页133。
   转引自:Theo Buck: 同前, 页60,注9。
   参见:Barner编:GESCHICHTE DER DEUTSCHEN LITERATUR VON 1945 BIS ZUR GEGENWART。München: Beck出版社,1994,页220。
   参见:Theo Buck: 同前, 1993, 页61, 62。
   见:Theo Buck: 同上, 页70, 73。
   参见:Gero von Wilpert: SACHWÖRTERBUCH DER LITERATUR。Stuttgart: Kröner出版社,1989,页168。
   Wilhelm Duwe: AUSDRUCKSFORMEN DEUTSCHER DICHTUNG VOM NATURALISMUS BIS ZUR GEGENWART. EINE STILGESCHICHTE DER MODERNE。 Berlin: Schmidt, 1965, 页297。Reinhard Baumgart: Unmenschlichkeit beschreiben. Weltkrieg und Faschismus in der Literatur。载:MERKUR文学杂志 。1965/19,页48以下。以上参见:Marlies Janz:同前,页40及注32。
   见:Neumann:Schönheit des Grauens oder Greuel der Schönheit?载:Walter Hinck编:GESCHICHTE IM GEDICHT. TEXTE UND INTERPRETATIONEN. PROTESTLIED, B鋘KELSANG, BALLADE, CHRONIK。Frankfurt am Main:Suhrkamp出版社,1979,页233。
   参见:Horst Petri:LITERATUR UND MUSIK。Göttingen: Sachse u. Pohl出版社, 1964, 页52以下。
   参见:Wolfgang Menzel: 同前, 页438。
   见:同上, 页437-441。
   动词的分类,参看:DUDEN. DIE GRAMMATIK。Günther Drosdowski编,Mannheim, Leipzig, Wien, Zürich: Duden出版社, 1995, 页90以下。
   参见: 同上,页145以下。
   关于“抽象”和“具象”名词的概念,参看:同上,页192。
   参见:吴建广:“在死亡的屋里-内莉·萨克斯其人其诗”。载:当代。台北,1997,第120 期,页114, 116以下。
   见:Seidensticker: 同前,页36。
   “雅歌”自德文《圣经》路德版译出,参考《新旧约全书》中文版,雅歌第六章第十三句及第七章第五、六句,同前。德文圣经标码为:DAS ALTE TESTAMENT, Hohelied Salamos, 7:1, 7:6,7。
   参见:Theo Buck: 同前,页75,注37。
   参见:Heinrich Lausberg:ELEMENTE DER LITERARISCHEN RHETORIK。ISMANING: Huber出版社,1990,第十版,§241。
   参见:Peter Horst Neumann: 同前,1979,页235。
   Wolfgang Menzel: 同前。页442。
   参见:同上,页434。
  
 
  吴建广简历
  1999年获德国鲁尔大学德国文学博士学位,专门从事德语战后诗歌研究。现居德国。对策兰诗歌的研究已达数十年。发现国内喜欢策兰者颇多甚感欣慰,然而大胆译者也很多。敬佩他们的热情之余,也有担心。翻译自娱尚可,若要发表就得小心为好以我之见,没有长期研究诗歌者,就是精通德语也无法翻译其诗,更何况多从其他(英)语言翻译,那是对策兰对自己和读者的不负责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1:3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去听音乐会之前,先去了深圳图书馆,补了遗失的借书卡,这样就有两张图书卡了。可以同时借阅十本书籍。呵呵,每次我都很贪心,总要借阅到了极限,才肯罢休。也不管自己是否有精力将它们全部读完。反正看见了书,我就可以忘乎所以,忘记一切尘世烦恼……(今天共借阅了六本书籍,加上前几天的四本,我把最大限额再次用完了)

我是书痴,却不是藏书迷。我仔细翻阅之后的书籍,总会重新分类,可以继续阅读的保留,不想留存的就移驾另一个橱柜。不过既然是租借的房子,我也就没那么讲究,家里到处堆积着书籍,有时地下一滩,床上一摞。高兴了就整理两下,懒惰了就随着它们千姿百态,“绿肥红瘦”去。好在借来的书籍,总是待遇最好的,好像别人家的果子,就是比自家藏的好吃。大概是迫切感,我会加快进度阅读和“临幸”的……

一书在手,快活无比,想来今天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沧浪云编著了一本《大漠荒芜》,属于民国大写真系列。说得都是民国文人的悲歌和苦恋。其实自己已经读过了不少民国大文人的札记和轶闻了。很多版本,都是从不同角度切入,但是有许多篇幅都几乎雷同。或许这里面诸多资料,本就是天下文章一大抄吧。看谁抄得有水准,像原创而已。我看到这个“编著”二字,首先想到的就是“抄袭”,呵呵~~还请作者原谅我的苛刻和谨慎吧!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31 01: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1: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休息,又被俺家的暴君,骂得个狗血喷头。是啊~~身体毕竟是自己的,今天已然感觉到脑袋后面,有一大块地方麻木的很,似乎不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了。这种感觉,非常不好,我是否该停下来,好好休息几天去……

下了,夜的确很深很深,我能听见自己一根白发之上——呼吸的奔跑声……岁月不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1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晚安了,还在水区兢兢业业守夜的亲人们。虽然俺这段时间无暇木有空,去拜访大家,其实俺的一颗水水心,一直都和大家在一起哦……

安了,水区的亲人们!!316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曾在卖花姑娘那里买了心:
  心是蓝的,在水中绽开。
  ……
  我们死了,还能呼吸。(I,28)
  哀莫大于心死,策兰诗由此而充满了绝望和死亡的阴影。死的母题始终贯穿在策兰的诗句中,早期作为题目来讲述,中晚期成为诗创作的前提。生命的空间退缩到梦境里,这是一个与现实对立的世界。梦是个体抵抗外在世界最后的堡垒,是诗歌语言得以展开的唯一空间。因此,策兰早期诗的另一中心主题就是梦境的乌托邦和残酷的现实之间构成的矛盾。


是的,这里的想法,和我早期读策兰的作品时,有相雷同之语;风雨大哥的谵语,也应是从这里出发的


問好穗穗,妳该多保重才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1 08:29 | 显示全部楼层
妹妹要注意身体,身体不仅仅是你的,也是我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