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经典诗歌库——穗穗选诗和点评(今天扎加耶夫斯基两首和默温的《挖掘者》190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3 16:10 发表
问好方悄,挑战经典诗库提供了原稿,
我这里并不知道谁翻译的。我若知道的,就会提到!

你弄得好正式,而这些是我自己的阅读感受,和大家交流,并不需要发表。您不会让我那么累吧?一首首地去找~~~


随她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白樱 于 2010-8-23 19:48 发表
南方

博尔赫斯(阿根廷)

从你的一个庭院,观看
古老的星星;
从阴影里的长凳,
观看
这些布散的小小亮点;
我的无知还没有学会叫出它们的名字,
也不会排成星座;
只感到水的回旋
在幽秘的水池;
只感 ...


谢谢白樱。你喜欢,我很高兴。
你的诗歌语言,有着一种纯粹的美感,这点很难得。
保持你的优点,视角再开阔些。

呵呵,我会继续这样的阅读~~将经典进行到底。
谢谢妹子的体贴,我会注意身体的。毕竟这身体是自己,可看到好诗,俺就忘记了身体了。哈哈,今天我把菜都烧糊了,都是诗歌惹得祸啊~~抱抱妹子,俺接着阅读去。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3 22: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3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醉猫 于 2010-8-23 22:28 发表
又两篇,越读越有味~


问好醉猫:)呵呵~~~别喝太多哦,真会醉哦~~俺给你上杯~~功夫茶,就着,这茶慢慢品味。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3 22: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0-8-23 22:45 发表


谢谢白樱。你喜欢,我很高兴。
你的诗歌语言,有着一种纯粹的美感,这点很难得。
保持你的优点,视角再开阔些。

呵呵,我会继续这样的阅读~~将经典进行到底。
谢谢妹子的体贴,我会注意身体的。毕竟这身体 ...

穗穗,你真得比我更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歌(七)


松树的树冠

加里•斯奈德(美国)


蓝色的夜
有霜雾,天空中
明月朗照。
松树的树冠
弯成霜一般蓝,淡淡地
没入天空,霜,星光。
靴子的吱嘎声。
兔的足迹,鹿的足迹
我们知道什么。

穗穗点评:这首诗歌,就是我前面想向大家推荐的《松树冠》,因为喜欢,我就打破最初“迷你”诗评的本意,不再是简单地点评,而是将我内心所有的感觉,毫无保留和隐私地倾泄给大家吧。

这首诗作,也是加里•斯奈德自己颇为得意的作品。此诗所展现的景象,会让我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中国古典诗词,它们所描绘的场景。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小令。(全诗五句28字,语言凝炼,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还有寒山的《吾心似秋月》,我的记性不好,但我至今还能背诵寒山的这首禅诗:“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洁。无物堪比伦,教我如何说。”之所以要背诵这首禅诗,是想让大家参照着这首古诗,和作者的原诗相比较一番。大家就会发现,它们居然殊路同归。最后的意境和诗境,好似不同的溪流,却汇聚到同一条江湖。正所谓不谋而合。

一首好诗的共同特点,不外乎开阔、空灵且舒畅、神秘。如佛家的禅境、道家的内丹修炼和儒家的格物致知。

斯奈德是学东方语言学的,他参加垮掉派的期间,曾翻译过寒山诗,并在日本出家为僧三年。因此,从这首诗歌中,你就能透过语言,看到这样浸入的痕迹和密码。他十分喜欢中国的古诗,尤其对禅宗研习深邃。这就让他的诗歌,无时无刻,不在崇尚自然、表现自然,在自然的氛围里表现诗情诗意。也让他的作品,与其他垮掉派诗人张杨的特性,形成隔离。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那就是“内敛”的特质。

司徒空的《二十四诗品》里其二的诗歌风格:冲淡之质——“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可以概括斯奈德的整体诗风。他的诗更接近于事物的本色,并以此来“对抗我们时代的失衡、紊乱及愚昧无知”。

分析完他诗歌的总体风格,我想大家就能很好地享用这首妙诗了吧。前七行诗,他给我们展现了一副和谐、精美且朦胧、虚渺的冬夜场景,这用淡淡水墨水彩,所勾描的唯美画面里,自然飘溢着一种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那就是——虚实相间、动静相契的冲淡意境。

我想说,此诗的结尾,才是点睛妙笔——“我们知道什么”,一切空灵之境和自然之美的呈现,面对这些天地之间的无言大美,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类,的确是什么也不知道。

全诗含蓄,凝练,深刻。读完的诸多感觉,也如佛性一般自然,是不可言说,是无语可以描绘和摹状的。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4 08:5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八)

十月的罂粟花(经典诗歌库版本)翻译者:未知

西尔维娅•普拉斯(美国)


今晨的云霞也做不出这么漂亮的裙子,
救护车里的女人也没有
她红色的心穿过大褂,怪怕人地开花——
一件礼物,爱情的礼物 完全是不请自来,
来自

苍白的,火苗闪闪地
点着了一氧化碳的天空,来自
礼帽下呆滞的眼睛。

哦上帝,我是什么人
能使这些迟来的嘴张口大喊,
在凝霜的森林,在矢车菊的清晨?


十月的罂粟(翻译——赵琼、岛子版本)


即便是阳光里的云层,也难以制成这样的衣裙
也决非救护车里那个女人
穿透外衣的红色的心盛开沁人魂魄的惊异——

一件礼物,一件爱情的信物
却根本不为天空
所求

天空只有苍郁,炽热地
灼烧一氧化碳,也不为
礼帽下黯然失神的眼睛所祈求

哦,上帝,我正是
那些在落霜的森林里,在矢车菊催开的黎明中
迟迟张开喊叫着的嘴。


穗穗点评:我由这首小诗,想到了其作者普拉斯。而说到西尔维娅•普拉斯,我就会想到她临死之前的场景,她那样果断从容,处理好一切事物,然后决绝地走,好似转身,不是扑向死亡,而仅仅是离开人群一小会儿那样从容、宁静。我的内心,每想到这一幕,都如同刀绞般,难过得写不下一字。

现在,我的手里,正好有一本她早期的诗集,这个才华横溢的女子,是美国自白派诗人代表中最有灵气、最具艺术才华也最年轻的一位。我十七岁时,阅读她。或许,那时我还不能真正地读懂她。想着她活得好好地,才三十出头,为何要让自己的死,成为艺术行为的一次真实实践呢?有必要用自己的生命殉情于诗歌或艺术吗?

这个女子让我隐疼,让我心口的疼年复一年的加重,那是来自灵魂深处的创口。我知道,若干年后,我经历了生死起伏、大得大失之后,终于懂得了她。其实我和她离得很近很近,只有一步之遥。好似阴阳,有时只有一步。

在我看来她不仅仅是把死当成了艺术来实践了,而是她把诗意的唯美和完美实质,无条件地带入了生活。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世界,都太过完美主义了,所以她容不得——感情的背叛和爱情的消逝。于是她在诗歌里坦率地将个人隐私,家庭矛盾,内心创伤,自杀情绪等等,都通过诗歌载体传达出来。其实这是一个多么率性、真情、唯美、多愁的女子啊!好似人世间容不得的一朵变种的白莲花。

死是神秘的,赴死的念头和决心,也是神秘莫测的,这里我不想探讨她为何选择死的缘由。还是说说普拉斯的诗歌吧。

我少女时,喜欢她,二十年后,依然喜欢她。这喜欢的方式,已经变了。唯一不变的喜欢,就是喜欢她的诗歌语言。一个诗人的语言特徵,就是她的才情所指。若作者的诗歌语言空乏,则说明他的想象力空乏,我想一个没有丰富想象力的诗人,即便写上数十年,也是成不了好诗人、大诗人的。

普拉斯,这个个性羞怯的女子,却有着超一般的女性独有的敏感气质,有时如海妖般的阴冷,带着女巫阴森的超验感触。在诗歌里,她能把歇斯底里和创造性的行为杂糅在一起,成为有机的一体。她在自白派构筑的金字塔的顶端,粲然地伫立着,永远让我们为她诗歌里传递的神秘和精神膜拜着。她是诗歌墓志铭上一朵最绚烂的“金色的莲花”,谁也不能抹杀她短暂生命,所取得的艺术成就和光芒。普拉斯的诗歌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奇迹。

这首《十月的罂粟花》,实在不算是她最为优秀的作品。请大家有空读读她的《拉扎勒斯女士》(也有翻译成《拉撒路女士》)《高烧103度》、《话语》、《爹爹》、《巨神像》、《燃烧的女巫》等。我写下这些,只是想大家能够更多地了解她和她的身世背景。这样大家在阅读诗歌时,就能很好地进入,进入作者给我们营造的瑰丽诗境。

这首诗歌,本是经典诗歌库提供的,我不知道是谁翻译的,如果知道,我就会标注,而我原先阅读的是赵琼、岛子的版本。阅读的版本不同,展现的阅读风貌,也就不同。比较两首翻译作品,应该说我都喜欢。喜欢前者,因为它更贴紧我们的白话习惯,也似乎更贴紧诗歌中呈现的直白热忱的爱情。我喜欢后者,或许是原先的先入为主吧,那是我八十年代最早我阅读的版本。

比较两首诗歌的差异,经典诗歌库提供的这首译作,我感觉已经淡化了作者的原有语气,也就是语言和语气的力度稍稍减弱了。也即:将她精神的内质,也就是蓬勃抒情、内中鼓荡的疯狂性、巫魅之气的丧失或减弱。由此可见,翻译的人实在是太重要了。他们都加入了自己对诗人独特的理解和认识。尽管如此,通过这两首译作的对比,你依然能感受到普拉斯不可一世的才情才气。

我说过:每一首诗歌,都有作者的灵魂和精神的指纹,在其中隐现出没。你可以触摸到作者的心跳、血脉、神经和思维。这是一首充满激情,描绘一个女人正处在热恋状态的心情诗歌。一个昨夜发生过的甜蜜故事,带着隐秘的欢乐,不可言说的神秘气息。罂粟花是爱情的象征,这种美丽而包含毒性的植物,隐含着爱情的丰富性,它不仅美好、甜蜜,同样包含危险和代价。普拉斯,天才画家和诗人,8岁就发表了第一首诗歌和钢笔画,18岁发表小说和组诗,随后又出版了诗集。和张爱玲一样,这是一个成名极早、心气高傲且风姿卓越的女才子。

这样的句子,这样的宣誓“死/是一门艺术,和其它万事一样”,她最终实践了自己的诗句。她的诗作,总是有力地、率性地表现了她的生活,一些句子和诗歌,深刻地展现了她精神分裂的一种前兆,其中最大的痛苦,极度痛苦的来源,就是她不幸的婚姻。她的丈夫是美国著名的诗人特德•休斯。爱情的悲剧,导致普拉斯精神的极度痛苦、寂寞,最后终于精神分裂选择了死亡,而且是从容地赴死。她曾把一些悲恸和恐怖的体验,写进了她的小说和诗歌中。在她三十岁那年,她安排好一切,丢下两个孩子,然后吸煤气自杀了。

我在这里,已经不是在进行经典诗歌的“迷你”点评了,更不是仅仅从解读一首诗歌出发,去旅程那么简单,我已经忘记了我最初的本意,完全地牺牲了自己。我的身心,都毫无抵抗,或者说,根本不想抵抗,完全进入了她的世界,她的生活、她的经历,以及她的痛苦和她的诗歌里去了。我看过《苦涩的名声》传记作者——安妮•史蒂文森,她曾阐述自己撰写此传记的意图:“考虑到面临她的流星似陡升的名气,因而产生的种种误解中的一些问题,尽可能以客观事实的叙述来拨开笼罩在诗人身上的迷雾疑团,刻画初这位非凡的才女如何顽强地投入到诗歌创作中去,通过夹叙夹议富有传记意义的偶然事件和坚定不移的理想,以及远大抱负,栩栩如生地凸现出传主的真实风貌,”她还曾如此评价:“25年以后,我对普拉斯惊人的文学才华的崇敬丝毫没有降低,而我恰恰认识到短促的人生,不允许她趋向创作的成熟期。”

这位非凡的才女,把她短暂的一生,所有的光芒都顽强地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去了。我之所以感觉到内心的疼,也之所以如此爱她。因为那些疼痛和热爱,它们以敞开的创口存在多年。那就是我自己的诸多人生阅历,以及对诗歌怀抱的虔诚、忠贞、痴情等等的韧度和热度。这些也曾将我粉身碎骨、万劫不复过…….有诗友曾给我留言,说:穗穗啊,你不是北岛类的诗人,你是昌耀那样的诗人,你是用整个生命和光芒,呕心沥血地去呈现诗歌,而不是用笔墨。这样的评价,我是多么地害怕啊,因为“死”,那个烟头一般闪烁的念头,时时都在暗影里窥视着我美丽的面容……某个时刻,它总想带走我。

难道非得精神分裂,才能造就一些伟大的天才吗?比如梵高,比如普拉斯,比如卡夫卡,比如......我不知道,我不知道。写完这些,我只想沉默、沉默。我已经不想再说一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我点评的两首诗歌,虽然都是短诗,但是却容量巨大。

我没有延续过去迷你点评的方式,一是自己的喜欢,觉得几句话,说不清自己的喜欢。二是这样的诗人,都是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和研究的。这两首诗歌的点评,都可以独立成篇。

另谁知道,第一首翻译作品的作者,就告知我一下,我加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

当你想起距离
你想起
我们是不朽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
所有的距离
都是从我们出发的
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穗穗点评:这不朽在于“想象的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这诗空灵、开阔、有力!
~~~~~~~~~~~~~~~~~~~~~~~~~~~~~~
曙东方感觉:诗人描述了一种状态,而这种状态很多人都曾发生。于是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而且这种状态一经诗人提示,便会让人产生愉悦思维。原来这个状态是可以这样来描述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曙东方 于 2010-8-24 12:04 发表
距离

当你想起距离
你想起
我们是不朽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
所有的距离
都是从我们出发的
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穗穗点评:这不朽在于“想象 ...


:)欢迎东方兄驾临,奉茶问候。说得不错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秋日

里尔克(奥地利)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就醒来,读书,写长长的信,
在林荫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叶纷飞。


穗穗点评:我看过《秋日》翻译的九个版本,这个是北岛的。我个人也最欣赏北岛,还有冯至先生翻译的版本。或许只有诗人,才更适合翻译诗人的作品。这首经典的作品,即便再过百年千年,依旧会是经典。
全诗是推进式的阶梯结构。解析此诗的评论太多了,我对这首诗歌的感觉就是:你就不停地读吧、读吧、读吧。直到你的唇齿间真的感觉了甜、香、糯的气息,还有那金黄的落叶,从你的灵魂的窗口悄然飘落……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是诗人的名句,也概括了里尔克一生的寻找与漂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穗穗,这几句我不明白,请解解哈,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又一村 于 2010-8-24 14:25 发表
秋日

里尔克(奥地利)


主啊,是时候了。夏天盛极一时。
把你的阴影置于日晷上,
让风吹过牧场。

让枝头最后的果实饱满;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把
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 ...


问好又一村兄弟。感谢来读。请多提意见和不足,或许发表你的阅读感言,我觉得既然是私人性质的阅读,那么就更该形成互动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距离

当你想起距离
你想起
我们是不朽的

你想起它们是从我们出发的
所有的距离
都是从我们出发的
没有一个死去,没有一个被忘记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穗穗点评:这不朽在于“想象的距离”——要多远就有多远。这诗空灵、开阔、有力!

…………
村语:我想这首诗歌和我有足够的距离。尽管是名篇。没有激动也没有感悟。可能是阅历、环境,可能是翻译后改变的味道。诗人的着力点可能在最后一节,与我同样是距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4 1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穗穗,谢谢你带来这么一道精神大餐。你点评里尔克的《秋日》我要收藏了。我喜欢《秋日》要胜过他的《豹子》。其它的我再仔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钓雪斋主 于 2010-8-24 14:32 发表
世界上各地都有母兽
仰天躺着
想起海

穗穗,这几句我不明白,请解解哈,谢谢!


好的,可以,当然这是我的解读和认识,未必对。供你参考!

母兽,这个意象,我第一次阅读到的时候,也在想或琢磨,作者为什么用到了“母兽”,而不说“公兽”,或别的什么确定的动物呢?!想归想,读了N遍后,我终于领悟了其中的妙。你只要把这首诗歌,再读上几遍,就会发现,母兽这个意象的确用得好啊!它让我想到天地之始,宇宙混沌的状态。老子的道德经其六说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他的意思无非说宇宙初始、天地的元始,是阴性的,好似生育万物的神母,乃是天地之根。玄牝里的“牝”其实,就是指女性的生殖器。此处的翻译是:谷道中真炁不脱,才能成为化生大道的母体。化生大道母体的门户,就是天根和地根。任其真息往来,缠缠绵绵,若有若无,不可刻意求之。“守中”的目的在于使“谷神不死”,自我之所以能够孕育真朴,全赖此火候。

我之所以提到老子,不是想解说道德经的某一个白话译意。而是想说,一切精神的门户,恰恰在于其包容的母性特征,就像大地一般,具有“厚德载物”的本质。

那么你就不难理解,作者用到了“母兽”这一喻体,来代表一种人类的精神实质,并且和后面出现的“海洋”意象,自然
呼应。海洋和大地一般,也是母亲的代名词,象征的最直接所指。

我们再回头看看作者吧,你看他写得多么有趣而坦荡:世界各地都有母兽,仰面躺着,想起海。说他有趣,因为他用了“母兽”,并且肯定地说世界上各地都有,也就是说世界上各地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明的根脉;说他坦荡,是因为仰面躺着的姿态,还有“母兽”想到的海。这都是一种精神映射的物象和场景。

我想,谁能第一个写出这样大气开阔又耐人寻味的句子,谁就是真正的诗人啊。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4 15: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