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经典诗歌库——穗穗选诗和点评(今天扎加耶夫斯基两首和默温的《挖掘者》190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8-20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冬晨

奥拉夫•H•豪格(挪威)

当我在这个早晨醒来,窗玻璃已经结霜,
而我发热于一场美梦。
火炉从它欣赏过的一块木材中
彻夜倾倒出温暖。


穗穗点评:一个小小的场景,却将人生最深刻的道理揭示出:在寒冷的日子里,我们依然有梦,熊熊地燃烧着,让我们看到希望的火炉,好似卖火柴小女孩擦亮的“美好人生”。这诗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他并未停留在这个表层的认识,而是看到了希望的火炉里“每一个热爱生活的人,都是其中的好木材”。

阳光说:凡是发生在你周围的,相关和不相关的,必定有其内在的联系,诗歌的目的是发现。奥拉夫从一写简单的事件中把生活表现进去,使得周围完全的生活起来,这个手段是我们要学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潜鸟的鸣叫

罗伯特•勃莱(美国)
            
从远远的无遮的湖泊中心
潜鸟的鸣叫升起来。
那是拥有很少东西的人的呼喊。


穗穗点评:勃莱的代表作。他曾说:“贫穷能够听到风声也是好的。”这浅鸟的鸣叫无疑就是穷人的呼喊。他以一个冷静的旁观者,把我们的视角带向了最底层的人民,那被漠视的最低贱的群体。这首诗歌极短,但是视野却极为开阔。几乎所有的好诗,其意境的呈现,都具备这样平原地带的特质!
阳光说:这首诗歌,只用六个字便撬动起整个诗意---------“拥有很少东西”,这里反映了一种追求,反映了对“拥有”更大的思维,是以思想性为主要动力来进行创作的。短制,必须有很沉的思想性来平衡文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0 23:27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水塘

玛丽•奥利弗(美)


雨下了一夜之后
黑水塘翻腾的水安静下来。
我掬了一捧水。慢慢
饮下。它的味道
像石头,叶子,火。它把寒冷
灌进我的身体,惊醒了骨头。我听见他们
在我身体深处,窃窃私语
哦,这转瞬即逝的美妙之物
究竟是什么?


穗穗点评:我在想这“黑水塘”里究竟有什么呢?值得作者俯下身体,掬起一捧水,来品尝?显然这黑水塘,不仅仅是黑水塘,它实际上是人生的参照物或命运的喻体吧。于是作者品出了其中千百滋味。关键是她物化了这些滋味:石头、叶子、火。让滋味有了形体,或许这就是特质本身。

再有结尾的妙悟:用寒冷,唤醒内在的良知。并且让自我无穷分裂,成为议论的群体。转瞬既失的美妙之物——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大家各自去找吧。因为每个人的答案绝不相同。所谓你在意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阳光说:事物在变化,而任何变化都应该在我们的认识之外,有一种新的组合方式,这首通过意向进入体内后产生组合起奇妙的变化,这些新的组合产生出来的运动力量支持了文字,支持了诗歌从而产生诗意被阅读者接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2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0-8-20 23:19 发表
潜鸟的鸣叫

罗伯特•勃莱(美国)
            
从远远的无遮的湖泊中心
潜鸟的鸣叫升起来。
那是拥有很少东西的人的呼喊。


穗穗点评:勃莱的代表作。他曾说:“贫穷能够听到风声也是好的 ...


阳光将“拥有很少东西”借用到了写作中了,好似无技巧的技巧。最少的装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2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还是重新开一帖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0:1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0 2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0-8-20 23:27 发表
黑水塘

玛丽•奥利弗(美)


雨下了一夜之后
黑水塘翻腾的水安静下来。
我掬了一捧水。慢慢
饮下。它的味道
像石头,叶子,火。它把寒冷
灌进我的身体,惊醒了骨头。我听见他们
在我身体深处,窃窃 ...


阳光说:一切都在变换。好似中国的“易”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四)

禅寺春夜

加里.斯奈德(美国)


八年前的这个五月

我们深夜漫步在俄勒冈
一个果园的樱花下。
那时,我想要的一切
早已忘记,只有你除外。
在这夜色里
在故都的花园中
我感到幽灵的颤动
我记得你冰凉的胴体
在夏日的衣裙下裸露。


穗穗点评:这个禅宗信徒、环保主义者、BG代表人物之一,有着众多头衔的美国诗人加里.斯奈德,2003年当选美国诗人学院院士,先后出版了十六卷诗文集。他的《龟岛》获得了1975年度普利策诗歌奖。斯奈德是“垮掉派”目前少数硕果仅存的诗人,也是这个流派中诗歌成就最大的诗人。
之所以要说明他是一个禅宗信徒,你就可以明白此题题目的所指和美妙内涵。多么含蓄的诗作,简练、清爽,却蕴含着巨大时空的跨度。而那隐藏着樱花夜色内,微微颤栗的灵魂,让作者已经忘记了人生,此时此刻还需索求什么。那幽灵的颤动——美好,冰凉,“短暂”地永恒,定格在八年前那个五月的花香里......

说起这首,比较起来,我更喜欢他的《龟岛》诗集里的《松树冠》一诗。如果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找来一读。



水怎样开始演奏


休斯(英国)

水想活着
它走向太阳它又哭着回来
水想活着
它走向树木它们燃烧它又哭着回来
它们腐朽了它哭着回来
水想活着
它走向鲜花鲜花皱皱巴巴它又哭着回来
它想活着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血
它哭着回来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刀子
它哭着回来
它走进子宫它碰见蛆虫和腐烂
它哭着回来 它想去死

它走向时间它穿过石头的门
它哭着回来
它穿越所有的空间去寻找空虚
它哭着回来 它想去死

直到不留下一声哭泣
它在万物的底部躺下
彻底疲惫 彻底干净


穗穗点评:彻底干净,彻底疲惫。哭完了,没有留下哭的水迹。水或许可以这样演奏完“它的一生”。那么人能否呢?
水的六次走向,其实算是八次走向,因为其中的两次走向是同一物的“子宫”,在我看来,那是最原始的母体——混沌之初的状态。作者,用水的脚步,叩问一切,自然、母体(初始状态的宇宙)时间、空间。这就无形地构建了一个多维的诗意空间。而这所有的走向,都是以“哭”的主旋律,回转串联起来的。于是就完成了题目的意旨“水怎样开始演奏”
万物中,水是最具灵性和音乐性的。这水~~最终疲惫了,也彻底干净了。它在最低处,死去。不留下一点可供寻觅的哭泣。
这让人全身都疼的诗句,如水一般,居然找不到原始的骨骼。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00:4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撤离~~~累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什瓦尼对平庸之作的定义:

  “如果我们不识劣作,也便识不得佳作。”什先生写道,“劣作的特点是云山雾罩,自耀,自恋,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体凌驾于内容之上。佳作恰恰相反。劣作将注意力引向作者自身。此类作家背叛了现代主义的遗产,更不必说后现代主义。人终有一死令他们如坐针毡。他们对当今的重大主题保持沉默。他们渴望与政治毫无关系,他们功成名就。”

很是认同,感谢腰条熟女。多谢你提供这个名单。呵呵这些诗人的诗,我还真没读过。我将你这资料,收到我的资料库去。

奉茶感谢!!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1: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0:18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歌(五)

我洗衬衫

斯威尔(波兰)


最后一次我洗衬衫
为死去的父亲。
衬衫带着汗味,我自
童年起就记得这汗味,
这许多年
我洗他的衬衫和内衣
我把它们在工作室的
铁灶上烘干,
他喜好不用熨就把它们穿上。


世界上所有的身体里,
动物的,人的,
只有一个流着这样的汗。
我深吸一口,
最后一次。洗涤这衬衫
将把它销毁,
永远。
现在
只有他的画作比他活得久,
它们带着油漆的味道。


穗穗点评:洗衬衫,不是最重要的事情,重要的是通过这一事件,抒写了作者内心的缅怀之情。这衬衫上唯一的味道,是父亲的。但是它也即将消失了,因为作者需要洗净“衬衫”,然后销毁。所有的怀念,已经不在汗味的气息刺激,所带来的记忆画面,而是变成了父亲的画作,那带着时光永恒气息的油漆味。
某种意义上,这爱和思念,已经升华成了活着的意义本身,暗含着某种艺术的传承。这是我猜测的诗歌能指。希望是误读的分支。



离别

阿赫玛托娃(俄罗斯)


一条暮色里的倾斜的路
呈现在我的面前。
昨天,恋人就在央求:
“不要把我忘记。”
而现在,只有阵阵的山风,
只有牧人的喝嚷,
只有激动的雪松
伫立在净洁的泉水旁。


穗穗点评:阿赫玛托娃总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她善于随性取物,借喻内心的情感。此诗是:“不说别离,甚说别离。”一条暮色中倾斜的路,代表了离别的千言万语。或许这离别里,还暗含着更深的寓意,所以作者才会回忆起昨日恋人临别时的殷切嘱托——不要把我忘记。嗯,想起了一首中国的老歌~~《知道不知道》

曲径通幽的表达。这个有着“俄罗斯诗歌的月亮”之称的安娜•阿赫玛托娃,她俨然是一个写情的高手。这个“敢于在平凡简单中寻找伟大”的女子,始终是爱情的百灵鸟,执着的歌者。她的诗以短诗见长,充满人文精神。每篇都是平中见奇。如:常景见奇思,常物见奇意,常事见奇情,常语见奇趣……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0: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六)




雷蒙德•卡佛(美国)


昨夜,一场风暴袭来,毁坏了
电路。我从窗子
向外望,树木半隐半明。
低垂着,覆上了白霜。广袤的宁静
笼罩着乡野。
我向来深知。但在那一刻
我感觉到,我这一生从未许过
虚妄的承诺,也未做过
逾矩之事。我的内心
尚且纯净。后来那天早上,
当然,电路重新接通。
太阳从云层后步出,
融化了白霜。
万物和从前一样。


穗穗点评:我要说此诗,无论题目的意旨,还是内容的铺述,都是一次灵魂的自我检阅。风暴、短路后的黑暗景致。他们都指向了一种不幸事件的浓缩。坏时光里,作者想到回顾这一生。于是这样的灵魂检阅,无疑是成功和纯净。

这扇灵魂之窗,必须时时开启。这样才能让太阳新生,万物恢复原形。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8-21 11: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累了~~~就到这里,就到这里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后,我们有必要回过头来,看看什瓦尼对平庸之作的定义:

  “如果我们不识劣作,也便识不得佳作。”什先生写道,“劣作的特点是云山雾罩,自耀,自恋,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体凌驾于内容之上。佳作恰恰相反。劣作将注意力引向作者自身。此类作家背叛了现代主义的遗产,更不必说后现代主义。人终有一死令他们如坐针毡。他们对当今的重大主题保持沉默。他们渴望与政治毫无关系,他们功成名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8-21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劣作的特点是云山雾罩,自耀,自恋,缺少道德核心,以及文体凌驾于内容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8-21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来,大家都不喜欢,神神叨叨、故弄玄虚、基本脱离群众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2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