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经典诗歌库——穗穗选诗和点评(今天扎加耶夫斯基两首和默温的《挖掘者》190楼)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0-9-3 09:19 发表
再来学习,问候穗穗~


再次问好阳光,有你在,我就一定会把这个浩大的工程,继续下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如 于 2010-9-4 18:56 发表
俺找着家了,以后天天来,呵呵!问好穗穗!


问好静如,欢迎你天天来,穗穗给你斟茶,呵呵,若穗穗不在,你就自己倒茶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幻中行 于 2010-9-5 22:26 发表
再来学习。越写越详细了啊
给穗穗倒杯茶~辛苦了!


嗯,我想,有些诗人,我还不了解,那么大家也一定很陌生,所以在解读他的诗歌之前,我一定要将他的一切调查清楚,然后再来点评。这样便于大家更好地理解经典的所指和所在。

谢谢幻妹子的茶,好哦,我边喝边写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0-9-5 22:32 发表
这帖子真是结晶,但晚了,提醒穗穗別晚睡


谢谢千朔。有你啊,俺也是幸福的“老公”

呵呵,抱抱千朔。俺很听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google 于 2010-9-5 22:42 发表
甚好,拜读。


谢谢,这简洁的评语,也是肯定哦!穗穗会更加用功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六)

宁静的野生世界

温德尔•贝里(美国)


我对尘世日渐失望
夜间
最轻微的声音
也会把我惊醒
我为自己和孩子们的生活担忧

我在林中彳亍,
水鸟在湖面上展示自己的美丽
苍鹭给孩子们喂食。
我走进宁静的野生世界
它们不以悲伤增添生命的负担

我走进前面平静的湖水。
在我的上方,白天隐藏的群星
正闪耀着光芒,这时
我在仁慈的大地上休息,自由自在。


穗穗点评:一首经典的诗歌里,一定有作者呕心沥血藏匿的火焰。而这火焰就是火种,有时你并不一定,能在第一和第二遍的阅读中,就能寻找得到。我爱这《宁静的野生世界》,我爱温德尔•贝里,爱他的坦白和仁慈,爱他的虔诚和担当。尽管我不知道,是何缘由,让他对尘世日渐的失望,但作为一个父亲,他是一个合格、慈祥和细腻的长辈。

1934年8月5日,温德尔•贝里出生在美国肯塔基州亨利郡附近的一个乡村,这也是他祖辈们生活和务农的地方。在他的骨子里,有着一种对土地与生俱来的亲近感。因为我想,他被誉为美国当代杰出的生态文学作家和生态思想家。这样的盛誉,并非空穴来风。美国作家华莱士•斯特格纳,曾这样高度地评价贝里:“不管称他为诗人、散文家或者是小说家,我都很难说出哪一个更贴切。因为在这三个领域里,他均达到了很高水准。”

贝里曾先后在肯塔基大学和斯坦福大学学习,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来又任教于纽约大学和肯塔基大学。1965年,贝里携带着妻子和两个孩子,回到出生地亨利郡附近乡村定居。年过七旬的贝里现在依旧住在肯塔基的乡下,用最传统的耕种方式务农,他拒绝使用电脑、电视等一切现代设备。

贝里永久定居乡村的选择和他与众不同独特的生态思想是分不开的。处所(Place)意识与家园(Home)意识是贝里生态观的核心所在,处所意识贯穿了贝里许多作品的始终。了解了贝里的出生、生平和思想意识等,我们就能很好地理解作者的作品。领会他诗歌中,想要彰显家园意识和诗歌能指。

《宁静的野生世界》,正是贝里生态作品中优秀的一篇,他以一个“担当”者的姿态,也就是父亲的姿态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前面五句,让我看到了一颗善良、敏感、颤栗、细致的灵魂。这是“润物细无声”父爱,是人间的大爱。

我爱温德尔•贝里,并非毫无缘由,有时你喜欢上一个人,很简单,那就是他诚实、晶莹的文字打动了你。你无需真得和文章或诗歌的作者见面,只要透过他的文字,你就能找到他藏匿的火焰。这种精神的火种,就是文明的承接。就是在细细的阅读中,无声地传递,无形地燃烧,连绵成炽热的世界的精神家园。

这首诗歌的题目是《宁静的野生世界》,所以作者从第六句开始,才真正地触及题目。正因为心里有担忧,有心事,所以贝里夜间,才会因为一点点细碎的声音,就惊醒了。而惊醒之后,他的担忧还在加剧,他无法入眠。这才会走出自己的小屋,去林中漫步。接下来的五句诗歌,是贝里给我们展现的野生世界的温馨画面。

无论是水鸟在湖面上展示自己的美丽,还是苍鹭给孩子们喂食的画面,这都是贝里平时,积累的观察画面,是这一刻他在夜色中的遥想,而不是真实的画面。当然这是我的一种猜测,因为作者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此刻时间,应该是在深夜。他给我们展现这些画面的缘由,是因为作者的内心,已经从一种不安的、担忧的喧嚣,转向了一种湖水的宁静和安详。这些感受,是作者自身的修养,是自然宁静的启迪,是头顶星光的昭示。他从动物们安详的姿态里,体悟“我走进宁静的野生世界/它们不以悲伤增添生命的负担”。很多时候,一些人生道理,是说说容易,做到难啊。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生命的进程中,领悟生命的真谛。

这首诗歌,最精彩的部分,就在于诗歌的最后四句。我不知道,作者的原诗,是如何的结构,我是根据自己的阅读感觉,和内在的气息停顿,将此诗分成了三段。也就是前五句一段,中间五句一段,最后四句一段。虽然诗歌中,有两个排比式样的“我走进”,但是在这里,根据语调和意思的内蕴,我觉得可以截开,分在两段里。当然这只是我自己的阅读和分析方式,并不作为一种标准。

我发现几乎所有伟大的诗人,都深爱着头顶上空白天隐匿的群星。也就是康德所说的人世间最该敬畏的事物之一“天上的星空”。在我的理解里,这头顶的星空,就是宇宙的象征,是无穷尽的未知,是我们该敬畏的自然盛景。而诗人们喜欢用到这样的意象,则暗示着一种浩渺的胸怀,一种探寻未知的追求姿态。如果说作者,开篇的姿态是烦躁不安、忧虑深重的,那么结束时的姿态,却是安详踏实、自由自在的。这样转变,是从浮躁走向宁静的一种渐悟。这非常附合题目的暗喻和启迪,这也是自然赐予贝里的精神抚慰和一种家园的安宁。

这头顶的星空和自然界的安详,仿佛神谕,让一颗人世间骚动的灵魂,皈依自由自在“仁慈的大地”。在这短短十一句诗行里,我还读到一种近似于宗教气质的圣洁和无边的祥和。应该说贝里不仅仅是一位田园生态诗人,一个忠实于土地的农民诗人,更是一位皈依宗教信仰、返璞归真的传统诗人。有人曾说《宁静的野生世界》这首诗歌,正好体现了《圣经》马太福音6章的几个章节。

我在这里也列出这些资料,让大家在我解读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此诗。

耶酥教导他的门徒说:“你们看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马太福音第6章第26节)
耶酥又说:“所以,不要忧虑说:‘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你们需要的这一切东西,你们的天父是知道的。”(马太福音6章31——32节)
耶酥说的天父就是上帝。贝里的诗《宁静的野生世界》正体现了《圣经》中这几节经文的思想。

其实即便不参照这些资料,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贝里内心宁静的火苗,那蓝色安详的火种。这首诗作里,与自然和谐相守的姿态,和贝里在他的散文集《吊脚楼》(The Long-Legged House)中,所提出的问题:“人类将如何归属于大地?”,有着殊路同归的认识归途,和顽固的家园意识。那就是要做土地的栖居者,灵魂家园的看守者。

温德尔•贝里以他近50年的创作和身体力行的定居,向世人表明:人,是可以通过在某个处所长久栖居和深入的了解,来最终实现归属于某一处所的事实。贝里曾说过:“尽管大部分美国作家——甚至我这个时代的绝大多数美国作家都是漂泊者,我依然是一名处所者。”我由衷地佩服贝里,在这个人人向往“远方”,背弃故土,寻求精神依托的时代。他是唯一精神使者,土地的栖居者和家园的守护神。




优雅


温德尔•贝里(美国)

  
今天清晨,林子里格外绚丽。
红色、金色、绿色的叶子
洒落在大地上,有些正在
飞舞,有些仍挂在空中。
色彩斑斓,婀娜多姿, 
把它所在的那个地方带入永恒。
这里无须匆忙,也没有停滞。

看,它确实在寻找自我,
根在土壤里高傲地穿行。
看,它没有一丝困惑,
这就是它的全部,完美无缺的
姿态。以相同的姿态,或跑步,
或行走。静下来,静下来。
它进入你的体内,路线是那样清晰。


穗穗点评:诗歌的题目《优雅》,本是一种姿态。这里贝里,是用来形容他看到的自然之景,林中的树叶。毫无疑问,能欣赏到叶子的飞舞,这个时节一定是秋天。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镜头语言,去看看贝里眼中的秋天吧,美国肯塔基州亨利郡的乡村风景。林中的绚丽,是由“红色、金色、绿色的叶子”组成的秋天的色彩乐队和舞蹈队。这些叶子神采各异,好像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般。在作者的眼里,秋天林中的叶子,都是优雅的人间尤物,它们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不叹息自己的飘零,不匆忙,不停滞,而是优雅地舞蹈,去向它们该去的永恒之地。

诗歌的前七句,就是这样一种优雅的心态。所谓明心见性,作者无时无刻不在自然的怀抱里,汲取养料,感受安详,将自己的心镜擦拭明亮,不染尘埃。

我喜欢阅读温德尔•贝里的诗句,喜欢他文字里透露的安详气息。这是一种可以治愈焦渴和烦躁等现在病症的良药。我觉得读他的诗句,可以抚慰不安、窃窃的灵魂。

我又根据自己的喜好,将贝里的此诗,分成了两节。前七句和后七句诗歌,都可自成一体。如果说前七句诗歌,是描绘风中的秋叶,那千姿百态的风姿和安详的陨落。那么后七句诗歌,就是进一步的探寻和烘托,这种优雅姿态的缘由。这其实就是诗人,自我心境在物象上的返照。

看树叶在风中寻找自我,它们的根也在土壤里高傲地穿行。看树叶安详地等候命运的安排和差遣,没有一丝困惑和不满,以完美的姿态,也就是优雅的姿态,“或跑步,或行走。静下来,静下来。/它进入你的体内,路线是那样清晰。”我要说贝里,是造景造境的高手。他完全把秋叶拟人化了,让树叶拥有了人类的姿态。可是某一刻,它又突然静止,回到了植物的静态中去了。它就是这样进入了贝里或我们的体内。一些树叶的脉络和纹路清晰可见。这一刻,我们分不清树叶是肉体,还是肉体是树叶,物我难分,似幻似真。总之贝里,用他独特的人生领悟,给我们展现了一首特殊的诗歌《优雅》。我们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心灵之作。




2010年9月6日作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9-6 10:4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七)

断裂

温德尔•贝里(美国)


我以前是否具有清晰的思维能力
就像那在结了冰的河上流动的浅水?
现在,河里的水冲破冰层涌上来,
我明白了,我过去对光的思考
它是黑暗的一部分。


穗穗点评:拿到一首诗歌的题目,你就会首先琢磨,这个题目到底要呈现什么样丰富的内涵,而随后阅读或解读的诗歌,是否能最好地阐述诗题的所指和能指。

温德尔•贝里的诗,我已经不再陌生。这首《断裂》是他的思想短制。他通过结冰的河流,和河流里的破冰的水,来展现一种思想的断层。这样的断裂,就好似他开头的诘问:我以前是否具有清晰的思维能力?但是作者一上来的提问,并不是断裂的结果,而是他自我解决的一种途径。诗歌最后的结尾,已经回答这一提问。那就是“我过去对光的思考,它是黑暗的一部分”

若思考本身,就是黑暗的一部分,我们如何能在不断的思考中,形成思维的断层,也就是某一个时刻,顿悟的断裂。河水冲破冰层,向上的涌动。这当然是我揣摩的诗意。我遇见温德尔•贝里,第一眼就喜欢上他的诗句,因为他总是用各种客观事实,给我们展现虚无思想和虚渺思绪的内质。



多年的渴望

温德尔•贝里(美国)

  
当年我是一个终于长大成人的
小伙子,我比幼年时长大了许多!
我是一棵树,一棵高大的树,但
还没有长到预期的高度。
我会努力达到那个高度。
三十多年的积累,
我达到了我不曾意料的高度。
现在我向下长,越来越矮小
成为小草中的一员。


穗穗点评:温德尔•贝里,他《多年的渴望》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然后,他又俯身,甘愿成为“孺子牛”般的小草。我在想,作者总是自觉地将自己,放在自然的万物中去比拟人生的。《多年的渴望》这一诗作中,作者的成长过程,就好像一个大树的成材过程。作者在诗歌中,从幼年到成年,就是一棵树,一棵向往高大、健壮、成年的树,而且渴望长到自己期盼的高度。于是作者说:“我会努力达到那个高度。/三十年多年的积累”,于是他就真的长到了意想不到的高度,成为了参天大树。

如果说作者到这里,就结束叙述和感慨,我想这首诗歌,是不值得称颂和流传的。恰恰是这样的时候,作者选择了方向生长。那就是向下长,越来越矮小,最后,他成为小草中的一员。

我一直怀疑,温德尔•贝里,他就是一位时光的魔术师(呵呵,这个词是借用了汤养宗师兄的),你看他在“多年的渴望”,将自己渴望变成了实践的事实,其实他多年来也的确是身体力行的实践着自己的理想,那就是坚守住精神的土地和灵魂的家园。他是土地的栖居者,也是家园的守护神。在这里我依然要如此的称呼他,他和自然的一切都息息相关,你拒绝机器时代的喧嚣,而将精神寄托于踏实的泥土。而他隐居乡下的姿态里,从来不是一个把自己置身事外、逍遥人世的隐居者,而是看护家园文化,驻守土地文明的最虔诚的守护者。



2010年9月6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大力支持
感谢穗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诗歌和评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6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德尔•贝里,又了解了一个诗人。这样一个一个的介绍真好。只是怕穗穗太累了吃不消。
穗穗,你一定得悠着点啊。细水长流哦。
以后的内容我还要把它们打印出来,放在床头时常读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八)


坛子轶闻 (飞白译)

华莱士•史蒂文斯(美国)

我把坛子置于田纳西州
它是圆的,立在小山顶。
它使得散乱的荒野
都以此小山为中心。

荒野全都向坛子涌来,
俯伏四周,不再荒野。
坛子圆圆的,在地上
巍然耸立,风采非凡。

它统领四面八方,
这灰色无花纹的坛子
它不孳生鸟雀或树丛,
与田纳西的一切都不同。


穗穗点评:如果说,我不知道史蒂文斯的“坛子”里究竟卖的什么药,装着什么样神秘的宝贝,让后世许多的学者,趋之若鹜,为它沉醉、痴迷,如猜谜般的集体解惑,那是可能的事实。这只被可爱的史蒂文斯大人,有意放置在田纳西州的“坛子”,好似一种美学意义上的象征符号,一个浪漫主义人士——行为艺术的精彩实践,神秘地烙印在美国众多学者的心目中。

这只田纳西州与众不同、统领着四面八方的灰色“坛子”,来到了中国,也让更多的中国诗评家,感到了头疼。人们绞尽脑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各种不同的方式,从各个角度,不停地解读“坛子”这一意象,到底指向了我们生命进程中,哪些神秘的领域、关键的哲学或美学意义呢?!我们拿到这样一首歧义纷呈的诗歌,就仿佛面对中国的千古谜诗,李商隐的《锦瑟》一般令人迷惑,我曾说一些人的诗歌,是半可解和不可解的。这里的“不可解”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不可解。而是说:诗歌中,似乎多条道路都能通达了“罗马”,又似乎条条大道都在进城中,被截断不通了。想到这首诗歌的复杂性,我们还是先别忙,急着来解读这首诗歌的内在含义和哲学深度吧。我们先回头,来看看华莱士•史蒂文斯,他的生平、简历和一些评论资料吧。

在美国现代诗坛上,史蒂文斯无疑是一位“外星人”般传奇色彩的闯入者。他以一个保险公司的高级职员的身份,也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高白领“金领”的角色。他在远离纽约文艺界、文学圈的康州小镇上居住,却意外地将自己的大名,光彩照人地写进了美国的文学史。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早期声名稀松的很,并不受人关注和看好,他的第一本诗集《簧风琴》于在1923 年出版。印数很少,只有1500册,而且大多是赠送给了友人。当时的史蒂文斯已经44岁,他的诗集在公众中几乎毫无影响。没有影响也就罢了,直到1931年《纽约时报书评》才刊载了此集的一篇书评,书评的评论者,显然极度看不起史蒂文斯,也就更看不上他的诗歌了。他说:“诗集从头到尾没有一个思想能真正作用于人的心灵,没有一个词能唤起人的感情。它是冰柱垒成的耀眼夺目的大厦。史蒂文斯成就了一项失败的事业,不幸的殉道者。”

这篇评论实在是糟糕透顶。也让史蒂文斯的自尊心,受到了严厉的打击和创伤。从这件意外的事件上,我不仅要联想到中国的诗人——海子。他生前的悲剧,他曾拿着自己自制的的诗歌集,给当时的一些名家诗人看。可想而之,他也同样遭受了无情的嘲讽和不屑一顾的打击,让他了无生趣的其中一条罪状,一定和这个事件有关。无名者的诗歌,被人忽略也就罢了,再加上一些话语中心集体的遗忘、嘲讽、不认可的诸多打击,这是多么让人心碎的事情啊……我还是言归正传,受到这样的打击之后,史蒂文斯在《簧风琴》出版之后,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创作枯竭期。任何一种打击,都会给作者留下创口、阴影和后遗症。(这个体会,我也深有感触。)后来,史蒂文斯在他重要的文论《高贵的骑手和词语的声音》中,几乎通篇为自己的创作倾向,进行了一次清算的辩护:“我不认为一个诗人负有的义务作为一项社会责任比作为一项道德责任更多,而如果存在人们有共识的任何关于诗歌的东西,那就是诗人的角色无法在道德中找到。”

现在,我们知道的事实,和当年那位书评人极度嘲讽的武断,完全背道而驰,当下的《簧风琴》已经和艾略特的《荒原》、庞德的《人物》以及乔依斯的《尤里西斯》一起成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经典作品。我们的史蒂文斯先生,似乎和中国的海子有着一些雷同的遭遇,只是他比大洋彼岸的海子小兄弟,实在要幸运的多。1879年出生的他,有着光彩的求学经历,他就读于哈佛,后在纽约法学院获法律学位。1904 年取得律师资格后,在康涅狄格州就业于哈特福德意外事故保险公司,1934年就任副总裁。他于1955年在美国康涅狄格州首府哈特福德市去世,享年76岁,也算是高寿了。他死后,名声鹊起,成为美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

随着学者研究兴趣的深入,随着大家对现代派与后现代派研究的深入,随着文学理论、研究视野的发展扩充,人们对史蒂文斯的兴趣逐步上升,对他的诗学和诗歌的价值重新认可并定位。所以,他被后世的学者,进一步美誉为“诗人的诗人”或“批评家的诗人”。看来这种马后炮的行为,“生前忽略,身后鹊起”的事件,不仅放眼中国这样,连美国最先进的国家也不例外,估计世界的视野也是这样“天下乌鸦一般黑”的流氓吧。

史蒂文斯1951年和1955年,曾两次获得“全国诗歌奖”,1955年因《诗选》获普利策奖。他对于中国当代一些诗人来说,也是影响深厚。如王家新、西川、于坚等一大批优秀的诗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他理论和观念的影响。史蒂文斯的作品中文译本,并不多见。他的《最高虚构笔记》是诗人陈东东、张枣编选的,几乎囊括了他最重要的诗歌,他的文论《必要的天使》也在中国翻译出版了。大家如果感兴趣,喜欢他的诗和言论的话,不妨找来一读。

介绍完史蒂文斯一些关键、有趣的资料后,我们再来阅读《坛子轶闻》一诗,或许会感觉轻松的多。此诗,也曾翻译成《田纳西州的坛子》。我自己偏爱《坛子轶闻》的这个诗题。轶闻,轶闻,坛子的轶闻,显然这个翻译的内涵所指,要妙趣横生的多,也带有中国特色。这个题目翻译的水准在于,将作者一些想说的话,都交付给了诗题。我想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以一个“隐居的天鹅”露出的高傲洁白的颈脖,来理解,来解读,这只来自美国田纳西州的“坛子”。

一个“坛子”意象,一首《坛子轶闻》的能指,就像一场经典的猜谜会,娱乐了美国诗坛,也傲睨了整个世界诗歌史。我敢说这样说,也敢这样猜测。因为在这首《坛子轶闻》的诗歌里,我闻到了一股不屑一顾、傲睨群雄的领袖气质。短短十二行诗歌里,作者虚构了一种可能,一种现实生活中近似荒诞的行径。他描述了自己放置一个圆坛的全过程,以及在放置过程中,所看到的一切景象和感受。

我要说,也只有他史蒂文斯,才敢在诗中,如此大胆地虚构,敢将一只“灰色无花纹”的坛子,摆放在田纳西州的某个“小山顶”上,让小山一下子,就放射出了——类似与佛光啊上帝之光的光彩,成为一个中心。这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心呢?作者没有说,我们也不必问。我们就在一种无声的默契里,体会并领悟着作者的言外之意。这就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美妙感悟。

随后作者,让这只圆圆的,风采非凡的坛子,赋予了歼灭“荒野”散乱的使命,然后接着,它就统领了四面八方。这灰色的坛子,不起眼,无花纹,也就罢了,偏偏它和田纳西的一切,都是不同的。这真是要命啊!我说朋友们,当你们读到诗歌的最后结尾处,一定会不由自主地遥想一下这只圆坛。从这只不可一世、甚至有点飞扬跋扈的“坛子”身上,你们一定能感受到史蒂文斯,他强大的内心世界,他极度自负的与众不同。我一直猜测着,这首诗作的写作日期。这点非常关键,估计正是因为那次诗评的打击之后,史蒂文斯才会敝帚自珍,隐居起来,不和那些自以为是的圈内人士“天才们”多接触吧,这是我无心有意的揣测。恰恰是他的避世,独自在康州小镇“辟谷”般的自修,反而无形地成就了他诗歌的魅力。那独特的想象力、哲学的光彩和与众不同的诗学实质。

作为一个优秀的读者,我们一定要有很快地进入诗歌内部的本领,同时也能很快地脱离诗作,进行游离于作品之外的畅想。而经典的诗作,往往给读者留下了无数的通道、出口和入口。史蒂文斯在诗中,用“坛子”为主要意象,然后让这个意象反复出现,构成了一个稳定的象征体系。我们仔细体会贯穿全诗的坛子“意象”,就不难发现,谜底:就是作者本身。因为他要借这首诗歌,来表达和泄愤。坛子已经不仅仅是坛子,而是他内心深处,某种精神的象征物。就是这只灰不溜秋的毫无花纹的“坛子”,成为了一个统领四面八方,气焰嚣张、气吞山河的王者。这也是作者某种自尊心的象征,一个隐居的“国王”,与众不同的“天鹅”,从不合群的“智者”。我几乎把我能想到的所有溢美之词,都奉献给了他。

赏读完这首《坛子轶闻》,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毕竟历史是公正的,时间是仁慈的,他生前的忽略,有他死后的荣光来一一偿还。这首《坛子轶闻》,我不从学术价值上去研究探讨,而是被我荒唐地解读成,诗人对整个美国诗坛的一种藐视和泄愤。如果说作者的初衷,真的如我猜测的那般,其实这首诗歌的真正的价值,早已超越了狭隘的泄愤和含蓄的“愤青”色彩,已上升为学术研究和美学价值的高度。因为他的许多诗作,象征意味浓厚,歧路纷呈。你的解读,也仅仅是其中的一条通道。我想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学者和诗评家,想要研究他的诗歌和诗论的缘由。正是他迥然不同的异质,让我们“失而复得”地认识了这位“隐居”的“天鹅”。

史蒂文斯的语言风格,受到法国象征派和华兹华斯、济慈等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比之庞德、艾略特、弗罗斯特、威廉斯这些多年生活在欧洲的诗人,这个终生没有离开过美国的诗人,骨子里更富有异国情调,更能接受欧洲的诗学理念和美学观念,他认为,对于一个人来说,最重要的是向大千世界的繁复经验,开放自己的感官。而他自己,恰恰是“浪漫”派的传人,象征派的“种子”,要知道美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是后期才渐渐形成的中心,早在20世纪初,几乎所有美国的名家,都在向欧洲诗歌学习、研究、竞争并进取。中国80年代初朦胧诗的流行,也和欧美的西学东渐的潮流有关联。

纵观史蒂文斯的诗作,可以将他称之为玄想诗人和象征诗人,他以晦涩、瑰丽、怪异、神秘等诗歌形式著称,有时甚至连一些诗评家,也难以对他的诗作进行透彻、明朗的诗学分析。米勒学者就曾说过:“史蒂文斯的诗全集是一首漫长的沉思诗。”

我想说:暧昧难明的状态,有时蕴含着诗歌——奇妙无言的触觉和感官体验的神秘。如果诗歌创作,果真是“身体在思想”的过程。那么史蒂文斯就是济慈诗论的异国的最好实践者。诗人用感官来虚构一切的存在。在他的诗歌里,在他用想象构建的王国里,他探讨一切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比如——贫穷、战争、社会变革、欲望、老年、宗教信仰、秩序、人的意识与自然、死亡、力量等等。这些诗歌,虽然是虚构真实,但却真实反映了现实存在的问题,也成就了史蒂文斯瑰丽、诡异、晦涩难懂的“诗意”价值。(注:这些感觉,大家可以在阅读完他的大部分诗作中,就能感知和获得。)

从《坛子轶闻》一诗里,我们更能深刻领悟到,他的诗近于纯粹艺术,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考。他用一生隐居的时光,人为地虚构了全部诗作。他强调“想像力”的作用,认为想像力能使混乱的世界,真正获得有序的秩序。我想每一个诗人,一生都无法抛弃想象力,如果想象力的干涸,语言平庸乏味,都将是创作生涯中最致命的一击。诗人的一生,都是借助于想象力、阅历的丰厚和经验值的积累,和语言游戏,和形式叫板,和一切的技法,进行智力大比拼,才华斯洛克,思想七巧板。

现在,我在阅读和解读《坛子轶闻》的同时,已经走向了坛子所处的“小山”,在它的中心地段,感受史蒂文斯“巍然耸立”的不凡风姿,我在坛子里,端坐,如老僧入定。一遍又一遍地思索着史蒂文斯《最高虚构笔记》里的精彩言论“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虚构”,“朝向最高的虚构”……随后我又想到自己读到此诗的美妙感觉,能让大脚趾都有冲动的分分秒秒,这美好时光啊,我真渴望可以长久地沉浸……



2010年9月7日作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9-7 15: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1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0-9-6 21:17 发表
认真学习,大力支持
感谢穗给我们带来的精彩诗歌和评论~~~


问好阳光,我一定善始善终。努力解读完这些经典诗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7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幻中行 于 2010-9-6 22:24 发表
温德尔•贝里,又了解了一个诗人。这样一个一个的介绍真好。只是怕穗穗太累了吃不消。
穗穗,你一定得悠着点啊。细水长流哦。
以后的内容我还要把它们打印出来,放在床头时常读的~


问好幻妹子。我遇见自己不是很了解的诗人,会下大功夫研究,否则我觉得自己无聊地一通瞎评,就是一种对经典的不负责任。

多谢你的喜欢。阅读的过程,也必然是细水长流的过程,我即便有心吞象,也未必能实现。只能一口一口地来消化,这些外来的名家名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9-7 1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0# 紫穗穗 的帖子

这个坛子是非常经典的作品,我想应该是毛玻璃派的鼻祖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0-9-7 18:52 发表
这个坛子是非常经典的作品,我想应该是毛玻璃派的鼻祖哈~


看了你写的那首诗,非常棒!呵呵,看来我们也是心有灵犀哦:)),连喜欢的风格也趋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9-8 09:1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诗选(十九)

将有一个未来 (韦白 译)


扎加耶夫斯基(波兰)


将有雨,将有宴会,将有
篝火,栗子壳将裂开,
将有喊叫,某人将藏在树丛里,
某人将绊倒小蛤蜊,
空气里将散发煤气和丁香味。
将有大笑者,将有哭泣者,祈祷者,庄重
而寂静的谎言,将有一个未来,
只要逗留在这里,在这个火车站的
二等候车室,被香烟
熏黑,在奥地利皇帝的肖像下


穗穗点评:将有怎样的一个未来,在扎加耶夫斯基先生的视线里出现呢?是一场雨,是宴会,是篝火中爆开的栗子壳;还是某人藏在树丛中的喊叫,绊倒的小蛤蜊,空气中散发的各种气息,大笑者、哭泣者、祈祷者等,那些庄重而寂静的谎言。这是怎样一个杂乱不堪、温馨又冷酷的未来蓝图。

其实这些场景,不过是作者在火车站二等候车室,在熏黑的奥地利皇帝的肖像之下,所遥想的几幕场景的拼图。好似浓缩的人间烟火生存大图景。这样一个时而温馨,时而悲伤的未来,作者究竟期盼它带来什么样的启迪呢?反复阅读全诗,我找到诗歌中最为关键的一句:只要逗留在这里。

是啊,只要我们还在人生的火车站上逗留,逗留在这人间,我们就无法逃脱这些繁琐、无序、杂乱的生存图景,这些生活的场景是琐碎的、细腻的、温馨的小图片。正是这些小图片,拼贴出了一个未来巨幅的“广告牌”。这将有的未来,是一个酸甜苦辣具备,哭哭笑笑的,冷漠和尖叫都成立,祈祷和谎言并重的苦海人生。

小诗歌,小场景,大寓意,大拼图。

若只看题目,我们的扎加耶夫斯基,他用一个满含展望和憧憬的诗题,先给我们一点精神鼓励的小甜点和小安慰,其实他诗歌的内容,真实的意图,都是展现一幅杂乱且黯淡的人世长卷,暗示人生中必然到来的各种严峻的局面和不幸遭遇,结局还不得而知。他用场景并列、场景分置的陈述手法,层层推进,层层剥皮,展开这幅混乱不堪、但有时又温馨喜人的人生画卷,然后将拉远的镜头,摇回一处火车站二等候车室,定格一个特写镜头,将视线的焦点引向:被香烟熏黑,奥地利皇帝的肖像之下的某人。



挖掘者 (沈睿译)

默温(美国)


如果一个男人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如果两个男人
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如果八个男人扛着铁锹
来到路上

如果十一个男人扛着铁锹来到路上
而我要藏起来
那时我想看这里的一切
像这只手正好挡在
我的眼前

而我愿试着把它放下来
在他们透过它并发现我之前


穗穗点评:默温是一个喜欢营造梦境的诗人,他在诗歌《又一个梦》里,成功地引导我们登顶,朝向人生的真实梦想——群峰之后上的灿烂夏天挺进着。

在《挖掘者》的诗歌里,作者用数字一、两、八、十一四个量词,游戏般地变魔术,一再重复地说明——扛着铁锹,来到路上的挖掘人数。用这样游戏的格调,继续给我们营造新梦境。这一切的重复,都是一种强调和深化,都是为了主角“我”的出场,而做出的豪华铺叙。这个出场的主角,很有意思,不是像诗歌“又一个梦”中的我,那样自信和野心勃勃,而是胆怯地像个兔子先生,那般藏匿起来。

我一直弄不清,究竟是谁的手,谁的“这只手”挡住了作者的眼睛,挡住了作者那时,想要看到的一切……我在不停的阅读中,翻来覆去的思索、考证着,连夜色也无法挡住我四分五裂的想象轴轮。这只遮蔽真相的手,是不是上帝之手,命运之手呢?可能吧。

作者真正的目的还不仅仅是将自己藏匿起来,就罢休了,而是想把那只挡住真相的手,放下来,还原真相。并且在挖掘者,发现他之前,就把这件伟大的事情干完。不过作者最后的愿望,还是一种企图,是他实现目标之前的渴望愿景。尝试之后,最好的某种结局。

读到这里,从诗题到内容上,从手法到结构,整体的怀想和整合,我依旧一头雾水,有点找不到北的恍惚。我说过,我总是忠实于自己的阅读感觉和体验,哪怕这是经典的诗歌,天王老子他大舅的佳作也罢,我还是我,始终是我。我读到什么感觉,就会写出什么感觉,不会生搬硬造,非要得出一个标准或光明的答案不可。

尽管这阅读感觉和体验,怪怪的,令我恍惚和彷徨。我还是大呼神奇。这种阅读体验里,有一种说不出口的意趣和极度含蓄的调侃气息。

我想作者不仅和诗歌中众多“挖掘者”,打着哑谜,也和我们这些异国的读者们,打着哑谜。他用这只渴望放下的“手”,要告诉我们什么不朽的真理呢?而这真理,又不能给诗歌中的挖掘者所看见。

神奇啊神奇,作者用奇妙的语言逻辑和递进的量词空间,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多解或无解的谜面。我想说,此刻,不是我在解读它,而是它眨着狐狸眼,正在迷惑我哦。

那我就做第一个被默温梦境捉弄的中国红颜吧,我不停地叫喊着:神奇啊神奇,恍惚啊恍惚,然后坚定地走出了默温的“梦”。因为我的肚子真的饿了,它提醒我,此刻我还活着,我一天的饭菜还没有好好地享用,我还不能,也没有资格在“挖掘者”的视线里,出现哦……


2010年9月7日作




飞蛾 (桴夫 译)

扎加耶夫斯基(波兰)

透过窗玻璃
飞蛾看着我们。坐在桌旁,
我们似被烤炙,以它们远比
残翅更硬,闪烁的眼光。

你们永远是在外边,
隔着玻璃板,而我们在屋内
愈陷愈深的内部,飞蛾透过
窗子看着我们,在八月。


穗穗点评:从来都是我们的眼睛,去看世界和自然。如果有一天,飞蛾变成了主人公,他们透过窗子,看我们这些围着火光飞舞旋转,愚蠢且渺小的人类,那将是怎样的一出荒诞启示录?!

波兰诗人扎加耶夫斯基,他的诗歌语言,透着一种无情的寒光,具有一种悲剧性质的揭露性。他在黄金的八月,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冷酷的“电影海报”,这种以物观我的视觉手法,本来就是借用了电影语言,也就是镜头语言,进行一些场景的描述和穿插。

作者用飞蛾的视角,观察人生和人类。用这种视角观察事物和人生的外国诗人,其实非常之多,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也擅长这样的叙述语言和视角。“你们永远是在外边,/隔着玻璃板,而我们在屋内/愈陷愈深的内部……”这一段夹叙夹议的描绘和总结,具有浓重悲剧色彩的基调和宿命论的沦陷感。这样的独特体悟,是扎加耶夫斯基善于穿透事物的表层,用昆虫的视角,荒诞的想象,虚构的真实,给我们展现的换位思考的矛盾辩证的人生悲剧感触。比如他前一首诗歌《将有一个未来》,也有这样的镜头语言呈现。

窗玻璃,就是隔离带,代表着两个各自独立的世界和空间。上帝缔造了万物,万物皆有灵性,不要以为只有你人类,才是自然的主宰,某个时刻,我们也在灯火的中心,身受灼烤,愈陷愈深,成为一只精神困顿小“飞蛾”。作者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警示我们的日渐荒凉的心灵和优越感正在丧失的无形危机。

我妄自揣摩,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索引,来解读这首短小精悍的寓言格式的小诗。



2010年9月7-8日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0-9-8 09:1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0:2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