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谁是当之无愧的“脱口之王”?此人非李白莫属!
原因有几点,一,李白爱喝酒!借着酒精壮胆,往往事半功倍!其二,李白乃性情中人,至情至性,豪放洒脱!其三,李白不怎么喜欢修改自己的东西,是怎样就怎样,因为豪爽的人都是懒鬼!
别的不看,我们就看两首李白的诗,你一定会认同我的这个观点。
头一首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全诗共十四句,节奏越来越快,到最后依然意犹未尽。我想当时李白根本就没打算出口成章,为什么呢?看看题目,《宣州谢眺楼饯别校叔书云》,注意这个“云”字!我想,李白和李华酒尽杯空之后,耳红脸热之际,一起手扶栏杆,四下眺望,李华已经步履不稳,只剩下李白一人喋喋不休。谁知说着说着,既然诗意朗朗,索性就玩起了“脱口秀”!
你看“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没酒壮胆,绝对想不出这样的壮举!再看“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也许“举杯浇愁愁更愁”早就有了,一直没找着和它相匹配的,今天头脑发烧,既然想起了以刀断水,这不是酒精的作用是什么?
事实证明李白的酒量,一级棒!酒意诗意汹涌澎湃既然他还没昏头昏脑,“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收的太突然了,因为他知道,再说下去,迟早要闹笑话!
上一首如果还不能够说明问题的话,那么再看看这首,绝对令你心服口也服!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
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全诗二十五句,长得多了!
还是酒在作怪!要不然,这个头他是怎么起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朋友相聚会,不可能一上来就嚷嚷吟诗,寒暄,握手,扶肩,搭背,开数句玩笑话,这是肯定的,因为人多,所花时间还不少。也许李白就是这样的人,人越多越无畏,酒越喝越机灵,酒才喝了一半,一首二十五句的传世之作一不小心就脱口而出了!
谁都想不出这个头是怎么开出来的!你知道吗?没有人知道!可能李白自己也不知道!我看,席间,一伙人肯定是吵架了,肯定在争论不休!关于酒,关于钱,关于年纪,关于仕途,关于女人!等等,而且吵得还很凶,结果李白就呼啦一声站了起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喊不打紧,其他人都不说话了!蒙了!这什么呀!李白自己也纳闷,幸亏站起来的是李白,而不是其他人。 李白很快又补上了一句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这下别人也跟着感慨起来了。李白一看效果还不错,神驰八荒的思绪才回到了席间...
[ 本帖最后由 少林酒桶 于 2012-7-8 15:33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