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周飞雪

《飞雪有约》五月份诗歌访谈人物俞昌雄---光影之间,探寻诗歌与人的精神向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1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望远好!

谢谢望远如此用心!文中提到的灯灯的那首和“飞蛾”有关的作品,我个人也极其喜欢的。我喜欢的不是灯灯引入的创作手法,而是透过文字我看到了与灯灯对等的那个世界,那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而不是被我们的理念和意识强制覆盖的时空。望远不用客气,不过,话说回来,我一直认为诗歌不是一种分行的艺术,恰恰相反,它是一种需要捆绑的艺术——灵与肉的捆绑、过去与未来的捆绑、个体与世界的捆绑,它所指向的不是分离,而往往是融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匪石好!

出差在外也好,我这人遇上知己更爱唠叨,也许还烦着兄弟了。其实,沟通交流是无界限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心里有多少话要说,要和什么样的人说。哈哈,这是题外话,但愿兄弟在外事事顺心,平安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17:52 | 显示全部楼层

孤鹰好!

谢谢孤鹰的支持!由于是临屏,很多话说得未必正确,但我想,只要是真话,多多少少还是有人爱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彦平好!

我不知道我的回答是否正是你所需要的,但有一点确认无疑,那就是不管是谁,只要有一颗大爱之心,他(她)总能获得幸福的!彦平补用客气的,只要有什么问题是我能回答的,我想我会尽力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的深邃与瑰丽,对应着我们头顶的天空,内心的道德律,这是哲学家康德的语言,人在天地间,要有所敬畏,老子的<道德经>也曾明确阐述过,天一生水,道法自然,这一传统的哲学思想依然是我们的遵守,是我们探寻自然社会规律的引领,语言在与现实与传统的磨砺中,会呈现鲜活的一面,那是一种突破,是诗性世界的表现.
现实中的语境与我们的制度和环境息息相关,那些缺乏美感的、政治性的、公文性的、暴力的语言充斥着我们,很多时候只能自言自语,或者沉默不语,无奈时就叹息美亦无言,大音希声。
在你的作品阅读中,我读到了语言鲜活的一面,那种对生命的关爱和体悟,对自然社会的洞察力。语言终究是一个人思想的承载,滋养着人类的苦难,抚慰着人类的心灵,是激发人创造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
你的诗作大量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筑成一座座“象征的森林”。
请你谈谈在创作时如何将对应的手段,恰当地将诗和哲学统一起来,将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在作品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雪好!

“世界是由光影组成的,你说诗歌应具有两种色彩,请问是哪两种色彩”?

        现在想来,这个观点的确立应在2006年前后。那时,我在深圳,一边当职业经理人,一边开自己的广告公司,几乎没有时间用来思考工作以外的事。有一次,福州一个画家朋友阿原给我寄来了一幅题为《悬灯》的油画作品,这副作品对我触动很大,是它让我意识到了关于诗歌色彩的问题。
    我所说的“色彩”不是光学上的映射概念,而是美学上的建筑意识。通常状态下,诗人要面对的是两个时空:前者为身体以外的自然,即客观世界,包括草木星月、海岸山河等看得见的事物;后者为内心的天地,即主观世界,所思所想,所能虚构的事物,它是看不见的另一个自然。自然总是需要色彩的,可以是直观的,也可以是被覆盖着的,但它必须在场,因为那是一种有别于他物的“标识”。为此,我觉得诗歌应该具有两种色彩,而且必须是那种已得到彼此融合的色彩。其实,诗歌在某种程度上和小说是一样的,它既不是为了再现现实也不是为了反映现实,而是创造一个由文字构成的新的现实存在。在这样的一种境态中,“色彩”就显得尤为重要,由它所铺设交织而成的画面就成为了作为缺席的世界的元语言。至少我是这么看的,那些优秀的诗歌就是根据这种既具技术性又具“传奇性”的色彩编码规则把“两个自然”进行对接,进行有效地切分、过滤、沉淀,进而重新诠释了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22: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看透名利容易,看透生死难。诗人是很敏感的,所以诗人的心性往往不容易做到这一点。如能看透两者,再有笔力、阅历相辅,就不愁无生花之妙笔。理论主义的门派很多,不为道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9:55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雪好!

“你的诗作大量运用了象征的写法,广撒物象暗示的种子,筑成一座座“象征的森林。请你谈谈在创作时如何引入对应的手段,恰当地将诗和哲学统一起来,将抽象的哲学意蕴切实地通过表象富有魅力地呈现在作品中”?

         飞雪好!忙了一整天,一看你这题目,着实吓了一跳。说句真话,关于“诗和哲学”的关系,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我也曾和汤养宗、马永波等诗人探讨过类似的问题,但至今我仍旧十分害怕,甚至可以说,这是一个可以永远悬置的问题。至于你提到的如何运用语言手段在诗歌文本里呈现哲学命题的问题,实际上它应归结为另一个问题:即诗歌的精神向度的问题,毕竟一首优秀的具有永久生命力的作品,它肯定不会是简单地叙事或抒情,在文字的内核,它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包涵着深刻的哲思。这就如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所指出的那样,诗歌就是一朵花,哲学和宗教接近于土壤,土壤要是不肥沃,那么它的根就不深,而花自然就不茂盛(大意是这样,原话记不清了)。我想,朱光潜先生为我们指出的就是一种很真切的“诗与哲学”的关系,但如何让二者实现统一,并产生魅力和影响,那则有赖于具体的文本了。
      我个人以为,哲学与诗歌,实际上代表着思想和想象的两种极限,如何让这两种极限在文本里得到充分体现和高度融合,这是每一个善于思考的诗人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他们孜孜以求并渴望得以实现的目标。可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因为“哲学”是以探究事物本质为目的,它涉及到逻辑、科学、形而上学、日常伦理、政治思想等诸多内容,它强调“理智”的力量,并达成智性判断;而诗歌往往要打破逻辑体系,建立超越俗常的思维方式,通过独树一帜的语言规则,实现“超低空的精神飞翔”。就这点看,它们具有对立的一面,但话说回来,它们又有着共同的基本特性,那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天人合一”。我个人理解的“天人合一”是指一种被确认的和谐统一的关系,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等在文字中实现的关系,它为我们带来的是一种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过程中的特殊精神境界或状态,一个诗人如能完整地呈现这种精神境界或状态,那么他(她)必将是自由的,也将是优秀的。
      作为诗写者本身,我也极尽向往这样的一种写作高度和境界,古往今来,很多优秀或伟大的诗人给我带来的启示是,诗人必须对万物怀着最大的耐心和敬意,对语言要保持高度的自觉和清醒的自制,努力探寻人与物、人与自然、人与隐秘的第三方的深层关系,尽量用个体的心灵和生命之气去感悟、去体味,才有可能创造“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西郎好!

看了你的留言,要向你学习了!因为你已经到达很高的境界,这是常人很难做到的。恭喜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2 2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昌雄好:
批评也好,表扬也好。贵在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朗好!

交流是门很深的艺术,它很重要,但很多人往往把它忽略了。交流嘛,并不是要说很多话,也不是一句话不说,而是要在最适当的时候说最正确的话,它不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而是恰如其当的进与退。
欢迎西朗加入探讨的阵营,也希望西朗针对诗歌及诗歌创作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你的敬业认真和学识实在让人尊重,诗歌是有尊严的,她是多学科的综合表达,具有感性和理性之美,
俞先生早上好.感谢在百忙之中和大家真诚的交流,请先生听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3 08:32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是一种秘密吧,读懂了,那是绿色氧吧,滋养着我们的身心,想我们也是有福之人了吧,可这种融合,想来也是多么不易,诗歌永远是飞行器,当我们葡伏在地面哭泣,诗歌女神就来了,给你力量,给你生活下去的勇气,当你选择诗歌做为自己思想的表达方式,在大地与月亮之间低度地飞翔,你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3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俞昌雄 于 2010-5-13 07:36 发表
交流是门很深的艺术,它很重要,但很多人往往把它忽略了。交流嘛,并不是要说很多话,也不是一句话不说,而是要在最适当的时候说最正确的话,它不是简单的表扬或批评,而是恰如其当的进与退。
欢迎西朗加入探讨的阵 ...

昌雄你好!

不错,交流在于进与退,武功在于攻与防。首先,我没有达到什么境界,只是喜好文字,附庸风雅而已,喜交流,厌武功。

对闵南一带风土人情我有所涉猎,至今厦门、泉州、南安有诸多朋友来往,每每相聚,为生活、工作等唏嘘感慨,却也最终多抱随遇而安之心态,这也算是对人生反省,匪浅获益罢。

诗歌与精神、与哲学、历史、音乐、绘画其实都是有机统一的,并不对立,更不排斥。我以为,一首好的作品,的确需要有不破不立标新立异之勇气,但其整体的逻辑基因要有本质存在。这也是当今所谓“先锋诗人”所欠缺的一环。对你“诗歌往往要打破逻辑体系,建立超越俗常的思维方式,通过独树一帜的语言规则,实现“超低空的精神飞翔”。就这点看,它们具有对立的一面,但话说回来,它们又有着共同的基本特性”一解,我保留部分意见,你可推敲其表叙是否严谨?“诗人们当然不一定要整天扛着悲天悯人的十字架,也不一定要让作品‘老幼皆解’,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搅拌意象的谜语,一味地复制僵硬的肿骨,那么,即使写作的技法再多元,网络的空间再宽广,恐怕也不易扭转困局”(颜瑞芳《台湾诗学季刊》),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我们很多诗人是悲剧的,而他(她)陷入的是愚弄大众(却不自知),自欺欺人的精神误区。
人的本性并不象那些拙劣的诗人,可能他表达的恰恰能击中智者的心。反之,也是使然。也许,诗歌的所谓魔力也在于此。

一位先哲说过,一个人价值越大,他在传统社会中的乐趣就越小,并且,他会竭力从他所热衷的领域中退缩出来。好象有些功成身退的意思,而对诗歌诗者而言,好象恰恰相反,我们每一个诗者每一篇诗文都在蠢蠢欲动。这也可能为什么中国当代诗坛没有大师的症结所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08:24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俞先生组诗<秘境>的第七~九.在平缓的叙述中,为读者呈现一片开阔的意境,一种神往的境界.象带着脚链的舞蹈.选其中三节大家赏读.这是先生的后花园!
http://blog.sina.com.cn/cxyu1972

七、



现在起,它要变得轻盈,像遥远的金枝白蜡

于早晨晃动一遍,齐刷刷指向深渊

那是雪的藏身之所,没有天窗

没有异族和倾斜的路标

只有默认中的呼吸以及它那贴近大地的心胸



在黑夜,鹅冠草上的露珠开始滚动

鲑鱼梦见自己的海洋,更深的

道路不存在纠结的光阴

甚至连山脉间最后那一颗摇摆的星星

也安静下来,露出旅人的睡眠



春天已近在咫尺。那在多棱的肋骨间攀升的精灵

请你祈祷,请你照顾好我的祖国

她的城镇与民居,她的戒律与庄严

在大雪尚未燃烧的时刻,在心脏的无限延伸处

请你呼喊,她的子民和那永恒的福祉



八、



这是我的时间,是我虚设的白银的勺子

苦难在那儿,宽恕也在那儿

孩子们追赶着流水,从天空的另一个

侧影,到自己的膝盖,到

沉默的腰身,他们几乎代替了幸福



允许那些相似的脸孔慢慢贴近

允许凌霄花升高十尺,允许我的母亲

可以从盐粒中分解出褶皱的日子

哪怕它们已变色,带着沉溺中的浮标

像那解冻的人,想起乌鸦和绳索



哦,我的土壤,我那埋葬了多年的光束

现在起,它被提升,它是自由的

为那等待的人,他那光彩的细胞

苏醒,试探,接近于荣耀

来自带着真相的身体和那眺望的眼神



九、



故人说,我们的恐惧不会过于长久

看那花瓣,还有偏远处显现的激昂的部落

他们深爱自己的边疆和那流动的

云朵,在二月,在冰冷的峭壁

风只关心一件事:雪为何还如此年轻



在人群背后,在倾斜的倒影中央

龟裂的土地得到了缝合,天空愈发壮阔

身体里涌动着宏亮的声音

不要谈出租房、进城流量和那直饮水龙头

这是繁殖期,梦是梦的翅膀



黄唇鱼潜于深水,水浮莲偷开了一遍

故人开始寻找那被遗忘的地址

一整个冬日,他们像丢失了习惯的砾石

在山坡,在平地,在身体的凹陷处

雪己抚平,恢复了纯正的血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2: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