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周飞雪

《飞雪有约》五月份诗歌访谈人物俞昌雄---光影之间,探寻诗歌与人的精神向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彦平好!

“晚辈刚起步不久,也在学习着这里的老师们,也在一直想些问题,既然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先想直白地问问俞前辈:写哪种类型的现代诗才能被大众读者接受?而且又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

    谢谢张彦平的阅读和支持!应该说,你所提到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指向一种状态,即作品留存于世的最佳状态:既能让大众接受,同时又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每个热爱诗歌并忠于诗歌创作的诗人都期望让自己的作品拥有这样的一种状态,但着实不容易。
    我一直以为,人类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上,也不是象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被捆绑于自然万物及社会生活中,相反,他们完全受已成为表达他们的社会媒介具有的特定语言所支配,想象一个人不用语言就可以适应现实并且把语言仅仅看成是解决交往或思考中的特殊问题的一种附属手段,那就有点可笑。任何语言符号不过是人为了表达个体内心真实想法的一个载体;文字和符号都仅是手段,而心灵的交流才是目的。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到的“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团体的综合的语言习惯之上的,但诗歌不同,通过诗歌语言所呈现的“现实世界”它却是隶属于个体的,即便他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或无数身影的个体。当然,上面说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至于具体的诗歌,它还要更复杂。
    “诗歌”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都不一样,但它一定是美而洁净的,不仅仅是语言,还包括在语言中流动的思想及思想背后所隐藏着的被指示的崇高的世界。而所谓的诗歌类型,表面上看它显得五花八门,但实质都一样,不管是“梨花体”还是“密宗体”,不管是“下半身”还是“上半身”,不管是口语的还是文言的,不管是中式的还是西化的,不管是抒情的还是内敛的,它们所夹藏的心灵的属性并不受它表现形式的影响,光明者仍然光明,黑暗者依旧黑暗。而对于大众而言,他们要的肯定是前者——那些透着光泽的、温暖的让人对生命世界充满依赖的文字,因为只有那样的文字才会引领民众前进,对未来有所憧憬。所以,就这点看,为了让作品被除已之外更多的人所接受,诗人必须透过文字让自己得到延展,他(她)代表的不是个体,而是另一个囊括了客观世界的特定的并拥有归属感的代言者,代表物、代表自然,甚至,代表着尚未被确认的第三方。这正如歌德所言,“伟大的文学家都知道艺术应该把握住人类学的具体普遍性,真正的文学家应该对所有人说话”。在我看来,好的诗人应该也是这样,他(她)在文本里所觅求的不是属于个体的物质世界或精神家园,而是对公共日常生活物质性的超越,引领民众走向光明,并以此确认真理的存在。我想,这样的诗歌肯定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因为在文本中不仅仅存在着他(她)个体的呼吸,还包容着整个世界应该具有的温暖的秩序。
    至于“可持续性的生命力”这个问题,我想再说说“汪国真现象”,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这个现象本身所指示的意义仍旧是不可忽略的。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作为诗人的汪国真几乎无人不识,据说每十个在校生中至少有八个以上的人可以背诵他的作品。从这点看,汪国真是成功的,因为他的作品拥有了超高的读者群,但这是否意味着他的作品就具有了“可持续性的生命力”?答案是否定的。从今天看来,汪氏作品真如某些人所言,它是“一个小木匠做了一套被人赏识的家具后,批量生产,只是在色泽、图案上稍作修改,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呢?我个人是这么看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的作品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那就是——1、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能够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东西,它包含了诗人的知识、技巧、智慧、经验、能力的总和。2、真实:所谓真实,不是指世象形态,而是生命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内心深处的完整融合,它摈弃了浮躁、功利和愚见的迷障,是诗人从事艺术创作的本初和终极的追求以及作为诗人存活于世的理由。3、自由:所谓自由,包括使用语言的宽度和深度无限制及呈现世界的无边界,没有民族地域之分,没有人种习惯之别,是在不断超越个人和历史局限性的路途上领悟并实现的一种境界。4、预知: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前瞻性,它代表创作者个体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智慧,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透过文字为我们呈现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木芙蓉好!

真不敢称“老师”。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与诗人朋友们沟通交流的机会,我写在上面的很多临屏的文字仅仅代表我个体的经验及感受,把它拿出来与大家探讨,无非是为了让彼此更好地寻求诗歌写作的真相,仅此而已。我想,大家互相学习吧,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从山里回到市内,看到俞先生的回答很是感动,今天是母亲节,一会还要去看望母亲,你让体会到写诗是爱心的修为,诗歌是从心尖到指尖的自然流淌,我想这种修为更为重要,我们生命就是一个小世界,诗歌语言做为一种载体,让我们的生命个体呈现出自然本真的状态,这样有多好.
世界是由光影组成的,你说诗歌应具有两种色彩,请问是哪两种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你的酒吧开业了,我去给你做义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力”更多时候总指向技艺,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技艺的总和,而用心则不同,它意味着生命的在场,意味着面对世界个体所拥有的融合的能力。

这句话说得很到位。我个人也不太看重完全靠技术去写的诗歌。诗歌最终还是生命的体验~~~

看了一些。祝兄弟访谈圆满、开心、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俞昌雄 于 2010-5-9 14:12 发表
“晚辈刚起步不久,也在学习着这里的老师们,也在一直想些问题,既然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先想直白地问问俞前辈:写哪种类型的现代诗才能被大众读者接受?而且又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

    谢谢张彦平的阅读和支 ...

任何语言符号不过是人为了表达个体内心真实想法的一个载体;文字和符号都仅是手段,而心灵的交流才是目的。

而所谓的诗歌类型,表面上看它显得五花八门,但实质都一样,不管是“梨花体”还是“密宗体”,不管是“下半身”还是“上半身”,不管是口语的还是文言的,不管是中式的还是西化的,不管是抒情的还是内敛的,它们所夹藏的心灵的属性并不受它表现形式的影响,光明者仍然光明,黑暗者依旧黑暗。而对于大众而言,他们要的肯定是前者——那些透着光泽的、温暖的让人对生命世界充满依赖的文字,因为只有那样的文字才会引领民众前进,对未来有所憧憬。

在我看来,好的诗人应该也是这样,他(她)在文本里所觅求的不是属于个体的物质世界或精神家园,而是对公共日常生活物质性的超越,引领民众走向光明,并以此确认真理的存在。

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的作品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那就是——1、准确……2、真实……3、自由……4、预知……

晚辈只是提了个小小问题,俞前辈给予如此详尽解答,感动在心,受益终生。为诗如此,为人亦当如此!无论未来怎样,晚辈都将朝此方向努力,因为你的话,肯定了我对诗歌的理解,驱散了我以前对现代诗歌的种种迷雾。前辈辛苦,节日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5:30 | 显示全部楼层
俞先生的诗歌观让我想起:诗歌是引领人们的精神高度这句话,这个价值取向依然是检验作品的一个标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7:25 | 显示全部楼层
年初写下一小文,与兄弟分享.写诗就是要修心,培养一份爱心和清明之心,

生命的禅味

---品读浑圆的天空<替上苍种下一颗心>

当读到天空那一字一句.我仿佛看到天地间有一颗多么清明的心在跳动,那诗中特有的禅味穿越时空在弥漫,

禅,来自梵语"禅那>,意为打坐顿悟,启迪智慧.禅,诞生于佛祖的"拈花一笑",经达摩带入中国,传至六祖慧能,"中国禅宗"便应运而生.它是佛教文化的重要分支,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禅,不立文字,以心印心.

心是什么呢?心是一念,是亲人间的牵挂,无悔的付出,是朋友间的问候,无私的相助,是同事间的合作,利益的相让,这一念是善念,能化作世间一清泉,流入对方的心中,感知那温暖和情谊.微笑和呵护里没有沉睡,只有天堂般的宁静与安详,就像母亲的面容父亲的手,所到之处便是黎明和白昼。
心是良知,当我们内心面对自然,听风吟唱,看树摇落清凉和果实,夜晚安然入睡,让心有一份清净纯洁,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就是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我们唯有不断地忏悔,日日检讨,改进陋习,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才能吸取大自然的清明,与自然与人和谐相拥,这样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寺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宁静,一如浑圆的天空文中所讲:夜幕降临,河边小亭静坐,能看到一颗星为你闪亮,能听到流水和风声为你吟唱,而寂寞,已随身边的繁华流走。那一刻,我相信你和我坐在同一片月光下,挥手作别红尘寂寞。

心是体恤,善待自己,也主动关心别人,禅师有一句话:把别人当成自己,就是要我们这样真正同情别人的不幸,理解别人的需求,并且在别人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亲人呐,你何苦声声寂寞,看到你时,我已是你。这一简短的语言包含着怎样浓浓的慈悲之心
心永远在陌生的地方生长着,风来雨来,一任岁月蹉跎,无花无果,亦花亦果。保持一颗生长清明的心是多么重要,花开花落.我自清明.

天空这一文章简洁的语言却蕴含些诸多的道义,在自然的叙述中抒发了自己的情感,正应了道法自然,空心见性.

[ 本帖最后由 周飞雪 于 2010-5-11 07:1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0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制作一视频送给俞先生和大家,希望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在耐心等它飞过来。一只被黑暗驱赶的飞蛾
在百页窗上,翅膀急速拍打
接着是簌簌的声音、夜色和空气,一齐
往下淌
我想我有些心乱,我的确
有些心乱
当我走过去,它扑的一声
飞走了
留下我,和那些来不及落地的粉尘
,,,,,,,,,,,,,,,,,,,,,,,,,,,,,,,,,,,,,,,,,,,
研读学习精典的诗,飞蛾和黑暗,飞蛾和暗夜中开花的灯,灼痛的爱和燃烧的死亡,黑暗应该是飞蛾永恆的情人,飞蛾不知道亮度和温度的函数关係,或者一个诗人和一粒粉尘的重量,这是我的第一印象

[ 本帖最后由 杨望远 于 2010-5-11 03:4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0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10-5-10 19:57 发表
制作一视频送给俞先生和大家,希望喜欢。
http://www.56.com/deux_98044369.swf

非常古典的韵律,很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0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心是良知,
当我们内心 面对自然,
听风吟唱,看树摇落清凉和果实,
夜晚安然入睡,让心
有一份清净纯洁,
那我们的生活环境
就是瓶里的水,我们
就是花,我们唯有不断地忏悔,
日日检讨,改进陋习,
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
变化我们的气质.才能吸取
大自然的清明,
与自然与人和谐相拥,这样
你的呼吸便是梵唱,
脉搏跳动就是钟鼓,
,,身体便是寺宇,
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宁静,
一如浑圆的天空文中所讲:
夜幕降临,河边小亭静坐,能看到
一颗星为你闪亮,能听到
流水和风声为你吟唱,
而寂寞,已随身边的繁华流走。
那一刻,我相信你和我
坐在同一片月光下,
挥手作别
红尘寂寞。
,,,,,,,,,,,,,,,,,,,,,,,,,,,,,,,,,,,,,,,,,,,,,,,,,,,,,,,,,,,,,,,,,,,,,,,,,,,,,,,,,
我把它排列成诗,仍然是一首佳作精品,我觉得这文字比诗的份量还要重,用泉涌的诗意写散文,隨意串联的珠玉,美如闪烁七彩光的长虹[沒有事先征得同意,请俞老师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14: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俞昌雄 于 2010-5-7 14:39 发表
就长相而言,我是属于容易被忽略的那一拨,还好很多人没这么做,因为他们透过诗歌又再次见到了我。

因出差在外,没能好好和俞兄交流一把,虽是遗憾,但毕竟佛法以缘为本,结善缘而为知己,秉大爱凝作诗魂,石头多了俞兄一样的很多朋友,实是幸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匪石 于 2010-5-11 14:30 发表

因出差在外,没能好好和俞兄交流一把,虽是遗憾,但毕竟佛法以缘为本,结善缘而为知己,秉大爱凝作诗魂,石头多了俞兄一样的很多朋友,实是幸事。

访谈为期一个月呢,匪古,有什么问题在这里与俞先生交流,他会认真回答,与大家交流,只是大家都是有公务在身,有时会迟些,

[ 本帖最后由 周飞雪 于 2010-5-11 15: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11 1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雪好!

这两天事情太多,迟复,盼谅!
说到酒吧一事,我和你的想法是接近的,那在我们看来,就目前的状况而言,它更像是一种幻想,虽然有可能实现,但为时还早。若真有那一天的话,你倒可以找时间或机会到我的酒吧,义工就不谈了,我会坐下来好好陪你喝喝酒、说说话的。
读了你的《生命的禅味》,文中提到的修身养性,更多的时候是养心——很多人看不透这一层,很多人把肉身养得好好的,但猛回头却发现心早就没了,这在我看来,不是一件恐怖的事,而是一件绝望的事,不说也罢。
谢谢飞雪用心做了视频,很漂亮,在这阴雨绵绵的节令里,我会把它当作美好的祝福,虽然不能带在身上,但我想我已拥有了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