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周飞雪

《飞雪有约》五月份诗歌访谈人物俞昌雄---光影之间,探寻诗歌与人的精神向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9 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杨兴昌好!

由于出差在外,迟复,见谅!谢谢兄的阅读和支持!多多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ZJHPOEM!

谢谢支持!其实说句真心话,谈不上学习,我以为更多的应是心与心的沟通,每个人身上都藏着一个世界,只有融合了才知道真正的博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09:08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望远好!

谢谢兄的阅读和支持!从作者的角度看,每一件作品一旦面世都意味着一场意外或一次奇迹,只是有的一直闪烁,而有的一直处于等待当中,它要等待的不是那个特定的读者,而是与其相似的呼吸。谢谢兄能喜欢我的作品,我想咱都是有福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堰鹤好!

关于诗集是这样的:早在1997年香港回归前,我就准备出诗歌集子了,后因为北京的一个哥们把我出书的钱给骗走了,所以就不想出了。大概到了2005年前后,我又萌发了出版集子的想法,那几年生意好做,也赚了一点钱,可当时心中还有一个更强烈的想法,即在45岁前赚够更多的钱,到厦门临海边买一套别墅,开个老式酒吧,写点清净文字,陪陪老婆和孩子,以此度过余生。于是,在集子未出前,我就前往深圳开公司,结果事不随人愿,没几年,我就彻底赔了……这几年在福州做得也很辛苦,偶尔也有朋友或老师一直怂恿出集子,可我个人的想法是再狠狠拼它几年,争取在45岁生日时,出版十卷本的《俞昌雄诗歌选》。谢谢堰鹤长期以来的阅读和支持!另外,汤养宗的诗歌可以多读多研究,这是一个令人敬仰的诗人——我一直以为,从他身上,你可以搬动整个世界,朝里的对外的,只要你真正进入了他的文字并从中获得了养分,我想你一定可以获得再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0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墨家好!

谢谢墨家的夸奖,可实际上,我并没那么好。我是一个趋于简单的人,只希望做一个简单的自己,拥有一个简单的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海鸥!

谢谢海鸥的阅读和支持!多批评!夏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0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候石生!

诗歌报论坛,是个挺不错的园地。借助这样的一个平台与更多的文朋诗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令人开心的事!我也希望这个论坛越办越好,能吸引更多优秀的诗人前来助阵,共创辉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俞昌雄 于 2010-5-9 09:36 发表
诗歌报论坛,是个挺不错的园地。借助这样的一个平台与更多的文朋诗友进行沟通和交流,这是令人开心的事!我也希望这个论坛越办越好,能吸引更多优秀的诗人前来助阵,共创辉煌。

呵呵,所以连你都来支持,辛苦了。握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雪好!

“中国文化自古都注重生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因而文学也是找"心"的文学,寻"命"的文学,让灵魂在场,让生命在场,这种写作品质,你认为如何培养?你写作生活的真正精神动力是什么”?

        谢谢飞雪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准确地说“归心”和“立命”还不仅仅是一种品质,它还代表着创作的一种高度和境界,因为在那样的创作情境里,诗人才可以摆脱词语和肉身的束缚,超越物质载体成为“大我”的一个组成部分。我想每一个诗人都会有这样的追求,但如何进行自我疏导、自我启发,以便真实呈现生命的原态色彩,那却需要爱的力量——不是源于个体的爱,而是得以融合的爱。在我看来,“爱”不仅仅是积蓄于心灵深处的力量,它还是我们身体真正需要回归的故乡,它没有大小之分,亦无边界。早在七八年前,我曾在《星星》诗刊上发表过一篇题为《诗人需要爱的力量》的文章,我想借此告诉诗人朋友,我所看重的不是诗歌与读者发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交流,而是希望读者看到诗歌背后的爱的存在。
    奥古斯丁曾经告诫人们要“克服身上的不足,包括愚钝的肉身和任性的意愿,并成为天使”,因为天使与他人的关系不受肌肤和颅骨的局限。我想也是,毕竟“天使”从某个角度看,它就是爱的化身。也可以这么说,每一个诗人,在他(她)生命的多个瞬间,他(她)都有可能是另一位活在人间的天使,而他(她)要做的就是通过诗歌,让爱得到传递。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一个缺少爱和温暖的诗人,他(她)终归是渺小而浅薄的,是不值一提的。
    话说回来,“爱”又如何培养呢?有过一段时间,我也经常和朋友探讨这一问题,尤其是诗人,他们的爱从何而来?又如何通过作品呈现爱所具有的真正力量?说实话,这是很难回答的问题,但有几点我们是可以做到的:1、要学会忘记“小我”,要有宽阔的视野,包容的心态及勇于贴近的意识,在创作的任何一个阶段,要始终保持这种理念;2、要善于融合,在“我”及物及自然及隐秘的第三方,应以真诚的态度进入,让“我”在他者间得以放大,代替他者言说,并竭力呈现它们的光泽和暖意;3、要尽力恢复生命的原态色彩,因为在所有生命的本真状态中,爱从不被禁锢和封锁,它是敞开的、流动的,恢复了它等于获得了爱的根源。
    关于我个人写作生活的真正精神动力,我想这也和爱有关——我的诗歌写作更多的时候不是借助那些分行的文字来呈现事物或安抚自己,而是为了证明爱的存在,可以这么说,我和每一个活于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两样,会衰老也会死亡,但我坚信一点,发自我身体的爱及留在文字当中的爱将会让我活过无数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1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43# 俞昌雄 的帖子

很感动。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不管哪类文学体裁,个人也以为爱是基础,然后以手写我心(这是我石生老师教我的第一句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今天读着俞老师的一席话,也等于感同身受了。爱的培养是基于人类认识的深浅,还有环境家庭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自己的修炼,心灵的纯净,爱的深切,才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去发出动人的歌喉,诗歌是神圣的,也是面对大众的,人们在爱的字眼里涌动与诗人一起跳跃的脉搏,这是可贵的生命之音。感谢俞老师,带来精彩的肺腑之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彦平好!

“晚辈刚起步不久,也在学习着这里的老师们,也在一直想些问题,既然有这么好的学习机会,先想直白地问问俞前辈:写哪种类型的现代诗才能被大众读者接受?而且又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

    谢谢张彦平的阅读和支持!应该说,你所提到的不是一个问题,而是指向一种状态,即作品留存于世的最佳状态:既能让大众接受,同时又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每个热爱诗歌并忠于诗歌创作的诗人都期望让自己的作品拥有这样的一种状态,但着实不容易。
    我一直以为,人类并不是孤立地生活在客观世界上,也不是象人们通常理解的那样被捆绑于自然万物及社会生活中,相反,他们完全受已成为表达他们的社会媒介具有的特定语言所支配,想象一个人不用语言就可以适应现实并且把语言仅仅看成是解决交往或思考中的特殊问题的一种附属手段,那就有点可笑。任何语言符号不过是人为了表达个体内心真实想法的一个载体;文字和符号都仅是手段,而心灵的交流才是目的。事实上,我们经常提到的“现实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团体的综合的语言习惯之上的,但诗歌不同,通过诗歌语言所呈现的“现实世界”它却是隶属于个体的,即便他是一个拥有多重身份或无数身影的个体。当然,上面说到的是一种文化现象,至于具体的诗歌,它还要更复杂。
    “诗歌”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都不一样,但它一定是美而洁净的,不仅仅是语言,还包括在语言中流动的思想及思想背后所隐藏着的被指示的崇高的世界。而所谓的诗歌类型,表面上看它显得五花八门,但实质都一样,不管是“梨花体”还是“密宗体”,不管是“下半身”还是“上半身”,不管是口语的还是文言的,不管是中式的还是西化的,不管是抒情的还是内敛的,它们所夹藏的心灵的属性并不受它表现形式的影响,光明者仍然光明,黑暗者依旧黑暗。而对于大众而言,他们要的肯定是前者——那些透着光泽的、温暖的让人对生命世界充满依赖的文字,因为只有那样的文字才会引领民众前进,对未来有所憧憬。所以,就这点看,为了让作品被除已之外更多的人所接受,诗人必须透过文字让自己得到延展,他(她)代表的不是个体,而是另一个囊括了客观世界的特定的并拥有归属感的代言者,代表物、代表自然,甚至,代表着尚未被确认的第三方。这正如歌德所言,“伟大的文学家都知道艺术应该把握住人类学的具体普遍性,真正的文学家应该对所有人说话”。在我看来,好的诗人应该也是这样,他(她)在文本里所觅求的不是属于个体的物质世界或精神家园,而是对公共日常生活物质性的超越,引领民众走向光明,并以此确认真理的存在。我想,这样的诗歌肯定是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的,因为在文本中不仅仅存在着他(她)个体的呼吸,还包容着整个世界应该具有的温暖的秩序。
    至于“可持续性的生命力”这个问题,我想再说说“汪国真现象”,虽然过去很多年了,但这个现象本身所指示的意义仍旧是不可忽略的。在上世纪90年代前后,作为诗人的汪国真几乎无人不识,据说每十个在校生中至少有八个以上的人可以背诵他的作品。从这点看,汪国真是成功的,因为他的作品拥有了超高的读者群,但这是否意味着他的作品就具有了“可持续性的生命力”?答案是否定的。从今天看来,汪氏作品真如某些人所言,它是“一个小木匠做了一套被人赏识的家具后,批量生产,只是在色泽、图案上稍作修改,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那什么样的作品才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呢?我个人是这么看的,具有“可持续性的生命力”的作品至少必须具备四个条件,那就是——1、准确:所谓“准确”,就是能够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诗人想要表达的东西,它包含了诗人的知识、技巧、智慧、经验、能力的总和。2、真实:所谓真实,不是指世象形态,而是生命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在内心深处的完整融合,它摈弃了浮躁、功利和愚见的迷障,是诗人从事艺术创作的本初和终极的追求以及作为诗人存活于世的理由。3、自由:所谓自由,包括使用语言的宽度和深度无限制及呈现世界的无边界,没有民族地域之分,没有人种习惯之别,是在不断超越个人和历史局限性的路途上领悟并实现的一种境界。4、预知:这不是一种简单的前瞻性,它代表创作者个体具有的超凡脱俗的智慧,具有未卜先知的能力,能透过文字为我们呈现未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1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木芙蓉好!

真不敢称“老师”。对于我而言,这是一次很好的与诗人朋友们沟通交流的机会,我写在上面的很多临屏的文字仅仅代表我个体的经验及感受,把它拿出来与大家探讨,无非是为了让彼此更好地寻求诗歌写作的真相,仅此而已。我想,大家互相学习吧,谢谢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刚从山里回到市内,看到俞先生的回答很是感动,今天是母亲节,一会还要去看望母亲,你让体会到写诗是爱心的修为,诗歌是从心尖到指尖的自然流淌,我想这种修为更为重要,我们生命就是一个小世界,诗歌语言做为一种载体,让我们的生命个体呈现出自然本真的状态,这样有多好.
世界是由光影组成的,你说诗歌应具有两种色彩,请问是哪两种色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等你的酒吧开业了,我去给你做义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5-9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力”更多时候总指向技艺,甚至可以说它是一种技艺的总和,而用心则不同,它意味着生命的在场,意味着面对世界个体所拥有的融合的能力。

这句话说得很到位。我个人也不太看重完全靠技术去写的诗歌。诗歌最终还是生命的体验~~~

看了一些。祝兄弟访谈圆满、开心、成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22:4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