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风采飘飘

【品评一篇文章强弱或高低的断想一。二】·【捕捉闪光点,捕捉灵魂,文章收集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5-31 0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采飘飘 于 2010-5-20 11:04 发表
【反思2】

我曾经把我的几段文字发于不同性别的网站
以鉴定它生存的基础是否存在
结果令人有些反思
我忐忑不安的发上去的
倒是意外的得到肯定
我认真的态度去寻求的
却淡,淡,淡,如一粒沙落于水面

于是 ...
我也有类似情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3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望路过的朋友。

[ 本帖最后由 风采飘飘 于 2010-7-5 23:0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22:15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到水尽偏僻心忽宽】

    文/哑榴

这几天心情有点郁闷,这是难得悠闲的一天,一个人走着走着,便来到山穷水尽处。
一条船,闲置在水岸。它也像我一样,从远处被搁置在此么?——它在等我么?——

又见一大,一小,两条船。它们静静靠在一起。
多么温馨哦——有了陪伴,我知道它们是幸福的。
而此刻的我——也想起一个这样的依靠。我想和她说话,紧紧依偎在一起——

水岸边的一抹红艳,吸引了我的眼球。
在一大堆白的耀眼的碎花里,显得格外清高,妩媚。
我又想起了她——此刻,她不在我的身旁,这些惊喜,说与谁听?……

猛一回头,我看见一座小庵。小庵的前面是渡口。
我是第一次在这荒草的水边看见一座庵。它不像是为渡到对面的人们短暂的休憩而准备的,
而小庵坐落于此,真是别有“山穷水尽处,莲花入眼帘”(哑哑灵光一闪,得一句)之趣。它要告诉我们什么?——

入了小庵,竟然没见着一人。
哑哑一个人向一只竹筒里丢了几只硬币,抽了一签。
哑哑认得签上写的,竟然说中了自己此刻的忧郁,——
“焦头烂额烦恼生,跑到水尽乱心情。何不回头认相亲,抱得憔悴是美人。”

退出小庵,小庵前面是一大堆火爆的红——像我的爱,在我进入小庵的时候,竟然没有察觉她的存在。
而当我从小庵退出,她就火一样点燃了我的视线——我懂了,是我忽略了她。
我心宽了——是我产生了要紧紧拥抱她的感觉,回头,像初恋一样,抱紧。
她,依然是我的最爱。

水尽处,马达想起——她,是我的心脏的发动机。
前路,水面一样宽阔,水面一样悠长,水面一样平静而蕴含着无限的风波喜悦。

无垠的水面——网箱交织,养育着很多希望。就像此刻的我,怀着这多的梦想。
梦,也是网箱拦着的么?——
那么,爱情,便是梦养育的鱼儿。


                                      2010.6.18。随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哑哑的这篇随意而作的散文诗,写的格外有情致,有景致。
深而内含的情意,在一步一走的游览中款款而出。
深情又忧郁的爱恋在哑哑的笔下,弹出心灵的火花。
自然的笔墨来抒写,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没有华丽的修饰,没有雕琢的构思,没有粉饰的语言。
整个过程水到渠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3 23: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采飘飘 于 2010-6-23 22:25 发表
哑哑的这篇随意而作的散文诗,写的格外有情致,有景致。
深而内含的情意,在一步一走的游览中款款而出。
深情又忧郁的爱恋在哑哑的笔下,弹出心灵的火花。
自然的笔墨来抒写,有几人能达到这种境界。
没有华丽的 ...

过奖!哑哑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星云】

文/忽悠蛋

谁能看到我的家
谁能想象我的样子
六一节日里
谁会欢声大笑
拿出望远镜
驾驶飞船过来吧

我会给你一个湿漉漉的亲吻
让你带着我丰盈的口水
幸福地对着宇宙说
几百万光年之外
有我的朋友

是的 我也会同样这么说
我们不但要爱庞大的星球
也应该关心肚子里的微生物
我们到处游走
正是它们活动的家乡

遥远的肠子
挂着风声的肺
鲜血急涌的心脏
又是谁的家乡
善待自己
为不知名的小精灵看守家园

用上帝的心态
抬头吧
亿万光年
真的不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4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趣,不忽悠读者的思维。
流畅,捣蛋式的写法,没有华丽的外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23: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再也不想写诗

文/木芙蓉

一棵小苗从我心口裂开
等在雨中
一把伞
城门紧闭

你决定不打开么
那就让我淋湿所有
一生的白纸
仅剩一弯月牙

从死亡之穴爬出来
我要奔赴战场
从此,我再也不想写诗

我打马而来
只为摘取一米阳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6-25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精简了一下,题目另名,如下:

【。。。】

一棵小苗从我心口裂开
等在雨中
一把伞
城门紧闭

你决定不打开么
那就让我淋湿所有
一生的白纸
仅剩一弯月牙


参考。

[ 本帖最后由 风采飘飘 于 2010-6-25 23:3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5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看飘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0-6-27 00:26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飘飘的精简,但和我原意差了很多。商榷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月光有毒
文/健如风


夜已深,独自守一盏灯,送走又一个日子。
暑天,空气是溽热的,只心里有些微凉。
想忘了什么。

岁月沉浮。岁月里的悲欢忧喜也沉沉浮浮。庸常的日子,颜色浅淡。
淡漠了月白风清的纯真年代,在时光的旋绕中,忘了许多、许多。。。
现实是最果断的老师,会教人忘了疼,忘了爱,忘了自己,也忘了思念。在碌碌向前的行程中,在不忍回首的孤旅中,自我流放。

梦里间或落下三两片叶子,仿佛忧伤。午夜梦回,却要挣扎着,逃出梦魇。
而白天总是忙,是真的忙。……哪儿有不忙的时候呢,整日在繁琐的生活中摸爬滚打,挣钱养家,满身疲惫,满心灰尘。忙忙碌碌的日子,人心一点一点变得粗砺起来。
时光都交给了忙碌,交给了生活,交给了责任…… 还有什么留给现在,留给我们自己?

窗外,月儿依旧浑圆,金黄的光芒透过薄云,散开淡淡的光晕。记得前些晚看它,还是一弯细月披着清浅的金光,悄然挂在西天上,纤纤柔柔,惹人怜惜。暗自盼着再见时,她的丰满雍容。其实月儿何曾瘦来,瘦的是看她的眼界,是心境。
月儿圆了,心境却依然。慢慢地跟着她,瘦下去,瘦下去。
无际的苍穹似乎传来隐隐的呼唤,心底忽然就痛起来。。黯然地掩了窗帘,回转身。你可知那月光,有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窗外,月儿依旧浑圆,金黄的光芒透过薄云,散开淡淡的光晕。记得前些晚看它,还是一弯细月披着清浅的金光,悄然挂在西天上,纤纤柔柔,惹人怜惜。暗自盼着再见时,她的丰满雍容。其实月儿何曾瘦来,瘦的是看她的眼界,是心境。
月儿圆了,心境却依然。慢慢地跟着她,瘦下去,瘦下去。
无际的苍穹似乎传来隐隐的呼唤,心底忽然就痛起来。。黯然地掩了窗帘,回转身。你可知那月光,有毒。。。

经典。不解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20:32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海市蜃楼的源头
作者:梦人
  
  寻找海市蜃楼的源头
  ——给信仰找一个载体
  
  我们常用海市蜃楼来比喻可遇而不可求的事物。但事实上,那些市那些楼的确存在,只不过光线经过折射后误导了眼睛而已。世界上没有比光线更直的线条,也没有比光线更快的速度,可光线的扭曲与延迟在现实中无处不在。所以,如果严谨地考究一番,我们所看到的事物都是海市蜃楼。仰望天空中闪烁的星星,那也许是几亿年前的影像,当你觉察到它的时候,它或许早已经不复存在了;当你透过眼镜、玻璃窗,甚至是眼前的一小段空气看周围的事物时,光线也经历了许多微妙的曲折;即使社会范畴里,海市蜃楼也无处不在,很少有人能公平地称量自己的得失,即使他自以为很公平。透过现象看本质,真理时常就隐藏在海市蜃楼的附近。
  
  大自然中,往复循环是一个定律,所以才有了环环相扣的生态圈,所以才有了生生不息的人类世界。而生与死、幸福与苦难这些与生命与人生有关的环节无不是构成我们人类世界往复循环的关键。面对这些大自然给予的命题,人类从诞生的那刻起便开始了前赴后继的探询。哲人们更是很精致地把人类世界划分为了精神与物质这样两个范畴来解释这些命题。在他们的指引下,这些“终极命题”似乎变成了一个个苦难的旋涡,让每一个陷入其中的人都不能自拔。在旁人眼里,哲人们似乎是在构建空中楼阁,自己陷入并引导向往它的人陷入苦难。可我宁愿说他们是在寻找海市蜃楼的源头,让后来人得到真正解渴的泉水。
  
  不可否认,许多伟大的哲人、诗人未能找到海市蜃楼的源头便陷入了旋涡。其中,有自杀式的,有出走式的,更有精神分裂的。对于那样的结果,我们惋惜,我们觉得不可理解。但,我们不能简单地据此把精神追求与苦难划上一个等号。更别说在许多情况下,他们是在用形式表达某种独特的意图。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并不是没有出逃的机会,屈原因政治抱负不能得以施展而抱石投江,他们那种面对死亡慷慨和从容能仅仅用苦难来表达吗?肯定不能。退一万步来说,就说他们的精神追求都是苦难的历程。比照大自然的博大,比照历史长河的浩淼,他们苦难的结果也只能说明个人生命的渺小。即使是精神分裂,那也只能说明他进入了一个相对封闭的精神世界里,假如给他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谁又能证明他不会大获而归呢?之所以有人要面对死亡,那也是因为他们清晰地知道自己无法超越“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生命尺度。他们的种种结果,无论是出离我们的世界而陷入真正的苦难中还是在生命谢幕的那刻欣然拥抱了真理,经过历史的沉淀,都在我们眼前幻化成一个个的海市蜃楼。它们是海市蜃楼,不是简单的空中楼阁,不然,它们为什么有那般的力量,牵引着无数后人在精神的世界里苦苦探索呢?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的困惑,并因此陷入对生命和人生的思索。此时,我们也终于看到了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海市蜃楼。但,仅仅用思考就能继续并完成先人们用整个生命历程而成就的答案雏形吗?显然不能。那样只能把自己引入苦难的旋涡。对信仰的思索,是所有终极命题的症结。例如我为什么总是不快乐?我为什么而活着?凡此种种,都可以归结为信仰缺失或者信仰动摇上来。然后,我们会问自己:我们的信仰究竟是什么?
  
  信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的信仰究竟是什么?这也是一个对人生的终极拷问。在对这个问题的追寻中,任何动摇都是无知的,却又是无法避免的。矛盾中,我们似乎正在接近它,但却象接近一个海市蜃楼。海市蜃楼在沙漠中升华,苦难在沙漠中沉淀。面对信仰,这个就在眼前但又永远摸不到的东西,有的人动摇了,绝望了,停止不前,最终跌入了海市蜃楼阴影,化作沙砾。而有的人却异常高兴,顺着海市蜃楼的指引,他终于找到了“水源”,然后又把自己幻化为了另一座海市蜃楼。(在这里,我们还需要具体思考下什么是信仰的问题。是信则有,不信则无吗?绝对不是。信则有,不信则无是迷信给自己强加上的一个光环,要被它照耀到了,可不得了。那么崇拜呢?崇拜能成为信仰吗?信仰是与自身融为一体的,是个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而崇拜则是对身之外的一种五体投地的敬佩。崇拜,多少也有些迷信的味道,自然也不能归入信仰的范畴。)
  
  信仰是形而上的东西,但它不能缺少了形的基础,如同谈哲学不能脱离了科学的范畴。以此推导,信仰也不是孤立的,精神与信仰产生于鲜活的生命中,必然与大自然有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对此类问题的探询如果重新落回到现实中,再行理解起前人们留下的以及今人们正在留下的慷慨壮举来,似乎就简单了许多。什么是苦难?陷入那种对终极命题旋涡中而停止不前的人,他们肯定曲解了苦难的含义。真正的苦难都有现实的意义,如同真正的信仰都是有载体的。屈原信仰的载体是他的政治抱负;贝多芬在对音乐的追求中升华了人生的价值,音乐是他信仰的载体;艺人丛飞家私百万,倾其所有资助贫困学生,他的生活可能有些困窘,但他的精神却是快乐的,自由的。让穷人家的孩子能上得起学,这便是他那淳朴信仰的载体。所以说,我们因思考而变得不自由,所以也有了精神上的苦难,但对思考结果的实施却可以解放我们的不自由,释放我们的苦难。
  
  其实对于信仰的追寻,也未必就是一个苦难的旅程。在烈日的炙烤下,柏油马路上也会出现路的“海市蜃楼”来,但由于我们先于海市蜃楼看到了柏油马路,所以行起路来并无艰险。丛飞的例子在向我们昭示着一些道理。他在第一次行善的时候,或许还有哗众取宠的味道,但他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最终找到了自己生命的答案。所以,对于进入精神范围的思考者来说,既然已经形而上地站在了更高的层次,就更应该有解答的优势。整日里思考,却始终得不出一个结论来,那么不妨停下来,做一些实在的事情,在做事的过程中,说不定会有柳暗花明、曲径通幽的功效。如果思考的人脾气倔强一些,非要用思考的方式来解决思考的问题的话,说不定就会落入精神分裂的旋涡。在前面的叙述中,我有过对精神分裂的肯定之说,但那只是针对于历史的一种态度。如果后来的思考之人都进入那种状态,我们的世界就非常恐怖了。或者说,如果时间能倒流,我宁可去劝说他们不要用个体生命的渺小去与历史长河的浩淼做比试了。毕竟,精神的问题影射到了物质,那么解决精神问题的途径还是应该回归到万物之源的大自然中去。(许多先人也正是这样做的)
  
  给信仰找个载体,如同我们在苦难的精神世界中寻找一个信仰,或者是我们在平淡的物质生活中确立一个精神追求。归于物质,归于现实,信仰变的异常简单,可以变为一个信念、一种目标、甚至仅仅是一个牵挂。将鬼子赶出去的信念让无数先烈舍生取义,他们在瞬间完成了哲学家们或许一辈子才能完成的工作;资助那些交不起学费的贫困生考上大学,这个目标就让艺人丛飞倾其所有,最后都拿不出治病的钱,他在病入膏肓后,还牵挂着远方的学生:他们今年的学费该交了,交不上他们又要失学了。他的举动打动了媒体,震颤了我们,他用行动给自己树立起一石永不磨灭的碑文。信仰,这个精神范畴的概念,回归到现实中,也终于完成了一个自然的循环。冬去春来,种子发芽,万物泛绿,它还会继续生长,继续死亡。给我们的信仰找个载体,那样,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居无定所,四处游荡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7 16: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