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周飞雪

《飞雪有约》十月诗歌访谈人物福建老刀---金秋十月,刀锋上的旋舞,谱写盛世华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9 0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10-8 21:10 发表
诗歌与酒总相联哈,李白就是酒仙,不醉不写诗,诗会也是酒会,哈哈,问个严肃点的话题:诗歌在于求新,在传统诗歌意象选择上,你如何做到突破传统?

不想。随性而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风野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0-9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09:15 | 显示全部楼层
从老刀的写作来看,你是在走自然本真化的写作之路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的自然危机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自然的山水蕴藏着无穷的诗意,我们如何在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意,成为我们写作的动机?举一例来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诗歌给人一只慧眼,可以看到以前没有看到的世界,看到世界的更深处,能看到电波飞过,听到花朵开放.诗歌给人第六感觉来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觉来自对客观存在的观察和体验."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诗中的绿颜色居然是活的爬到衣上来,色是光的投射,衣自然就带上了绿色,又如杨万里的"芭蕉分绿与窗纱"白色的窗纱与窗外的芭蕉绿相辉映,读诗写诗绘画有审美意识的参与,使得香味、颜色和声音都相互感应,闻到有些清新的气味,同时使我们触觉上能感到油腻,象儿童的肌肤,决不象粗糙的砂轮;还能听到柔和的声音,像双簧管;还能看到悦目的绿色,像一片草地,这就是诗的通感吧,

今天又读到以前学习诗歌的一段话,请教老刀,谈谈诗歌的通感,举自己的诗歌例说明,剖析别人的作品也行,学生较笨,要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懂得,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把所有的帖子浏览了一遍,眼界大开!

问候老刀!继续关注学习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福建老刀 于 2009-10-9 00:49 发表

不想。随性而为。


这点我与你老刀的意思不一致,我觉得好诗是看起来浑然天成,实际上是作者呕心沥血的构思而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胡风野树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0-10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0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学习,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0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忙了点,已经好几个没有回答了。容我找个时间,问好大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1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散文进入了创作繁荣期

   新中国的散文创作已经迈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在悠久和辉煌的中国散文史上,60年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由于处在社会、经济和文化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它的演进过程也就承载了相当丰富与复杂的历史内容,具有了自己特殊的意义。

  中国当代散文与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散文一脉相承。它强调思想的冲力,注重个性的张扬,反映率真的情感。这样丰富的内涵,在新时期散文创作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和强烈。中国当代散文可以说是现代散文的延伸与发展,这里既有可以总结的重大成绩,也有无法忽视的历史局限。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十七年(1949-1966)中,散文家以“主人公”的姿态与自豪感,强调“大我”和社会的承担,较好地表现出了社会的风貌和时代的主题。如有的坚持诗化人生,在自然、母爱、童真中追求永恒的人生;有的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写出有声有色的诗情画意;有的情融事中,以斑斓的色彩表现边塞和异域的风光;有的以精练的散文诗的形式,表现出时代的风云变幻;还有的以景抒情,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等等。可以说虽然由于多种方面的原因,“十七年”的散文创作包含着这样和那样的时代局限,却仍然有不少穿越时空的佳作,既反映了那个轰轰烈烈的时代,又感动了读者真挚的心灵。在今天重读这样的作品时,它们的意义会远远地超过其作品本身的价值,而且能够引发人们更为深广的思考。

  1978年以来,散文创作与整个社会的人文环境同步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思想解放的前提底下,“五四”人文精神的回归,突出地表现为个性意识的发扬。与过去那种刻意表现自我之外的“大世界”,刻意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精神汇合,最终以“载”他人之“道”的主题意向相比较,呈现出了多元和开放的态势。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题材的选择上,禁区基本被打破。创作题材涉及社会人生大大小小的各个方面:现实中间的种种境遇,偶发事件,悠长的历史,山水风光,都市景观,生存环境等等,都得到了强烈的关注;市场经济对人们心灵带来的冲击,底层弱势群体的贫困与不幸,过度开发带来的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城市高速发展和乡村的逐步萎缩,历史转折点上对既往生活的反思和叩问,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对“生与死”、“爱与孤独”、“幸福和痛苦”、“时间和永恒”等元问题,许多作家更是进行了审美的探究。总之,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所遭遇的问题和面临的精神困惑,都在散文创作中得以展开。

  正是在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表现中,当前的散文创作显示出了极大的张力。它承接“五四”散文的风格,又开拓了更广阔的空间,表现今天,承载往昔,指向未来,具有历史的认知价值和文学的审美意义。可以说,这一时期的散文创作是一部艺术的心灵史,它真实而深入地记载着人们的心路历程。在艺术手法上,统领散文创作多年的种种模式已被彻底地突破;在叙述方式上,不再囿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起承转合”、“首尾照应”这些固定的“规则”,以及“形散神不散”的老路,而是向着更加自由自在的文体探索迈出了大步。大散文、小散文、哲理散文、思想随笔、科学美文、知识小品等写作的尝试,不断丰富着散文的表现手法。不少传统的散文观念受到挑战,在深入的讨论与实践中间,散文创作获得了新的艺术生机。

  新时期以来从事散文创作的作者,也大大地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几代作家同时活跃于散文领域,创作量达到历史之最。除开一直致力于散文写作的作家之外,小说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学者、记者,以及大量的文学爱好者等各路劲旅,都在散文天地中一显身手。媒体革命更是给散文创作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近年来,互联网的发展使人们的交流变得越来越便捷。特别是个人博客的激增让越来越多的人们实现了用文字交流的愿望。散文创作进入了自己的繁荣期。

  散文是一种饱含着写作者主体意识的文体,对生活的感受与体悟得以在文字间自然流露出来,在近似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与读者亲切交流。在生活节奏快速化,人们的精神交流越来越艰难的现实状况底下,散文阅读可以实现心灵的交流与碰撞,在温暖抑或伤感的文字中获得精神的抚慰,这也是当前散文创作得以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也许是因为散文这种充满主体意识的文体,相对说来更便于撰写和驾驭的缘故,所以就容易产生一种很大的误解,觉得无须经过艰苦卓绝的磨练,就可以仓促上阵,轻易从事,却完全忽视了要达到那种美好、高旷和动人的境界,其实是异常困难的事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这样说过,“散文易学而难工”,真是深知其艰辛的精辟之语。散文创作的历程,确乎是异常艰难困苦的,因为浓郁情感的勃发,和深沉哲理的凝聚,都无法在对于人生场景与自然风光的用心揣摩中间,大量和永远地涌现出来,更何况还得天衣无缝地融汇于形象和文字里面。能够在形象、语言与艺术构思的技巧方面,显得栩栩如生和文采斐然,而且在情感方面动人魂魄,在哲思方面震撼心灵,自然浑成地融汇成为一体的散文佳篇,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确实都是出现得比较稀少的,这完全符合于它向前迈进的内在规律。

一早读到这一文,我想也同样适应于诗歌吧,与大家分享读字写作的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1 2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老刀,问好飞雪..学习一下老刀的写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10-9 09:15 发表
从老刀的写作来看,你是在走自然本真化的写作之路了,现代科技的发展,引发的自然危机也是显而易见的,而我们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天人合一,自然的山水蕴藏着无穷的诗意,我们如何在庸常的现实生活中发现诗意,成为我们 ...

很难说这么来回答你这个问题。这样,我贴一篇河北诗评家曹英人的文字,就算对我/对一些“无解”问题的回答。
读诗的真实感触往往能别样的打动我们。对我而言便是如此。诗人古筝从她进入顾北诗歌的过程让我们看到,原来可以这样诚挚、深密地读诗和写评的。世界之大,很难事事参与,观其见闻落笔,即多随行出入之妙。欣喜之余,忍不住摩拳擦掌,凑凑热闹了——诗人什么都可以缺,独独不能缺少发现,和感触。诗人的序列便是“发现”之台的擂手和接力者。人啊!对我们自己有着多少模糊和盲点哪!然而,对于顾北而言,他甚至更多了一层表达的疏狂。我们无数次发现一个不多言语的人其实总是不期然给我们卸下一座火山的,而顾北的火山甚至每次都要先把自己震翻:那诗歌中始终有一种逃逸和反击的扭转力量,它们必须将自己嫁接在通行表达的无所有之处,以便存活;我们知道,光是会转弯的,顾北诗的独特处,似乎恰在于,它们的内部光纤总是贯通在自己未曾预料到而不得不据借的词语和思索领域,冲出重围的方式似乎是在四通八达的“日常生活世界现象-喻象”的地道中俯冲,慢慢跃出——等你把光纤信号联通的时候才突然感悟到,这个通信渠道之阅读的好玩与即兴、感触的深入与歪打正着、技法的自绝与凸现、显现的倏忽和一次性。日常的光是我们,那么,这些一再转弯的光呢,“那也就是我们”。
对于诗歌来说,生活总是需要一次转身。
那么看看我们更多的身-心日常性吧——在被扩大和更微观的意义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效法国外的诗已经多年了,目前现代诗萧条与这种模仿不无关系。西方符号文字与中国的像形文字所代表的空间意象是有区别的,如“milk”出现在英语文章里在感官上只是感受到“乳”,而汉语词汇“牛奶”表象内容要丰富得多:健壮敦厚的牛、涓涓流淌的奶、碧绿的草原等等。这么多年深入中国人心的国外诗句除了“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外,少见其他。由于文字的表象不同,造成的文化心理也是不同的。更何况还有翻译问题,泰戈尔以英文写的诗获诺贝尔奖,可其诗翻译成中文就显得极其一般。借鉴一下国外的写作技巧是可以的,但硬性移植的照搬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诗随意写也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随意写就应该把要写的文字搞成随笔,而不要以诗的名义把诗的文体搞成了大杂烩。其实现在的诗绝大部分是随笔,那些初学者的习作好坏不论,多少还有点诗的意思,其余大部分是感觉的间歇式表达、情绪不通畅发泄,这些文字如果不分行写让人读起来感觉会更好一些。有些人动辄说临屏而作一挥而就,那真可谓有子建之才了,但我看来如子建人物中国暂且没有出生。贾岛两句诗三年吟,一读泪沾襟。诗确实要下功夫的。
    有些人深谙造势炒作之道,羡煞那些昙花一现的人工打造的所谓名家。想以笔定天下而借用诗的名义,造成大量的虚假文学。不仅写一些生涩晦暗鬼见愁的句子蒙骗视听,还要制造出一些理论来为自己的怪胎正名,什么诗歌多样化、边缘化、中间地带合理化等等,要么就是这个体那个流,想方设法把诗歌句子弄到癫痫病院去而让人侧目。这化那化把诗搞得非人性化、非地球化,最终也就非诗化了。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就连诗评也弄些似是而非、玄幻莫测、冷僻抽象的句子借以吓人,真可谓狂欺上国无人。想在诗上下功夫的年轻人,受当下诗风影响,一见这样花哨高深的东西就一头扎进去,又一代人又休矣。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10-13 09: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0-12 18:35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枫桥的到来,为我们带来了中国诗歌的见解,我们就是要在纷繁复杂中找寻诗歌这一独特文体的发展方向,模仿照搬都是不行的,太过随意大白话也是不行的,太高深莫测也是不行的,哈哈,感谢大家,继续探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0-12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刀的诗歌调侃中蕴藏犀利,诙谐中暗含哲理,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19: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