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10-3 06:29
|
显示全部楼层
放假了也不能闲,白天要出去,一早起来读到兄弟的回复,再读下鸿升兄的诗絮,两者有相通之处呢。转下大家品读,明天就是中秋了,每逢佳节倍思亲,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哈哈,大家都不哭,诗者,情者,思者,大家彼此想念祝福下,诗者一家亲。
诗絮花语
作者:祈鸿升
一
诗是无法定义的文艺概念,那些试图给诗歌定义的学者显然不知道诗歌流水赋形的本真形态。
二
自古以来,诗歌有一种臻至化境的形态。那就是苏轼《评韩柳诗》中所说的“外枯中膏”的诗歌,这些诗歌似澹实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可为范式。今人的诗歌少有这种诗风,透明、纯粹,形质普通,拥有“近而不浮”、 “远而不尽”的韵外之致。郁葱的《后三十年》正是这种枯澹之诗,形象一点说,这是诗中的水晶体。庄周把乐音分为“人籁、地籁、天籁”,枯澹之诗就是 “天籁”,有着本色的自然和谐的艺术效果。
三
古代禅诗原本指佛教诗歌,是指宣扬佛理或具有禅意禅趣的诗。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可为禅诗经典名句。禅诗的外在往往明净、超然、空灵,但其中的玄奥之理,非片言只语可以诠解,还是宜于明心见性的体悟。佛祖拈花一笑,意在洞开你心中澄明的小宇宙,而不是想聆听来自世俗的喧哗。古代禅诗直入禅
现代禅诗重在对传统禅诗手法上的延伸,意义上很少囿于佛理的局限,更多融入了对世界物事的生活体悟。生活有时成了上升至禅境的台阶。孔孚的微型诗是现代禅诗的代表。有人说孔孚之诗是兼容了第一自然(本真形态)和第二自然(主观形态)的 “第三自然”,诗中有神谕,常出境外之趣。他的禅诗便常有生活本身的垫笔,他的《泉边》如此写道:“掬一捧泉水/洗一洗眼睛/心也绿了”,全诗就三句,到末笔这禅趣才出来,但我们能明白诗人被碧水洗绿了心情洗净了人生的大悟之境。生活的禅诗需要台阶,这是禅诗提升读者的必要格式。那些抛弃生活把读者直接带入云里雾里的禅诗则缺失了这样的优秀品质,自然也就失去了更多的读者。
四
世界上有没有只属于课堂的诗歌?读了洪子诚主编的《在北大课堂读诗》,你得承认课堂诗歌的存在。这些诗歌天生是为学者型研究课堂准备的材料,普通读者无法走进其内核。
北大教授藏棣认为这些实验诗歌的作者与读者的阅读契约被颠覆了。作者不再对读者负责什么,以至为了保持个性、敏锐与犀利,他们与读者保持了敌意的心理,其审美障碍大到孤独地封闭自己的状态。对于诗人来说,这是充满悲剧意味的胜利。
五
诗歌要写出活力和神气。古语云:“全篇工致而不流动,则神气索然。”诗歌展示的是流动的生命情景,不是苍白的静态物事。郁葱的《后三十年》借助 “削铅笔写字”这一生活细节,表达了自己所憧憬的简单、纯粹、淡然的人生境界。其中作者用了“拿”、“削”、“写”、“擦”等一系列动词,虚化了语言镜象的本身意义,呈现出自己 “动作”连贯的精神姿态。这首诗不隐蔽,但并不单一,它有简约的象征意义,作者在细节化的“动态”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一种世界观和人生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