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乡巴

【诗歌文本悦读】第二期嘉宾:青蓝彼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29 18:06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如青蓝所说:“也可以认为是我写给与时间赛跑的我们所有人的,只是从小我这个角度荡开来看的。力在表现时间的副作用,以及人逾不惑的那种回望与展望的心境,之所以用葵花来指代,因为它是太阳花,我的心始终是太阳的。”
时间和经验的限制,使得其前几株“向日葵”无论从情感、思想和形式上都精妙无比;而后几株相比较则显得有些并没有那么枝繁叶茂了。
可能是介于对未来生命的仰望,经验的缺乏只能用想像来替代,但这种想像并没有显示出和前几株那样的水平和高度。
个见,青蓝勿怪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者是前几株的“谜底”已经揭开,而后几株的“谜”正在······处于酝酿和待解之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2:0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求 于 2009-7-29 17:47 发表
“施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观念把“文学性”更加具体化,既说明单部作品的特点,也说明文学演变的规律。在强调文学增强生活的感受性这一点上,“陌生化”正确描述了作品的艺术效果,然而把形式的陌生和困难看成审美 ...


哈哈,妹妹好眼力,这个评价自然是权威的评价,在哪里看到的,记下了,作者却忘记了,确实算是对俄国形式主义的一些观点的精准评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保留主题贴,感谢大家的参与,第二期精彩继续。欢迎大家发表看法。。

同时期待第三期的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求 于 2009-7-29 18:06 发表
正如青蓝所说:“也可以认为是我写给与时间赛跑的我们所有人的,只是从小我这个角度荡开来看的。力在表现时间的副作用,以及人逾不惑的那种回望与展望的心境,之所以用葵花来指代,因为它是太阳花,我的心始终是太阳 ...


说的很有道理,这个是我没有读出来的。结合青蓝自己的写作意图,再回头看,似乎很有道理。值得琢磨。但这个陌生化处理与难度增加的策略可能只有见到作者的解释后,才能更容易被我们所接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陌生化技巧和增加阅读难度的策略是不是走得稍微过了呢。上面说到对施克洛夫斯基的那句话的评价,其实他的这句话的上面还有一句话,就是这种陌生化是基于事物为对象的陌生化,是基于将事物表述清晰的陌生化。。因此,我们的思考的意义和立脚点就在这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29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认识的青蓝,她是一位勤奋的诗者。她睿智,富有才情,在众多的褒奖、质疑声中不断地尝试着多种风格。语言上也好,形式上也罢,都体现了不懈的追求。也许是年纪相仿吧,她的诗歌,总能引起我的共鸣。
    从她的诗歌历程中,我们都可以或多或少地看出古典诗词和朦胧诗的痕迹,她的想象力,更是有异于他人,时常带来冲击和震惊。繁复的意象也好、她笔下创设的意境也好,总可以带给人于审美的愉悦、情感的震撼,象歌者、舞者、弹奏者,不时地拨动读者的心弦,每每让人卷不释手,不忍离去。我曾把青蓝的诗歌比为彼岸的灯光,他遥遥地,在山重水复的地方,在千廻百转的绝地之后忽现一片空旷的渗悟之岸,理想之岸,可以包容所有的喜怒哀乐,百感交集的生命之光,它的明明灭灭,总在召唤着我。
     时至今日,青蓝的诗歌,我自知还读得不多,对她的诗歌,我没有一个概括性的、统领全局的领悟,当然也不敢妄加评论,但就最近诗友们热烈讨论的《八株向日葵》,忍不住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领悟,借此抛砖引玉,如有不当,还请谅解。
     《八株向日葵》从题目上看,青蓝保持了她惯有的特色,她的题目总是别具一格的,你不能从题目入手,做为解读诗歌的诗眼或主题,“八株向日葵”依本人拙见,是她的八种心境的象征,她把八种逐渐深化的心境、领悟,用一个形象来代表。因“向日葵”的历程,它的生命特征,暗合了诗人的情感生发的过程。
八株向日葵(一组)

文/青蓝彼岸


题引:我们习惯向绿色发问,并希望最终的结果接近向日葵的圆满

★ 第一株

灯光摇摇晃晃,始终不能与琴瑟和鸣
浸入肺腑的事感伤了沉吟的蟋蟀
我把梳理月光的汉字一一打开
墨汁,开始寻找心跳

柔软的反义词都有一幅钢铁的脊梁
支离震碎镜子,腰越来越弯
低到一定程度,我终于看见你们所说的幸福
如何伸着懒腰


“第一株”出现的是“摇摇晃晃的灯光“暗喻着”向日葵"支着硕大的花朵的摇晃,虽然美,但并不和谐,和“琴瑟”般的情爱、往事,诗人所要的境地形成反差,勾起一股沧桑之感,以致于“浸入肺腑的事感伤了,蟋蟀的沉吟,更是苍凉。虽然如此,我还是有所坚持,我还是恋着想象中的华美的月光,写诗或吟咏,我还是寻找生命的方向,我还是一个热爱生命的歌者,就是“向日葵”特有的柔软的形象,在你我的面前,它的温顺和不抗争性,好像找到世俗中的幸福,而这种强忍着自己的、没有个性的轻易可得的幸福,难道是诗人追求的吗?她坚信柔软的背后是钢铁的脊梁,安于现状的她有一种不屈的精神。整体来说,第一首的“摇摇晃晃、弯腰"两个形象抓得很准,可谓传神。★ 第二株

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泪光饱含暮色
路和灯是一对好伙伴
它们都带着我理想中的引申
阔起来,又美起来
之后旋转

我告诫过自己,必须跨过一些坎
比如现在,比如香案。还有腰肢的难耐
比如恩宠,比如沸腾。还有一个城市的夜晚
第二株“是一个”记忆的片段,因某年某月的某一天的某个城市的夜晚,让我在回忆之中,受到鼓舞,于悲哀中奋起,诗人意识到必须跨过一些坎,必须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诗中的“饱含、旋转、腰肢难耐、沸腾”都是向日葵的形象写照。
★ 第三株

我只看到剑,安于水里的心
剑拔弩张的气势让石头漂泊起来
花因其无数而显得灿漫,凋零与白色共勉
寂寞找不到印迹,唇在喉咙里发颤

西皮流水和水袖透露出戏剧间小小的巢隙
《牡丹亭》还没唱到花好月圆

行旅书也只抒写了一半,注定
蜻蜓点水,峰回路转
“第三株”在奋起的基础上,剑已经拔出了,我很清醒地认识到一切的遭遇因我的醒悟而又赋予不同的色彩,我所要的故事还没有结局,我要跨马而去,驰骋千里。
★ 第四株

鲜艳的花衣裳泛起一抹淡淡的嫣红
再淡一点,它就能飘向不断深入的场景
请允许我发一点牢骚,再谈谈艾滋病
心若菩提树
也会有忽然的空穴来风

我的否定回答如此渺小
有些记忆晒干为好。或者不知所云也好

记住那堆强壮之词是后来的事情
花园空着,乌鸦在树上睡觉
我在不同的季节,会把你比喻为刀

下一步请允许我抽刀
唐诗里的忘情水一直自在地流
一只蜜蜂突然飞过
最后呢,你就是酒,我就是愁

“第四株”再次回到现状,我所有的争抗、坚守和修为,迫于现实的力量,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个“愁”字了得,这也体现诗人性格中,内心世界的自我矛盾的二重组合。★ 第五株

我把自己分成若干份
一些用来遗忘,一些用来铭记
另一些用来抓住风筝留下的古典风情

我还可以让一部分衰老,一部分年轻
我再拾捡一部分落入霓虹
脚印在前方,漂泊不会太久

我甚至可以做一只蜗牛
在暗恋的血管和心脏里完成我的宿命

前方月色移动,照射我不见模样的后半生
我的梦境,一直是年少的蜻蜓
第五株”可以说是自我反省,想忘掉伤痛,想记住刻骨铭心的一幕,但岁月不饶人,人生易老,虽然我心依旧,但漂泊不会太久,我甚至可以安于心态之中(比如暗恋、比如追求、比如超越等),这似乎就是一种我的宿命,我所有的努力,又像仅仅是蜻蜓点水似的,这里,再次体现了诗人自相矛盾的纠缠、挣扎。
★ 第六株

我坐在那里用眼神挤破匆忙的光阴
而失调的音阶从门缝钻了出去
它奔跑得太猛烈,雷鸣的意旨不神秘
我攥紧的手掌,起于狂草

我不能够奢望鹰的到来
与聚光灯同时落幕的还有弦上的歌谣
要擦去这些风必须依靠雨水
在我和雨水之间,乌云染黑另外的话题

那些暗淡的弧光漂浮着不死的存在
皱纹与呼吸粘在一起,偶尔返照
我解开这个谜底,故事已经过渡到中年
“第六株”真是百感交集,又是人生的几个片段,像是人生舞台上的一幕幕的场景,一些失意和打击并不可怕,所有过往和存在的,与我共呼吸的,我已经看淡了,我不渴望赐予我力量的雄鹰能够到来,可是当我明白一切时,人已到了中年了。★ 第七株

我没有叫喊,我向往自由之神的歌唱
一个人的语言
震破了另一个人的孤独

想哭。在疯狂的时候,黑屋坍塌
想不哭。横走三步,又倒回一步

最后,我用微笑填补了荒芜
用我不再增长的身体
比着楼房的高度
第七株”再次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最后还是用微笑回报一切,终于领悟生命的个体是那样的伟大和渺小。
★ 第八株

排斥岸,因为岸把柳树撕开一个口
这并不影响我从中间开始阅读
滤去悬空的部分
我手指停留过的地方一直在发痒
我必须飞入火中,将悲哀埋藏

你没有必要去嘲笑语言的流淌
也不必把它关入结疤的蛛网
浑然不觉的感受我早已经习惯了
它收不住我身体里任何液体的涌动

太阳说走就走,落花不需要坟冢
七月,在阴差阳错中来到了
那些逃跑的海水还会说雁过无痕吗?

流沙递增的伤害,我装进漂流瓶
淡漠于面具之间,眼圈红了
我开口闭口只说一句话:葵花向太阳
“第八株”再次是诗人的领悟,这里有道家思想的影子,好像一切自然不过,就顺其自然吧。最后一节,让我拍案叫绝,它嘎然而止,水到渠成,点出主题而又令人深思,尽管“我装进漂流瓶”要再次流浪,我在面具之间也变得有所冷漠,但我依然是真诚的,我所拥有的执着的情感,使我红了眼圈,或违心的、或伤感的、或。。。。。最终我的选择是“葵花向太阳”我必须乐观向上,尽管这里有多么的不容易。“八株”是历程,而“葵花向太阳”是结局,乐观吗?快乐吗?我想又有无限的感伤与悲凉。

        在遥远的蒙古草原,青蓝是一个身体力行的歌者,她的一唱一咏,总带着生命的印记,有如天籁一般,但这样的“天籁”就像一块“璞玉”还须雕琢。那些瑕疵,我隐约看出源于她的对于诗歌的认知体系,(仅是一种感觉)因此,我斗胆地建议,青蓝需要一种更系统的体系,也需要一种更系统的学习,这样,青蓝的与生俱来的才智,才不会荒废,祝福青蓝。


[ 本帖最后由 蝶岛雀梅 于 2009-7-29 23: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莫求 于 2009-7-29 18:08 发表
或者是前几株的“谜底”已经揭开,而后几株的“谜”正在······处于酝酿和待解之中?

这八株里,后几株其实是写出了我个人体验的,所以我个人更倾向于后几株。你说的待解的提法也可以,因为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步来说,下一步都是待解的。 问好莫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1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诗歌,认真地读和不断地写,就好比寻找清泉和汇集大海一样。
    瞬间的灵感象甘露,捕捉的时候或许没有想那么多的前因后果或笔法手腕……青蓝的诗,理性率真,富于情感的哲思和转换,是许多一般行家所力不能及的,也是新手趋之若骛的。
    对于诗歌的好坏,读者都有自己的眼光和尺度。把更多审视的断点交给有创新、有争议的青蓝,自我的剖析或许更能够让人理解和明了?
    相信学习能够让人进步,理解更能让人省悟……

[ 本帖最后由 尹谧 于 2009-7-30 23:1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0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尹谧 于 2009-7-30 19:38 发表
对于诗歌,认真地读和不断地写,就好比寻找清泉和汇集大海一样。
    瞬间的灵感象甘露,捕捉的时候或许没有想那么多的前因后果或笔法手腕……青蓝的诗,理性率真,富于情感的哲思和转换,是许多一般行家所力不能及 ...

谢谢尹谧的鼓励。我有时会认为一首诗是一种和谐,是诗者的书写与读者的认知之间的一种和谐,我也知道,这个和谐是不能涵而盖之的。
握握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01:06 | 显示全部楼层

【昌昌评说】透过“八株向日葵”看才情回转的青蓝彼岸

【昌昌评说】透过“八株向日葵”看才情回转的青蓝彼岸

一、猜想的导读

向日葵花,一株株摇曳在原野上,一样的朝向,一样的生命轮动着……在时间的坚守中,一天天辉映着日月。如果一株代表一天,有人在遐想不满足于一周只有七天,于是第八株在期待的原野上卓然不群踏歌而来……
由此我猜想,八株或第八株的含义,意指时间外的坚守或守望、等待、期待。。。这是一个不错的意指。。。

二、透过见仁见智的“八株向日葵”
 
1、乡巴:从“八株向日葵”看青蓝彼岸的“别处”写作
称道的“别处”写作:它们各自独立,并不在结构上构成背景或者核心主旨的交代,而只是一个个镜头,一一被切换过去。这种短暂、偶然、过渡的诗歌风貌,正是诗歌现代性的体现。
【昌昌评说】这说的是从表现手法到表现效果吧。
质疑的别处”写作:从这个角度来看,青蓝彼岸仍旧在一个范式里挣扎,至少这八株向日葵在部分诗节里,构成了一个腔调之嫌的复写。
2、开心老汉:《动人,在于意象的拐弯处》 ----浅析青蓝彼岸诗作的一个艺术特点
她那个“意象转身”不仅仅是表象与状态的(实景),更重要的是情态与心境的(虚景)转身。这两者很不同,特别是后者,很关键,很奏效。一般写诗写到某个程度,恐怕也只会停留在实景意象的转接上,很容易忽视情态与心境的转接吧。青蓝的笔,在几个场景的虚虚实实里飞动,把你的感觉牵过来、牵过去的,造成炫目的效果。
【昌昌评说】“意象转身”,创造性的提法,不错。
意象拐弯”的作用是什么呢?那就多啦!一是萌生新鲜、二是嫁接气场、三是调遣时空,四是深化内涵......
【昌昌评说】这个总结值得学习。
3、木中巷:说予你听(读青蓝彼岸诗歌的一些感觉)
“让不可能成为可能”这是诗歌的真谛。所以我相信以青蓝的坚忍和信念,前方的路一定很宽。不可能也会成为可能。祝福青蓝!
【昌昌评说】哈哈,那让一切皆有可能,则是诗的神秘之旅了,说得不错。诗人就是那无冕之王。
4.北溪高羽:借助想象之翅,打开“青蓝彼岸”
阅读青蓝的诗歌,我不得不佩服作者丰富、大胆、新奇的想象力,在冥想中跟着诗人想象打开的心灵之羽,在语言锻造的意境中沉醉、思绪。
每个人,因了自身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自己的暗影。。。

【昌昌评说】诚如斯言!
5、踏雪迎风:写给青蓝彼岸的两篇小文
☆《语言带领我上升》
我曾经被语言所引领和提升,让一个我视之为师友的同事对我另眼相看、青眼有加,这使得我有更多的机会从他那里、从和他的彻夜长谈中学到东西:更快速、更直接、更有效、更牢靠……所以我对此心存感激:无意识中的语言引领是多么重要多么好的老师!但我天性中的忤逆,还是让我做出了对不起它的选择。我选择了意识中的语言和语言方式。
它们都是我的老师,语言,也就是思想,提升着我:有时不知不觉,有时自知自觉。
【昌昌评说】作者在说语言与思想的关系。那么如果表现的语言有歧义或模糊,应该从这个关系中找下原因。
☆《我是这样阅读文本的》
说到标题,顺带说一下(本来我对第一株向日葵要说的已经说完了),青蓝君的文本的标题和正文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总有些脱节。
【昌昌评说】我理解是在说诗的本体结构。这个值得注意下。
6、这里有阳光:《我读青蓝》
青蓝的诗歌,结构精巧,思绪密集,推进谨慎,线索脉动在真实情绪构建的意像组合之中,空灵中闪动着跃动的机巧。暂且不谈到达什么境界和水准,就她治诗的作风和爱护文字、尊重章法,已经给我们一个可以研读的模型。有人说她是个有争议的诗人,我认为这是好事,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读她。
【昌昌评说】这是一个善意且客观的小结。
7.蝴岛雀梅:《彼岸的灯光》------解读青蓝彼岸的“八株向日葵”
《八株向日葵》从题目上看,青蓝保持了她惯有的特色,她的题目总是别具一格的,你不能从题目入手,做为解读诗歌的诗眼或主题,“八株向日葵”依本人拙见,是她的八种心境的象征,她把八种逐渐深化的心境、领悟,用一个形象来代表。因“向日葵”的历程,它的生命特征,暗合了诗人的情感生发的过程。
【昌昌评说】她把八种逐渐深化的心境、领悟,用一个形象来代表。这不会是一个具数,顺序也可能是错综复杂的。这“八株向日葵”,是意象,也是诗眼。
8、红杏之泪:浅评【八株向日葵(一组)】
各段之间,衔接紧密。由回忆开始,一一深入。从事物发展的状态,与向日葵的形状,以及从中得到的感悟。一一阐述。富有哲思。

【昌昌评说】是的,这一组诗既有哲思,但更多的是作者对生命本真的体悟。

三、看才情回转的青蓝彼岸

我来论坛,对青蓝彼岸的评价就四个字:才情诗人!
才与情那是青蓝,才情相加的时候,才是彼岸。。。所以,我接触到的她的大部份诗作中,我看到的是才情中令人称赞的青蓝彼岸,而有些时候,却没有这个感觉,原因,我简约归纳如下:
1、一直渲染和沉浸在个人的感性世界,属一口井的写作模式,就担心作者会写厌,读者会看乏,审美疲劳了。
2、语言在纷繁跳跃、拐弯的意象中,有些脱节和生硬,句与句的连接上不是很美。这是结构的不足。
3、诗贵简约,有时应该惜墨如金,知黑守白,让空间高远而通透。

青蓝彼岸,你的成就,会来自于对自我的挑战和创新。不容置疑的是,你的才情,具备了让你在诗歌创作领域中再攀高峰的原动力。在众目期待中,上述这些正反不同的阅读建议或意见,恰是你在超越中不可或缺的助燃剂。



谨此,透过“八株向日葵”,祝福你――才情洋溢的青蓝彼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0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否定像“八株向日葵”这类的诗,就等于否定了一个时代;如果肯定这类诗,却忽略了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的普遍感觉。就这个时代的诗风考量,“八株向日葵”的作者无疑是非常优秀的诗人。但这个时代的文字尤其是诗终将被历史的巨筛无情的筛落。
    过路人的假语村言,听者权当枯树谣风。

[ 本帖最后由 枫桥 于 2009-7-31 02:0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枫桥 于 2009-7-31 01:14 发表
如果否定像“八株向日葵”这类的诗,就等于否定了一个时代;如果肯定这类诗,却忽略了这个时代的芸芸众生的普遍感觉。就这个时代的诗风考量,“八株向日葵”的作者无疑是非常优秀的诗人。但这个时代的文字尤其是诗终 ...

问好你。你的眼光很高瞻,但未来是什么样的,谁也不知道。历史的巨筛,筛落的又岂止是文字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场盛宴,不知从何品尝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3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艳丽、深邃、唯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8-5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文成,浮漂,你们多给我提意见,使劲批我啊,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我的被悦读快到期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16:2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