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周飞雪

《飞雪有约》七月份访谈人物黄海声---致虚极,守静笃,听来自海的声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3 2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霜儿 于 2009-7-3 18:56 发表
说到散文,前两年我比较投入的看过许多文字也写过一些,比较欣赏新锐散文的几个代表,祝勇的《旧宫殿》我觉得是不可多得的散文试验文本,其厚重和可读性,在近期实属难得

刘亮程的乡土散文,张锐锋的先锋探索散文 ...


首先问候霜儿好!

祝勇的散文很多,我记得世纪之交前后吧,很年轻的他就出过一套《祝勇文集》,文字量相当可观了。他出的单行本很多很容易,在杂志上发的也很多很容易。别的我就不想说了。
现在想来,在中国,作为一个略有品味的读者,我们应该警惕那些出版的太容易太多太滥在我们视野内几乎堆积如山的各类读物的腐蚀与侮辱。在孔夫子上一个相当有品味的书店这样反讽地介绍自己:本店专营各类少儿读物以及余秋雨易中天百家讲坛作品,有品味的读者止步。

凡归入大文化散文类的作品我都适度地保持足够的应有的警觉与距离,维护着一个普通读者的尊严。

刘亮程的散文,看过一些,有自身体验的生活的,写出这样的散文已属不易了。我甚至有当时炒作他的《天涯》杂志,还有一本评论他的现象的《乡村哲学的神话》,但媒体的评说湮没式地拔高了摆高了他应有的价值与位置。而不客气地讲炒作者们当时喷吐着浓烈的小资的矫情。但是如果你要对中国20世纪20、30年代作家们写乡村题材的,与如今作家们写乡土题材的,略作对比,应该有一些启示的。其间的区别我想犹如海子的乡村和他死后无数写麦子农业写疼痛的诗人的区别一样。前者是朴实的,后者是聪明的。

相对于大名鼎鼎的刘亮程,拥有具备着至今难于言说的道德以及语言境界的曾经和海子有着友好直接交往的英年早逝的散文家苇岸先生,生前与身后有多少人知道他的名字呢?他的薄薄的一本《大地上的事情》就是和那些世界级的散文大师们的作品摆在一起也毫不逊色啊!有时真正的作品弥漫着悠缓的寂静的永恒的微光,慈悲地淡淡地嘲讽着我们糊涂的阅读。

张锐锋是我倍加尊重的一个写作者。他的散文实验写作在时光流逝中愈加显出剪纸般鲜明刺眼木刻版画般深刻坚硬的价值轮廓。

王小妮、刘烨园、周晓枫、冯秋子、筱敏、庞培、黑陶、伍立杨等等的作品都是我作为一个读者喜欢的。

先锋散文尽管小众而艰难,但这种探索是必不可少的,否则那就是非常悲哀的事了。反正绝大多数作者是不能靠这个吃饭的。尽管这样,再小众的读者群,也是诸如蒙古、冰岛这类小国的作家们无比羡慕的,我看过这类资料,很有意思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黄海声 于 2009-7-3 20:59 发表


首先问候霜儿好!

祝勇的散文很多,我记得世纪之交前后吧,很年轻的他就出过一套《祝勇文集》,文字量相当可观了。他出的单行本很多很容易,在杂志上发的也很多很容易。别的我就不想说了。
现在想来,在中国 ...



黄先生博学,获取不少散文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知识,苇岸先生的作品没读过,有机会找来读读~
感谢你的回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霜儿 于 2009-7-3 21:15 发表



黄先生博学,获取不少散文方面的发展情况和知识,苇岸先生的作品没读过,有机会找来读读~
感谢你的回答~

啊,相当惭愧!互相学习吧。祝霜儿周末愉快!

[ 本帖最后由 黄海声 于 2009-7-3 21: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7-1 13:34 发表
致虚极,守静笃,盛夏七月,听来自海的声音
-----《飞雪有约》七月份访谈人物黄海声

    纷扰中有一份坚持,黄海声的散文诗歌有种虚静之美,语言极具色彩画面感,有着海一样的沉静,海一样的波澜气息;他用致虚 ...

通读了一下,四十分钟时间,在波涛大浪上游泳,没有切入,但己领略了大海的气势磅薄,黄先生的散文其实是高品味的诗,一些锋芒似钢水溅出使我们裸露的眼球隐隐作痛,黄先生的文字闲卧于火山的嘴唇,地火的脉动使他的诗句散发熔岩的温度,他的思想有时是北极隐退于深海的坚冰,有时是扫荡莽原的罡凤,有时是温柔的阳光,穿过城市的隙缝,在沉重的阴影中开花。他的语言是自私的不可模仿的,我是居住青海几十牟不会说青海话的西宁人,关于西宁的诗句,现在的青海诗人是写不出来的,其他几个城市也描述的入骨三分,黄先生的文字构架了他不会生锈的铮铮铁骨,有良心的诗人都会为之瞠目或感动,由于近五天学校将放假,日夜赶制改革的课程教学大纲,来迟了,问好,明天再来细读

[ 本帖最后由 杨望远 于 2009-7-3 21:5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3 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09-7-3 21:48 发表

通读了一下,四十分钟时间,在波涛大浪上游泳,没有切入,但己领略了大海的气势磅薄,黄先生的散文其实是高品味的诗,一些锋芒似钢水溅出使我们裸露的眼球隐隐作痛,黄先生的文字闲卧于火山的嘴唇,地火的脉动使他 ...


首先问候望远!尽管你此时已经离线。

速读完,尽管是写的我自己,我也要说这段文字写得真好!有时我们要精确直觉的本质的表达一种对事物的观点与看法很难。看了这段文字,感受着其中震撼砸空自己心灵的鼓音旋律,仿佛来自自己的呼吸。有时心灵间刹那的相逢一笑般的相通已是无比难得与罕见。今天在这段文字间遇见了。

以此为镜我要好好地凝视与遥望自己,好好看看这个别人般的自己。拉开了距离,就无法迷失。

祝望远周末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黄海声 于 2009-7-3 14:56 发表

这是无比真实的处境,这是昏暗未明的文化图景。真正的文字歌哭也在此时默默出现。前提是去掉浮躁。我们知道李贺李商隐的诗歌瑰丽璀璨,而他们生活的时代给予他们的是什么呢?而韩愈、柳宗元、苏轼不都是被流放过吗 ...

文字是精神的需求,我也以为纯粹更能表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黄海声!很欣赏你的文字,预祝访谈圆满!飞雪姐姐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09-7-4 08:28 发表

文字是精神的需求,我也以为纯粹更能表达。


是,抵达纯粹,抵达澄明的境界,不过这也确实需要一个难以置信的谁也难以估量的多么漫长的磨炼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4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春夜茜草0733 于 2009-7-4 21:30 发表
问好黄海声!很欣赏你的文字,预祝访谈圆满!飞雪姐姐辛苦了。

谢谢春夜的问候、欣赏、祝愿!非常荣幸!祝周末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6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黄海声 于 2009-7-4 21:53 发表


是,抵达纯粹,抵达澄明的境界,不过这也确实需要一个难以置信的谁也难以估量的多么漫长的磨炼的过程。

现在我已能沉下心来,许多时候写字是寻觅相同的共鸣,没有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6 14:01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读到一文<异端的权利>,想起一诗友说过的一句话:写诗的人是这个社会的异类,想想我们是不是真成了异端分子了哈.不过回想走过的路,那种诗性精神的坚持,从文理念和信仰的坚持的确是不容易的,且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一代人的代价,且作为一个拥有两千多年封建历史的国家,逃离专制的枷锁,拥有自主的信仰并不容易,其中斗争的惨烈也不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的。
      西方文明的先进并非是一个偶然。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一系列精神领域的革命,将西欧从中世纪的黑暗中解放出来,普遍的信仰自由成为了一种习惯。信仰的坚持是不容易的,但他们却能永久保持。中国的民众有时恰恰缺少这种信仰:儒家的实践理性与道家的行乐精神,使国民大多不注重精神的价值。况且精神早已抵挡不住实利的进攻,“知识”取代了“智慧”,“精神与灵魂”也早已在上帝的当铺里换成了现世的利益。没有信仰的国民是可怕的,当精神仅仅停留于物质世界之时,我们还能收获什么呢?
  请你谈下这么多年的坚持写作和阅读,一个从文者要有一怎样的信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09-7-6 01:38 发表

现在我已能沉下心来,许多时候写字是寻觅相同的共鸣,没有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


是这样。沉下心来、静下心来是一种必需的前提。“没有也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一直如此。我的文字是很小众很小众的,多年来我一直有一个比较准确的估量。其实每个人对自己的写作都应有个正确的估量,或者干脆不去估量。这样可以以全部身心沉浸在写作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7-6 14:01 发表
今天读到一文,想起一诗友说过的一句话:写诗的人是这个社会的异类,想想我们是不是真成了异端分子了哈.不过回想走过的路,那种诗性精神的坚持,从文理念和信仰的坚持的确是不容易的,且在这个过程中付出了一代人的代价,且 ...


啊,飞雪这段文字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异端的权利》,这本书好象是很早由著名的三联出的,在知识分子中应该有点知名度的吧。这使我想起另一本书叫《信仰的力量》,作者名字记不清了,他好象写了一系列还有《品格的力量》《金钱的力量》,都在19和20世纪之交在西方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样情况我也是记不清是布罗茨基还是茨维塔耶娃说的了:诗人是一个黑人。就这意思,也许是爱伦堡在《人岁月生活》这本回忆录中说的。其实他们好象说的都是这种苦难问题,说轻了就是代价问题。我们也都明白这里指的是什么样的写作。看看白银时代的写作吧,有的名字还是想不起来,但写出《大师与玛格丽特》的人,写出《日瓦戈医生》的人,写出《古拉格群岛》的人,写出《我们》的人,写出《活下去,并且要记住》的人,写出《一九八四年》的人,······,后来人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作品和人格的,原因不言自明,先不说信仰,起码他们说了真话。曼杰斯塔姆,他写出了他和现实时代一直以最大的意志力贯注力相互对视逼视的最现实的毛茸茸的图景!这些我们现在都远远地做不到或意识不到或者假装不知道。也许过多的苦难已经一次次让我们的知觉魂飞魄散,更何谈描述。

为文的人在如今坚持下去的确很难,但作为一种职业是不难的,不少人也有了自己的信仰,比如早年写出《火与冰》的余杰有了基督教的信仰。不过,我还是觉得关键还是看他们的作品吧,看作品中流露或折射出最基本的是非判断,哪怕是有些人作品中流露了很糊涂的判断,也要看。我看过不少论坛里的诗,就在一些事情的判断上弥漫着很糊涂的判断。有着精神追求的为文的人,还是应该对人类、对历史、对现实有一个最基本的正确的、真实的判断,对生命、宇宙的最根本特性、本性、规律应该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敬畏与认同。康德说的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说的多好啊,牛顿和爱因斯坦也表达过对宇宙间那种博大纯正力量的谦卑与敬畏吧。

就说这么多。再次问候!

[ 本帖最后由 黄海声 于 2009-7-7 14: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7-7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荒凉的一年  谁能数得清
到底哪几滴泪水溅湿了大海


-----------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7-8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诗做文,情绪化的居多,能够达到对事物一种理性的分析判断,对人类、对历史、对现实有一个最基本的正确的、真实的判断,我想这需要终身的学习,还有的就是悟性,这也就是在一文中是语言的艺术性重要,还是思想艺术性重要的,这一直是从文者的追求和把握吧。显然在你的文章和诗歌中,你力求做到两者的统一,你认为在你的从文中,语言和思想性哪一个放在第一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8 23:09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