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周飞雪

【飞雪有约】四月份访谈人物陕西姜华----文学依然神圣,让文字诗化我的家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0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又了解了一个新朋友,飞雪妹妹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0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的栖息
                               ——序姜华诗集《汉江潮声》

                                                杨海波

凝结二十多年心血和汗水,青年诗人姜华的第二部诗集《汉江潮声》出版了,嘱我为序,我除了向他表示祝贺外,更为他执著的精神所感动。在出书难,出诗集更难,出个人自选诗集尤其困难的今天,姜华的作为与选择无疑有些冒险的成份。但其矢志不渝笔耕不辍长期钟爱缪斯女神的信念、意志和毅力,使人油然想起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夸父追日似的勃勃韧劲,与他对文学的神圣和一种近乎痴迷的追求。
这样的以艺术为生命的人是让人敬佩的。姜华对自己的这种选择似乎也无怨无悔。得与失都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他干其他事,或许会取得更好的成绩,可诗人姜华的心境更大地作用在诗意地栖息上。他诗意地栖息着,我想,诗意地栖息不是说每个人都像诗人、艺术家一样地生活,而是诗意地存在着,历史地存在着,实际地存在着生活着。
或许做诗人的他对此更有发言权吧!但他绝不是一身的贾岛气酸腐气,或作苦吟派行吟状,让人一眼见到就像一个艺术人才,他骨子里潜伏着的诗情内心里荡漾着的激情实在是合适做一位真正的诗人。我们在一块共事的时候,离得不远也不近。偶尔地,总见他笑眯眯地拿着一沓诗稿让我们鉴赏与批评。我们也常是朋友式的,有好说好,不好就直言不讳地指正出来。他为人热情而又谦和,这样的性情是适合做长期朋友的,抓痒不着赞何益,入木三分骂也精嘛!
但没想到姜华这些年写了这么多诗,而且不乏许多优秀之作。集中一起细心阅读之后,真心地感叹一个人专心做成一件事实在不容易,这需要一种对信念的坚强毅力和非凡守望。一个人一生怕也只能干成一件事吧?有些人有很好的文学潜质却阴差阳错地从事了其他职业,在外人的眼里或许是圆满的美好的,但他们与文学艺术失之交臂的内心落寞情结又有几人能理解与看破呢?从这个方面来说,姜华是幸运的也是很有成就的。我曾不止许多次地听到周围的人在谈论姜华的诗作,不晦涩,不做作,不做无病的呻吟,老中青三代人都有他的忠实读者。或许诗如其人,他的诗作清新自然,健康向上,意象与手法既是传统的又是现代的,内容与形式既有人文关怀又具很强的通感,淡淡的乡愁情结与浓浓的忧患意识极能唤起读者的共鸣,有着浓郁的陕南色彩。他的一些轻吟浅唱和情感方舟使人自然而然地想起《诗经•汉广》的诗句:“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随着他的思绪在秦巴和汉水间徘徊,听着浅唱的情歌,看见远山脚下的袅袅炊烟,走进如素描般的小镇的小巷人家,心肺仿佛被紫阳茶清洗了一遍。也仿佛看见他从更事的少年一路走来,成长为有着水一般柔情山一般凝重的男人。
盛世诗兴,和谐社会更是诗兴勃发的时代。恩格斯论文艺复兴,说那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巨人的时代。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姜华的诗作不断,而且会越来越好。那么,让我们一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一起去聆听诗人在改革大潮中发出的跫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0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荒芜梦话 于 2009-4-20 12:12 发表
又了解了一个新朋友,飞雪妹妹辛苦!!!!!!!!!!

谢谢梦话进来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1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组才写的诗

背后的风景(组诗)

            姜 华

从一片叶子说起

当我转过身  从叶子的背后
看到那些隐喻的花纹
那些阳光留给叶子的暗伤
在阴影里与岁月对话
一些开错了季节的花儿
高高在上

从季节深处走来的叶子
往往被尘世遗忘
前世的宿命 注定了今生的阴暗
只有风来的时候
那些观众席上的叶子  随着树
响起一些稀落的掌声

生命短暂的叶子
呈现给生活单调的色彩
然后奔向泥土 重复着没有重量的轮回


那些卑微的小草

那些前世就被宣判的小草
仍然沿袭着祖宗的命运
一点也不起眼的植物
多像我的祖辈
即使住进城市的公园  街道
甚至命运比乡下更差
性情柔弱的小草
生下来就不具备反抗的本能

当年铺天盖地的小草
如今被人类蒸干了水分
一场野火过后
小草已丧失了燎原的激情
一口唾液
吐到小草脸上  面目全非



一些角落的黑暗无法抹去

在阳光不能抵达的角落
藏匿着无法抹去的黑暗
就像那些病毒 细菌
在暗处疯长 漫延想象
甚至在阳光下
一些黑暗比暗处更黑

我看到一个民族的品质
正在那些阴影里渐行渐远
一阵风刮过
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就像在大街上行走
一些暗器与我 擦肩而过

我试图摆脱那只无形的手
寻找照亮的火焰
那些呆在角落里的黑暗
发出诱人的光芒


我不想给那些花脸上抹黑

事实上  我并不想给那些花儿脸上抹黑
但它们灿烂的笑脸让人嫉妒
沙尘爆扑来的黄昏  作案有了借口
我不能搭上一世清白
把污秽涂到自己脸上

作为职业 给花儿脸上抹黑
还需正当的理由
辟如它的香气过余妖媚
辟如它挡住了我接纳阳光
辟如它为什么要开出勾引的花
这些都是让生命蒙冤的入口

守在花丛的暗处
那些生活的败笔 饲机而动


一棵树露出了根须

一棵树在异乡露出根须
点亮了回家的旅途 径谓分明
被天空压低的树
把生存的符号伸出地面
在流浪的阡陌
我看见一棵树摇了起来

一棵树在一堵围墙前失明
招搖的小草拽弯了树的腰
压抑的思想 沿着地面行走
与石头碰出火焰
一棵树行走在绝望的路上
梦想回到自己的前朝

一棵树在风中摇动
没有人窥出它内心的风曝
其实它只是一棵长像普通的树
孤零零站在路旁  一言不发

陕西省旬阳县文化旅游局 姜华
电话 1399151366O
邮编 7257O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舀取汉江水一瓢
                                    ——姜华诗集《人的几种活法》序

                                                                        叶广芩

        初秋,姜华把他的诗稿送到了我的家里,当时我正在高烧不退,打吊针.跑医院,折腾的很热闹。陕南的朋友远道来了,便装作很精神的样子在客厅里跟他和吴建华聊天,姜华说,你的脸怎么这么红啊?我说在发烧。他不好意思了,把诗集留下就走了。燥热中,什么也读不下去.只好读姜华的诗集,因为能躺在床上读,因为字号大,因为简短,因为好翻页……药液一滴滴往静脉里滴,诗稿一行行往心里读,在那“苗条的雨季”中,在那“炊烟青石铺就的乡路”上,在“一方水域’,“一方小小的绿”里,我仿佛又回到了汉江水旁的小城.清凉湿润中的沉静,甘甜畅快中的苦涩,很快地灌满了我的身体,爽快多了,莫不是喝了旬阳南羊山的甘泉,莫不是沐浴了太极城习习的风?数日的高热竟被一本诗集击退!古人有阅好画疗肠疾的典故,看来不是妄说,“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看来,这些来自陕南的诗让我真正地静下来了。   
        和姜华的交往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80年代,那时候我在报社文艺部,负责陕南一片的作者。88年我到紫阳采访几个女诗歌作者,她们被大家称为“紫阳女子”,我在洞河跟她们聊得很投机,吃她们给变着花样做出的陕南饭食。她们告诉我,旬阳有几个写诗的小伙子,我就到旬阳来了,陪我来的还有安康报的陈敏,那也是一个写诗的汉子。在旬阳,我见到了陈欣明、姜华、鲁绪刚、吴建华等一批人称“旬阳汉子”的诗人。且不说他们诗歌水平的高低,仅和他们的交往就是非常舒服的事,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天南地北,信口开河.谈诗论文.彼此坦诚相待.无须防备什么,也无须挂念什么,大家都处于极大的放松状态,那几日在旬阳我究竟醉了多少回酒.已经无从记起。理解产生了真诚,偶然相遇的机缘使大家情感相投、认可,既而是相契,在一起的时候愉快,分开了想念,我想,这就是朋友了。
        自88年以后我们一直没有见面,倒是陈欣明来过几次西安,从他口里得到姜华们的一些信息,就是这点有限的信息,后来也断了。真正的理解是精神方面的感应,良友难逢,天各一方.却知道彼此在各自的坐标上对文学苦苦地执著追求着。偶尔的看到报刊上姜华发出的一些诗,都是细细地读了,从内心发出赞许.知道在他的心底为文学仍旧保持了一片恬静清爽的境地,这是最值得朋友欣慰的。时代在变,人心在变,我们不得不忍受着生活给我们带来的太多的不愉快.不得不逢迎着许多我们不愿逢迎的东西,文化精神的失落,传统文学力量的消泯,常常让我们尴尬无奈。姜华能在这五光十色中把握住自己,作为一个年轻的山地作者来说,实在是不容易。为此,我对这个当年的小兄弟多了一份敬意。
        今年,借给革命老区送书的机会.又到旬阳,这一别竟是16年了!
        旬阳的山绿了,水绿了.人心也绿了 大家又走到了一起,我一个不少地见到了旬阳的汉子们,照旧是喝酒吃肉,照旧是谈诗论文.就好像是我们昨天才分别。姜华当了文化旅游局副局长,自然要陪我走东走西的.我想.这个工作和他的爱好倒是很相得益彰。姜华的坦诚与平淡让人感到姜华还是姜华,他保持着诗人的真性情,正是由于真,使他眼中的生态,使陕南的山水人情.转化为了艺术的美。他的“纵情山水”、“风雨人生”、“生活写真”、“中年日记”.为我们铺开了一卷清澈细腻的陕南山水画卷,一个淳朴贫穷的少年踏着清波,顶着浓浓的绿向我们跑来,拉着你的手,将你领进画中,走进这山水,走进他的心田。疏淡、平和、清秀、恬静是这本诗集的主调,正如作者的性情。“冲淡之趣”是写文作诗的机制.曾国藩说过,“文章之境莫佳乎平淡,有若自然生成者.以为文家之正传也”。姜华的诗作为一种自然的审美情趣,求得一种心态的平静,而着重美的愉悦性.是我喜欢的,也是我为文所追求的.这是一种大家风范。这本诗集,一一道出了陕南文化对作者的浸润.家乡人情对作者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者人格的操守,宁静的心态,使我们领略到了文化、人生、过去、今天和未来,这实在是一种认知的开拓,精神的滋润和艺术的享受。
        文学是一个残酷的事业.一个人用毕生的经历去追求它.就说明你走上了一条布满荆棘的不归之路,时间是无情的,文学不会原谅作者的苦衷,更不会因为你成了名人而对你稍假辞色,在文学面前,我们不能做轻薄小儿状,我们要战战兢兢走我们的路,想到我们的追求.想到我们的责任。读罢姜华的“后记”.明白姜华已深谙此中道理,不再多说。
       旬阳人姜华创作了诗歌,旬阳评论家王愚先生题写了书名,我来作冒牌的“序言”.想混入旬阳人的行列。

[ 本帖最后由 陕西姜华 于 2009-4-22 09: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2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4-15 09:57 发表
这一文获奖是一种肯定,也是对一种思想的肯定.

转我的朋友飞儿的一文,给兄长读下:

                                以智灵性诗品涤荡当代诗界的妖冶之诗风
                                  作者:解非

...

拜读

问候姜华和飞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旅游和文学是相通的,我和你也是同行,到时请你多指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爱斯基摩 于 2009-4-22 21:02 发表

拜读

问候姜华和飞雪

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3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情巅大僧 于 2009-4-23 13:57 发表
旅游和文学是相通的,我和你也是同行,到时请你多指点

认识你很高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雨,呵呵原来是您啊。学习,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北溪高羽 于 2009-4-24 21:39 发表
江南雨,呵呵原来是您啊。学习,问好。

谢谢高羽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4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了无痕迹 于 2009-4-24 21:58 发表
学习学习。。。

谢谢了无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姜华是江南雨啊,主动伸手远握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2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菩提叶 于 2009-4-26 23:06 发表
姜华是江南雨啊,主动伸手远握一下!

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6:01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