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8-11-14 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曰二篇(原创)
今天我要谈一谈文学交流中所应持的理性与感性的话题,也聊一些生命的章节。但学识浅薄,只能就个人认识发表一点浅显的见解;同时欢迎探讨和交流,以能更合理的补足缺失,更合理的认识。对我,交流则是再好不过的学习机会了。虽自觉思想有限,然心情迫切,就谈一点,就延伸一些个人的认知,希望众家文友莫要见笑——
言行一文,行文者必要根据自身的认识对各种社会现象和实况发表自身的见解,表态一己的态度,以作为面向社会进行互通交流的沟通桥梁。所谓文,在面向公众的时候,更多还是表现自身的观点,认识度的高低与自身的学识有直接的关系,与对社会的态度是相对间接的关系;二者两种关系结合起来,通过思想考证结论出属于个体自身的认识,并通过传播渠道将它公之于众。
言观一文,阅读者也要根据自身的学识来加深对阅读文字的理解深度,从而进行客观合理的文理剖析,从作者的立场出发来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涵义。而阅读者本身的文学修养和认识度直接影响到阅读文章的体会质量,而阅读者在此时应要沉入一种较为平静的心态中专一地对文义进行充分的研究及认识,如此更能深刻理解文章内涵。所谓说:做人做事不可三心二意,分心则薄,分意则浅。阅读文章也是如此,精心一意的阅读态度才能更好的体会文中含义,但就不多陈述了。
言回一文,相对来说,回文要不撰文更来得艰难。撰文者大多因人、事、物的契机触发了创作灵感,如何表达中心思想早已胸有成足或有了一定的认识,是以,行云流水不乏其思。而阅读者则未经事物的触动而直接去阅读一篇完整主题的文字,这就需要读者调动自身已得的学识及认识,再通过常识对所阅读文进行初步的整合;有了大致的概况,再深入到文章本义的深度剖析中去。这个道理讲起来似乎容易,其实做起来颇为艰难。
事于每个人的学识和认识度,思想的不同指向性,社会位置及态度的差异性,那么对文章的理解几乎都有不同或略为差异的认识。在于直观表达的文字上,读者或可简单明了的理解文者的文义;而对于作文者有意识地加入思想性的论证或打开一条自身发掘的通路时,已经为社会常见的思想体系类型的文章较为容易被具有相关认识者重新系统整合分析,得出正确的认知;而对于非常见或有别于大同的思维模式的文字,这就需要读者重新整合自身的思维模式进行逻辑分析,从而更为客观的得出文章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
通过阅读对文章加深了理解和认识,那么读者就可根据自身的文学素养言简意赅的表达个人的理解和认识了,能够客观地指出文作的优劣是对作文者的最有效的帮助。而在整理回文的过程中,回文者也提高了一些自身的阅读能力;再经过过不断的阅读,更多客观的回文,读者与作者之间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认知的厚度也因此逐步增强。而客观理性的行文与回文的态度则是相互提高的必要基础。行文者或可任凭一己心态略为肆意挥毫,回文者就必要执客观为首,端正态度进行尽量适度准确的回应,以达到文、复正常交流的目的。
然行文、回复在很多时候不可避免的出现理性与感性两种认识及表现方向。事于认知的逆向性及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度、文学态度的认知度,往往很多作者与读者都不能很好的把握自身的行文态度,从而在阅读认知及交流过程中出现某些不该有的情绪表现,甚至不理智的进行人身攻击。在于本应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认识的交流论证中,对社会及人文认识度较低的人更有可能难以控制自身的理智,从而出现攀比和敌对的情绪。这对文学交流是没有任何益处的,反而更易于挑起争斗情绪,导致合理的交流不能按正常的轨道运行,对于作、读双方都难于提高认知,对社会则会造成坏的影响及传播。这里引一引,希望作、读双方都尽良客观的行文、回文,不要夹杂个人的主观情绪在交流中进行毫无意义的相互攻击;而应更多的客观交流,提高相互的认识和水平。这也是对更多的读者和社会负责,希望文友们潜心思索,平知静仪。
人性——人孰无情?这言人是有情性,知悲欢、能表达的感性动物。然人亦具备理性的思想及抑制过激情绪的能力。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人出类拔萃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人类不仅仅具备了创造力,也同时具备了调整感性与理性的思想性,并发明了制度对感性和理性进行行之有效的调控办法,人类的意志和精神才远远凌驾于地球众生之上,为了更好的维护弱小、壮大力量,家与社会也因而出现,民族和国家也因之组合。
从此,这曾经茹毛饮血的蛮荒世界有了善恶两极,散漫的行为受到法律制约;后人通过前人留下文献、材料更多的认识到前进的意义,从而更有了文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多的开始通过自身的认识结合社会的认识去认知过去、现在和未来,以自身不懈的努力去探求生命的奥秘,人生的理想,事业的蓬勃,民族的壮大,国家的昌盛... ...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决不仅仅只是纯粹理性的延续,如果没有感性的热情,那么发展的速度便会立即迟缓。正是因于种种人对于小家、大家、社会、民族和国家的无比热爱更增添了他们奋斗不止的精神和力量,这世界才因此更有活力,更为繁荣兴盛。
这世界有了善,自然也就会有对立的恶,而人更是因为生命的消长影响到情绪的变化,从而悲欢喜怒常形于色,更由于生存能力及生存环境的迥异,亦应人心欲望的不止而使这个世界争斗不息,在于民族,涉及你我、地域、民族和国家,甚至世界都被卷入到对权益的争夺之中。
由此,人类又是远比那些单纯的只知弱肉强食,小家、大家但没有社会体系的低级动物们更为可悲了。
然我还是微笑,人性中毕竟还有那么多美好的一面、理性与感性共存的一面。这行于文中,立于世相,人们往往能从万物的消长中得出更有建设性向上奋发的认识。就比如这窗外纷纷扬扬的雨夹雪,我不以为它是对生命的摧残。更因它生发于这烂漫夺目的春天而是充满了生机的。
那么,雨雪之后,大地因此苏醒,泥土更为松软肥沃,生命啊,你就在这萌发的春季里茁壮地,挺拔地向上生长吧。我要给你的,是我明亮的的生命,以及这一管还要发出光和热的文笔。我必不抛弃它,它也必将随我而续向明朝。
2008年4月23日8:51分诗歌报论坛/偶感随笔//注册名:烈火的轻云
一引旧复————
引用某人(隐名)对我文章的回文:我敢和你辩论吗?我和你说话,话一过三句,你歪理更多,..所以,简单表达我的观点就可以了,就如你的简单大脑用复杂方式表达一样.
当一个人不能用客观理智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短处的时候,他往往会用诡辩污蔑比自己强大的人并回避自己不能剖析的道理,把自己放在可怜的位置上去试图唤起别人对他的同情;但这种诡辩多半建立在无法认识自身的缺点而更不能正视自身的缺点,既不能寻求于发奋刻苦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素养,又无法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在这样的前提下,妒忌夹杂着自卑就如毒蛇一般缠住这种人,他没有去积累知识化作思想的力量来唤醒自己,光亮他人,在仅能宣泄的出口上,迸出的就只是苍白无力的狡辩,甚至还要对他人进行恶意的诋毁来安慰自以为受伤的心灵。
真是可怜!我面对你说,我真是可怜你!你已经无法真正客观理智的进行文学交流了,偏激的烈火已经充斥了你的胸膛。对于文学来说,你暂时没有了席位;对于生命来说,你暂时缺失了活力;对于道德来说,你已经成为角落里的阴影;我可怜你,也希望你哪一天能走出阴影,做一个面对阳光的活生生的人,能够抬起头来,能够毫不畏惧也不带有敌意的去面对任何与你短暂对视的每一双眼睛。
然而你现在还没有醒过来,也不能让你觉得诋毁和漫骂是文学交流中以你之不能而达到你之所能,你甚至抹杀了自己恳切做人说话的权利;对此,我十分同情并怜悯你。但我还要明白的对你说完这些话。
关于理性与感性,引用一点自己文章《和谐行大道》中的话:“二者失一不可,亦不可相互抵触;须明一为认识,一为行动,有机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效应。有认识无行动,好比徘徊书山不行路,愚石顽固;有行动缺认识,好比竹篮打水一场空,行无善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