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老树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精彩,问好各位!
发表于 2006-2-10 05: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下面引用由白鸦2006/02/06 04:50am 发表的内容:
水牛好!
您的几个问题简单答复如下:如有不妥还请见谅。
一、在众多的诗人中,我受影响最深的或许是:于坚?美国60年代以后的诗人群?
二、中国诗坛的现状或许是:理论匮乏、传统迷失、诗歌的社会性萎缩。
...
1、如果诗歌理论仅仅指的是诗歌创作技巧,那么诗人掌握诗歌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颠覆它,没有掌握这种技巧的诗人是没有资格妄谈颠覆的,而没有颠覆力的诗人是没有多大价值的。佛说:以法为师。是说要掌握技巧。佛又说:法无定法。是说要颠覆技巧。而如果没有“以法为师”,妄谈什么“法无定法”?
2、而诗歌理论决不仅仅是诗歌创作技巧。从广义上看,如果连文艺美学的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懂,如果连社会发展的最基本规律一点都不懂、如果对人类的文明、心理、伦理一无所知,还写什么诗?即使写了,也无非是这样两种情况:一是耍耍小才气的“伤仲永”的故事,二是附弄风雅的私人小情绪写作。
==========================================================================
说得好极!
理论的学识只是“颠覆”过程的一部分,如果被论捆住了脚,作品会坠入呆板、默守成规。学习理论是用来从更高一个层次来否定理论。
发表于 2006-2-10 06: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有几个问题想看看兄的见解,乞不吝交流!
1、我们常说到以严肃的态度游戏诗歌。
也就是说诗歌到了一定的层次,思想意识是严肃的,但文字上的处理或说写作的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游戏”。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的?
2、文学是人学,诗歌也不例外。那是很多观点批评某些诗远离了生活,远离了读者,不着地面。那么我们都清楚只要作品是人写出来的,它都带有人作为个体的思维过程或思想再现。所谓的远离了“生活”,那是远离了大部分人所为了“生活”,最起码诗歌去体现了他个人的生活(思想)历程。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生活”不旦指日常事件、活动,更指人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说,所有作品都不能说是远离生活的,只能说远离了“某一部分人”的生活。说来说去说到“小我”“大我”了。白鸦兄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
3、诗歌固然有它的社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利性”。但这个“社会性”很多人有认识的误区,认为作品反映了社会事件、生活事件就是“社会性”,作品没表现生活事件就没有社会性。嘿嘿~~这个问题你也说几句。
4、小鱼儿说:网络诗歌已几乎占了中国诗坛的半壁山。很为这句话感到欣喜!但静观大部分论坛,诗歌质量水平低下,创作者心浮气燥。我认为网络是中国现在的诗坛交流的最好平台,为诗歌的长远发展有极大贡献。但诗歌的质量是否也代表着“中国诗坛的半壁山”呢?你是如何看待这“半壁山”的?

发表于 2006-2-10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问好,白鸦。请教两个问题,望指点。
1、“颠覆自己吧,宁可阵亡”。
时代在前进,诗歌作为最初的民间活动,到逐步成为一种认可的文学形式,它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然而诗歌的形式,思想,格调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然后,才是"颠覆",从历代诗歌发展史上可以说明这些.那么,就我们当前来看,诗歌处于什么阶段。
2、关于“悲悯”是否有个限制?如果有,我们该如何恰到好处?关于控制“宣泄”,它的尺度会有多长?
发表于 2006-2-10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白鸦兄辛苦了!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白鸦辛苦!
 楼主| 发表于 2006-2-10 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我的问题,基本在访谈中问了,只有上茶了
发表于 2006-2-10 17:2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精彩!!继续!!
发表于 2006-2-10 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小生有理了 祝贺加学习
发表于 2006-2-10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下面引用由陈肖2006/02/09 10:24pm 发表的内容:
有几个问题想看看兄的见解,乞不吝交流!<BR>1、我们常说到以严肃的态度游戏诗歌。<BR>也就是说诗歌到了一定的层次,思想意识是严肃的,但文字上的处理或说写作的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游戏”。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 ...

问好陈肖兄!
1、我们常说到以严肃的态度游戏诗歌。也就是说诗歌到了一定的层次,思想意识是严肃的,但文字上的处理或说写作的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游戏”。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的?
-----------------------------------------------------------------------------------------------------
兄弟说的意思,正是我的意思。
前几天,我在活动大厅回复云抱的帖子《过年里的三首》时说:问好云抱!好诗,或许“游戏”不足,我说的是严肃的“游戏”,比如维特根斯坦的“游戏”。看好《枯井》。
“游戏”,在我们的语境中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诗歌创作技巧。通过“游戏”,主要是语言的游戏,消解了作为表象的世界,消解了作为惯性思维的存在,并因为这消解而重建了意义的真相。
发表于 2006-2-10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下面引用由陈肖2006/02/09 10:24pm 发表的内容:
有几个问题想看看兄的见解,乞不吝交流!<BR>1、我们常说到以严肃的态度游戏诗歌。<BR>也就是说诗歌到了一定的层次,思想意识是严肃的,但文字上的处理或说写作的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游戏”。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 ...

问好陈肖兄!
2、文学是人学,诗歌也不例外。那是很多观点批评某些诗远离了生活,远离了读者,不着地面。那么我们都清楚只要作品是人写出来的,它都带有人作为个体的思维过程或思想再现。所谓的远离了“生活”,那是远离了大部分人所为了“生活”,最起码诗歌去体现了他个人的生活(思想)历程。也就是说我们常说的“生活”不旦指日常事件、活动,更指人的“思想”活动。也就是说,所有作品都不能说是远离生活的,只能说远离了“某一部分人”的生活。说来说去说到“小我”“大我”了。白鸦兄是如何看这个问题的?
-----------------------------------------------------------------------------------------------------
我们一般都认为:诗歌是语言的最高级形式。这就注定了至少一部分诗歌是不具有“普适性”的。
比如:佛教倡导众生平等、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以成佛,这只是从本体论的层面而言,而从方法论的层面上看,佛教又说,因“众生根基不同,而有八万四千法门”。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众生也需根据自己的“不同根基”选择不同道路,也就是说,目标或许是一致的,不同的人因条件不同而必须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抵达目标。在佛教里,有的人选择“净土宗”,有的人选择高级的“阐宗”。在文学上,有的人选择诗歌,有的人则不必要选择诗歌。
关于“普适性”的理论,并不适用于任何领域,诗歌则是一个典型的不适用领域。我在《致世界宗教议会》那个帖子里,曾和一个叫“龙山路”的兄弟争论过“普适伦理”的问题,我总结了普适伦理观念的两项技术性失误:一、把共识误认为通用的根本性观念。二、把最低限度的原则误当成决定性或核心的观念。
最后我想说,一首诗,如果说每个人都能看懂的话,那一定是有人看见了大象,有人看见了大象的耳朵或牙齿。而看见了大象的耳朵或牙齿的人,也往往会陶醉于对大象的认识,只是不必要把它当回事罢了。从这个意义上看,或许当前的很多诗歌评论是可笑的。
-----------------------------------------------------------------------------------------------------
以上一家之谬论,见笑!

发表于 2006-2-10 22:4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下面引用由陈肖2006/02/09 10:24pm 发表的内容:
有几个问题想看看兄的见解,乞不吝交流!<BR>1、我们常说到以严肃的态度游戏诗歌。<BR>也就是说诗歌到了一定的层次,思想意识是严肃的,但文字上的处理或说写作的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游戏”。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 ...

问好陈肖兄!
3、诗歌固然有它的社会性,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功利性”。但这个“社会性”很多人有认识的误区,认为作品反映了社会事件、生活事件就是“社会性”,作品没表现生活事件就没有社会性。嘿嘿~~这个问题你也说几句。
-----------------------------------------------------------------------------------------------------
我想,诗歌的“社会性”在于批判的良知,在于“过去、当代、未来”的不可割裂性,而并非与什么“生活事件”有关,正如我们经常谈到的叙述,未必与什么叙事有关。
诗歌的“社会性”我认为是必须的。
比如美学上谈到的“优美”和“崇高”,优美是以“和谐”为特征,比如我们看到的一些抒情小诗,它只要美,只要有诗意,都是好诗。而真正有价值的作品则是“崇高”的,崇高是以“冲突”为标志,它更多的表现为悲剧。
诗歌以多种形式并存,但却有高低之分。所以我甚至认为,一个纯粹去抒写“和谐”作品的诗人是没有价值的,诗歌有娱乐作品和经典作品的区别。
发表于 2006-2-10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下面引用由陈肖2006/02/09 10:24pm 发表的内容:
有几个问题想看看兄的见解,乞不吝交流!<BR>1、我们常说到以严肃的态度游戏诗歌。<BR>也就是说诗歌到了一定的层次,思想意识是严肃的,但文字上的处理或说写作的过程的本质是一种“游戏”。你是怎么看待这个问 ...

问好陈肖兄!
4、小鱼儿说:网络诗歌已几乎占了中国诗坛的半壁山。很为这句话感到欣喜!但静观大部分论坛,诗歌质量水平低下,创作者心浮气燥。我认为网络是中国现在的诗坛交流的最好平台,为诗歌的长远发展有极大贡献。但诗歌的质量是否也代表着“中国诗坛的半壁山”呢?你是如何看待这“半壁山”的?
-----------------------------------------------------------------------------------------------------
小鱼儿说网络诗歌已几乎占了中国诗坛的半壁山,是从当前的诗歌发展形势上说的,这句话不假。你说大部分论坛诗歌质量水平低下,创作者心浮气燥,这句话也不假。我看,似乎可以这样说:当前诗歌论坛上优秀作品的比例的确很小,但中国当前最优秀的诗歌作品,大部分还是可以在论坛中找到的,因为网络媒介在未来的主流地位已经不可阻挡。
关于诗歌“质量的半壁江山”,我个人的谬见是:无论是多么大的诗歌论坛,还是发行量多大的纸刊,目前都没有能体现出中国当前诗歌“质量的半壁江山”。因为我们的诗歌环境仍然很不够理想。比如:大部分有钱人没兴趣搞诗歌,或者搞些花拳秀腿的诗歌,而真正有资格搞诗歌的人大多数又没有多余的钱。再比如:掌控舆论的诗人观念老化知识陈旧,而观念有创新水平高的诗人则大部分没有舆论掌控权。等等。
发表于 2006-2-10 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下面引用由梦隅2006/02/10 06:41am 发表的内容:
问好,白鸦。请教两个问题,望指点。<BR>1、“颠覆自己吧,宁可阵亡”。<BR>时代在前进,诗歌作为最初的民间活动,到逐步成为一种认可的文学形式,它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然而诗歌的形式,思想,格调在一定时期 ...

问好梦隅兄!
1、“颠覆自己吧,宁可阵亡”。时代在前进,诗歌作为最初的民间活动,到逐步成为一种认可的文学形式,它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然而诗歌的形式,思想,格调在一定时期是相对稳定的,然后,才是"颠覆",从历代诗歌发展史上可以说明这些.那么,就我们当前来看,诗歌处于什么阶段。
-----------------------------------------------------------------------------------------------------
我个人认为,中国当前的诗歌处于新旧势力的对抗阶段。也就是说,它的“颠覆时期”正在来临。这并不仅仅因为我们的诗歌创作在沉寂一段时间以后开始有复苏的迹象,也并不仅仅因为当前流行的论坛为诗歌提供了更广阔的、更具有包容性的平台,而是因为:社会变革使我们当前的诗歌创作走到了颠覆的路口。
正如我在前面与老树兄交流时谈到的:接下来的中国诗歌需要对20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文化冲突、文化融合、心理错位进行收拾。此外,在文化冲突中,辩清我们自己的传统也是诗歌的一项重要任务。
发表于 2006-2-10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俱乐部》专栏第二期--以诗为家的白鸦先生!

下面引用由梦隅2006/02/10 06:41am 发表的内容:
问好,白鸦。请教两个问题,望指点。<BR>1、“颠覆自己吧,宁可阵亡”。<BR>时代在前进,诗歌作为最初的民间活动,到逐步成为一种认可的文学形式,它的发展是不可回避的.然而诗歌的形式,思想,格调在一定时期 ...

问好梦隅兄!
2、关于“悲悯”是否有个限制?如果有,我们该如何恰到好处?关于控制“宣泄”,它的尺度会有多长?
-----------------------------------------------------------------------------------------------------
我想,“悲悯”是没有限制的,它涉及到人与世界的每一个层面。“悲悯”是无形的,而一旦表现为一种艺术形式,以一种形式出现(比如诗歌),它就一定是需要限制的,正如你谈到的“控制宣泄”的尺度。
而“控制宣泄”这一尺度表现为诗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或者说诗人的创新功力。我无法确切的说出它的尺度,因为在不同的文本那里有不同的尺度,而在不同的作者那里亦有不同的尺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9-24 20: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