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2),我另起一行,和文字、诗意继续热恋下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学家宗白华,曾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话。他说:“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这一句话可以说倒出了诗歌艺术的真谛和极地“镜语”。

虽然诗歌是用文字构筑空间来写景抒情叙事议论;绘画用线条、色彩构筑空间来写景抒情叙事议论,其中除了议论外,两者有着共同的功用。那就是反映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的社会生活。其次诗歌的文字,其本身就具有白描的勾勒作用,诗歌语言的色彩更能调动读者的视觉参与,从而进入一种空间的审美境界。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11-29 09: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诗画中的空间意识,可以说比比皆是。而这种空间意识集中表现为一种“俯仰自得”节奏化、音乐化的宇宙感。陶渊明陶公诗云:“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可见中国的诗人和画家历来是用俯仰自得的精神来欣赏宇宙万物的,他们在大自然的节奏里去“神游太虚”。曹丕诗叹:“俯观清水波,仰看明月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宗白华,还有一段精彩至极的话,值得诗人日常温习和背诵之。他说:“用心灵的俯仰的眼睛来看空间万象,我们的诗和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不是像那代表希腊空间感觉的有轮毂的立体雕像,不是像那表现埃及空间感的墓中的直线甬道,也不是那代表近代欧洲精神的伦勃朗的油画中渺茫无际追寻无着的深空,而是“俯仰自得”的节奏化的音乐化的中国人的宇宙感。《易经》上说:无往不复,天地际也。这正是中国人的空间意识”。

如苏武赠李陵诗:“俯观江汉流,仰视浮云翔。良友远离别,各在天一方。”左思的“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张若虚的“艳艳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等等。

这种俯仰宇宙的空间意识,让中国诗人、画家在观察客观外界时,不善于采取立体式的聚焦透视法,而是采用平面的散点观察法;不是依据科学的黄金分割、几何图形来构造空间,而是依据心灵和自我意识,凭借虚空、明暗等变化流动的节奏来构造空间。于是,中国诗画就带着更多见仁见智见情的虚拟和迁移联想的虚化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实上,西方人和中国人一样喜爱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西方人实用且冒险,而中国人对于无尽时空的态度,却是真正诗意的、审美的和浪漫的。所以才会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是啊,人生在世听凭自然,若无法看见天地美景,还可动用同样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向往无穷,但心必要安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诗之美之趣之空灵,超乎现代诗,而现代诗的美感、美听、美趣和美境等,都可大量的借鉴古诗的技法和语言。这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和能量源。“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尽日空濛无所见,雁行斜去字联联”(韦庄《登咸阳县楼望雨》)、“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都写出了“目既往来、心亦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的圆圈式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意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诗歌的民族精神,可简而概之:1、言志,情性;2、明道,观风;3、美刺,中和;4、隐逸,忧患;5、造境,神思;6、风骨,比兴;7、词采,韵律;8、创体、风格。这些民族精神,艺术风貌的特色,使得中国古诗卓然不群,巍巍然立于世界诗歌之林,也是我们现代诗歌丰沛的土壤和根基和宝贵的文化遗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今中国诗坛,所谓的诗意和诗境,也可以说是“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怎不让人哀叹:“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记得,有人曾叹: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实际上是西方文明的全盘胜利……这实际上就是拿来主义、文本主义、实验主义各种主义简而化之的最好验证。让人不得不警醒的最好教案……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11-29 10: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的“身体”,其实可以说是民族语言、语境和殖民语言、语境结合之后的中西合璧的民族语言、语境。因为世界诗歌的趋同性和个性化,是两个矛盾又必须统一的语言撞击和对接,所以中国现代诗,呈现出向内和向外两条途径的先锋探索和传统颠覆之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向内的是内省的中国语言语境,向外的是西化的叙述语言和理性阐述等。而中国现代诗的“灵魂”,与古代诗歌艺术精神,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有关灵魂、精神的向度,世间所有国家的诗性,虽然会有历史、文化、语言等的差异化,但是诗性不变,诗境共通,诗意合鸣。所以所谓的中国现代诗的身体和灵魂说,也是中国现代诗的语言、内容、思想的民族性集大成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所谓的中国现代诗的身体和灵魂说,也是中国现代诗的语言、内容、思想的民族性集大成者。这还需要至少一二代人继续努力、跋涉和完善的诗歌事业,并非现在的某个诗人或一群诗人,都能独力完成的。而中国特色的诗歌理论系统,更需要真正有见识,熟读深味中西诗歌史、理论、哲学、美学的理论家完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嗯,休息了。想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读书、写作和领悟,也是——来日方长,日积月累,集腋成裘,水到渠成,正所谓~~不求闻达而达之,每惑必解,不可不求甚解、一知半解、半醋晃悠之。以免贻笑大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条微博之下中,诗人鹰之与紫穗穗,有关诗歌问题的口舌之争

最近读古诗甚多,常常因文怀想,思索现代诗歌的节奏、韵律、空间、色彩、落差、点染、镜语等诗歌与声律及绘画的关联性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似乎是老生常谈,却能在自我的写作中,审思现代诗歌的声律之美听,空间之渲染,时间的空灵,以及综合因素所构建的诗歌气场气韵等技法要素!力图找到古今语言之密道。

1、辽宁鹰之:这么思考下去准越来越迷糊,在叙述年代探讨格律,还不如想想如何剥离叙述中的感性。

紫穗穗:我说的是简单的格律吗??没有民族根基的中国诗歌,未来的道路才是可忧可叹可悲的……

叙述年代,难道不要声韵之美,气韵之和,浑然天成的气场之说了吗?!呵呵~~原本穷末,正本清源、融会贯通、自成一体,现在若还没有诗人去思考、沉潜,却待何时何地呢?!


2、辽宁鹰之:民族根基是民族的世界观,而非一种形式。

紫穗穗:世界观和形式,难道是割裂,单独存在的吗?很搞笑,不敢苟同之!

3、辽宁鹰之:没区别。找到了身体,自然就找到了身体的运行轨迹,本末倒置呀。

紫穗穗:连民族语言的根本都失去了,还谈什么找到“身体”??呵呵,那才是本末倒置,不知所终,人云亦云……

你若都没有“身体”了,何谈“灵魂”,古诗的身体和灵魂合二为一,现代诗的身体和灵魂,却是各自为政,岂不是笑谈。

4、辽宁鹰之:这就是“身体”的差异,鸟要唱歌,犀牛要亮出肌肉。两种类型的诗歌不要混在一块。

紫穗穗:嗯,你要记得说人话,做人事,写人诗,对吧!!不可写兽语和鸟言,呵呵~~那诗其实可以化万物,你所说的身体差异,只是细枝末梢的问题,而非民族语境和世界语境接壤的问题。考虑周全再开口,才能做到言无所失,言而有物,而心之所恒……

5、辽宁鹰之:不要妄图让一只鹦鹉和一块哑石站在一块平衡木上。这便是你左右摇摆裹足不前的真正原因。大众性朗诵诗当然要将三美,理性诗更强调内在美,不要拿一把尺子乱测量。

紫穗穗:那是你的狭隘理解和无妄之类别,你搞的好像理论大师一般,试图教化人。而我,并没有说过——以大众朗读性来评价诗歌文本,我只是自我读古诗,体会古今中外语言的差异化,其中的共性和个性,由此自省之。

6、辽宁鹰之:算了,哪跟哪呀。你的理解力太成问题。
紫穗穗:嗯,鸡同鸭讲!请各自回府,安息就好。

7、 辽宁鹰之:民族语言的根本不是声律,外国人也写过格律诗。

紫穗穗:你还是好好回头读读中国的古诗、词、赋、曲吧,中国的古诗,就是声律之诗,音乐之词,俗曲之调。连基础都没明白,还谈什么呢,中国诗歌的民族语言,而非没有前提的民族语言。

外国人也写格律诗,原本就是对的,所有的诗都和音律发生关联,只是度的把握和扬弃。

8、辽宁鹰之:我说的身体指的是“诗歌有机体”的身体,不是你紫穗穗的身体。比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讲究韵律的,因此便于朗诵,你能因此去否定《零档案》?也强迫它押韵?二者的区分正是鹦鹉和哑石的区分。

紫穗穗::你说这些更是搞笑了,我倒是很怀疑你的理解能力,请回头看看我的话,我说到我紫穗穗的身体了吗??还是请闭嘴吧……你说的东西,没头没脑,莫名其妙,不知所云,也不知所终!!

——————————————————————————————————————

穗穗事后总结:诗人鹰之,怀疑我的理解能力,我倒是觉得奇怪,他在没有弄清楚前提的基础上,就开口讲课了。所以他所举例所说的这些比喻和案例,都是莫名其妙和细枝末梢的事情。而我所说的现代诗的语言和语境,和古诗之间的关联性,如何能更加自然和谐、有的放矢的彼此互通,找到古今语言之间的密道。

鹰之诗人看来,走民族性语言,是行不通的路途,唯有不断的西化和叙述,好像整个中国新诗历史,真的就是“叙述贯中国,理性横诗坛”才是中国诗歌的正路一般。所以不停地的举例,要来讲授他的诗歌理论体会。

这真正是:鸡同鸭讲,在论题和论点不清不楚的前提下,和我一番的理论和教导。可是大家回头看看他的话,就会发现他已经摒弃了中国现代诗的民族性根本,说它只是一种世界观,而非诗歌形式的呈现。这实在是割裂语言、内容和思想、民族精神的,也就是他自己所谈及的“身体和灵魂”说。把诗歌“身体”和“灵魂”,全部彻底的西化,或者说两者要分开来看待。更可笑的是,他提到的“身体”说,更是无水之源无木之根,所以,我才义愤填膺的懒得和他啰嗦。

对话的前提,是论点和论据,都是清楚的情况下,才成立的,不然徒费口舌,说得再多也枉然!!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11-29 11:2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西方的技法和语言,可学可取,也要能——学而忘之,取而融之,如此才是真学习和扬弃。而民族性语言,永不可弃绝~~就像无论身处何地,都不能忘记自己的祖宗和姓氏,不能忘记做人的根本,是要穿衣、守礼和遵法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盛唐诗歌的理由之一,就是气度,既有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譬如李白的《将进酒》《行路难》,杜甫的《望岳》,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有着健康开朗、热情自信、乐观向上、积极追求等盛唐时代的心理和诗歌基调。而宋代诗词,则有乐天安命的豁达的人生态度。《礼记·中庸》说:“天命之谓性”……其中苏东坡的《定风波》一词,就是乐天安命、超然旷达的最好诠释。与唐人的豪迈开朗相比,宋代诗人更压抑内向、敏感细腻。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11-29 12: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2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读、诵和背之,只是熟稔,可以张口即出。但是真正要读懂唐诗、化用唐诗等,或可需要每个现代诗人,用一生的时间慢慢咀嚼、感受,也不为过。 //@糠王:熟读唐诗三百诗,不会作诗也会吟,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2-28 19: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