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21769|回复: 107

【诗功夫第一期】用自己的方式推敲中国(浅读皮鞋《笔尖下的中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8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诗功夫第一期】用自己的方式推敲中国并前赴后继
——浅读踏破皮鞋《笔尖下的中国》

  
  
  如果当年金兵不南侵,宋朝统治者就不会暴露出自己的孱弱昏庸;如果当年八国联军不攻入北京,万园之园也不会被焚毁,国人也许至今还穿着长袍留着长辫裹着小脚;如果萨达姆屈从于美国,他也许至今还会坐在他的总统宝座……
  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如果,这些许多的如果交织在一起,社会、人生、命运、个人、民族和国家这些人文地图,于是便在时光的隧洞里彰显着神秘和深邃。萨特说:“存在就是合理的。”这个著名的哲学论断其实是有些武断的。我没读过萨塔原著,更没有读过萨特这句话的母语原句,我只是觉得这句话应该再加一些汉语词汇也许才更合情合理:存在的,在某一时光瞬间,总是合理的。
  说到现实中一切存在现象的合理性,就必然要说到哲学命题中的偶然和必然,这让我想起了中国道家的阴阳鱼。中国道家的阴阳鱼,在我的眼里,是对这个世界诸多存在现象或变化现象的最佳解释。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交替,方为玄之又玄之众相,方为众妙之门之世界。
  也就是说,谁做皇帝或总统,遇见谁或与谁失之交臂,收割什么或遗失什么,甚或何时生何时死,冥冥之中自有其定数。这个冥冥中的定数其实也并不神秘,这个冥冥中的定数其实也与别人无关,关乎自己的道行修行,关乎自己的种植和浇灌,关乎自己的情趣与心志。其实一个民族或国家的盛衰沉浮也是这样,包括中国的现代汉语诗歌。
  墨石说:他读诗,基本上只注意这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点,即它所指向的事物是什么,关注点是决定一首诗歌成败的核心;二是承载力,即诗歌、特别是所选择的意象与事物,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是否厚重;三是立体度,即作品是否完成了完整的构建,是否成为一人自足的整体。”
  这些观点其实都没错。
  但墨石解读或点评踏破皮鞋的这首《笔尖下的中国》,我读后有许多腹诽之处。
  其一:作品的关注点。
  踏破皮鞋的这首《笔尖下的中国》,在我读来,关注点并不是明确的直接的,也并不是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体相近,在主旨上虽然是老调重弹,没有出新的地方,但值得诗歌阅读者深思或体悟。
  我个人觉得,踏破皮鞋的这首诗的关注点,应该是突出诗歌和诗人,突出文字或诗歌的力量,突出当下人们对现代汉语诗歌或者人文文化的关注。
  其二:“承载力,即诗歌、特别是所选择的意象与事物,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是否厚重”。
  这点似乎与第一点相关或重复。墨石说:“没有我所期待的韧性和张力,而且前面几乎都是一致的单一判断式”,这点似乎也有些武断。
  其三:“立体度,即作品是否完成了完整的构建,是否成为一人自足的整体。”
  墨石说:“整体读下来,作品所依靠的是情绪支撑直到收笔,虽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但并未完成精美的诗性呈现。”这点我也不大苟同。
  至于墨石所指出的“混搭”、“堆砌”、“直露”、“空洞”等诗艺上的缺陷和不“贴实”的问题,我也不以为然。
  我读诗歌,只关注两点,一是诗心,可能就是墨石所说的关注点和承载力;二是诗技,也就是墨石所说的诗艺。
  踏破皮鞋的这首诗,从诗心来看,虽是老调重弹,但盛意拳拳,颇为感人。踏破皮鞋诗中所说的“红楼”,在我读来,可能指的就是曹雪芹先生的《红楼梦》一书。“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是啊,“披阅十载,增删数次”的红楼一书,用曹雪芹先生的原话来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钟鼓楼的晨钟暮鼓,消逝的只是王朝的盛衰荣辱;岳阳楼的范子独白,虽独步千古,“先天下之忧而忧”,但独臂难支徒留遗恨;黄鹤楼上的崔颢题诗羞煞千年李太白,但用毛/泽/东的诗来说,也只是“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但曹子的红楼,高过了这一切。
  “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洞空尘世,鹰眼草枯,但当这个尘世满是和尚尼姑的时候,将又会是一种怎样的世相?一部诗经,一部“思无邪”,那一叹三咏的四言,又岂是那些佛经圣号能洞悟的!
  踏破皮鞋在诗中提到的北岛,即中国当代诗人、美国艺术文学院终身荣誉院士赵振开,曾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他的诗不仅是一个时代的代表并还在影响着当下,而且他的诗,刺穿了乌托邦的虚伪,呈现出了世界的本来面目。一句“我不相信”的呐喊,震醒了多少茫茫黑夜中酣睡的人们。这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能大得过一个“岛”么?这个岛,至今栖居着多少天国的灵魂?
  而踏破皮鞋这首诗中所提到的“寂寞沙洲”,也许与苏子有关,苏子有一首诗名曰《卜算子》,是苏子被贬黄州时所做,诗前有小序“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於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诗曰:“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诗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寂寞沙洲”又岂是“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能“富”得过的?
  “老子孔子孟子”却是国之奇士,而屈子之忧国“思”,那纵身一跳,何人至今能敌?“酒圣茶圣书圣”儒雅至极,但杜子之“沉郁顿挫”,那种独漂长江的家国精神,哪个能“胜”?
  “文官笔一划/武将跑死马”,这难道不是一个悲辱千年的事实么?
  “笔尖下/监狱地狱炼狱惨不过文字狱/锣鼓声枪炮声欢呼声盖不住夜半钟声”,现代诗人胡风那冤案之始末,张继那客船之夜半钟声,哪一个又是让真正之魂灵能寝食难安?
  的确,上下“五千年弹指一挥”,有多少人在用自己的方式“推敲中国”并“前赴后继”!
  这首诗中的这些意象与事物,难道真得如墨石所言“没有韧性和张力”么?难道真得几乎都是一致的单一“判断式”?即便是,也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原貌,与踏破皮鞋的诗性勾勒无关。
  踏破皮鞋的这首诗,在我读来,关注点无疑是很有承载力的,它不仅“混搭”强大、“堆砌”自然、并不太过“直露”太过“空洞”,而且诗中试图承继杜子的家国精神的尝试无疑是值得我们敬重的;当然,从诗技的角度来说,也许还有一些可商榷之处。但是,中国现代汉语诗歌复兴的出路,在我看来,并不在诗艺的提高,而是在诗心的修为。宋人陆游所说的“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也许指的就是这个吧。
  当然,墨石的点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仅对诗歌文本说话,且只讲缺点,所以未顾及是否得罪于作者。”这点是很难能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祝福踏破皮鞋,祝福墨石。用诗歌推敲中国,是踏破皮鞋所愿,也是因缘聚散之吾辈所想。与各位兄弟姐妹此世同行,此生不虚。仅为个人浅见,远握大家,欢迎理性争鸣!


            (2012年6月28日傍晚柏相于听石斋草就)
  




◆附原诗及墨石点评:


【诗功夫第一期】讨论作品《笔尖下的中国》

  作者:踏破皮鞋


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
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讲不过一部诗经
笔尖下
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
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富不过一块寂寞沙洲
笔尖下
老子孔子孟子思不过一个屈子
酒圣茶圣书圣胜不过一个诗圣

文官笔一划
武将跑死马
笔尖下
监狱地狱炼狱惨不过文字狱
锣鼓声枪炮声欢呼声盖不住夜半钟声

笔尖下
甲金篆隶楷草行
五千年弹指一挥
还好,有一群人
在脉搏的韵律和心灵的意境里
用诗歌推敲中国
前赴后继


    墨石点评:

  “存在的即是合理的”,诗歌的千年存在,也有其艺术和承载的存在合理性。读一首精致的诗歌佳作,我基本上注意几个方面:一是关注点,即它所指向的事物是什么,关注点是决定一首诗歌成败的核心;二是承载力,即诗歌、特别是所选择的意象与事物,它们所表现出的情感与主题是否厚重;三是立体度,即作品是否完成了完整的构建,是否成为一人自足的整体。
    按照这些方面来看《笔尖下的中国》。整体上看,这首作品不难读,非常通透,也能看到创作时一气呵成的畅快。
    首先,作品的关注点是明确的直接的,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大体相近,在主旨上老调重弹,并没有出新的地方。
    其次,以“笔尖下”舒展开来的长短句,没有我所期待的韧性和张力,而且前面几乎都是一致的单一“判断式”。
    再次,整体读下来,作品所依靠的是情绪支撑直到收笔,虽然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文本,但并未完成精美的诗性呈现。
    个人以为,有一些在诗艺方面的明显缺陷:
    ——混搭。混搭是指不顾逻辑性的牵强表达,“钟鼓楼岳阳楼黄鹤楼高不过一座红楼/大藏经金刚经华严经讲不过一部诗经”、“山东半岛辽东半岛雷州半岛大不过一个北岛/黄河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富不过一块寂寞沙洲”,诸如此类句子,是典型混搭。正如“1+1=2”是否必然?1升水+1公斤石灰=?
    ——堆砌。大量同类词语或词组堆砌起来,再加上单调的句式,难遂作者构建精美的诗歌作品之愿。
    ——直露。诗歌不拒绝直抒胸臆,但忌讳空洞的直白。读完这首《笔尖下的中国》之后,不会让人有所回味,或者说,留不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地方。
    ——空洞。以小见大是诗歌作品惯常的方式,以具体事物完成主题的呈现,从《笔尖下的中国》这个题目上看,明显是偏大了,这是造成空的根源,加之文本里的诗句也由于恢复生产仅仅依靠情绪支撑和“说理”的句式,而使整首诗都显得苍白空泛。解决诗歌创作“贴实”的问题,也是时下很多“貌似诗歌”的作品应当注重的问题。

    (以上仅对诗歌文本说话,且只讲缺点,所以未顾及是否得罪于作者。)

      

  ◆已同步到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a1a9622e01011b8m.html

[ 本帖最后由 柏相 于 2012-6-28 22:05 编辑 ]
发表于 2012-6-28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先坐沙发,我去看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自己的方式推敲中国并前赴后继 文/柏相

谢谢柏相的赏评和支持

[ 本帖最后由 千朔 于 2012-6-28 21:3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6-28 21:19 发表
先坐沙发,我去看看

弄不清发不出来的原因在哪里?
先谢谢千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正在找原因,柏相可以先复制我贴上的部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6-28 21:23 发表
【诗功夫第一期】
——浅读踏破皮鞋《笔尖下的中国》


  如果当年金兵不南侵,宋朝统治者就不会暴露出自己的孱弱昏庸;如果当年八国联军不攻入北京,万园之园也不会被焚毁,国人也许至今还穿着长袍留着长辫裹 ...

千朔你怎么弄的啊,羡慕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2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6-28 21:25 发表
我正在找原因,柏相可以先复制我贴上的部分

是不是里边出现了毛/泽/东一词的原因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先复制前一半上去,我继续试下半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柏相 于 2012-6-28 21:27 发表

是不是里边出现了毛/泽/东一词的原因啊

看来就是这个原因,谢谢千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柏相 于 2012-6-28 21:27 发表

是不是里边出现了毛/泽/东一词的原因啊

应该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28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2-6-28 21:28 发表

应该是

问题解决了,谢谢千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柏相 于 2012-6-28 21:32 发表

问题解决了,谢谢千朔

不客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毛.泽.东

改这样距离小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喊喊皮鞋大哥和魔石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2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柏相来亮功夫!
大家来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1:4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