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紫穗穗

穗言疯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迷恋一个诗人,也等于是迷恋一种语言的手艺人。现在我迷恋法国诗人马拉美,因为他认为——诗的使命在于用不平常的艺术手法,揭露隐藏在平凡事物背后的“绝对世界”。我喜欢这样的表述,喜欢语言在诗歌中,形成了谜语旋窝。通过遣词用字的别出心裁,一些陈旧的意象,散发出了“出人意料”的崭新活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法国诗人瓦莱里(1871—1945)。《海滨墓园》是他诗歌创作的高峰。他的诗偏重形而上学的思考,充满深奥的玄想,讲究格律形式,十四行诗在艺术上尤其精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肉体的遭遇,总是最悲惨的……因为精神上的制约或思索,总是先从肉体开始各种禁欲。僧侣的修行中,就有苦修一条,通过锻炼肉体的最大承受苦难的能力,来坚定自己成佛的志向。某种意义上,诗歌也是许多诗人,一生的修行方式和精神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帕斯捷尔纳克,上世纪俄国“前苏联”诗歌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可惜苏联这个国家,目前已然不复存在。1958 年,他由于“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叙事诗传统方面取得重大成就”,而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想到他,是因为自己曾在解读别人的诗歌,提到了“墨水”的意象。二月的墨水,是足够用来痛哭的!我知道这意象的来源,正是出自于他的一首诗歌《二月》。今天我想重新阅读它、感受它。正所谓越是偶然的想起,就越真实!

二月

二月。拿出墨水来伴我哭泣!
当隆隆轰响的泥泞
燃烧出一个黑蒙蒙的春天,
我痛苦流涕把二月抒写。
雇一辆四轮马车,花上六十戈比,
听教堂钟鸣,听车轮辚辚,
匆匆赶到那豪雨喧腾
盖没了墨水和泪水之地。
那儿,成千上万只白嘴鸦,
像烧焦了的梨子,
从树上坠落水洼,
枯燥乏味的伤感沉入眼底。
愁闷笼罩之下,化雪的土地泛着黑色,
风被内心的呼声搅乱,
那抽泣哽咽织成的诗章,
越是偶然,就越是真实。

(肇明 理然 译)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2 13:0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的诗歌印象里,俄国的诗人多如牛毛。每一个都金光闪闪,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作。有人曾经简单地罗列了一些人名,当然还有许多现当代的诗人,没有列入其中:

1.茹科夫斯基(1783~1852)、
2.巴丘什科夫(1787~1855)、
3.雷列耶夫(1795~1826)、
4.普希金(1799~1837)、
5.拉耶夫斯基 (1795~1872)、
6.丘赫尔别凯(1797~1846)、
7.马尔林斯基(1797~1837)、
8.克雷洛夫(1768~1844)、
9.格里鲍耶陀夫(1795~1829)、
10.拉热奇尼科夫(1792~1869)、
11.柯里佐夫(1809~1842)、
12.莱蒙托夫(1814~1841)、
13.果戈理(1809~1852)、
14.别林斯基(1811~1848)、
15.赫尔岑(1812~1870)、
16.车尔尼雪夫斯基、
17.屠格涅夫、纳乌莫夫(1838~1901)、
18.魏列萨耶夫 (1867~1945) 、
19.库普林(1870~1938)、
20.布宁(1870~1953)、
21.安德列耶夫(1871~1919)、
22.绥拉菲莫维奇(1863~1949)

让我感兴趣的并非是这个民族,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众多的诗人,更主要的是,作为第一个解体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从原先的俄国,到苏联共和国,再到解体后的俄罗斯。这个民族经历了太多的政治波动和国家政权几番的整合,那么,作为同时代的诗人们,他们的命运同样和时局息息相关,波及到他们的诗歌作品和创作中。

我通过搜索俄国诗人,找到了一篇大迟先生撰写的好文章。可以说,身处在动荡不安的俄苏政治格局里,作为俄国公民的诗人来说,的确是——永恒矛盾的俄罗斯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苏俄著名诗人沃兹涅克斯基在题为“帕斯捷尔纳克的世纪”的纪念文章中写道:

  二十世纪选择了帕斯捷尔纳克,用以解决诗人与帝国、权力与精神独立这永恒的俄罗斯矛盾。

  这次世纪性和世界性的诗人聚会及其对帝国首都的精神入侵,标志着诗歌意志的历史性胜利:诗人与帝国、精神独立与权力的永恒矛盾,第一次由前者而不是后者来判定关系规则,第一次不是用暴力而是以词语来判别善恶是非,用瑞典皇家科学院常务秘书斯图尔·艾伦的话,就是:

  诗人承担着衡量、检查、质疑的主要作用。诗歌成为与时间、变形原则抗衡的决定性力量。诗人在专制社会表面的沉默……的信息洪水中成为发言人。

  帕斯捷尔纳克一九五八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两年之后即抑郁而亡。诗人被称为“叛徒”、“敌人”、“颓废的形式主义者”和“反革命雇佣文人”,面临被开除国籍,驱逐出国的危险,他曾写信给苏联领袖说:“对我来说,离开自己的祖国不啻是死亡。因此,我请求你不要对我采取这种断然的措施。我可以老实地说,我确实为苏联文学做了些事情,将来对苏联文学可能还有用处。”当然,他到死也未能再发表一行诗。一九七○年,索尔仁尼琴也拒绝前往瑞典领取诺贝尔文学奖,但是他在对这一荣誉表示感谢的同时,写信公开谴责帝国对自由的否定,并指责苏联东正教会对帝国的屈服。直到一九七四年被强行驱逐出境,他都在与帝国领袖、警察、暗探和文学检查官对峙。一九八七年,出身彼得堡的约瑟夫·布罗茨基,作为本世纪第五名俄裔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在那个讲坛上感叹道:

  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是一段漫长曲折的路程。

  帕斯捷尔纳克的复活,索尔仁尼琴的存在和布罗茨基的感叹,与之对应的是苏联斯大林、赫鲁晓夫和勃烈日涅夫三个时代的终结。在俄国历史上,诗人命运与帝国兴亡难以分离,由此产生了俄国文学的全部特点。在本世纪,俄罗斯诗人成为与超级帝国相对峙和抗衡的最英勇的道德和精神力量,恢复了人类的拯救信念,以及对启示的信仰。帕斯捷尔纳克的胜利,宣告了本世纪帝国和权力对诗人与独立精神滥施暴力的终结,从彼得堡到斯德哥尔摩,再也不是一个人为的、苦难的地理概念,而是一个纯正的美学和诗意的空间了。

   需要申明的是,本文中“诗人”一词,泛指以语言文字创造精神价值的劳动者,“帝国”一词,指对精神自由采取镇压方式的国家。要探讨“俄罗斯(这个)永恒的矛盾”,我们须先审视一下“流亡”这道二十世纪俄国文学的风景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让我难过的是,现在被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俄国著名诗人帕斯捷尔纳克,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之后到死也未能再发表过一行诗。由此看来,国家意志、政治思想的统治和覆盖,是多么可怕的精神乌云啊……好像中国的舆论自由和诗歌待遇,也没有好到哪里去。

对于诗人来说,精神上的困惑,也包括如何处理好个体和国家,个人和社会两者之间的融洽关系。许多精神的苦恼、生活的遭遇,都会时时影响着诗人的创作和文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生活中的一切我都喜爱,并且是以永别而不是相会,是以决裂而不是结合来爱的。”——茨维塔耶娃

读这样的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呢?一定不是简单的心痛和难过,而是一种无法描绘的撕心裂肺。为什么,茨维塔耶娃她生活中的一切喜爱,都必须以“永别”的方式,以决裂的方式,而不是相会和结合的方式来爱着呢?

如果你了解了诗人的生平经历,知道了茨维塔耶娃极为动荡不安、命运多舛的一生遭遇。你就能理解作者,为什么会写下如此撕心裂肺的文字了。我无法想象这位二十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女诗人,是如何在“在不该笑的时候”发出爽朗的笑声。

茨维塔耶娃的诗,多以生命和死亡、爱情和艺术、时代和祖国等大事为主题,因此被誉为不朽的、纪念碑式的诗篇。她勇敢、豪爽而自信,一生酷爱艺术。这也是诗人一生的精神支柱。曾让她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生活困难和没有保护、没有同情的孤独,紧张地进行创作。1941年8月31日,她在极度孤立和极端痛苦中,自缢身死,结束了自己不满50岁的生命历程,一场永远令人感伤的悲剧。

可以说,二十世纪俄罗斯诗人墓地,可以作为俄国命运的悲剧性风景地。其象征意义,甚至超过诗歌作品,是以诗人生命凝结而成的俄罗斯悲剧启示的封页。

1941年8月31日,两年前从巴黎返回苏联的茨维塔那娃,她在鞑靼苏维埃社会主义自治共和国卡马河畔一个名叫“叶拉布加”的村庄,悬梁自尽。此前,女诗人的丈夫已被处死,姐姐和女儿被捕入狱,儿子离散。

“二十世纪俄罗斯诗歌最富激情的声音”,就这样被窒息在一处没有墓号的坟地里,直到18年后的1960年,女诗人的姐姐从强劳营释放后,来到那个村庄,才在一块当地人认为葬着自杀者残骸的墓地上,竖起一枚木十字架,上面写着这位“俄国亚马孙”的出生和死亡日期(同年,帕斯捷尔纳克去世,“在弥撒曲中相逢的灵魂”)。五十年前,茨维塔耶娃在最绝望的时刻,把目光转向未来:

  当我停止呼吸一个世纪以后
    你将来到人间
  已往死去的我,将从黄泉深处
  用自己的手为你写下诗篇:
  隔着滔滔的忘川
  我伸出我的双臂
  ……
  要我说吗?我就说!死亡原是假定。
  你此刻就是我最深情的客人。
  你会抛弃所有情人中的尤物,
  为了她——一堆骸骨。

  ……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2 13:4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3:58 | 显示全部楼层
面对灿烂如星河的俄罗斯诗人,我真的替中国的许多诗人哀叹。作为一个真正的诗人,始终该有一生不悔的诗歌旗帜与诗人气质,以及人性、道德、修养上的最佳修为。

每个时代最优秀和杰出的诗人,都该是无比骄傲的和桀骜不训,能在任何时候,都始终如一地保持着“自由思想,独立精神”,不屈服任何一种文化和思想专制。或许中国诗人,所缺乏的正是俄罗斯诸多诗人百折不饶的——胆识、品格和正义的脊梁吧。

现在的一些诗人,他们缺乏高度的认识,仅仅关注于自身的荣辱,忙于将自己的身份,纳入正规的系统,而一再钻研……诗人,本该是人世最高的荣誉象征,说大一点,一生该对人类文学和文化道义上做出自己应用的贡献。这包括一生一世,对自由写作的不懈坚持和一贯追求。敢于反抗腐败黑势力,展现真正的大义。有生之年,努力将心性之光和民族之爱,在自己的诗歌作品和文集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不知道有没有人,真正考虑过——诗人,这两个字背后所蕴藏的真实含义和真正价值。于我来说,我一生如同敬畏头顶的星空一般,敬畏它!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2 14:2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我觉得能让我不断流泪的文字,就是一篇好文章。而能让我流泪的诗歌,我会一遍遍地用泪水,反复阅读它。

爱等同于痛。愉悦的力量,永远抵不过摧毁“美”的瞬间——悲剧之手,那或许真就是上帝之手,我在一种极度矛盾的情绪里,接纳了一位缪斯的安抚——我不做永恒的俘虏,也请不要把我有限的生命,抵押给莫名的风暴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4: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个小小的获奖证书,能代表什么呢?或许什么都代表不了,只能说明,某个时刻,你在某地,被某刊物,曾经关注、点名、发奖,由此证明了你某个时间节点里,那些写下的诗歌,它们曾经的存在价值。

今天收到诗歌网络诗歌学会,颁发给我的2011年12月月度诗星称号。这是自己第三次收到这样的红本证书和荣誉表彰。想自己一个极为淡泊名利之人,又极为懒惰无聊之人,哪里需要头戴这样或那样的美丽帽子呢?!

好在,有人夸奖,总是高兴的事情,虽然没有物质奖励,一张薄薄的白纸片和红本本,似乎也能安慰一下尘埃中忙于奔跑的脚步。这好像小时候,上学时,老师常常发给我的三好学生优秀奖状一般,原来成年后,做某件喜欢的事情,如果做得好,勤奋努力,也可以获得一份“可爱”的奖励哦……

我的孤独,就是遗忘过去,一切从零开始。如果读书读得太累了,不妨停下来,休息一下。去聊天、游戏去。

我想继续一个家庭主妇的哲学之旅哦……黑格尔同学,我的小黑同桌,我想就“梦想”和理想的问题,和你一起聊聊天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黑格尔是德国近代哲学家,他是将哲学体系化的创始人,是近代哲学的集大成者。他曾担任柏林大学校长职务,并对普鲁士国家改革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他的主要著作有《精神现象学》和《法哲学原理》。

任何人都有梦想。而年轻人更是梦想多多,冲劲更足。对于诗人来说,精神的自由尤为重要。有时候,我们的梦想并不远大,只希望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自己的爱好和生活之间不发生太多的冲突。其实,究其人性之根本,人类一直都在寻求和追求一种自由自在的生存状态,这是人性中最向往的理想生活方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04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想是——不在此处的东西,而现实是——就在身边的东西。当理想得到实现的那一瞬间,它就变成了现实。所以从理论上来说,理想和现实是不可能同时存在的。

看到这里,想到这些,我就会琢磨,在诗歌里,理想和现实可否同时存在呢?好像经常会如此出现。我想起海子的诗《面向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已然成了“幸福”的代名词了,在海子那里渴望的描绘的幸福理想的景象,已然成了许多人实现的幸福现实了。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2 15:3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2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黑同学说:建设能够实现自由的社会,他还说:将思维方式由消极的,要转变为积极的。

听从他的忠告,我会怀抱理想,勇往直前,同时不脱离现实生活,去空谈什么未来的建树和理想抱负等。在我看来,诗人写诗,就是追求梦想营造的精神王宫,让现实和理想,在诗歌中悖论地存在着,实现着。我们选择理想,就意味着会不断前进,我们安于现实,就意味着接受一种处境,原地不动。事实上,很多诗人,会在作品和生活里,同时模糊了现实和理想之间的界限。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的确只能通过辩证法来,一分为二的分析和对待。一个人怀揣着理想,又要接受现实的社会。那么这个这社会,必须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改变的社会。因为如果接受现实,就意味着放弃了梦想的追求,那么恐怕谁也无法选择接受现实。

我想搞清楚“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微妙关系,是因为困惑于“死亡”意念的时时威胁和侵袭。这个念头的侵扰,很多诗写者都曾经历和迷惑的。更有许多诗人,用生命直接回答了这一哲学命题!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3-22 15:2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22 1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穗穗,但要保重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3 02: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