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低处的迷雾

生命和岁月的回声,诗歌的盛宴——诗人陈仓在线访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5-13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海子为自己的诗歌"太阳断头篇"所画的插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4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3.鲁迅

他一直没有改行
成为穿越时空的医生
他把手术刀藏在文字里
等着我们这此喜欢翻书的病人

我们的病症就是爱
爱国家爱人民更爱说话
在我们还没有痛的时候
他灵光一闪
就把手术刀伸入我们的灵魂
割掉的不是毒瘤
而是麻木与冰冷

馒头二两、人血几滴
这是他给不停咳嗽的华氏
(中华的华,华夏的华)
开出的药方
对我们也十分有效
不过这药的引子
必须是清早的阳光

他在每一个文字里
都插入了一根舌头
像孺子牛一样
用火苗舔着一个民族
大地开始燃烧
一直烧到我们的喉咙
我们,不能再沉默了

如今,他有时候是一块铜
有时候是一棵树
有时候是一条路
但不管如何他都是一个
像风一样不散的医生
我们的子子孙孙
永远是一个渴望呐喊的病人


你用白大理石一样坚硬朴实的诗句塑造的鲁迅。应当是诗坛穿越时间风雨的一棵树。它高过鸟声的坐标令我们仰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5 00:50 | 显示全部楼层
陈仓老师在<诗刋>2010年11月特别推荐的组诗<生命写意>中的八首短诗中的另外两首佳作[第一首和第六首}
一,钥匙

每个人都有一串钥匙
有时候钥匙在身上
有时侯钥匙在心里

有钥匙的人
门,总在固定的地方等着
成为毎一天的起点或者终点

我们不缺少钥匙
只是缺少门
没有钥匙的人
往往很迷茫
不知去向

其实,白云就是一把钥匙
小花也是一把钥匙
我们看一看
也许门就开了

但是总有几把钥匙
还在口袋里叮当做响
而门,以及门里的事情
已经丢失

之所以我们不愿抛弃
这些多余的钥匙
是因为它们会偷偷地
打开别人的门
让我们囬到从前

二,回忆

你和一条鱼
没有把路走完
或许还剰一颗水珠
鱼需要把它呑掉
你需要哭

所以,你与一条鱼
都不要回头
你老实地坐在石头上
鱼老实地呆在水里
各管各的黄昏

目前,只要大海
才需要回忆
因为它已进入绝望

不信你看看
它席卷沙滩的样子
是多么汹涌

[ 本帖最后由 杨望远 于 2011-5-15 01:0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0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2 18:38 发表


     书已经寄出,请你查收。

好的,谢谢老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5-15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2 19:13 发表


    从你的问题可以看出,你对诗歌有着独特的领悟。从前几年开始,在我写诗的时候,我慢慢感觉到自己身边,有股力量在升腾,它左右着我们,让我们进入到一种境界,这种境界似乎是梦,又似乎是参惮打坐。这恐怕就 ...

再次感谢老师深入、感同身受的深度解答。那麽,从山区的寂寥到都市的繁华,老师的经历是坎坷的。那麽老师还留恋或想念山区生活吗?那些山区生活给您在后来的写作中带来过什么?寂寥是不是和繁华一样,是不同境界里的一种共同的享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5 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位诗友写了这样一首诗歌:请陈老师过目。看了这样的诗歌,你是个什么感觉?本人喜欢这种类型的诗歌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觉?有劳陈老师了。微笑着感谢。

全文如下:


诗歌论》
1
神说:叶子上蜷曲的女人正使用无色的镜子
我说:我乘疲倦的秋风追想她的堕落
神说:女人从来都有一驾世俗的车马
我说:尘埃里的葡萄等着你,无所谓酸甜
神说:她的姐妹在嘲弄她的身世
我说:狐狸站在水边,看到自己熄灭的梦想
神说:无数片叶子藏着不朽的过去
我说:每一个春天都会接纳桥梁的复活

2
神说:她和地狱里的岩浆一起降生
我说:山顶上的湖泊静止,正在返回她的痛疼
神说:众生不安地起居,声音覆没了泥层下的褶皱
我说:她退掉自己的外壳,在激荡的钟声里孵化
神说:时间沿着两片叶子的边缘行进,声响只注重繁杂的传递
我说:一棵树比我们沧桑的手更为理性,她就扎在我们体内
神说:孩子,准备好盛开的糖果,我们不做过多地争辩
我说:金色的船队停靠在黎明的窗口,她即将启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5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路读下来,陈先生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5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你的诗,这样朴素的语言写到很抓人心的程度实属不易。读你的诗与读非马的诗感觉差不多,写法有相同之处。虽然句式不同,却都能读出感觉来,都能读出情感的波动和思想的贯通。但总感觉缺点什么,可能是缺点浪漫手法吧。因自古以来浪漫主义渗入读者人心。这一点上于堰鹤的看法有些相似,感觉你的小说比你的诗歌更有价值。
值得一说的是你对诗歌现状的客观、中肯、到位的看法,如果每个写诗的人认真考虑你的观点将对现代诗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关于诗歌现状是由中国大的文化潮流决定的。中国大文化现状是什么?是思想枯竭,语言匮乏,技巧生硬的土坯建筑,成了娱乐和游戏的场所。原因有三,一是桎梏,二是因战乱动乱执笔者没有像唐宋八大家及李杜那样进行过彻底的文化修为的训练,三是不是自然的性情写作而是为了卖字出名。因此,倾全国之文力也很难搞出如欧美大片那样的作品来,只好走入了玩闹游戏的歧途。诗歌也是这样,写不出正真的诗来,只好:创造流派变换形式给诗穿马甲;一句宠物都能听懂的话写出来鬼都看不懂;把散文让回车敲烂变成语言碎片。这种做法造成朦胧后就没有几首可读的诗,使大众见了诗为免受折磨躲之而唯恐不急。诗人们就像几个高僧手捧大乘佛法精心论道,然后摇头叹息众生难度。
说这些话也是缺乏底气的,因为常常困惑是不是自己理解力出了问题。因此请教陈仓先生:现代人在感觉上应该有交叉交融契合的部分吧!是人们的理解出来问题还是诗本身出了问题?看欧美大片感觉确实震撼人心,不知为什么读欧美诗歌却毫无感觉,无论是原文还是译文?  酒后写的,随心所欲,过分之处望请海涵。多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1-5-13 18:16 发表










...


        第一次看到海子的这些墨迹,有些感动。我有一种直觉,这不是墨迹,也不是刻意涂抹,有意描绘,而是一个人受伤后,流出来的黑色的血液!  这种血液,是自然的,是活动的,是有灵性的,甚至墨迹的本身是有疼痛的。我在想,这也许就是海子的沉淀下来的灵魂。别人的灵魂,已经烟消云散,而海子的灵魂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而且是力透纸背的。

[ 本帖最后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6 13: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1-5-14 00:33 发表
3.鲁迅

他一直没有改行
成为穿越时空的医生
他把手术刀藏在文字里
等着我们这此喜欢翻书的病人

我们的病症就是爱
爱国家爱人民更爱说话
在我们还没有痛的时候
他灵光一闪
就把手术刀伸入我们的灵魂
割 ...


       杨老师眼光真的独到,一句“大理石”般的语言,道出了我这首诗的本质。大理石虽然有些硬,但是却有着它独有的纹理与光芒。在写这些人物的时候,最怕的是歌颂式的(这就是硬),又担心会流于表面而无法体现精神(这就是软)。所以写得很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1-5-15 00:50 发表
陈仓老师在2010年11月特别推荐的组诗中的八首短诗中的另外两首佳作[第一首和第六首}
一,钥匙

每个人都有一串钥匙
有时候钥匙在身上
有时侯钥匙在心里

有钥匙的人
门,总在固定的地方等着
成为毎一天的起 ...


起初,这两首诗没有选在诗歌报论坛里,这是因为这两首诗还有一点缺陷,自己还不是很满意,觉得第一首还不够深刻,第二首指向又不够明确。谢谢杨老师贴出来,那就一起接受大家的批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1-5-15 07:44 发表

再次感谢老师深入、感同身受的深度解答。那麽,从山区的寂寥到都市的繁华,老师的经历是坎坷的。那麽老师还留恋或想念山区生活吗?那些山区生活给您在后来的写作中带来过什么?寂寥是不是和繁华一样,是不同境界里 ...


      低处的迷雾:赵丽宏老师在给我的《诗上海》作序的时候,他起了一个标题,叫《目光在城市,头脑在山林》,我认为他一下子把我的精神状态写出来了。我从中国最最偏远的山村,来到中国最最发达的城市,这之间的反差是十分的强烈的,我有一首诗叫《落差》,就是说父亲住在长江源头,我则住在长江之尾,父亲生命的词是“羊” ,而我则是“肉”,父亲是“麦子”,我而是“面粉”,这就是生命状态的反差。还有,中国有很多优秀的乡土诗,也有很多优秀的城市诗,我有点不一样,我的许多诗是在城市与乡土间游走,不仅仅是思乡那么简单,比如我小时候挖过柴胡,在城市里,我却要喝柴胡冲剂,我在农村种过麦子,在城市我天天喜欢吃面条,这是一种灵魂旅游者的一种痛苦挣扎。我相信,没有这种生活经历,也许写不出这种痛苦。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反差,才使得我对任何事物,也许比别人敏感。我觉得,我的诗歌与小说,是得益于这种生活经历的。
    寂寥和繁华,对我而言,不会因为地理的变迁而改变。我在农村的时候,种地、挖药、放牛、砍柴,还学习木匠,我的小说《戴上你的红围巾》,有做椅子的镜头,那就是我自己的生活写照,我会做它,在姐姐出嫁的时候,我就做了一对椅子,给她做了嫁妆;而且我会骑牛,会驯羊,会犁地。那时候,我也觉得一点一滴,都是一种享受。而现在,我上班,写诗,读书,旅游,会友,我喜欢收集石头,喜欢半夜三更翻墙进入动物园,喜欢到破旧的老巷子里闲转,喜欢在花盆里种土豆、葡萄、向日葵,喜欢独自一个人去看电影,更喜欢到大街上看各种各样的陌生人,特别是女人,干着各种各样的事情。我认为,这也是一种享受。有人说大隐隐于市,我则觉得,至静应该在闹市。在繁华都市里,能做到安静,无欲,至纯,这才是真正的享受。我享受着自己生命的一点点消失。
    还有一点,我是一个有故乡的人,有故乡就意味着看到月亮你会思念,过年过节你会想着遥远的那片地方,还会因为下雪了刮风了,充满着许许多多的牵挂。这一点让我十分满足。因为有很多人,生于斯,死于斯,没有落差,没有奔波,他们有一个家,严格意义上却没有故乡,有一种感情就是缺位的。故乡是什么?故乡是一个祭坛,回家是什么?是一种祭奠的方式,就类似于我们去普陀山烧香。通往仙地的路,是多么神圣与美好,我就是一直在这条路上奔走的信徒。

[ 本帖最后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6 19:3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9621108 于 2011-5-15 13:31 发表
有位诗友写了这样一首诗歌:请陈老师过目。看了这样的诗歌,你是个什么感觉?本人喜欢这种类型的诗歌吗?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感觉?有劳陈老师了。微笑着感谢。

全文如下:


诗歌论》
1
神说:叶子上蜷曲的女 ...


        我看到这样的诗歌,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好厉害,那么复杂的意象都是怎么想到的?比如女人为什么会在叶子上?桥梁在春天复活后是什么样子?孩子的糖果怎么样才能盛开呢?我相信,既然作者能够把这样的意象嫁接在一起,一定有着他的道理,他肯定是一个有着独特生活体验的人。
    说实在话,对于这样的作品,我是敬重的,我只要求自己多看几遍。但是,请原谅我,我还是无法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来定位这首诗。就象什么?就像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吃过米饭,也没有见过米饭,所以当他饥饿难耐的时候,看到一碗米饭,他也是无法理解的,这也引不起他的口水。
    对不起,对于这首诗我没有读懂。我希望再读。不过,这首诗,其显示出来的语言张力是无穷的,因为有太多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揣摸,还有就是语言也充满着诗歌的滋性。921108同志,你是不是不明白我在说什么?那就对了,因为我想学一学一些评论家的风格,打太极。

[ 本帖最后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6 14:5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11-5-15 16:20 发表
一路读下来,陈先生辛苦了,


不辛苦,很开心。道是辛苦大家了,在这里顶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5-16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刘长风 于 2011-5-15 19:22 发表
很喜欢你的诗,这样朴素的语言写到很抓人心的程度实属不易。读你的诗与读非马的诗感觉差不多,写法有相同之处。虽然句式不同,却都能读出感觉来,都能读出情感的波动和思想的贯通。但总感觉缺点什么,可能是缺点浪漫 ...


       刘长风老师好。你可喟酒后吐真言,我看你虽喝酒,却更加睿智了。你拿我与非马比,这一点我有些惭愧,因为非马是前辈,无论从名气、从诗艺,还是从修养方面,他在天上,我在地下。版主低处的迷雾联系我,要我交出自己十首诗的时候,我有一点私心,这点私心如今被你一双慧眼看破了,所以我只好招认了。你在这里看到的前边的十二首诗,应该不是我现在的状态,这里多数作品是我十年前写的。之所以交出这些作业,主要考虑的是:在这里交流的,多数是网络诗人。我浅显地认为,网终诗歌的最大特点,就是通俗易懂,有时候有点前卫。所以我交出的这些作业,尽量选择比较通俗的作品,甚至有几首就是小小的哲理诗。我认为,网络中有许多伟大的诗歌,面对如此的背景,我一直是自卑的。之所以没有太多的人指责我,可能没有喝酒,也可能是大家尊重我一把年纪的原因吧。至于浪漫主义,我的知识面不高,所以一直无法领悟出准确的定位,是不是在意象上追求风花雪月、在词语上追求绚丽多彩、在情感与理想上追求唯美的那种?这方面的诗,我都有,只是有时候,写不好的话,可能看上去很美,但太容易落入小我的范畴。其实,如果能够把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融会贯通的话,那将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目前我的体会就是,如果能够把现实主义,放在自然的唯美的浪漫主义的大背影与语言环境里,进行审视的话,那将是一种不错的平衡。
    这几年,各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诗歌,我都有不同程度地参与。之所以我什么类型的诗歌都写,原因有三:一是被迫。第一类现实主义,是没有办法,要寻求现实的支持。二是尝试。我希望自己尝试各种各样的写作风格,也希望在各种各样的写作尝试中获得收益,得到自身素质的整体提高。三是认为好的作品,应该被任何人接受。其实,每一首诗,其实都应该有其特殊的、最合适的表达方式,这可能不是外在条件决定的,而是由艺术本身决定的,你写爱情诗,这是浪漫的事情,就应该用浪漫主义的表达方式,你揭露目前社会的阴暗面,那当然就应该是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更主要的原因是,如果一首作品确实是上乘的,那么我相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得到更多读者的共鸣与认可才对。刘老师,至于我的小说,我也有点自恋,也想在这一方面谋求发展,但是我的工作特殊,基本没有整块的时间去写作,关键是新闻的语言,对于文学语言的破坏性是致命的,我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里,调整自己的语感。我认为,诗歌是一个比较省力的文学,大量的时间是思考与积累。唉,我什么时候辞职了,失业了,也许就可以去好好写小说了,想写的实在太多了。
    刘老师,你对诗歌现状的不满,有种恨铁不成钢的意思。其实目前的诗人对诗歌现状都是不满的,哪怕就是那些当红的诗人也是一样,如今的诗歌已经没有光环,只有煎熬。这说明,诗人们还是有追求的,诗歌还是纯洁的。诗歌目前的现状是对是错,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说是诗歌艺术的回归,那种万人齐写诗的年代是不正常的;有人说三十年河东河西,诗歌艺术处于卧薪偿胆的时期,再过十年八年就有可能复兴了。不管是什么说法,我觉得这是大环境的事情,与我们这些个体是没有关系的,在任何时候,只要我自己从写诗与读诗中享受到快乐,那就足够了,别人不读不写,那是他们的损失,起码是他们的问题,关我何事?就像我们找了一个老婆,别人总是说三道四,也有人对她不冷不热,有什么用呢?因为老婆是一种个性化的体验,任何人是无法体会到她的好,也没有人能够享受得到她的温存。当然,红杏出墙除外了。
    至于,你提到的,如今是诗歌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我认为谁的问题都没有。我们来讲讲辩证法吧:诗歌是对立统一的,诗歌是永恒发展的,诗歌是否定之否定的。让我们回到唐朝,如果唐朝有电视电影看,有卡拉OK唱,有网络游戏玩,就是有十个李白杜甫,那有用吗?人们还会读诗吗?杨玉环还会唱诗吗?唐明皇还会以诗取悦女人吗?恐怕统统都是白费吧。我感觉时代不一样了,所以对艺术的要求也会不一样的。也许有人会问,那电视、电影、网络如今看上去,越来越火爆了,那是不是诗歌就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了?那也不是,最后能够逃过时间袭劫的,能够承担灵魂之重的,恐怕只有诗歌这所房子了。另外,我觉得,在中国目前的“除了金钱其他都无意义”的观念指导下,灵魂都不要了,别说要你的诗歌,其他的传统艺术,都面临着遗弃。等到人们酒足饭饱了,大腹便便了,物质的神经就会慢慢麻木的,那时候人们的精神神经,也许就会慢慢地敏感起来,饥饿起来,这也许就是他们需求诗歌哺育的时候。听朋友说,在韩国,一本诗集可以销售几十万册,在俄罗斯,每天晚上家长都会念一首诗歌哄小孩子入睡。这是多么让人羡慕的精神盛宴啊。
    刘老师,好忙啊,信口说说,全当是在网上聊天室吧。如果你酒醒了,不当之处,那可千万要真言指正。

[ 本帖最后由 陈仓chencang 于 2011-5-17 11:1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4-28 20: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