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周飞雪

《飞雪有约》二月份访谈人物解非-----诗歌让你如此美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4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讲座,太好了。

细细学,慢慢品,好好悟。。。

谢谢飞雪兄弟! 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2-26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中原终于下了一场雪,空气清新了许多,雪总给人带来些许诗情画意,可现实真的有太多的不诗意,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关注生命的本体,诗歌越来越自我娱乐化,你如何看待关注现实的写作,让不诗意的现实用诗意的语言来写作,如雪瑶的写作,那样的深度,请给我们讲解下好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8 0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品读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歌具有古典婉约的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2-28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解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青青小草 于 2009-2-19 17:52 发表
诗歌的潜质就是:‘静空’,打破‘静’无诗情,涂满‘空’无诗意。‘静空’是诗者的灵魂的双翅,诗人从来不是步行者而是飞行者。诗行间飞过的是散文的原野,哲学的山脉。
----------------------
解非老师,能给我 ...

------------------------------
朋友,真的很歉意,这些天我一直在旅途,回学院后又被朋友拉去喝酒,滑雪,现在刚清醒些,来回答你这个大问题:)
    佛教中“空”只是佛教理论体系中的一个普通概念。空可分“我空”和“法空”两种,以《大品般若》、《大智度论》中所说的“空”影响较大。其实,“空”也就是对生命境界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对生活、自然、宇宙的直觉感应。比如说一杯水,把水加热成水蒸气就看不见水的影子了,但这并不是说水消失成“空”了,当水蒸气遇冷时又会还原成水。依此类推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老子还这样论‘空’,他曾论述过:瓦罐空,方能盛万物,人心空,方能志存高远。(原文我记不起来了,意思是这样的)
    宗白华说的:“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质。”可见,诗歌正是经由禅宗的心静感受而过渡到艺术创作的直觉思维,再到追求无言之美的艺术境界,在这样一种境界中人进入完全无待的自在状态走向虚境和空阔。
    ‘空静’呈现出一种闲淡冷寂的心境,让人从诗歌中感悟到体物精细,状物传神,以诗意呈现给鉴赏者一个深远悠长的境界,并以超凡迈世的风范来叩问大千世界的奥秘,中国当代诗歌从诗学理念的倡导和创作上,是完全可以把“禅诗”当作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这样既可以反拨当代诗歌过于直接张扬、浮躁凌厉的弊病,又可以使蹈虚凌空的诗人回到本真自然的平常心境,将自我化入禅意来感悟人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空间来有效的拓展诗歌的廓然之境界。
     从禅意上是这样,从生活中也是这样,老百姓的:“人死如灯灭”何尝不是‘空’之内蕴,老百姓的:世外桃源的理想,何尝不是‘静’
诗歌同理,浮躁的心,贪婪的欲,怎会有澄明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潇雨晗 于 2009-2-20 21:01 发表
好地方,来学习一下,飞雪辛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杨兴昌 于 2009-2-21 20:54 发表
强烈要求二月份访谈人物解非-----诗歌让你如此美丽延长一个月。
原因:
1、二月份与春节相联,时间被分光了,读得不多。
2、喜欢解非的优美的诗歌和赤诚的态度、灵性的评论。
3、我还没来得及提问、请教。
谢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89# 的帖子

一直以来总是觉得现代,或曰当代诗歌总体缺少些什么?每日来此看看/思忖,似乎渐渐明了了些。真诚问候解非,并祝好!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0# 的帖子

诗歌是源自于心灵深处的一抹阳光
                                             作者:解非

                    任何作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它常常还是我们感情的母亲。
                                                   ——康定斯基

      我一直坚信真正触及人类灵魂的诗歌一定来自于一个伟大的灵魂,如一线明媚温暖的阳光直透我们的心扉。古今中外文学史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优秀的作品:“都是自己时代的孩子”。当代的思想和审美呈现的是多元化,当代人的心灵栖息在何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精神都处于疏离的状态,甚至有很多人在惊慌失措地满世界找寻自己的灵魂,这是多么可怕的精神危机。当代诗歌重新建构理想的人文生态可谓任重而道远,诗歌没有精神价值作为理想,诗歌还妄谈什么人文精神内涵和思想艺术境界。一个心灵明媚的诗人必然会关注人类的精神生存状况及命运变化,对人类生存境遇深刻洞察,继而将一束温暖的阳光照射到作品中的宏观意象和微观元素之中,这才是诗学的终极价值。诚如席勒说:“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

     近一年来阅读网络诗歌,我发现有很多人以“诗无定法”来为自己文理不通的文字开脱,也可以说有很多人不会写文章,误解诗歌是好写的文本而随意的涂鸦,真是失之毫厘,谬之千里呀。其实,诗歌是写作文本中的精华,表面上清纯简单,实则是最难侍候的鬼怪精灵的小公主。近年来,中国当代诗歌的确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没有逻辑的妄想,没有目标的方向,没有理性的认知,没有对诗神与诗歌的敬畏之情,而极度亢奋的对超现实天堂的向往、这来自于对世俗利益的某种不可扼制的欲望。其诗歌作品让人感受到的不是心灵的净化和升华,而是人性本质的恶变与堕落,一种危险的恶性肿瘤在膨胀。

    人性、兽性、神性是人类潜在的精神实质,古往今来,历代诗歌都是张人性、尊神性、泯兽性,唯有八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的当代诗坛兽性出笼,兽性作怪,诗歌成了兽性寻欢作乐、穷极一切的发泄工具,把诗坛当做他们做爱做秀的大床而疯狂地发泄着垂死挣扎的嚎叫。这样的诗歌即使点击率冲破了九霄,其诗歌的定位性评语只有一句话:“男诗人患了阳痿症用意念在强奸自己的娘,女诗人患了自恋症用臆想手淫自己的天良。”至于诗心、诗意、诗品、诗韵、诗境……,一系列与诗歌有关的诗歌理念与这类诗人是绝缘体。而兽性诗人作为一个人的最低的道德底线都决堤了,对自己都负不起责任,又怎么能对诗歌负责,对文学史负责,那不是天方夜谭吗?

    诗性本身是一种对时空的超越,我们的内心来自过去,承载着过去的基因,她也流向未来,向未来遗传我们的基因。那么,我们作为当代的诗人有什么理由不为我们的后代子孙奉献一束源自于心灵深处的阳光呢?当然,话又说回来,当代诗人的知识储备量也还的确不足,急功见利的浮躁,以及一些诗人的媚俗与媚雅也曾是当代诗歌夭折的致命伤,大多数诗人只是浮躁地反映表象化的生活,却忽略了自身学养的充实、提高和适应时代需求文本的创造。诗歌本是精神的最高表现,诗人的名字本身就具有神圣感。当我们还拥有“中国诗人”这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名字的同时能否以诗歌的原本意义来美化世界呢?我们本来生长在诗歌的国度里,可我们又给予诗歌多少必要的尊重呢?又有多少诗人的心灵在无助的黑夜里枯萎的死去了?

    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但不幸的是,对于许多诗人,这还是一个常常被颠倒了的致命的问题,他们常常忘记了丢掉了人生就等于丢掉了艺术自己。” 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就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但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诗歌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品位选择的过程,是一种诗意情绪升华的过程,是一种人生境界构建的过程。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中国诗歌回归民间,网络写作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历史性大舞台,这个舞台是现代化、时尚化、媒体化有机的结合的历史性、前瞻性、现实性的新文学史的坐标。我感到当代诗歌会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穿越一切客观的界限,将一个极具个性的诗性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而这对诗人而言纯粹是一种内心的探险。

     世界的万事万物总是存在着一种神秘的、相互的、转换的感应,一切皆有深长的意味。诗人是世界这种感应力最睿智的代言人,只要沉浸于大自然之中与万物融为一体,就可以从声音中看到颜色,从颜色中嗅到清香,从清香中听到声音,从一事物感受到另一事物的存在,领悟出世界的真义。诗人旨在抒发感情以表现自我为契机来超越自我,以求取更有价值的共性,可以说一个诗人的进步是自我的不断牺牲,不断消失。思想感性化是寓思想于形象之中,用冷静的头脑把意象、情景、事件演绎到文情一致。心灵好比一个静空的天宇,诗情的想象力以超越性的文化的整合意识孕育了一个个意象,物我两契,天人合一的贯通的精神构成为一个生命力生生不息的美学境界,也构成社会学与伦理学的精神风景线。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诗性的智慧,超越世俗功利为目的的一种创作性思维,注重情感的体验,强调用形象化的语词表现创作主体的审美意趣,以其超逸的情怀和恣肆恢弘的语言做出诗意的典范。重塑诗歌的尊严,诗人的尊严,让当代诗歌以高雅圣洁的姿态站立在文学的圣殿,这是最朴素的做人的道义和历史责任感阿。

[ 本帖最后由 解非. 于 2009-3-1 22:5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2-23 13:10 发表
感谢杨兄  雨晗  丑丑  小草的支持,飞儿的诗学思想中有佛教的精神,静空也是佛教中的一种境界,我的理解是凡是利欲薰心之时,是写不出好诗的,所谓的空心见性,也只有在静空时,才能显示出人性中的本真,文字才具有本真的生 ...

--------------------------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开心老汉 于 2009-2-24 10:33 发表
这样的讲座,太好了。

细细学,慢慢品,好好悟。。。

谢谢飞雪兄弟! 辛苦了!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3# 的帖子

今天中原终于下了一场雪,空气清新了许多,雪总给人带来些许诗情画意,可现实真的有太多的不诗意,当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自身,关注生命的本体,诗歌越来越自我娱乐化,你如何看待关注现实的写作,让不诗意的现实用诗意的语言来写作,如雪瑶的写作,那样的深度,请给我们讲解下好吗?
------------------------------------------------------------------------------------------------------------
        我是在雪国长大的,今天中午和朋友喝完酒还去了滑雪场,站在高处看白皑皑的世界真的很美,我就想:只要我一用力,一竿子就可能让我永远地飞了,我的心脏病可不是这样玩的:)想想可还是没敢,乖乖坐雪橇了,只在平地缓坡滑滑。其实,我从心里恨透了这身破皮囊。还有什么诗意?也败兴了,呵呵……这和现实不也是异曲同工吗?飞雪你说呢?
   雪瑶的诗歌,我还只是了解个皮毛,因此,我对她,对你,以及我很多的好姐妹也一直心存歉意的,我多想走进你们的世界和你们用心来交谈,可身体实在太差了,精力不够啊。但雪瑶时时让我佩服与感动,这个皇家小公主在四川大地震时就差把自己也捐给灾区了,这不前几天还去捐书给孩子们,我还和她开玩笑说:“把自己也捐了吧。”雪瑶很有骨气,也很干练义气,无愧她的祖先李世民。
   一会我发一篇和同学的唱和之作,看看我的雪国情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3-1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3# 的帖子

雪花伴着西伯利亚寒流正愀然而来

                                 ——唱和迟子建《是谁扼杀了哀愁》
                                 作者:解非

      是谁扼杀了哀愁?是谁扼杀了哀愁?是谁扼杀了哀愁?!……我的耳畔一声声这重锤般的探问。然而,我的心中却是这轻羽似的妙词:“帘外雪初飘,翠幌香凝火未消。独坐夜寒人欲倦,迢迢,梦断更残倍寂寥。”沈佩的词好像西伯利亚寒流正愀然而来,丝毫没有怜悯之意的涤荡着我心底的那一份温婉如水的柔情,我木然地欣赏着冰天雪地里凝结的冰块碎了一地时而发出刺耳的断裂声,而且,声声话凄凉。
      朋友呀!北方的天越发的冷了,我孤单的在纷纷扬扬的大雪野踯躅独行,灰暗的日子掠过伤心的空间又走向季节的最后一个轮回。我把自己缩在灰黑色的羽绒服里,时不时的伸出白净温暖纤细的手指接住一两片小巧的雪花,雪花千姿百态,美丽的六角形的晶体,她们满地开花的声音洒在我绝无回音的心壁上悄悄地融化了。我时不时地回眸凝神注目一下走过来的路,白皑皑的雪地上自己那一行歪歪扭扭磕磕绊绊的脚印,它们在这空旷寂寥的世界里诠释雪与人的静思之情,它们还会随着我的想象力翻过这高高的兴安岭,在我的心血枯竭之前抵达春天的弦上。
      蝴蝶一般的雪花飘逸地飞舞着,我也迈着舒缓轻盈的舞步走着、走着,像个冬之精灵。雪花飞扬着我纷繁的心事,我想着自己那过早夭折的爱情,想着青梅竹马的恋人,想着分道扬镳的朋友,想着从前的点点滴滴的如雪花一样纯粹的情谊。而今,这雪花飘飞的日子我仍然在想你呀,可我只看到美丽的雪花却捉不到你的身影。而雪一点一点的融化变成寂寞的雪水流淌着,就好像我那颗滴血的心和不羁的灵魂,可我又在每次雪花融化时撕心裂肺的疼痛,梦中无数次凝聚的情绪如雪崩般在一瞬间爆发,是痛苦?还是快乐?我无从知晓,但我明白了,我就是鲁迅所说的那个:“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朋友呀!我真的爱孤寂的你,爱你流浪的心,爱你不羁的魂。此去经年,你还好吗?同样孤单的你又漂洋过海到异邦去写作,可否也正欣赏那里的雪花?可否也正想念故乡的朋友?你的文章鬼使神差般地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手在颤抖,我的心在狂嚎,我的泪在奔涌……。一幕幕的往事呀就好像鬼魅一样缠绵着我的思绪,一望无际的雪原上我们用身体印上“大”字的浪漫,你一雪球我一雪球满身开花的狂放不羁的雪仗,躺在雪地而引发的你唱我和、我唱你和的诗情……唉!时间真的就是脱缰的野马群啊,呼啸着奔腾着飞逝……,那些年轻的、飘逸的、洒脱的、漂亮的日子真的在我冰雕似的目光的注目下渐行渐远了呀,岁月真的是老了,是老了吗?心底有一首词中的句子适宜地浮了上来,那调侃讥刺的语调:“猖狂风力为君笑,借问谁人颜色老?”是呀!当年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的我无病呻吟的诗让你毫不留情的调侃讥刺,这词还在我当年的诗集本子上, 想到这我躁动的心怎能不平静下来呢?
      我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在感受着落雪的多姿多彩,试问,世间有哪一种花能像雪花一样冷然的大气呢?又有那一种花能像雪花一样飘然的潇洒呢?“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的雪野是多么的壮观美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雪景是多么的隐逸和浪漫。其实,古诗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意境和情谊呀。两个老朋友在暮霭四合雪花弥漫的夜晚,围坐在小火炉旁饮酒唱和、轻话短长是多么的诗情画意啊。天意难违呀,我们那些才华横溢、温润婉约,精致得如女人花似的好朋友一个个真的好像花儿一样零落成泥了。她们的作品好似他们的儿女一样孤零零冷戚戚地注目着红尘、抚摸着我们的文字、倾听着我们的心音。而我仍然孤独地置身于茫茫雪原,我是上帝撒下的哪一片雪花呢?我如落雪一样被命运的风送到了这个世界,回首来路无迹可寻。我只能在落下的地方静静的等待命运的风再次将我送到一个圣洁的高处,或等待着另一片雪花飞来与我舞一回飞天的梦想,然后,我心甘情愿的悄然地融化于无形。
      朋友呀,你说的太好了:“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我的那一片漂亮的雪花呀!你在哪里?我漫不经心游魂一样闯进了一个灰色主调的小屋,这小屋验证了你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一个真正的作家骨子里一定是哀愁的,其实,内心空虚的人缺少的就是哀愁。哀愁是人的一种可贵的品质和修养,是一种精神的历练和境界。有个思想家说:“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思想,人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真是这样啊!真正的哀愁不仅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更是一个伟大的作家不可缺少的高尚的思想品德,还是一部优秀作品的汩汩流淌着生命活力的主动脉啊。我格外欣赏那种自然散发着哀愁之气为主旋律的作品。而这样的以自省、包容、悲悯、温润为主格调的文章实在是凤毛麟角了。朋友呀,哀愁能让我们格外珍惜时光,哀愁能让我们藐视世态炎凉后胸怀宽广,哀愁能让我们内心充盈地抵达精神的最高处,哀愁能让我们离真诚很近离虚假很远。 朋友呀!我真诚地说:感谢哀愁!

附迟子建的散文:

                         是谁扼杀了哀愁

                             文/迟子建

    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是那么亢奋。
    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变得茫然和焦渴。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红尘?
    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9: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