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玫瑰之冢

《自洽》一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7 2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7 17:32 发表


好嘛,小倩。你让我感到很温暖。嗯,这样的感觉真很好。
孤独,是种病。执拗于诗歌的人,多数患有此病。如果一定要治,那就是放弃诗歌,大约很快就可痊愈。否则,几乎无解。
说”享受孤独“的人,无非两种,一 ...

恰是因着犹疑,才更具血肉吧:)

你所说的病,如同文字的毒一样,无药可救。若是拔除,

也许真的可以减少独上高楼之寒,却也会在平庸的热闹中迷失自己。后者才是更可怕的。

”我愿削去我的才情与寂寞,于玉兰花的枝头只见春暖而忘至寒。“大约两年前,我是这样对自己说的。

然而后来却发现,如果不写字,便很少思考。某天惊觉——我找不见自己了!

再后来是关于内心的困境与救赎。

年少时常常思考关于“灵魂”、“孤独”的话题,年龄渐长,却发现这些词语化入心底,已不愿反复言说。

更愿意像你这样,不是说出某一个特别的形容词,而是构建名词的世界,并敲打动词,

让它们自己说话。或是还原一个场景,构建某个故事,其间的情绪与思索,任其自行呈现。

你说“自治”,我倒觉得文字是深的毒,亦是良药。许多时候,真的可以我们的救赎心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7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4-7-17 21:11 发表

恰是因着犹疑,才更具血肉吧:)

你所说的病,如同文字的毒一样,无药可救。若是拔除,

也许真的可以减少独 ...

倩倩说得真好,附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08:4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7 17:15 发表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你的豁达与真诚,让我这种几乎极少混坛子的人,还常常惦记着这里。
确实该说句谢谢你,迷雾。


多来溜达。也感谢你宽容我对你诗歌的乱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4-7-17 20:30 发表

是,说的对,我觉得语言的开放性更多地是表现在口语的组织过程,而不是修辞的组织过程,这样说是不是对。


无论是狭义上口语还或书面语,都不过是思想的传导物或者载体。至于说到“语言的开放性”,无疑还是指向思想的开放性层面。基于此,无论是口语还或书面语,无非是载体不同,对于其内核的传达只有适用与否的问题,没有孰是孰非的问题。

至于修辞,除却说明书类的文体,大概在其他各种文体表达形式上都存在。单纯对于修辞的组织,就我看几乎是不存在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4-7-17 21:11 发表

恰是因着犹疑,才更具血肉吧:)

你所说的病,如同文字的毒一样,无药可救。若是拔除,

也许真的可以减少独 ...


你看,万幸,你没有真得弄丢自己。呵呵,即便是暂时的迷失(每个人都会有的经历),也只是暂时而已。
嗯,这样就挺好的,小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8: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_ke_lingmeng 于 2014-7-17 21:15 发表

倩倩说得真好,附议


的确说的很好,也谢你来读,问好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7-18 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4-7-18 08:48 发表


多来溜达。也感谢你宽容我对你诗歌的乱弹。


呵,这几天来的比较多的。我们就不相互客套了吧,迷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8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8 18:15 发表


无论是狭义上口语还或书面语,都不过是思想的传导物或者载体。至于说到“语言的开放性”,无疑还是指向思想的开放性层面。基于此,无论是口语还或书面语,无非是载体不同,对于其内核的传达只有适用与否的问题, ...

我实际上是想说松绑这个词,对套路式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状态进行开放,让它更符合时代的要求,比如粉丝
吊丝等等,大致是这样的意思。当然,纯粹的修辞是没有的,问题就在这里,所有的修都在人们的意识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9 16: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8 18:18 发表


呵,这几天来的比较多的。我们就不相互客套了吧,迷雾。

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19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题目很有意味,自洽,或是在自己的体系中自由行走,应该有一定约束吧。看到的和感触的,并不必就是触摸到的。当然最终的归宿也许都一样,尘归尘,土归土吧。祝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0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7 17:12 发表


无论是迷雾还是青蛙对于这些文字的解读,都代表着他们与这些文字对话后的自我感知。
我从来都不建议读了解读再去读诗,无论是谁,是如何高明的解读,都无法解决”主观视角介入“这个问题。通过读者(诗歌评论者 ...

其实我还是比较喜欢看诗评的。我觉得看完了诗评再看诗能发现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诗评人读懂没读懂诗。我就是这样发现了诗人之间有时互相看不懂别人写的诗。当然,这样也挺好玩的。但好玩归好玩,但别说是什么诗的多指向什么的。因为诗的引深意义也还是诗人的原本用意,而不是读出啥就是啥。
至于说到网络,我始终是根深蒂固地不信任的。于是我要辨别。形式上的无非就是找找博客。因为要伪造一个5到8年的新浪博客那几乎是不可能的。而逻辑上的判断也往往是很容易的,因为一个人的思维总是具有连贯性的,不管其文字样式是怎样的。
嗯,可能就是这样的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1 12:3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组真的很厚实,收藏起来,慢慢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1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来了,哥们,露个脸 ,问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坟哥。
这三首,我跟忧郁青蛙的看法不大相同。

第一首,写女人,说的却是猫。这是N多种女人中的一种,且代表了女人中较大部分的一个类聚,并不对号入座,而是陈述一个现象,人生百态,此为一态矣。

第二首,年青人是尚未成长的一代,他们正在经历成长的溃烂,而年老人还葆有原始的天真,不老不小的我,夹在中间,无论向前还是向后,都隔着一条沟,都不可思议。我,当然是一泓清水,他们才是两滴不同颜色的油类,三者都互不相融。

第三首,世尘之间,诸如荣辱、嗔怒、爱恨,只不过是浮云,但偏偏有人耿耿于怀不得脱缚,没有好记性的人其实是不屑于铭记,那些人间庸琐,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论清浊、高尚还是卑贱,都将消弭,殊途同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题外话:人生的细枝末节更接近人性本源。在庸常繁琐中炼化思想,是诗人的本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