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7 17:32 发表 好嘛,小倩。你让我感到很温暖。嗯,这样的感觉真很好。 孤独,是种病。执拗于诗歌的人,多数患有此病。如果一定要治,那就是放弃诗歌,大约很快就可痊愈。否则,几乎无解。 说”享受孤独“的人,无非两种,一 ...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14-7-17 21:11 发表 恰是因着犹疑,才更具血肉吧:) 你所说的病,如同文字的毒一样,无药可救。若是拔除, 也许真的可以减少独 ...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7 17:15 发表 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你的豁达与真诚,让我这种几乎极少混坛子的人,还常常惦记着这里。 确实该说句谢谢你,迷雾。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4-7-17 20:30 发表 是,说的对,我觉得语言的开放性更多地是表现在口语的组织过程,而不是修辞的组织过程,这样说是不是对。
原帖由 ke_ke_lingmeng 于 2014-7-17 21:15 发表 倩倩说得真好,附议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4-7-18 08:48 发表 多来溜达。也感谢你宽容我对你诗歌的乱弹。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8 18:15 发表 无论是狭义上口语还或书面语,都不过是思想的传导物或者载体。至于说到“语言的开放性”,无疑还是指向思想的开放性层面。基于此,无论是口语还或书面语,无非是载体不同,对于其内核的传达只有适用与否的问题, ...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8 18:18 发表 呵,这几天来的比较多的。我们就不相互客套了吧,迷雾。
原帖由 玫瑰之冢 于 2014-7-17 17:12 发表 无论是迷雾还是青蛙对于这些文字的解读,都代表着他们与这些文字对话后的自我感知。 我从来都不建议读了解读再去读诗,无论是谁,是如何高明的解读,都无法解决”主观视角介入“这个问题。通过读者(诗歌评论者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6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