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8 20:43 发表 这个不需要强调和提醒,阅读和批评者自有分寸。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水泵 于 2012-7-9 00:24 发表 诗无达诂,也是说诗歌有很多释义的可能性,但所有的释义必须是顺理成章的,而不应该牵强附会。
原帖由 斗笠 于 2012-7-9 11:15 发表 这个批评理论性的多了,过于冷静
原帖由 水泵 于 2012-7-9 00:22 发表 我的感觉是写得东拉西扯,隔靴搔痒了。痒还在那痒。一首读者没办法搞懂的诗,问题一定出在作者。比如,表达不准确。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23:20 发表 驯车江南雪 诗友的评价: 1):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喜欢 2):否定词频用,缺少动感,诗意的流动出现了停滞 3):一味遥想,未顾及朝觐的现实,有呼无应,流于虚浮 4):墒情有难,认为脱离土壤是原因之一; ...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23:44 发表 我还认为,这还不是这个文本的最尴尬之处,它的真正尴尬之处在于阅读者在“泥土”和“个人生命史”的双向线索中被搁置在一个难以感受的十字路口上。 诗歌的叙述应该是一种澄清的过程,而不是反复累积: -------- ...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23:48 发表 “个人以为,此作是夏同学在诗歌路上的迷茫,是关于写诗的诗写。 第一节:泥土给予诗歌灵感,是诗歌的“土壤”; 第二节:土壤转化为网络,“网络”这块土地,时代诞生的新土壤,“我”本当游刃有余; 第三节:回 ...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9 11:33 发表 这个意见就值得争议和探讨了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9 11:40 发表 我不认为你写的主题是诗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