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诗功夫第二期】夏萧《一抔泥土的安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8 20:43 发表


这个不需要强调和提醒,阅读和批评者自有分寸。

阳光兄误会了

我是来挨刀的,希望大家的刀子每个地方都杀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驯车江南雪 诗友的评价:


1):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喜欢
2):否定词频用,缺少动感,诗意的流动出现了停滞
3):一味遥想,未顾及朝觐的现实,有呼无应,流于虚浮
4):墒情有难,认为脱离土壤是原因之一;分节时机的选择感觉是有欠稳妥
5):结论出乎意料,莫非是续集的开始?存疑

呵呵,拜读
问好

[ 本帖最后由 夏箫 于 2012-7-8 23: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认为,这还不是这个文本的最尴尬之处,它的真正尴尬之处在于阅读者在“泥土”和“个人生命史”的双向线索中被搁置在一个难以感受的十字路口上。
诗歌的叙述应该是一种澄清的过程,而不是反复累积:

-------------------阳光兄的这个批评我完全接受,对我有重要的价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刀刀的解读

“个人以为,此作是夏同学在诗歌路上的迷茫,是关于写诗的诗写。
第一节:泥土给予诗歌灵感,是诗歌的“土壤”;
第二节:土壤转化为网络,“网络”这块土地,时代诞生的新土壤,“我”本当游刃有余;
第三节:回忆过去,生活的土壤曾给予生活及诗歌的美好;
第四节:我进入不了诗歌大门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五节:徘徊在诗歌门外的苦恼

这其中有很大的反讽意味在其中。作者借助土地这个意象,把一生对诗歌的追求全部融入,也提示了诗歌与生活的藕断丝连,不得入内的苦闷,彷徨。”


"夏同学在诗歌路上的迷茫,是关于写诗的诗写。"
___刀刀的解读也很精到,唯一的偏颇就是把袋口扎紧了,局限在“诗歌”这个小圈圈里。

如果把这个“诗歌”发散一下,思考成 人生,生命,生活,环境保护,怀古等等;就没有任何问题!

[ 本帖最后由 夏箫 于 2012-7-8 23: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感觉是写得东拉西扯,隔靴搔痒了。痒还在那痒。一首读者没办法搞懂的诗,问题一定出在作者。比如,表达不准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00:24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无达诂,也是说诗歌有很多释义的可能性,但所有的释义必须是顺理成章的,而不应该牵强附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11:1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批评理论性的多了,过于冷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泵 于 2012-7-9 00:24 发表
诗无达诂,也是说诗歌有很多释义的可能性,但所有的释义必须是顺理成章的,而不应该牵强附会。

欢迎提出具体意见。

何为顺理成章
何为牵强附会

以上诗友解读出来的哪些意思您认为是顺理成章的
有哪些是牵强附会的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斗笠 于 2012-7-9 11:15 发表
这个批评理论性的多了,过于冷静


谢谢关注,请提出热闹的意见,我也觉得有点冷清。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水泵 于 2012-7-9 00:22 发表
我的感觉是写得东拉西扯,隔靴搔痒了。痒还在那痒。一首读者没办法搞懂的诗,问题一定出在作者。比如,表达不准确。


这个意见就值得争议和探讨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23:20 发表
驯车江南雪 诗友的评价:


1):脉络清晰,结构完整,喜欢
2):否定词频用,缺少动感,诗意的流动出现了停滞
3):一味遥想,未顾及朝觐的现实,有呼无应,流于虚浮
4):墒情有难,认为脱离土壤是原因之一; ...



这个意见有共性的东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23:44 发表
我还认为,这还不是这个文本的最尴尬之处,它的真正尴尬之处在于阅读者在“泥土”和“个人生命史”的双向线索中被搁置在一个难以感受的十字路口上。
诗歌的叙述应该是一种澄清的过程,而不是反复累积:

-------- ...



恩。诗歌是需要有图像的,诗歌的内部应该有线圈,内部形成动力电流驱动递进。我们看见很多诗歌都是干瘪的词汇,完全依靠词性来推动,我们读不到内容,更不能去说感受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23:48 发表
“个人以为,此作是夏同学在诗歌路上的迷茫,是关于写诗的诗写。
第一节:泥土给予诗歌灵感,是诗歌的“土壤”;
第二节:土壤转化为网络,“网络”这块土地,时代诞生的新土壤,“我”本当游刃有余;
第三节:回 ...


我不认为你写的主题是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9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9 11:33 发表


这个意见就值得争议和探讨了



触及是需要有触点的。或许这点是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9 1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9 11:40 发表


我不认为你写的主题是诗歌

当然不全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