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35537|回复: 244

[诗功夫第二期】夏萧《一抔泥土的安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8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号作品:
《一抔泥土的安静》
作者:夏萧
点评人:这里有阳光

说到泥土,我们都会肃然起敬,都会将它安于博大与神圣的高台上敬仰起来。圣经里泥土属坤,是万物之母。作者写泥土,并且是写一抔泥土,这就使得我们首先必须怀着景仰和敬畏的心情来阅读它。先从文本上说说:

首先我要说,夏箫这首诗歌是以泥土为线索,反复依赖心灵里的冲突而制作出来的:
第一类冲突:一抔捧在手上的并被朝觐的泥土与皇天之下缺土成灾,这个冲突凸显了一个意义,泥土是精贵的。我认为切口很不错,打开很多可以向深处拓展的线路。
第二类冲突:线索指代上的连续冲突。主线索泥土被多次征用,第二节它被时光深入,被征用为爱情的象征体;第三节它被童年征用,第四节它被禅意征用;第五节它被暮年的沧桑征用。好了,为此,我们不得不去重新思考作者标题的确切含义。————它象征的是作者个人的生命历程,用泥土在这个具有极其博大和包涵能力的意象,把自己的生命包含进去,并将他敬仰起来,然后再一段段化开,让我们去感知这些生命历程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显然作者是绞尽脑汁地设计了这个结构,你可以说这是一杯真实珍藏的泥土,它不是虚拟的,你也可以说这杯泥土完全是虚拟的。但是企图以个人叙事的拼接来诗化和链接历史的某种断裂和疼痛,在这个过程中必然折射出“诗”与“史”的千古难题。不仅如此,我还认为,这还不是这个文本的最尴尬之处,它的真正尴尬之处在于阅读者在“泥土”和“个人生命史”的双向线索中被搁置在一个难以感受的十字路口上。
诗歌的叙述应该是一种澄清的过程,而不是反复累积:

光纤无须拉,也无须歌
只需轻轻按键
光年结绳

墒情有难,问道于佛
也曾口吐莲花,但见灵光一现
金刚不坏,却虚有声势
奈何睢眦成嫌隙

你是让阅读者欣赏你的反复积累和堆积呢,还是让阅读者看见你的呈现?这样的反复积累反而会导致线索的弱化,使主线索弱不出声音了。我们应该用朴素的语言将身体、精神、情感送上一个真实的、可触摸、可感觉的、美的境界。像原始森林不需要修饰,你就有充分的感觉,并使你无言。
对这首诗歌的总体评价:
1、多元结构复线推进的想法是好的
2、结构过于复杂,缺乏澄清和意象去蔽的手法
3、5个单元之间的过渡以及它们之间的互动还缺乏手段


作品:
《一杯泥土的安静》
1)
一抔泥土在今天安静
落英和水被拒之门外
它封住经脉,置入净瓶
朝觐。一路风华
尼连禅河洗尽红尘黄土
素面朝天
菩提树依旧参天
辇毂之下却缺土成灾
2)
光纤无须拉,也无须歌
只需轻轻按键
光年结绳,向一抔泥土深入
夜黑不能寐,有时买醉
爱人在枕边留下泪痕
难以承受之重
3)
遥想家园泥土芳香,曾有红杏入墙
一双素手纤尘不染
脸颊清泪两行
那是在少年。家园的土壤
长满春天的芽
4)
花开落有时
土壤咳嗽不断
墒情有难,问道于佛
也曾口吐莲花,但见灵光一现
金刚不坏,却虚有声势
奈何睢眦成嫌隙
5)
不得其门而入
热血骤冷,仰望瑶台至天明
今生何其有幸,不能入土为安



2012.7.8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0 09:5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小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板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地下车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屋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认真学习阳光大叔的点评,收获很大。谢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衣 于 2012-7-8 11:29 发表
屋顶



月亮之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衣 于 2012-7-8 11:29 发表
来认真学习阳光大叔的点评,收获很大。谢谢。



上午涂的,好多错别字哈,都改了。谢谢来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小躲哪里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这里,别急

先把名字改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萧夏

夏萧

什么乱七八糟

还有一个 小小

不是还有一个 啸啸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3:04 | 显示全部楼层



到底什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阳光兄的解读,从入诗及结体、结构上进行了解构,这点是很地道的刀法。
但从意向上看来,窃以为有剑走偏锋的可能发生。
个人以为,此作是夏同学在诗歌路上的迷茫,是关于写诗的诗写。
第一节:泥土给予诗歌灵感,是诗歌的“土壤”;
第二节:土壤转化为网络,“网络”这块土地,时代诞生的新土壤,“我”本当游刃有余;
第三节:回忆过去,生活的土壤曾给予生活及诗歌的美好;
第四节:我进入不了诗歌大门的无可奈何花落去;
第五节:徘徊在诗歌门外的苦恼

这其中有很大的反讽意味在其中。作者借助土地这个意象,把一生对诗歌的追求全部融入,也提示了诗歌与生活的藕断丝连,不得入内的苦闷,彷徨。

初读之,感觉这样。临屏快打,不妥之处,包涵。商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8 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夏萧

是正确的吗,我统一起来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22: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