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8 16:05 发表 支持这个观点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8 16:07 发表 作者是不可以用诗无达诂来解释文本的多向性的,这是一种投机,这句话只能由阅读者来说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16:11 发表 “看了阳光兄的解读,从入诗及结体、结构上进行了解构,这点是很地道的刀法。 但从意向上看来,窃以为有剑走偏锋的可能发生。 个人以为,此作是夏同学在诗歌路上的迷茫,是关于写诗的诗写。 第一节:泥土给予诗歌 ...
原帖由 温柔刀 于 2012-7-8 16:15 发表 阅读者只是点到为止撒 一首诗有无穷的蕴含,主流方向不错,就是对一首诗的正确把握 根据读者自身条件的不同,读出多少是另一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探讨和解决是就是方向 若这个没问题,作者就当支持 ------------ ...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16:19 发表 “土地的功能从农田种植转变为工业建筑,水泥封面了。十八亿亩红线突破了没有,不得而知。无止境开发利用,真的是辇毂之下却缺土成灾。 而墓地的价格,则今生何其有幸,不能入土为安” ——这是一位名叫 牛梦耕 ...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8 16:28 发表 还可以挖,可以挖很多出来 这样的诗写 不正是 诗无达诂的正确理解和应用吗? 把一首诗写活,而不是写死。 这样的诗才用灵性。 这就是我追求和探索的,此诗算得上是实践吧。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7-8 16:29 发表 这点我赞成的,但是必须是作者的预设,而不是词组产生的偶然的和忽然的感觉。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1 22: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