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诗功夫第二期】夏萧《一抔泥土的安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10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0# 一羽飞龙 的帖子

诗友莫急

会有猛料出来的;


欢迎关注和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邱也也:每小节风格不一,表达也乱了点。怎么说。。。怎么说。。。

在语言上,有些运用了前后句押韵的方法,这个在其他语境我读来别扭。灵位,总想表达一些思想,强加进去,不自然,不水到渠成。比如第二,三首的第二小节,和第一小节完全是两码事。第四五首,没有诗意,又是说道。
总体,第一首最好,一直到第二首第一小节。
你现在一首诗的缺点在其次,而是写作方向有点乱,这组有现代的,很现代的,也有古典的,很古典的,比如诗经的,有这些不是不好,是你没有融合好,没有消化好。
强哲理,不注重诗意,是你的最大顽疾。

夏箫:
我和你的分歧和理念可能是非常之大;
最主要的分歧好像是,你的心目中似乎有一种标准,或者应该是这样,不应该这样等等;
1 什么叫一首? 为什么不行? 谁的规定,谁的标准?
  让这些规定和标准统统让开,我就是我自己的标准;
2 关于现代和古典,不是不能尝试,而在于敢不敢。 比如 “光年结绳”——这个对比不强烈不震撼吗? ——这不是创新是什么?
3 哲理和诗意我已经分不清楚了。但是,有一点我很清楚,没有思想的诗,绝对不是我写的。

  至于诗意,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如果刻意追求,必然会留下斧痕,那是匠人的搞法;

4 诗,是要写活,而不是写死。给读者愉快的阅读体验,让读者参与阅读,甚至完成诗歌最后的“创作”。
  多种解读,无法准确解读,模糊解读,误读,都是我追求的。比如这首诗就是这样的。

没有谁对谁错,我坚持我自己的观点,但我会接受一些局部的调整。我本身也还是模糊的,在到处做撞墙式的努力;

邱也也:
任何文学的优劣都有标准,这个标注肯定是相对的。任何人也有标准,这个标准是大众下的个性标准。有些作品大家会一致说好,有的可能意见完全相反,或被说得好上天,或被说得臭下地狱。因此,艺术才异彩纷呈。
我看文字,肯定是结合大众和我个人这样的综合标准来看。不然,为什么叫个人意见呢。呵呵。。。你我当然都要坚持自己的,但也要消化他人意见。我们才可以风格自立。从不成功走向成功。

夏箫:
你我都说到位了。似乎再说就是多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我看这一抔泥土可是一点都不安静滴。其实夏箫啊,你有这个时间,逐条逐句慢慢地回复大家,阐述自己这首诗歌的写作意图和内涵、语言等,还不如重新写一首,或许比你万言的辩词,更棒。

古人说:一抔,也就是一捧。这一捧黄土,或者泥土,有时也“借指坟墓”,后来也比喻不多的土地或一撮微弱、渺小的反动势力等……读书、读书,不是生搬硬套~~写诗更不可如此。

你这诗最大的毛病,就是白话和文言相杂,由此才不伦不类,虽然你藏着自己许多的小心思,也炼字和炼意了,却一点也不讨巧。而白话和文言夹杂在一起作诗,则是现代诗的大忌。你可以用现代诗,写古典诗的意境,但必须化之而无痕……

我不批你的这首诗歌,我的观点是推倒重来,保留你其中好的部分,譬如一些精彩的句子、段落和思想内涵,其他的重新写过。好构思,还需要好语言好的排列方式,来整体布局和搭建!!!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0 09:5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3# 紫穗穗 的帖子

意见收到。待一一消化;
初读一遍,你的一些意见很有价值,当然,有些我还不完全赞同;

比如文白夹杂不伦不类,这个我是不赞成的

我不会为了制造经典而写诗,我是一个玩家,我手写我心。

这个应该算是一个过程产品吧,我要借这个机会,把有些事情尽量整明白;
好的意见我会接受和消化。

磨镰不误砍柴工。诗人要学会总结和思考。也是很重要的。

谢穗穗关注和点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不用放在心上,每个码字的人,都爱惜自己的孩子。所以理解你的心思,只是要进步,则必须听取各方意见,然后自己也作为一个客观的读者,来分析自己这首诗歌的利弊,则你的心里,更如明镜一般。

你的这首诗里,的确有你的许多思考和自我的语言构想,只是需要继续整合、割舍和增补。大家的眼睛一定是明亮的,只在某个时候,会集体误读。所以一般来说,你可以坚持你的一些写作方式,却也要记得改进它们。

我一直看着,但都没有说话,因为我觉得这首诗歌,并非你写得好的作品。说直接点,我是不想砍它,觉得它是鸡肋也。呵呵~~不许恼俺。

有一点是真的。白话多是词语,而文言多是——多义的“字”,蕴含比较丰富,指意也多,所以最好轻易不要文言和白话混搭,写现代诗,这真的是现代诗写作的大忌。用的前提是无痕和巧妙,不得不用……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0 10:0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5# 紫穗穗 的帖子

的确是有你说的这些问题。

我在这首上花的功夫还不太够。

我会在近日写一个完整的自我解读,到时可能更透彻些

现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里的“墒情”,包括我刚刚提到的“一抔”,都是属于过去的文言文,现在已然是不会如此说话了,这个墒情的意思就是——土壤的湿度,现在是否适于耕种!

包括“睚眦”,原意是——发怒时瞪眼睛,有时借指很小的仇恨。有一个成语是“睢眦必报”,就是比喻心胸极狭窄的意思。其实我们大家都明白你的意思。可是我们现在是读现代诗,不是翻译文言文哦。还有“辇毂”指向——皇帝的车舆。呵呵太多了,我就~~不举例了。

你在这短短的五个小节里,用到了许多这样的文言夹白,那么这几乎就没有了白话诗意,都变成了文言文的升学考试。呵呵~~你说如此写诗,真的有意义吗?你呈现的是知识和典故,而不是诗意和智慧。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0 10:1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不赞同。

有时候,文言更简洁,白话翻译过来就没味道了。
甚至有时候,英文更简洁,翻译过来就没味道了。

有的时候,新的时代语言,比如网络语言,也无法替代。例如 哇塞!
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用典是对传统的继承,这个我一定会坚持;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脉相承。不继承现成的祖宗的东西,去在西方的断面上截取一鳞半爪是下下之策。

其实不妨先爆点料出来:我的诗写实际上大都是秉承传统。对成语的翻写,典故的运用等等;
   别看我叽里呱啦,老是写着玩,标榜自己是诗歌玩家。我实际上是很保守的诗歌创作者。骨子里流的是传统的血液(不知道有几个人会赞同这句话)

[ 本帖最后由 夏箫 于 2012-7-10 10: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34 | 显示全部楼层
随你,难道你要让别人读你诗歌的同时,还有带着一本说文解字,随手不停地翻阅吗?

你若不明白这点,你就是死读书,读死书,除了复述古人言,没有自己意也!!更别奢谈思想和诗意。

典故和文言,能不用则不用,要用则要化,尽量处理到无痕。诗歌不是显摆知识~~我的许多诗歌里,都藏着典故和文言,但是我不能也不会直接用“典故”和“文言”。

[ 本帖最后由 紫穗穗 于 2012-7-10 10:3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适度的坚持一下,至少能延缓这些词汇的消亡;

要是能有显摆的东西,我不介意显摆。(玩笑)

这一抔泥土,是诗歌的泥土,人生的泥土,怀旧的泥土,爱情的泥土,环保的泥土等等;

忍不住又爆料了...

[ 本帖最后由 夏箫 于 2012-7-10 10:3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紫穗穗 于 2012-7-10 09:45 发表
呵呵,我看这一抔泥土可是一点都不安静滴。其实夏箫啊,你有这个时间,逐条逐句慢慢地回复大家,阐述自己这首诗歌的写作意图和内涵、语言等,还不如重新写一首,或许比你万言的辩词,更棒

古人说:一抔,也就是 ...

我一向支持这样的观点。说的差不多就好了。不试图说服对方。写诗歌依靠是悟和磨练。一种是自觉性的自悟和磨练,一种是与人交流后的自悟和磨练。前者更大也更多些更实用些。问好两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91# 白小宇 的帖子

没有,我们一直控制得很好

在观点层面有一些交流,碰撞和交锋,是好事。

不会离谱的,谢谢白小宇!

[ 本帖最后由 夏箫 于 2012-7-10 10:4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1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箫 于 2012-7-10 10:05 发表
的确是有你说的这些问题。

我在这首上花的功夫还不太够。

我会在近日写一个完整的自我解读,到时可能更透彻些

现在,打个不恰当的比方,是隔岸观火隔靴搔痒。



从你的回复中,我感觉你还沉浸在自己的写作之中。我到是觉得,你应该相信阅读者能够看见你想写的(他们确实都看见了),这点就不必反复解说,也不必在引入许多关于作品的诠释。而倒是应该归结一下他们对这个作品提出的问题,我从作品正面来分析,它的缺陷还是大于它的优点的。我很想听听你对他们提出的这些建议的理解,这也是活动的初衷和企图达到的目的嘛。
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会的,如果能在回帖中慢慢地都释放出来

也是可以的;


我已经写了一个提纲,争取今晚贴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7-10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若真要秉承传统,余生可立志,把二十四史读完,可把儒释道三家的经典古籍,简单翻阅一遍也行。嗯~~四库全书的目录也可以预览一遍。因为五万多册……

中华文明的传承,不是知道几个典故和酸腐的文言就了得的,而是真正的中庸精神和博大情怀……这个再说就远了去了。

祝福你真得用心读书了,读进去了,读明白了。呵呵~~这些话,我也同时自勉于己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2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