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8 21:50 发表 但是,诗歌的问题可能也就随之出现了,由于意象的转承稍快,造成有些意象的出现显得有点突兀,没有真正从“心理意象”转化为“诗歌意象”,所以,我私下的感觉是能通过简单意象的呈现而表达更深的意义是最佳的选择。 ...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2-6-18 20:24 发表 冬箫的建议很真诚。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8 22:38 发表 雪或者盐(外一首) 杨望远 再发一首请冬箫老师理疗指导,自己觉得这首诗风格应和悼念海子的诗有所不同,此诗发表在《青海湖》期刋。基本上是同一时期。现在看来雪和盐之类有陈词滥调之嫌了。可惜,编辑们从不提 ...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9 21:23 发表 这两首有着典型的差距,也是两首在诗歌“观物”上有着明显差异的作品。 文学就是以“观物”为首要追求的艺术。那么我们在观物上必然存在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我”观物,这种方式就是以自我为主体,将我扩大到“引领 ...
原帖由 杨望远 于 2012-6-19 22:01 发表 《一根木屑》 今天一根木屑刺进了她的手指 她不愿取出 她说她的体内终于有了木材 可以生火取暖 “少吗?”我问 “少也温暖” 由此,当这根细小得不能再细小的木屑 刺进她纤细的手指,并且很深的时候 ...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2-6-21 19:38 发表 冬箫,我要离开诗歌报了。——不好意思把你喊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6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