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3229|回复: 102

[其他] 【第二期人物 冬箫】 与我们对话诗歌的写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7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冬箫在上班,他说到时会整理代表作发上来的。

左边胖嘟嘟的是冬箫



冬箫(邱东晓)重要获奖情况和发表年表

简介:

冬箫,本名邱东晓,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曾获《诗潮》杂志社“2007年度•中国诗潮奖”(年度诗人奖),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中国诗歌》杂志“2011年中国网络十佳诗人”之首,浙江省2010年度全国期刊发表奖。已先后在《上海文学》、《北京文学》、《诗刊》、《星星》、《长江文艺》、《诗选刊》、《诗歌月刊》、《扬子江》、《诗潮》、《诗林》等海内外文学刊物发表诗作千余首,入选《年度诗歌精选》、《年度最佳诗歌选》等多类诗歌年度选本。诗集《江南的湿度》曾获全国性著作奖。


重要获奖情况:
1)2008年11月,获得著名诗刊《诗潮》杂志“2007年度•中国诗潮奖”。
2)2011年6月,获得人民文学出版社主办、《中国诗歌》杂志“中国2011年网络十佳诗人”奖,并位居首位。
3)2011年6月,获得浙江省作家协会2010年度全国文学期刊创作成果奖。
4)2007年8月,获得浙江省作家协会电力作协最高成就奖——“首届浙江电力文学奖”(2002—2006年度)
5)2012年4月,获得浙江省作家协会电力作协最高成就奖——“第二届浙江电力文学奖” (2007—2011年度)。
6)其余获各类诗赛奖数十次。

2005年以来重要发表年表:
2005年,《一只鸟的影子》(外一首)在《诗歌月刊》第四期发表,12月,《冬箫的诗》(五首)再度在《诗歌月刊》第十二期发表;《怀念抑或家的感觉》(组诗)发表于《星星》诗刊第12期上;《雨水站立着掉下来……》发表于《扬子江》诗刊第6期;《冬箫的诗》(三首)发表于《当代人》12期;其余作品发表于《红豆》《都市》《北极光》等刊;共发表57首。
2006年,《太阳或者其他》(组诗)首度发表于《长江文艺》第五期;《写一朵花的时候》和《诗三首》两次发表于《诗刊》;《太阳般的细节》(外一首)发表于《北京文学》第10期;《雪》(外二首)发表于《上海文学》第12期;《仅有一天》(外三首)发表于《诗潮》5-6月号;《诗选刊》第9期转载于《雪莲》第1期的《冬箫的诗》(五首);其余作品发表于《诗歌月刊》《当代人》《西湖》《西部文学》等刊;共发表74首。
2007年,《青年文学》第7期发表《嘴唇》《一个有故事的夜晚》;《女人》(组诗)发表于《诗刊》第9期;《诗潮》11-12月号发表《江南的夜》(组诗八首);《岁月》第10期发表《关于苹果》(组诗);《当我写下那些白色的文字》发表于《星星》诗刊第2期;《冬箫诗六首》入选浙江省作家协会编选的《浙江诗典》(1976-2006卷);其余作品发表于《辽河文学》《青海湖》《文学港》《雪莲》等刊;共发表69首。
2008年,《逝去的亲人》(组诗)发表于《诗选刊》(下半月)第6期;《延安文学》第6期发表《怀念与感受》(组诗);《江河文学》第1期发表《冬箫的诗》(外二首);《中国诗歌》第1期发表《冬箫诗歌作品选》(13首);《2008奥运停靠北京站》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北京奥组委主办的《2008奥运诗选》;《仅有一天》(组诗)入选世界汉诗协会主编的《世界汉诗年鉴》(2007-2008卷);《女人》(组诗)入选《中国当代汉诗年鉴》(2006-2007卷);其余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诗潮》《诗歌月刊》《六盘山》等刊;共发表71首。
2009年,《诗选刊》第9期发表“城市与诗人访谈——冬箫”;《草原》第9期发表诗二首;《外婆》入选《2008最适合中学生阅读诗歌年选》;《那些月光是我的》入选《2008—2009年中国最佳诗选》;《冬箫诗选》(三首)入选《2008年度中国最佳诗选》;《青松》(外一首)入选《新时期文学三十年:诗歌•散文诗回顾展》;其余作品发表于《中国诗歌》《都市》《文学与人生》等;共发表36首;诗集《江南的湿度》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由著名诗人林莽题字,著名诗人、诗评家南鸥、刘川作序。
2010年,《诗林》第1期发表《路上的年轻人》(外三首),后被著名文摘类杂志《可乐》转载;《中华诗词》第1期专栏发表《冬箫的诗》(六首);《滇池》第7期发表《云南印象》(四首);《上海诗人》第6期发表《江南的情绪》(组诗);《大电力》(组诗)浙江省作家协会编选的《相忘书》;其余作品在《诗江南》《诗潮》《中国诗人》《中国诗歌》等发表;共发表61首。
2011年,《中国诗歌》第6期“特别推荐栏目”推出《冬箫的诗》(9首);《阳光下》(组诗)发表于《中国诗人》第3卷;《冬箫诗选》入选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大诗歌•2010卷》;《我对阳光的感恩》入选中国诗歌学会等编辑出版的《感天动地的心灵交响Ⅲ》(CD)。共发表45首。

《母亲》
                     
母亲,在邻村的山岗上
磨了几下刀口
荆棘就倒下一大片

我从荆棘上走来
母亲远远望着我
足有黑发到白发的距离

我向母亲挥挥手
顿然触及到的呼吸
竟会如此潮湿

《外婆》

要不是熟悉,这个
离开我十多年的称谓,现在
也不会随口呼出
这本身带有磁性的黏液,这会
又让你在天上听到了,你的天籁回音
我听不懂,倒是你在那个日高的晌午
用暖洋洋的阳光看我的一眼
让我忘记了心痛,抱着阳光
就像原来你怀抱我一样
不过这次,是我紧拥着你

《雪》

可以肯定,我的指节
是因为一月对雪的期盼而僵硬
那么纯白的悲伤
源自一场前世的雪

落在坟头,白色
引起茅草尖上一点小小的痉挛
若隔世的光,给我曾经的温暖

我寂静地把脸贴着地面
心中空出的位置
让花在里面开,在我的融化里

我被掩埋在花下(或雪下)
灵魂的所有元素
依傍着花瓣或冰晶漂移
我贴着地面唤着同一个名字
看着花的战栗和雪的颤瑟

我放松我的脸,我已经消融
流进了好多善良的内心

《我的泪》

阳光下,我忍住了最后一滴泪
在太阳和月亮恒久挂在天空之时
最后的两粒麦子
停止了呼吸
大地的绿,销声匿迹

这时,让我想念绿
哪怕是麦芒间丁点的色彩
也是生动的
犹如春风中经常飘动的细腰
让人充满滋润

如果可能,在这个时候这个地点
落下我最后的一滴泪
虽然少
但或许也能
生长一点生命的希望

《慢慢地》

其实慢慢地也很快
一分一秒很慢,但一眨眼
就已经人到中年

这个过程我都没有感觉到
甚至没有听到它的喘息
它就整片整片像浮云一样过去了

我没有严肃地对待过这些浮云
甚至没有耐心
看看它在疾风中如何变化
如何化成急促的雨点
马不停蹄地奔向了远方

我忍不住开始焦虑
它能否像雨水再生一样
重新回到我的身边

《那些月光是我的》

那些月光是我的
是我寄给家里的物什

它薄薄的,凉凉的,暗暗的
就像我的薄命
流浪在外,神情悲悯
你们面对它
应该感到高贵——这是我的想法
你们也可以
看着它流泪,看着它
一筹莫展,或者
看着一个人从里面走出来

《一根木屑》

今天一根木屑刺进了她的手指
她不愿取出

她说她的体内终于有了木材
可以生火取暖

“少吗?”我问
“少也温暖”
由此,当这根细小得不能再细小的木屑
刺进她纤细的手指,并且很深的时候
她快乐地笑了

《其实所谓的死……》

其实所谓的死,只是
风吹过,花谢了
在春天万花盛开的季节
这样的死
和时辰无关,和生活无关

只是,在死之前
必须清理我的胃,把里面装着的
破碎的灯盏和孤独的失眠
一起清理

同时,我
还要修理身体里的废墟部分
甚至只是未来可能的废墟
——以自己微生物的特征、经验
并原谅它们的颓废

当然,此刻我不需要赞美
我只是和野草、蚯蚓和泥土一起生长
而且,这样的生长是缓慢的甚至滞后的

此刻,阳光艳得睁不开眼睛
我已经很虚弱,或许就会化为虚无
但我
还得整理一下衣领
把我花瓣的身体挺立在大地上

《土地》

那些类似于根系的缠绵物
在梦境中生成,并迅速抵住我的胃
让我生疼作呕甚至憋气

这只是局部的感受
更大的痛楚却来自于眼前的事物:
一棵怀抱般粗的歪脖子树横卧在地
一群不存在的鸟儿傍靠死亡,活着
起飞、降落;起飞、降落……

像一些会飞的动词
土地中拔地而起的动词,却
永久地被无形的锁链拉扯着
起飞、降落;起飞、降落……

这是些微风中抖动的针刺
有喉咙卡壳的声音
由此,我轻易跪下了
怀着紧张和忧伤
在心情启动的那一霎那
献出我敬畏的眼泪

《爱安(Aeon)》

爱安是诺斯替教认为的上帝派来拯救物质世界的使者,她拯救世上的“属灵人”和一部分的“属魂人”,而对“属物质人”不予拯救。——题记

人间的阴影让她气喘吁吁
她发辫高束
让汗水渗过物质的肌肤

她双颊绯红
用芦苇标记每一个可用的躯体
那些符号
就如同天间的灵魂

她在水云之间
她在慢火与黑夜的边缘位置
舞动她烟缕般的双腿
她多次变身为金钱和美女
却都在一瞬间消散或块裂

她没有把肉体和灵魂彻底分隔开来
她只是约见那些灵魂纯净的人
在一个没有固定场景的花园
分发救赎

火中,她高高在上
在天空
在来回奔走与口舌的犀利之间
她把自己的头颅朝下
挂起
真的好似一颗
硕大而慈祥的
太阳
散着暖暖的光芒

[ 本帖最后由 妙妙 于 2012-6-7 19:4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期,能邀约到冬箫,真的三生有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冬箫,是我们诗歌报的老朋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要选择一些他的作品,让大家品读下,诗人是用诗意的语言与人对话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学习。谢谢妙妙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2:3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D 于 2012-6-7 12:16 发表
值得学习。谢谢妙妙姐。

我会尽快把冬箫诗发上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2-6-7 12:39 发表

O(∩_∩)O哈哈哈~
运动+学习=瘦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12-6-7 12:51 发表

O(∩_∩)O哈哈哈~
运动+学习=瘦身。

这几天我是一伤心就瘦了,没你那么麻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落幕 于 2012-6-7 14:17 发表

这几天我是一伤心就瘦了,没你那么麻烦

我比你更伤心!也瘦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7: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独特的的感知和独特的表达,即是我们认为个性的表达,应该是一个诗人起码的素质。

母亲,在邻村的山岗上
磨了几下刀口
荆棘就倒下一大片
我从荆棘上走来
母亲远远望着我
足有黑发到白发的距离

我向母亲挥挥手
顿然触及到的呼吸
竟会如此潮湿

这是冬箫《母亲》节选。我给冬箫评论过这首诗,却不知放哪儿找不到?
我们来看看南鸥的评:
这是一首写给母亲的诗歌,表达母亲的勤劳、艰辛和对儿女的付出。这样的主题古往今来多少诗人流连忘返,但从我的阅读来看这无疑是一首成功的诗歌。
由于诗人奇绝的想象,从母亲磨了几下刀口,到荆棘就倒下一大片,再到自己从从荆棘上走来,再到母亲与他的距离足有黑发到白发的距离,这一连串的想象就是“一种独特的的感知和独特的表达”,让这个世俗的司空见惯的主题获得了令人叫绝的表达效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9:4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读互动——冬箫〈母亲〉》

文/妙妙

冬箫写作的诗歌,总留下大面积空白。许多情节让读者去想象,于是就有了读与写的互补。
我读冬箫的诗,就是欣赏一幅泼墨山水,他的随意挥洒意境自显。太满则溢,美学的残缺不全,应用于冬箫的诗歌,就是高度凝练的短诗句。故事、场景、心情、意境,看似漫不经心三言二语的表达,其间的跨度就可能已是十年或几十年。
简单的意象日常所见的通俗词组,却能激起读者江河湖海的联想。“我从荆棘上走来/母亲远远望着我”这哪儿是诗?就是和你聊家常嘛!
这样的平平静静叙说,会有什么样子的惊心动魄?连我都要怀疑的悬念。我在想:冬箫,你能玩什么花样?
冬箫其实小我三岁我叫他哥,他却能很爽快地答应下来。可见为人的直观与豁达,平日生活的小细节反射在诗篇中,就是同样朴素大方的诗意。顺接“母亲远远望着我/足有黑发到白发的距离”。
生活的艰辛充满磨难,一路走来的双脚踩踏荆棘的疼痛,让我想到冬箫曾经黑发年青的母亲;渐渐步入中年母亲发丝由黑转白;直到满头找不见一根黑发的银丝。
这种黑与白精典的强烈对比,时间跨度被拉长后的窒息,情感如泄洪来访已然势不可挡。
母亲一颗思念儿子的心,是十八层地狱的酷刑。我的忙碌,为家,为工作,为诗歌,无暇顾及母亲的感受更不要说亲临抚慰。
无奈地看着时光的沙漏一去不返——“黑发到白发的距离”在一声轻呼母亲中,几多的歉疚?几多的伤感?几多的无奈?
数不胜数的委屈与挫折,一个“荆棘”的意象就涵盖了全部的苦涩。
那种“黑发”到“白发”的距离,就是母亲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子搂我在怀里的遗憾;同时也是我为生计劳顿奔波于人生路上不歇脚的写实。
对母亲的表达有千千万万种方法,但即使所有的弥补装得下整个宇宙,又怎么盛得了母爱于亿万分之一?无语凝噎此时无声胜有声,好比剑在弦上泪在眼里含而不落是最悲。
母亲的晚年还能有多久?我中年的事业还能跑多远?这些极富张力的意在言外,都是我读冬箫《母亲》时产生的共鸣。
每一个孩子都是父母所生所养,现实情况又是大多数游移于亲人视线之外!即便偶尔想到母亲,又怎么能与母爱相比?孩子,就是母亲的心肝宝贝。
如同两条永远无法相交的平行线,母亲和我今生只能用目光来关怀,距离远了还有心连心本能的动作?“我向母亲挥挥手/顿然触及到的呼吸/竟会如此潮湿”。
能不潮湿吗?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情到深处爱到极致又摸不到的抓狂,只有含在眼睛里的泪水才是唯一的表白。
《母亲》全诗68个字,廖廖9行诗的率真讲述,读着我却看到久在地下反复磨擦流窜不断升温的岩浆,那个出口只有母亲能拯救我的水深火热之煎熬。
我心尖上站立的母亲,终成不得不喷发的活火山岩浆,“母亲”在三个小段出现的复沓式叫喊,是忍无可忍憋不住向母亲的呼救。
“母亲,在邻村的山岗上/磨了几下刀/荆棘就倒下了一大片”母亲,大爱无言,你思儿的目光消骨吸髓痛彻心扉,我不说并不是说我没有感觉你的爱。
冬箫诗歌意象单元自身携带的文字信息,的确可以屏蔽和忽略不必要的累赘唠叨。冬箫懂得诗歌忌讳纷至沓来的意象重叠,而这种点睛之笔的高度压缩打包,反而是延伸诗歌本身的张力。
《母亲》这首小诗的魅力,就在一气呵成天衣合缝,我真的有读到透不过气来的感动。冬箫诗歌已经包容了语言的无极限,是母子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扯不断的彼此牵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7 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做法好,对诗歌报,对所有热爱诗歌的人都有帮助。妙妙辛苦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9: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梦里花落知多少 于 2012-6-7 19:49 发表
这个做法好,对诗歌报,对所有热爱诗歌的人都有帮助。妙妙辛苦啦!

冬箫刚申请ID还上不来,我叫他明晚来和大家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7 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诗歌,有问题都可以问冬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6 02:0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