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妙妙

[其他] 【第二期人物 冬箫】 与我们对话诗歌的写作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冬箫 于 2012-6-12 22:48 发表

有一句话叫做“做自己的事,让别人去说吧”,诗人其实只要写出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就可以了,当然这种关系是心里的,也是外界的,这需要融合。也就是说只要“我写我感”就可以了,不必太在乎诗歌之外的其他东西。当 ...

抽空,请关注妙妙《天空的独角兽》。谢谢冬箫的到来,今晚我要去济南看望10岁白血病女孩亓聪聪,至少我认为碰上了一个作家就推卸不了责任。
诗歌的讨论,感谢你帮忙主持啦~!(去自来水或赠客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7: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温柔刀 于 2012-6-13 02:36 发表
响应!
这个交流还不深入
可让诗人自评或对他评再评

冬箫很忙,才刚进来诗歌报。你的建议,他会听取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0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冬箫 于 2012-6-12 20:06 发表

谢谢妙妙!没有这么夸张,其实我能来这交流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

你帮我大忙了。等我空些,我会把这些全部粘贴到浙江作家。到时,我会告诉你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但你在为人上的低调与细腻,在诗歌上沉静的思考及创作方式,给我印象很深,记得你好像说过你是属于当今诗歌创造主流之外的群体,我想这也是你保持本真的方式,这些也是我正不断抵达的。在这样一个快餐文化的物质化泛滥的时代,如何保持与修行生活之中及生活之外的诗心呢?如何在诗歌的创作上保持独创性,保持诗歌的处乱不惊,游刃有余,而非盲目地追求潮流,追求名望呢?我提的问题乱乱的,你在忙绿的工作之余凭感觉回复即可,不必拘泥形式哈。我就是昨晚与你通过电话的张彦平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蟒型的凉》



在两山之间看到的天空
呈蟒型。那些探出身子的枝叶
多像它的鳞片,夏风中
摇摇欲坠

在下面蜿蜒行走。我怀有敬畏之心
它腹部的凉
从发梢,爬向脚掌

机会难得,有机会冬箫老师帮我评评这首,这是我新写不久的,我自我感觉还不错。你可以狠批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囚雪 于 2012-6-13 00:23 发表
再次欢迎冬箫。请教您一个问题,于诗歌我有一个这样的过程,刚学写的时候喜欢繁复的意像,浓密的思绪去表达。写着写着慢慢趋向简洁,甚至用口语,而再想回归到意像感觉很难,所以这段时间一直没写诗,停止了。请问怎 ...


看你的提问就知道是一个有过多年写作经验的老手了。
你说的没错,这种写作经历是很多诗人走过的路,我也不例外,只是我在趋向简洁的同时,一直刻意保持着两条腿走路,一条腿更趋口语,一条腿更趋学院派,这样做有几点好处:1、避免了你说的情况发生,因为在写作中一直保持着意象感觉(当然不仅仅是意象);2、促使自己深入浅出地表达出想表达的意义;3、融合两者的思考和表达,可能产生更加新颖的效果。
暂停诗歌的写作其实也是必要的,只要不停止对事物、现象的思考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幽栖 于 2012-6-13 01:00 发表
偶也过来学习好吗



哈哈,互相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温柔刀 于 2012-6-13 02:36 发表
响应!
这个交流还不深入
可让诗人自评或对他评再评


是的,可以多种形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低处的迷雾 于 2012-6-13 05:44 发表
支持!问候冬箫。妙妙辛苦。


也问候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2-6-13 06:07 发表
来学习,支持


客气了,大家交流就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张彦平 于 2012-6-13 08:51 发表
虽然与你仅有一面之交,但你在为人上的低调与细腻,在诗歌上沉静的思考及创作方式,给我印象很深,记得你好像说过你是属于当今诗歌创造主流之外的群体,我想这也是你保持本真的方式,这些也是我正不断抵达的。在这样 ...


你给我的印象也是非常不错的。
其实诗人的生活方式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在生活中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而非形式上的“生活不同”,也就是说生活都这么过,但想成为诗人必须比别人多那么一份思考的空间,有了这样的空间,才有产生“诗情”的可能。当然,仅有这样的诗情也是不够的,还要有常人难忍的“孤寂”,因为孤寂让人思考,让人沉淀,让人融合所有的思想,这样,诗就不会单纯是表达一个现象,而是综合体的集中喷发。
没有深入诗歌的人往往会说一句话:你们的灵感怎么这么多。其实他们是没有真正理解诗歌,诗歌需要灵感,但灵感仅仅是积淀的基础,必须当积淀到“熬不住”时,诗歌才可能喷发出来。

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正确与否却是众人见智的事情,不必苟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冬箫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6-13 13: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冬箫 于 2012-6-13 12:58 发表

你给我的印象也是非常不错的。
其实诗人的生活方式与别人不同之处在于他是在生活中发现常人发现不了的东西,而非形式上的“生活不同”,也就是说生活都这么过,但想成为诗人必须比别人多那么一份思考的空间,有 ...

张彦平非常热爱诗歌,要不是忙碌着考研,一定会很快写出满意的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深入诗歌的人往往会说一句话:你们的灵感怎么这么多。其实他们是没有真正理解诗歌,诗歌需要灵感,但灵感仅仅是积淀的基础,必须当积淀到“熬不住”时,诗歌才可能喷发出来。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3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张彦平 于 2012-6-13 08:58 发表
《蟒型的凉》



在两山之间看到的天空
呈蟒型。那些探出身子的枝叶
多像它的鳞片,夏风中
摇摇欲坠

在下面蜿蜒行走。我怀有敬畏之心
它腹部的凉
从发梢,爬向脚掌

机会难得,有机会冬箫老师帮 ...


这首诗歌可取之处是诗歌的视角,也就是作者的目光所及之处,加上作者的想像,所以开首有了出奇的效果。
但是这首诗歌的问题也出在视角,因为你对视角的理解还停留于“观视”,其实视角并不仅仅是视觉角度,还需要视角范围和视角距离。如果你能在观察事物的同时扩大对事物外像之外的范围,并拉大或缩小时限上的距离,那么你的诗歌就有了纵深,也具有了更多的思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5-26 02: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