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天放

无题,或者爱与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山采墨 于 2012-2-18 00:31 发表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为人观静躁,品类视贤能”。我一直觉得和天放君交流诗文是一种“贤能”之交,所以在天放君这里从不绕圈子,直吐为快,舒服并快乐着做回自己。所以在把小孩哄睡之后,也就是夜里十点钟之后,我才能抽身出来再一次细看天放君的《无题,或者爱与死》。
昨天在给天放君的文字里,我说过不能把诗写好就回去抱小孩偏激的话,说是给大家听的,更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在现实中,因为忙,我不得不适应工作与生活之余才有时间去探讨诗,才有时间和天放兄交流诗。
或者这就是生活,因为忙,因为苦,而没有时间思考活的意义,才让我过多地思考诗人那多余的思想,是吃饱了的人气血上涌没法调剂而从胸腔里喷涌而的积食,腐且酸,是为诗。从这个角度讲,我对生活的苦难是更理解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诗意的,只有当人到达了衣食无忧时诗意才变得更有意义。我在想,很多所谓伟大诗人忧郁而死其实都在钻牛角尖,比如海子、梧桐树等的相继而死,他们有勇气去死却没勇气生。从某种角度讲其实诗人在逃避现实,是对活着的不负责任,这与孤芳自赏、疯子无异。
其实我也是一个疯子,因为爱好诗歌而放弃了许多、错失了许多。后来我发现什么都是阶段的,人会不断的成熟,认识也会不断的加深,然后是时间叠加累积多了沉静,少了浮躁。这时,就再也写不出苏格拉底的“我去死,你们去活,看谁比谁过得好”的那种境界了。
也正因为我们的阶段成熟与认识,更说明了我对天放君诗歌的阅读存在着阶段的认识与理解,所以这里说的一切文字仅就天放君的《无题,或者爱与死》的读后作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与总结:

1、木死,南不死。
我的经历告诉我:除非是经历了什么重大变故,轻易不言死。在我的经验中,很多病人其实没有病,因为心智出现了难于排解的问题,病症就如影随形如期而至了。何苦呢?所以我给人做食疗方案时第一时间告诉客户的是: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2、“我去死,你们去活,看谁比谁过得好”——苏格拉底这句话有使用条件。
我没看过苏格拉底的书,也不轻易相信什么名言之类。因为我知道所谓的名言,其实都是有使用条件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喜欢盲目相信名人而错误百出、得不偿失。比如一代伟人毛先生就曾经说过一句 “人定胜天”伟大的话。这句话在当时的纯正年代需要偶像与英雄的时候是对的,但时至今天,我们就要提一提它的使用条件了。人其实很渺小,尘埃一粒的,与天比地比更显渺小,总要走过生老病死,怎能与天斗与天同寿呢?经验告诉我们,千万别迷信名人,但借鉴是可以的。

3、“为人类者,必死于人类;为诗歌者,也必死于诗歌”。
这个很难理解,带着浓厚的个人色彩,我这里就不作答了。其实我不作答的原因,还在于我真的不能理解这诗中所言。因为是诗,底蕴高低各异,而我的知识面有局限,所以惭愧而避之,还望天放兄赐教。也正因如此,才又说明诗歌是否需要写得“通俗”些,让更多的人更好理解并有机会产生共鸣呢?

4、“你得听愚人的裁判”。
   这个听起来有对现实不满的很深厌恶情结。诗以言志,诗如其人,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诗两分离的现象出现,这更令我担心天放君对现实过度的不满与批判。我不是说不说话、逆来顺受会让社会更好,我只是担心心里头的愤懑淤积会让人日子久了积劳成疾,这对我们的诗人们的生活、生命不利。我们一直说包容,而往往现实中就缺少这种包容。我们看到和经历的挫折其实太小了,只是沧海一粟而已。要相信,存在就是道理,我们只有顺应才能活得更好更精彩。

4、先是谜团,最后是答案。
因为责任感太强而找不到出口,这是诗人忧郁的主要原因。这就强调并敲响警钟,我们需要自愈能力。不要一味的责怪,而要解决。
   我在看到天放君最后的东西时,才看清楚天放君其实在诗歌里有对待看不惯的事物解决方式:“那个觉悟者为我们进入了油锅、使过客能担当这一切”。但我觉得这个解决的方式来得并不强烈。就像我理解天放君是阶段的写作一样,这首诗歌有点松散了,并没好像天放君的《过年》、《岛上的狐狸》等优秀诗篇来得充盈。

6、采墨愚钝,没能好好地理解天放君所写的内容倾向,只是隐约感觉其中的东西,不能达意。也许是太熟识,又或是寄望太多而怕诗歌走向另一极端,我这里就显得过虑了。其实以天放君写诗的智慧,是不需采墨旁边比划的,但采墨愚钝之极又好事之极,所以才有指桑骂槐此举,权当笑柄。

7、解释一首诗的缺点会很累,特别是对作者很不礼貌。站在神圣的诗歌面前,请天放君原谅采墨的直率和无知吧,对《无题,或者爱与死》错解与曲解都是采墨一厢情愿,请天放君包容。顺祝安心!握手!
...

感谢采墨兄,辛苦了。我把这个留存下来了,得便我们再仔细讨论。
再次感谢采墨的辛勤付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0:51 发表
然也。

(在佛罗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中,有一种称之为群体性的智力退化现象,它通过某种催眠作用以建立其秩序。而在这个已经被催眠的群体中会有一种狂欢性的特点,而使智力失去了清醒。并且这种秩序带有排他性,要不你就接受催眠,要不你就在外围保持你作为独立和痛苦的身份。) ...

弗氏有关禁忌的理论也很值得注意(此人对现代社会与人生影响甚巨,这一点已被确认),后来的社会学在民俗学的研究基础上,对社会惩罚做出了精彩而又残酷的论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1: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2-18 01:01 发表

弗氏有关禁忌的理论也很值得注意(此人对现代社会与人生影响甚巨,这一点已被确认),后来的社会学在民俗学的研究基础上,对社会惩罚做出了精彩而又残酷的论述。


是这样的。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2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11 发表


是这样的。我是死也不会被拉进去的,这就是为什么总是来来去去了。

我还没有经历死亡,经历了,人生也就圆满了,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果兄,这首短诗用了大概十处典故,所以采墨说要通俗化是可以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2-18 01:16 发表

我还没有经历死亡,经历了,人生也就圆满了,呵呵。


就好像一只苍蝇,在人头中间来一会,走一会。有时候他们听到嗡嗡的声音,会觉得自己稍微清醒一些,可他们更想拍死那只苍蝇。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1: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2-18 01:19 发表
果兄,这首短诗用了大概十处典故,所以采墨说要通俗化是可以理解的。


理解归理解,写诗歌首先是尊重自己,是自己的事情。你就不要去难为自己的了,这大众情人做起来更难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21 发表


就好像一只苍蝇,在人头中间来一会,走一会。有时候他们听到嗡嗡的声音,会觉得自己稍微清醒一些,可他们更想拍死那只苍蝇。呵呵

我是一个随时都准备恶心自己的人,果兄看来也精通此术,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了,你也不是不知道,很多荣誉是从坟墓里挖出来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24 发表


理解归理解,写诗歌首先是尊重自己,是自己的事情。你就不要去难为自己的了,这大众情人做起来更难受。

所以,俺们是居家绝世好男人啊,哈哈,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26 发表
再说了,你也不是不知道,很多荣誉是从坟墓里挖出来的。

我就很少作此想——白日梦啊,民间一直就像个尾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内敛,丰富的阅读沉积,为这首诗铸就了铁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1: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采墨至少很痛苦地说出一个事实:诗歌在过去是贵族消遣性的事物。他那个阶段论,哈哈,一切没经历过的,都是新鲜的。呵呵,简直是黑色的幽默。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沈彩初 于 2012-2-18 01:30 发表
诗意内敛,丰富的阅读沉积,为这首诗铸就了铁骨!

感谢沈先生雅评,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32 发表
采墨至少很痛苦地说出一个事实:诗歌在过去是贵族消遣性的事物。呵呵。

在传统中国,消遣是次要的,主要是作为既有身份和将来入位的一种标志。它和吃饭民众,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 本帖最后由 天放 于 2012-2-18 01:40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