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天放

无题,或者爱与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7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留个白,我会今晚有空时说说我的读后感。 问好天放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那个“迂腐”是这么造成的:因为美感是因“无厉害”(即非功利的合目的性)而生愉快,所以它就是“一切人对一个判断的赞同的必然性”(本质上是个体寻求共通的假设成立)。很显然尽管每个人最后看见的都是上帝,但康德的唯心主义放到具体和作为人生历程的现实中,就往往会碰得个落花流水了。因为这是一个纯粹的主观理想化的闭门造车,尽管它是人的基本本能,但它作为已经非常高的境界,一碰到尴尬的现实就往往覆没了。你好好理解一下“无厉害而生愉快”,它有合理的快感要求的一面,因为每个人都有被理解的需要,但它的反面却也是本能的一贴麻醉药来的,让我们以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是我们在假设这个世界的美好,是我们在假设他人对我们的必然认同和确证,因为我们本能地要获得愉快,是愉快的本身把我们蒙蔽了。这种审美主体强烈要求“公认其普遍有效性”的心理结构,有时候发生在博爱的初期,有时候发生博爱的关闭过程中。此时假设合理的自明性会烧过了发热的脑袋,希望多大失望就多大。所以才有后来经验主义较为冷静的美学精神,以及老马在处理二者关系的辩证考虑。纯粹的主观性原理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中,也就是那个“假设条件的成立”,往往会在一个不是乌托邦的世界里把我们坑害了(这就是为什么海子自杀了)。

但也不能说“假设成立”放在美学完全不正确,毕竟那是快乐的本能源泉,只是它如何能使一个诗人通行于相对的现世。美学的普遍原理有时候也远远是不够的,因为也没有任何一种美学体系向我们提供过有关保护的经验,至少在我的阅读中还没有发现较为准确的表达。因为它们本身都在倡导全部的敞开,站在绝对的人文理想上,所以这部分补缺只好用血的教训来支付了。依然要站在绝对的人文理想上言说的,但是在此以外我们心知肚明,很显然这是痛苦的事情,但也是理智的。

是的,是理智让你的诗歌封闭在自我中,而拥有了收揽世界的力量,在那里你驾驭着情感的马匹,而不至于被天空摔下来。我必须无限地强调“封闭在自我中”的重要性,你理应已经看到它的悖论,使你拥有了和所有事物进行安全对话的环境,正是它几乎可以绝对地庇护了你。于是我们又完成了一次从社会到自我的复归,而这个历程使本能的快乐对自己有了更大的理解力,并最后说服了我们自己,而到达一个新的境界。

乃至对现实的生活样式也产生了非常大的作用,这是解决个体与世界,在相对社会中的矛盾的钥匙,甚至是唯一的一条钥匙。而对于我个人的生活经验来说,则是知识与文化翻越的生涯。这是幸福的,也是诗歌赐予我的人生的最大礼物——艺术人生,和过去古人的桃源文化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只不过它换成更现代的装裱了。艺术的丰盈境界作为状态,是要以现实生活样式为基础的,没有面包的诗人注定是悲惨的误会,叔本华对此说得是再清楚不过了。对精神性伤害的消解能力,取决于我们个人力量究竟有多大,乃至我们可以以不是跋扈的个性和灵活的自我调节能力,而对外界保有了一种较为主动的适应性,并控制了我们生活的走向。

要说的是,还是要保持对自己的关爱的,这是我们还可以站在绝对的人文理想上,来和世界进行对话的资格,否则现实的残酷就要让我们滚蛋。而如果不是左派幼稚病的话,那么一个全尺度的正直的诗人,也是要以政治家的风度来看待审美。还是老毛厉害啊,他的诗歌可以一直写到83岁,谁能把他从诗歌赶出去,除了他自己的生命。于是我们回答了“为诗歌者,也必死于诗歌”,但也不妨碍这度深度的思考为我们所带来人性感动。这个话题一下子又变得迫切起来了。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7 22: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8# 夏日的果 的帖子

果果继续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莱妮 于 2012-2-17 21:59 发表
果果继续啊


我有个主意,对你这个阴魂不散的笑脸,我给你涂上一些橡胶上去,凝固它。然后把它当作艺术品去拍卖或者典当,以换取一些基本的生活物资。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7 22:2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0# 夏日的果 的帖子

可以的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长青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莱妮 于 2012-2-17 22:26 发表
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是长青的


我把你的生命之树砍了,当柴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对烧的人来讲是有价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阿莱妮 于 2012-2-17 22:31 发表
那对烧的人来讲是有价值的


嘿,你又从价值中复活了?那我把你塞进塑料袋,这下你就绝缘,出不来了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7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5# 夏日的果 的帖子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早期的经历中,我曾经非常认真地研习过这样一本书《戴尼提——心理自我调节技术》,我特别看重“自我清新”一词,并以自己所有的梦作为材料进行心里分析学意义上的解读,这甚至使我以为冰山下的一切指日可待都能被我所看见。但是在黑暗和邪恶中打滚多时以后,我还是确认了个体和群类的无知和短视,这虽然使我很痛苦和无助,然而正是这种绝望感帮助我完成了对于现实人生的苦难的多次挣脱,使我得以以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身份安静地生活,受用着来自于任何一个层面的经历和结果,所以我不会厌世也不会在我还能够手握拳头的时候过早地进入桃花源的世界中。上帝的普世意义不管我们如何看,担当都是必须的。而我们的肩膀上,一边袒露,一边覆以袈裟。古代战车的设计上,也左中右各施其责。大神湿婆的神秘性,也是我一直非常喜欢并经常加以冥想的。

[ 本帖最后由 天放 于 2012-2-18 00: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0: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2-17 02:13 发表

这倒是很少见的直言,嗯,我想问一下采墨兄的只是:从这个诗歌文本中,采墨兄看到了什么?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兰亭序》中有:“为人观静躁,品类视贤能”。我一直觉得和天放君交流诗文是一种“贤能”之交,所以在天放君这里从不绕圈子,直吐为快,舒服并快乐着做回自己。所以在把小孩哄睡之后,也就是夜里十点钟之后,我才能抽身出来再一次细看天放君的《无题,或者爱与死》。
昨天在给天放君的文字里,我说过不能把诗写好就回去抱小孩偏激的话,说是给大家听的,更是说给我自己听的。在现实中,因为忙,我不得不适应工作与生活之余才有时间去探讨诗,才有时间和天放兄交流诗。
或者这就是生活,因为忙,因为苦,而没有时间思考活的意义,才让我过多地思考诗人那多余的思想,是吃饱了的人气血上涌没法调剂而从胸腔里喷涌而的积食,腐且酸,是为诗。从这个角度讲,我对生活的苦难是更理解的:生活从来都不是诗意的,只有当人到达了衣食无忧时诗意才变得更有意义。我在想,很多所谓伟大诗人忧郁而死其实都在钻牛角尖,比如海子、梧桐树等的相继而死,他们有勇气去死却没勇气生。从某种角度讲其实诗人在逃避现实,是对活着的不负责任,这与孤芳自赏、疯子无异。
其实我也是一个疯子,因为爱好诗歌而放弃了许多、错失了许多。后来我发现什么都是阶段的,人会不断的成熟,认识也会不断的加深,然后是时间叠加累积多了沉静,少了浮躁。这时,就再也写不出苏格拉底的“我去死,你们去活,看谁比谁过得好”的那种境界了。
也正因为我们的阶段成熟与认识,更说明了我对天放君诗歌的阅读存在着阶段的认识与理解,所以这里说的一切文字仅就天放君的《无题,或者爱与死》的读后作一次深刻的自我检讨与总结:

1、木死,南不死。
我的经历告诉我:除非是经历了什么重大变故,轻易不言死。在我的经验中,很多病人其实没有病,因为心智出现了难于排解的问题,病症就如影随形如期而至了。何苦呢?所以我给人做食疗方案时第一时间告诉客户的是: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

2、“我去死,你们去活,看谁比谁过得好”——苏格拉底这句话有使用条件。
我没看过苏格拉底的书,也不轻易相信什么名言之类。因为我知道所谓的名言,其实都是有使用条件的。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就喜欢盲目相信名人而错误百出、得不偿失。比如一代伟人毛先生就曾经说过一句 “人定胜天”伟大的话。这句话在当时的纯正年代需要偶像与英雄的时候是对的,但时至今天,我们就要提一提它的使用条件了。人其实很渺小,尘埃一粒的,与天比地比更显渺小,总要走过生老病死,怎能与天斗与天同寿呢?经验告诉我们,千万别迷信名人,但借鉴是可以的。

3、“为人类者,必死于人类;为诗歌者,也必死于诗歌”。
这个很难理解,带着浓厚的个人色彩,我这里就不作答了。其实我不作答的原因,还在于我真的不能理解这诗中所言。因为是诗,底蕴高低各异,而我的知识面有局限,所以惭愧而避之,还望天放兄赐教。也正因如此,才又说明诗歌是否需要写得“通俗”些,让更多的人更好理解并有机会产生共鸣呢?

4、“你得听愚人的裁判”。
   这个听起来有对现实不满的很深厌恶情结。诗以言志,诗如其人,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诗两分离的现象出现,这更令我担心天放君对现实过度的不满与批判。我不是说不说话、逆来顺受会让社会更好,我只是担心心里头的愤懑淤积会让人日子久了积劳成疾,这对我们的诗人们的生活、生命不利。我们一直说包容,而往往现实中就缺少这种包容。我们看到和经历的挫折其实太小了,只是沧海一粟而已。要相信,存在就是道理,我们只有顺应才能活得更好更精彩。

4、先是谜团,最后是答案。
因为责任感太强而找不到出口,这是诗人忧郁的主要原因。这就强调并敲响警钟,我们需要自愈能力。不要一味的责怪,而要解决。
   我在看到天放君最后的东西时,才看清楚天放君其实在诗歌里有对待看不惯的事物解决方式:“那个觉悟者为我们进入了油锅、使过客能担当这一切”。但我觉得这个解决的方式来得并不强烈。就像我理解天放君是阶段的写作一样,这首诗歌有点松散了,并没好像天放君的《过年》、《岛上的狐狸》等优秀诗篇来得充盈。

6、采墨愚钝,没能好好地理解天放君所写的内容倾向,只是隐约感觉其中的东西,不能达意。也许是太熟识,又或是寄望太多而怕诗歌走向另一极端,我这里就显得过虑了。其实以天放君写诗的智慧,是不需采墨旁边比划的,但采墨愚钝之极又好事之极,所以才有指桑骂槐此举,权当笑柄。

7、解释一首诗的缺点会很累,特别是对作者很不礼貌。站在神圣的诗歌面前,请天放君原谅采墨的直率和无知吧,对《无题,或者爱与死》错解与曲解都是采墨一厢情愿,请天放君包容。顺祝安心!握手!

[ 本帖最后由 佛山采墨 于 2012-2-18 00: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上帝的普世意义不管我们如何看,担当都是必须的。”

天放君的这个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8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佛山采墨 于 2012-2-18 00:38 发表
“上帝的普世意义不管我们如何看,担当都是必须的。”

天放君的这个很好!

这句话跟“那个觉悟者为我们进入了油锅||使过客能担当这一切”基本上是等值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8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然也。

(在佛罗伊德的心理分析学中,有一种称之为群体性的智力退化现象,它通过某种催眠作用以建立其秩序。而在这个已经被催眠的群体中会有一种狂欢性的粗陋特点,使智力失去了清醒。并且这种秩序带有排他性,要不你就接受催眠,要不你就在外围保持你作为独立和痛苦的身份。)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8 01:14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23: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