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格木

大刀向美丽的姑娘头上砍去——读半遮面《重力视觉》一组所想到的杂七杂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13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很多话想跟格木说。。。。想一点一点回复格木。。。但是他突然跟我说了一些话。。。。看来。。。我去溜达溜达。。。比较好。。。如果上面那麽人支持格木。。。。我希望格木也去批判一下他们吧。。。。看看他们是不是也这样支持格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3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写了这么多,做着绕口令式的叙说,晕头转向,在最后用“我在这里写的头疼,其实也是愚蠢加莽撞啊”做了自供状,为了确定回复本贴,我重看了一遍,两个问题:诗的本质是什么?诗歌的“情”。

诗的本质是什么?
单纯就这个问题,能养活很多(非全部)无聊的人写的很多无聊的著作与论文,以及一大批空洞的词汇。这是一个伪命题。“像泰戈尔老头临死之前还尚不瞑目,老泪纵横地说,我才搞明白了什么是诗歌啊!”这个例子恰恰说明诗其实没本质,我很怀疑泰戈尔明白的诗歌本质就是本质吗?但这个不影响他的诗歌享誉世界。什么是诗?心中有就有,佛度有缘人,诗度有悟之人。刚临盆的婴儿一声“哇”哭也可以是一首很好的诗。

诗歌的“情”
格木提到的艺术性直觉,应该就说明了那段长篇累牍的绕口令了。关注半面的诗歌有一段时间了,我要想说的“感觉”,不是“问题”。也跟格木大同小异。之所以说不是“问题”,写作之道千万条,阅读之道亦如此。这样写与不这样写的区别在于,后者对前者有评论权。我与我们现在打上的文字就是在干这件“评论”事。很高兴半面还是个倔妞,有主见,有选择的,不容易太受外界的影响,这就是她现在很受关注的原因之一,有诗性的独立。诗歌的“情”怎么处理,在场与旁观,作者的情与读者的情,后者是关键的。所以应该把眼光放在后者,把手放在前者。再者,能用作者的无“情”调动读者的有“情”,用开放式的纯记录也未尝不可。

从最后一段看出这篇文章似乎是两人私下交流的,既然发在公共场合,我也啰嗦几句,有批评,也有不当,欢迎批评回来,这样才公平合理,童叟无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3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看格大佬的刀法。
我一直在阅读面面的诗歌,从我的角度来看,她目前的写作是在如下过程中进行的

1、认知的过程
2、感动的过程
3、模仿的过程

所谓认知的过程,是她通过诗歌对现实生活产生一次再认识,这个从她的诗歌中是可以看出来了的,无论是她对她的过去和她所观察的社会现象,都在用诗歌对它们进行再认识。这里就提出诗歌究竟是什么的问题。我认为她认为诗歌就是揭示和呈现,而这是通过她艰苦的再认识过程提炼出来,并通过文字来表达。这里涉及到经验、哲学、世界观、政治等综合方面,我以为她在这个过程中对这些有了很大的收获。

所谓感动的过程,是她被感动,被再认识的事物所感动,被自己产生的情绪所感动,这就产生了诗歌的动力,这些动力,从她的诗歌中可以看出,尽管综合性的贯穿尚不稳定,呈现出片段的、纠结的、单薄或是抽象的,但这种被感动的情绪通过文字隐现出来,这是真实的。

所谓模仿的过程,在她的创作中,能够看出众多手法的痕迹,这是正常的,是一种吸纳和引用,而这些正在逐步演变,将演变出自己的特点和个性,这有一个过程。而我认为她并没有刻意模仿谁,也没有刻意从抽象的诗歌理论中设置规则,她是能够发挥自己知性智性来引导情绪,并注入文字。

是的,润滑剂及过渡的问题值得注意,纵向的推进与横向关系的照顾也需要再思索,但这些是完善,我一直对面面说,意识的东西有时候会很抽象,经验的不同和认知的不同会导致意识的孤立而导致诗意的死。


问候格大佬和面面
阳光急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楚魂 于 2012-2-13 23:35 发表
写了这么多,做着绕口令式的叙说,晕头转向,在最后用“我在这里写的头疼,其实也是愚蠢加莽撞啊”做了自供状,为了确定回复本贴,我重看了一遍,两个问题:诗的本质是什么?诗歌的“情”。

诗的本质是什么?
单 ...

别拿佛来和我说事啊呵呵,佛岂是随便说得了的,又岂是一句度有缘人所概况的,你搞清楚我批判半半的终极归向在哪里吗?你那是在玩,一个人可以狂,可以自强,但要认识经典仰望高山与大海,得需要保持一种精神。学道先学技,技术上差一点永远到不了艺术,就是许多好事者让半半始终处在迷失之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2-2-13 22:00 发表
首先要关注写作的方式方法问题,即你为什么选择这种写法——而不采用其他写法,这总是有缘由的,这个因很可能来自性情啊(当然并不尽然,也由其他的因素,但主要是这回事。)我们应该要思考,且深入思考,为何用这种 ...

没有原因不行,也不能想写就写,我不喜欢这样,至于为什么,这里不想说了,虽然明知是非多还是偏向是非行,不过我觉得这样很好玩呵呵,所以你真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2-2-13 23:55 发表
来看格大佬的刀法。
我一直在阅读面面的诗歌,从我的角度来看,她目前的写作是在如下过程中进行的

1、认知的过程
2、感动的过程
3、模仿的过程

所谓认知的过程,是她通过诗歌对现实生活产生一次再认识,这个 ...

阳光兄总结的很好,格木喜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14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2-2-13 22:38 发表
本来,很多话想跟格木说。。。。想一点一点回复格木。。。但是他突然跟我说了一些话。。。。看来。。。我去溜达溜达。。。比较好。。。如果上面那麽人支持格木。。。。我希望格木也去批判一下他们吧。。。。看看他们 ...

批判是有基础的,没有基础的批判是闲着没事了,对不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格木老头
我说一下这个:我首先比较赞成,大家这样深入的讨论,不是一个诗歌,一组诗歌,而是一个写诗歌的人们,这个现象比较让我看到了这个红颜命不薄啊。那是因为诗国。
我说一下这个:看到格木砍半半,其实我首先没有看格木,我看了半半。读着那一组诗歌下来,第一个,题材依然。第二,写法依然。那么在我读过半半以前的基础上,没有给我太多的惊喜。这个肯定是有原因的。大约看完格木的。他所担心和倡导还是值得半半思考。对了,我也劝半半可以思考。哥的意见也很重要。是不是?比如第一首,很显然,我觉得你的构想思想是很精到的,但你的诗歌手段(语言意象及组合)上还可能精美一些。

不要太迷恋你,我,他,都是一个传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格木兄弟,
要知道半半有很多粉丝的哟!而且遍及全国各地,你睡觉时把窗啊门的关好哈。。。。。。。。最好不要使用有玻璃的窗的房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2:07 | 显示全部楼层
“他就好像叙述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一样,甚至他的胸膛里好像没有心在跳动一样。他只是以冷淡的忠实态度,”(席勒谈荷马)而席勒谈到他年轻时候,以“幼稚的判断”去评论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以冷酷无情的态度去描写惊心动魄的场面,使他感到气愤。现在他才懂得莎士比亚那种朴素的描写态度的伟大。(〈德国古典美学〉)

      评论提出一些问题,从根本上那是朴素(理性)和感伤(感性)的区别,虽然现在已经不主张二者的二元对立性,但在一定程度上,它依然可以在体验层面为二者有所澄清。实际现有的感性和理性再次统一的表达主张,本身就是对人的完整性的一次复归式的倡导,它真正的理想依然是荷马式(朴素)的高扬和丰盈,并力克感伤,即人性的进一步分裂。
      基于作者消解了之前创作上的一部分冲动,那么至少她在观念上和自然已经有所谅解(“自然”可以位移给“现实”),也就是说似乎她已经开始逐步地放弃了写作环境的功利性,而回归朴素的诗了。因此,我的判断恰恰是她的表达方式,暗示了作为境界上的提升。她要做的似乎是更多对她自身的清洁工作的需要,而这种清洁确实必须支付给她在行而上学方面的增长。或者说,她因这种已经生长起来的自信,并且伴随着相应的,在艺术生存环境中的改善,而看到和将要看到一个出口。这个出口的明亮,也反映到她作为语言线条的明晰(即所谓的线性)的自觉和不够自觉中来。

      但她的心灵还不能从表达中,呈现一种更纯粹的语言欢乐(它来自更大创建),那么我们同样去审视她在理论中的缺陷和致密情况,这二者确实是相对应的。由此我依然能看到一种压抑的事物堵塞在她的心灵,并同构于诸如她的诗歌题材和理论。因为审美本身也是一种需要,更何况我们活在一个重商主义的年代,那么作为功利性的尾大难掉,也让她还不能轻易地获得诗歌的轻松感。(这几乎引起过我们每一个人的仇恨,这种仇恨当然是诗歌的,只不过我们不愿意去承认,就好像被梦的检查删除了,烙下一个大伤疤。)甚至随着行而上方面的努力,又推高了她在现世中的孤独,而孤独又可能会导致膨胀。这些都是我们要去警惕的,至少我还没有看到有几个人谁能从这道伤痕中获得了非常的超越,它依然处在各种疾病的发作中。
    这里涉及到潜意识的问题,即个体对题材的选择,会受到一种看不见的力量的支配,它发自于自身,又往往不被自身所察觉。因此她的诗歌题材和表达方式,就暗含了大量不被理解的揭示功能,它最初依然来自心理结构的,只不过它移情和表征给题材性了。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诗歌本身就是一种揭示,但揭示者本身的情况,以及她和题材的倾向性的关系,则又是一个话题。理论中的推理不是每个人都能轻松地掌握好它的先验逻辑的,由此这种潜意识方面所造成的堵塞,也幸好没有很大地作用于她的诗歌表达,因为她更多地获得了理性的有效滋养,而处在积极和上升中。

      虽说把一个诗人纯粹地还原到行而上方面去分析,有其根源性的必要,但就像没有第二个人能替我们自己去活着那样,诗歌总是活在作为个体的生活面目中,这才是切合实际和最自然的事情。依然要说的是,她不能贪多、贪高,必须克服某些过于着急的征服心态。当然这种心态对于一个天分性的学人来说,是固有的现象,然而此类事物也经常给我们以羞辱,又是这种羞辱让我们更加感到朴实的进一步需要。这是一种良好的循环,我想在她这个阶段,知识的断流情况还是比较多的。
      这种不能清晰和更加融汇的面目,也会不时地跳出来折磨她的冲动,乃至她愿意通过一种扭曲的快感,来获得心灵的补偿。诗歌作为平静中回忆到的情感,我想她还要走多一段路,才能获得格木所要求的那部分愉快。而格木虽然指出了神性张力的需要,但他的分析路径似乎又走错了,乃至格木自己在整个分析中也经常处于一种难以割舍的矛盾。因为那种朴素分明在分泌它敞亮的未来,那是丰盈层面的事物,在朴素之上,而又以朴素为基础。反过头来说,这就好像那些文艺复兴的分析者,当他们高举客观的理性时,竟然忘却了他们本身就已经在理想(感性)的光环中。

[ 本帖最后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4 07:0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2: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2-14 02:07 发表
“他就好像叙述每天都在发生的事情一样,甚至他的胸膛里好像没有心在跳动一样。他只是以冷淡的忠实态度,”(席勒谈荷马)而席勒谈到他年轻时候,以“幼稚的判断”去评论莎士比亚,说莎士比亚以冷酷无情的态度去描写 ...

顶一下这位同学,,,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夏日的果。这个有点意思。春天与秋天的关系被夏日了。

我还是想知道夏日的果到底是谁? 这个人的马甲,要脱下来了,而且脱光衣服,让大家观看他的精肉肉。

哈哈,这个栏下来,受益非(不是)浅字。 这里的人。

正式通知:
半半为了答谢大家一片热诚之心,在诗歌报深圳俱乐部举办一场情人节诗友答谢会。包吃包住包睡包发工资。
                            深圳诗歌报俱乐部

我一定做好安保工作!先眯了。晚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帖子我 我先 存下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4 0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格老头:就我而言,没什么可冤的,也谈不上受害者,有时不是没有注意到,更不在乎人家,或者你喜不喜欢。所有一切首先要的是思考、消化。就像你说的这些,我自己认为,应该去注意的,好好去反省,有些我却没必要去听,更谈不上去想。(不要说谁纵容我了,我是很笨,但我自己会分析,我也没有沉浸在某种喝彩声中)。不要跟我说“对不起”,一个人要敢作敢当,除非你扭曲了这番盛意。其实,这样挺好,没有直言的人,我怎么知道自己的状况呢?是吧。这些年来,你砍我,都是为了我好,而且每次我都屁颠屁颠的,干嘛觉得抱歉呢。我心里美着呢!!嘻嘻。我还是那句话:格老头,这辈子砍死我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01: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