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寒山依依 于 2012-1-13 12:21 发表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实际在文本具体的语境中,是无限对有限的逼迫,是理想与现实的互为反思,是永恒和幻灭的纠结。有意义的是,她说“请不要悲伤”,倒又是从见证中(即所谓的过程主义),获得“存在”对其写作精神的拯救。呵呵,人就是奇怪,她一边用辩证的运动,反题哲学绝对的静止价值,一边又要通过绝对静态的理念来获得世界的蔽护。 ——————谢谢石侃! ...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1-13 12:49 发表 依依,我们还是回到 生活或者生命或者生存的 感受性获得 这个层面 上来吧,这样会实在一些。这样做会让“请不要悲伤”听起来有温度并感到温暖。 虚悬一个极境,就会走入一个绝境。这是我20年前对自己的告诫。
原帖由 寒山依依 于 2012-1-13 12:38 发表 “一个往回走的人猝死在自己心中”,我写这句的时候,是承上句“下雪的夜晚她倒出星星和云朵埋进泥土点燃了时间的坡”的。 阿妮哥,如果是这样呢?
原帖由 阿莱妮 于 2012-1-13 15:12 发表 围坐在存在与时间的篝火旁,温暖。依依的命题
原帖由 石侃 于 2012-1-13 16:41 发表 她什么时候不是处在“生活”、“生命”,或者“生存”中,她任何的体认都是“实在”的,否则那她又是什么?实际她面临的事物,恰恰是通过“思”的荆棘丛和抗争,到达信仰的崇高性问题。她只有在信仰中解决,否则 ...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1-13 17:45 发表 我只是更多地把依依拉回并提醒她,哲学之思不在身体之外。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20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