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讨论:韩东《一声巨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3 0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1:45 发表
不要因为他是寒冬就说他的作品好,就这首诗歌而言,说实话,就是一个自我的小情趣,不要拔太高,否则会摔死人的!

这类东西想表达什么?不要太穿凿附会

可是偶偶偶也真不认识这个人是谁呀,他在你们的心中是好厉害的大诗人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1-9-1 23:39 发表

其实很多人都说真正有意想的诗,就是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自覚去啟动想象力,而架构出读者心中的意境;只不过这个”加上”需不需要是小美说的”强加”,这可能牽扯到每个人的阅读方式了
但,有时我也思考著这样 ...

有时我也思考著这样一个阅读问题,到底是不是现在的读者太幸福了,所以只想直接阅读有感覚的文字造境的诗,而不太想阅读必需添加自我造境的想象诗呢?

罗兰.巴特将文本分为两种,一为“可读性文本”,一为“可写性文本”(意思缺失的、未完成的、需要读者参与的文本)。他指责在可读文本的接受过程中,“读者便陷入一种无所事事、不闻不问和总之是严肃的状况:他不去自己发挥作用,不去充分地接近能指的诱惑力和写作的快乐,他天生只有接受或拒绝文本的可怜的自由:阅读仅仅是一种公民投票。”在他看来,只有“可写性文本”方具有文学价值,“为什么可写文本是我们的价值呢?因为文学工作(文学就像工作)的赌注,是使读者不再成为消费者,而是成为文本的生产者。

----余怒-体会与呈现:阅读与写作的方法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1:56 发表
忽悠,文本和作品本身怎么区分?

文本和作品都是指同一件东西,但在讨论时,如果摒除不讨论作者的写作动机和目的,纯粹以读者的的眼光,以所读即所感的方式讨论其內容,就把它称之文本,在此,即是当作品完成后,作者即死亡的一种
反之,如果我们在讨论之前,就已先讨论作者的种种背景,乃至他为何创作此篇诗文,即所有讨论都已确定在认为是作者的思考为前题的讨论,那么一般我们就称为作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睡觉去。明天再来看看。大家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这里有阳光 的帖子

中国的新诗发展至今,强调最多的就是“理趣”。
    雨在所有的场合都坚持认为:目前99.9%的现代诗,最大的一个问题不是缺乏“理”,而是缺乏“趣”。
    今天出差一回来就读到小七七一首“永远是多远”,第二首结尾——原来你说的永远,也就是小狗小便那么远。 很欣喜,很有趣,终于有人在理趣共同呈现方面又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希望能看到更多这样的诗作。
    插句话,楼上楼下的多有打扰啊,失敬失敬。大家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3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提起来,明天再细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0: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1-9-2 15:21 发表
你们说,我听。有趣。就是要有不同声音,文字才会呈现出不出的面来给你看。支持阳光搞邻女,搞巨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圳欲望2 于 2011-9-2 22:48 发表
引用:
原帖由 深圳欲望2 于 2011-9-2 12:53 发表
有时候,还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样写诗的人,都是愚弄这个世界和别人和自己。为什么非得搬出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出来?非得写成诗歌?     最近喜欢那种自然的抒 ...




我们现在是能够预感到是不是在被愚弄,有时候我们感觉自己过分聪明的时候,被愚弄一下,是在恢复理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1-9-3 00:06 发表

这是诗歌对文字的消解,是一写作的手法。并不是说诗歌是无用的,只是表达本质,萝卜就是萝卜,没有其他存在,而拒绝惯性给我带来的东西,并认为那些东西并不真实,真诚是就是萝卜本身。读过很多这样的诗歌。我也比 ...



赞同,作品是萝卜,文本的效果可能是导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剑客无剑 于 2011-9-3 00:13 发表

有时我也思考著这样一个阅读问题,到底是不是现在的读者太幸福了,所以只想直接阅读有感覚的文字造境的诗,而不太想阅读必需添加自我造境的想象诗呢?

罗兰.巴特将文本分为两种,一为“可读性文本”,一为“可写 ...




支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11:34 | 显示全部楼层
雷声大雨点小。。。

《历史的天空》里有句经典的台词,具体忘了,大意是:领会领导精神就是从很长的废话里找出那一两句有用的。

所谓的静物,是误导吧。。。

诗歌具有欺骗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或许鱼郎的忽悠派在显露诗歌的某一个本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4 1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4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不要搞同题呀
或是要不要搞拓展同题呀
大家讨论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8 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10:1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