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讨论:韩东《一声巨响》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1-9-2 12:21 发表
所谓的诗的无用。这种表达,好象意在就是让你读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就是要又似乎有些什么在文字背后。就是要让文字越干净越好, 要什么阻断旧有诗歌写作模式和欣赏模式,重建诗歌美学。
杨黎写过一首关于和谁谁买萝 ...



《拔萝卜》挺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圳欲望2 于 2011-9-2 12:53 发表
有时候,还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样写诗的人,都是愚弄这个世界和别人和自己。为什么非得搬出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出来?非得写成诗歌?     最近喜欢那种自然的抒发。有时特别嘲笑这种写诗的人们。




你的预感缺乏启示录的效果。我们太自由了,想怎么样写难道不可以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3: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9-2 13:54 发表



《拔萝卜》挺好!

从实际意义上讲,比讨论的这首更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9-1 22:58 发表
问题是,我会想到那么多人的评论,我在消化它们。

没看过有关评论。政治作品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4:13 | 显示全部楼层
巨响之后,一切都是安静滴,又回到巨响以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5: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声巨响

一定发生在半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你们说,我听。有趣。就是要有不同声音,文字才会呈现出不出的面来给你看。支持阳光搞邻女,搞巨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摘录(无意侵权,只供讨论):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诗歌掀起了一场革命。以北岛和舒婷、顾城为代表,主张对人性的思考。我们迎来了真正的诗歌时代,他们的作品,被校园传抄。辽宁大学的阎月君等3人,在一些教授的支持下,编写了对诗歌史影响深远的《朦胧诗选》,此书再版4次,仍被抢购一空。当时,我上大学一年级,好容易通过大连的同学买到此书,欣喜若狂,抱着我们学校唯一的一本《朦胧诗选》整整疯癫了一个学期,珍藏至今。
  到了80年代,一批深受北岛影响的大学校园诗人崛起,他们在语言和诗歌写作技巧上,试图超越北岛时代。南京大学的韩东云南大学的于坚为代表,掀起口语诗革命。韩东在南京成立了《他们》文学社,于坚提出了“像上帝一样思考,像市民一样生活”的写作、做人的主张,对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简单了解了作者和他们的作品的时代背景,我们再看这首《一声巨响》。“一声巨响/我走出去查看/什么也没有看见”,作者似乎在写实。但是,当你通篇读完此作,就会觉得,这几句很平淡的语言,又不尽是在写实。生活中,我们可能都会遇到一个突如其来的令人震撼的事件,当事情发生的那一刻,你几乎没有什么感觉——你也许因为事情来得太突然,你没有时间感觉。接下来,你才意识到到底什么事情在“一声巨响”后发生:“一小时后/我发现砧板/落在灶台上/砸碎了一只杯子”。不仅仅是砚板落下摔得粉碎,它还给另一事物——杯子砸得粉碎!
  读此,我们不难想到:作为砚板,它无力抗拒那巨响,它也无力抗拒被震落摔碎的命运,因为它是“被挂在墙上”的,这决定了它被摔碎的命运。而杯子被无辜砸碎,因为它在“砚板的下面”。“砧板丝纹不动/杯子的碎片也是/静静的”,此几句带有作者冷抒情色彩(冷抒情是这个时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我的提法不见得准确),因为作者看到了无辜的砚板和杯子,“静静”是在“一声巨响之后”,它们多么无力!也许同感,我曾写过“其实疼痛不是最难挺住的,而是剧痛之后那无法排遣的无边无际的忧郁。就像在海上,前不见岸,后又远离了岸。桅被惊雷折断,帆被风暴剪烂。手中唯一的灯盏在咸雨中飘摇,即将无声息灭,泪珠在无边的黑暗中滚落。”,一声巨响之后的是疼痛和无助。由此,我们联想到生活,人生,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又能如何?你是砚板,那么,谁又是最无辜的杯子?“当初砧板挂在墙上/杯子在它的下面/也是静静的”,那么我们呢?生活中,我们就如砚板和杯子,各有自己的位置,那位子不是我们能够选择的,不是我们决定的了的。在灾难来临之前,我们一无所知。平静的生活,我们不就像这杯子和砚板吗?一切都是静静的,你无法预料也许更无法改变下一秒的“一声巨响”!
  生存的无奈,家庭的落破,爱情的挫折,现在你我也许意识不到,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完整的“砚板”和“杯子”,还是“静静的”。当你一旦被改变这种静静的状态,你会不会想到那只无辜的“杯子”?或者是否杯子般怨恨也很无辜的“砚板”?你会不会思考是哪一只无情的手,制造了“一声巨响”呢?也许,你连愤怒的力气都没有了,因为你懂得了你是砚板,当初就是被挂在墙上的,或者你是杯子,当初就是在砚板的下面。
  通篇文字不动声色,只有冷静和客观的叙述,似乎是作者的人生态度。是坚毅还是无奈?是冷漠还是麻木?我看不是后者,因为诗人看到了我们司空见惯而又视而不见的生活的投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一首评论确实多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下午头晕晕的。
先闪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2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1-9-2 15:21 发表
你们说,我听。有趣。就是要有不同声音,文字才会呈现出不出的面来给你看。支持阳光搞邻女,搞巨响。


这个说得非常地道。丫头不简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22:48 | 显示全部楼层
引用:
原帖由 深圳欲望2 于 2011-9-2 12:53 发表
有时候,还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样写诗的人,都是愚弄这个世界和别人和自己。为什么非得搬出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出来?非得写成诗歌?     最近喜欢那种自然的抒发。有时特别嘲笑这种写诗的人们。


你的预感缺乏启示录的效果。我们太自由了,想怎么样写难道不可以吗


----------------------------------------
这样来写,韩东有时也很无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23: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91# 这里有阳光 的帖子

这篇的欣赏写得很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1-9-2 12:21 发表
所谓的诗的无用。这种表达,好象意在就是让你读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就是要又似乎有些什么在文字背后。就是要让文字越干净越好, 要什么阻断旧有诗歌写作模式和欣赏模式,重建诗歌美学。
杨黎写过一首关于和谁谁买萝 ...

这是诗歌对文字的消解,是一写作的手法。并不是说诗歌是无用的,只是表达本质,萝卜就是萝卜,没有其他存在,而拒绝惯性给我带来的东西,并认为那些东西并不真实,真诚是就是萝卜本身。读过很多这样的诗歌。我也比较喜欢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3 00: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9-2 13:28 发表


所谓的诗的无用。这种表达,好象意在就是让你读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就是要又似乎有些什么在文字背后。

对对对,就是那种感觉。
就像你一个人坐在那里喝茶,你看起来是在喝茶,可实际上你并不想喝茶,或者你 ...

你这样理解,是错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07: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