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绿z衣 于 2011-9-2 11:21 发表 诗与画毕竟不同,。这种有赋予性的诗,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半成品。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1:56 发表 忽悠,文本和作品本身怎么区分?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2:04 发表 当然,如果你认为寒冬是名家甚至更远的想法,拼命想美言美言,那是很容易的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2:08 发表 这个解释很牵强,很自我,我认为文本和作品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却别的,只是文本偏向字面,作品偏向思想而已 就这个诗歌而言,二者皆没有亮点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2:13 发表 不讨论的,卷帘人,咱们别上阳光的当,浪费时间
原帖由 深圳欲望2 于 2011-9-2 12:53 发表 有时候,还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样写诗的人,都是愚弄这个世界和别人和自己。为什么非得搬出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出来?非得写成诗歌? 最近喜欢那种自然的抒发。有时特别嘲笑这种写诗的人们。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1-9-2 12:21 发表 所谓的诗的无用。这种表达,好象意在就是让你读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就是要又似乎有些什么在文字背后。就是要让文字越干净越好, 要什么阻断旧有诗歌写作模式和欣赏模式,重建诗歌美学。 杨黎写过一首关于和谁谁买萝 ...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9-2 11:13 发表 这篇俺超级有共鸣,以前俺用过粘胶式的挂钩,我把筷笼放上面,掉下过几次,那一声巨响也吓了俺好几次,现在用钢的,钉死它 俺想起上次那个《便条》,某些地方,语感和意识流有点相似,它的诗意重点不在于文本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