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这里有阳光

讨论:韩东《一声巨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2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篇俺超级有共鸣,以前俺用过粘胶式的挂钩,我把筷笼放上面,掉下过几次,那一声巨响也吓了俺好几次,现在用钢的,钉死它

俺想起上次那个《便条》,某些地方,语感和意识流有点相似,它的诗意重点不在于文本,而在于作品本身。
有点印象派感觉,比如《静物》,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像独处,像一个人喝下一杯酒,但酒的味道,并不全在酒上。
相对画而言,此诗的意识空间可能更直接和活泼一些。诗人用“一声巨响”划破了沉静,将动静的碰撞引至高峰,让动的继续动,静的继续静,它们彼此对立,却永远不分割。
我觉得,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认知,也是一种哲学的实际体验。
很赞同无站简短有力地概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与画毕竟不同,。这种有赋予性的诗,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半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一些不那么成功的仿效之作,我就以为它是残次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绿z衣 于 2011-9-2 11:21 发表
诗与画毕竟不同,。这种有赋予性的诗,我更愿意把它看做是半成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俺想强调的是:
它的诗意重点不在于文本,而在于作品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1:56 发表
忽悠,文本和作品本身怎么区分?


“文本”是仅字面上而言,是可视可听的,“作品”是整体而言,是抽象的,意识性的。
PS:俺不认识韩东,第一次看他的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2: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2:04 发表
当然,如果你认为寒冬是名家甚至更远的想法,拼命想美言美言,那是很容易的


俺对天发誓,没有这样想过。
我这样说,是因为那一声巨响,确实在我生活中出现过N次。
今天看到这首诗,有点似曾相识的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2:08 发表
这个解释很牵强,很自我,我认为文本和作品本身并不是那么容易却别的,只是文本偏向字面,作品偏向思想而已

就这个诗歌而言,二者皆没有亮点


当然,用“文本”和“作品”来代替语言,这确实自我些。
我好像是在哪看到过,引用了。但我觉得它只是一种说法,像说话习惯一样,并不代表它是完全正确或是按一定意义去理解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2:1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9-2 12:13 发表
不讨论的,卷帘人,咱们别上阳光的当,浪费时间


嘿,好,俺去饭饭去,喂不了大白鸟,俺就只好喂自己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诗歌 很多都可以消解掉 以冷漠来表达嘲讽

如杜尚给小便池签上名就送到美术馆展览---这开创了全新的观念,自此后人人都可以成为艺术家了,艺术家甚至都不再是个创作者,而是个发现者

杜尚之行为或可称之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

艺术越来越自由了,但我们将会渐渐的不再热爱她,少女已面目全非,她的满头青丝已被一万条毒蛇所代替  

情感是所有优秀诗歌的基本元素也是最高元素,就这首作品来说和余怒的邻女而比可谓天壤之别。。。。。

-----大家继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所谓的诗的无用。这种表达,好象意在就是让你读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就是要又似乎有些什么在文字背后。就是要让文字越干净越好, 要什么阻断旧有诗歌写作模式和欣赏模式,重建诗歌美学。
杨黎写过一首关于和谁谁买萝卜然后切,然后煮,然后吃,然后什么都没的感觉的,我找不到原文了。我的朋友法清刚写了个拔萝卜的,挺有趣,我先转来。
文字有不同玩法,这种玩法,丫子也喜欢看。

《拔萝卜》
拔萝卜的日期
当然是在深秋
但我们还是选错了时间
我们没有在早晨去拔萝卜
我们也没在上午和下午去拔萝卜
我们是在傍晚去拔萝卜
傍晚没有露水
青皮的萝卜
个个长得浑圆
一半露出地面
我们弯下腰握住萝卜
稍一用力
那萝卜就噗地一声被拔出来了
我们拔了一颗又一颗
拔萝卜的快感难以言表
太阳下山
月亮升起
拔出的萝卜全部摊在地里
月亮好大哟
我们该拿这些萝卜怎么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时候,还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样写诗的人,都是愚弄这个世界和别人和自己。为什么非得搬出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出来?非得写成诗歌?     最近喜欢那种自然的抒发。有时特别嘲笑这种写诗的人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深圳欲望2 于 2011-9-2 12:53 发表
有时候,还有一种不祥的预感:
这样写诗的人,都是愚弄这个世界和别人和自己。为什么非得搬出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出来?非得写成诗歌?     最近喜欢那种自然的抒发。有时特别嘲笑这种写诗的人们。

有时有这样的感觉,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9-2 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竹丫头 于 2011-9-2 12:21 发表
所谓的诗的无用。这种表达,好象意在就是让你读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就是要又似乎有些什么在文字背后。就是要让文字越干净越好, 要什么阻断旧有诗歌写作模式和欣赏模式,重建诗歌美学。
杨黎写过一首关于和谁谁买萝 ...


所谓的诗的无用。这种表达,好象意在就是让你读完后发现什么也没有,就是要又似乎有些什么在文字背后。

对对对,就是那种感觉。
就像你一个人坐在那里喝茶,你看起来是在喝茶,可实际上你并不想喝茶,或者你喝着茶正想着别的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9-2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9-2 11:13 发表
这篇俺超级有共鸣,以前俺用过粘胶式的挂钩,我把筷笼放上面,掉下过几次,那一声巨响也吓了俺好几次,现在用钢的,钉死它

俺想起上次那个《便条》,某些地方,语感和意识流有点相似,它的诗意重点不在于文本 ...




恩,你是属于喜欢派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07:3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