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1-8-5 19:12 发表 我为美而死,被人 安置在我的坟冢 有人为真理而亡 葬在我旁边 他轻声地问“你为何而死”? “为美”我回答 “我为真理;两者都一样 我们是兄弟”他说 就这样,像两个男人相会在黑夜 隔着墓穴交谈 直到 ...
原帖由 半月鱼 于 2011-8-5 11:30 发表 其实意象很多捏;比如 直到青苔爬上了嘴唇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1-8-5 11:38 发表 学习了.
原帖由 木中巷 于 2011-8-5 11:41 发表 我也提上,饭先
原帖由 咪老鼠 于 2011-8-5 11:48 发表 这样的写作多好啊,作者写得轻松,读着也舒服,重要的是能感到那种气场的吸引力,诗歌由此增加了自然的深度和力度。很喜欢!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8-5 12:28 发表 我个人觉得这诗是很美的,虽然说是口语,无修辞,却是非常传统的手法,但传统中透出一股灵气。 意象(向)还是有的,比如“墓”“邻居”“兄弟”“青苔”等。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不大喜欢这种模式的诗了,不知 ...
原帖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5 14:10 发表 不可否认,诗歌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有时候,都在说一首诗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体会,在这种意义上说,不同的人翻译的西诗自然而然的打上翻译者的铬印,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体会加入进去。一首诗,如果直译出来,它就不可 ...
原帖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5 14:11 发表 你说的,这是翻译者的水平。
原帖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5 14:50 发表 很多人把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殉美》,显然这才是合理的。 开头的译文与结尾是存在不合理性。 我为美死去,还不曾 安息在我的墓里—— 这里是说死去,还没有躺进墓里 而后面 将我们的名字覆盖—— 这 ...
原帖由 堰鹤 于 2011-8-5 15:15 发表 同意橡皮蛋蛋的观点,翻译诗歌其实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意思,我建议还是拿点优秀的中国当代汉语诗过来讨论更好 --------------但我不是说:打倒阳光
原帖由 春意阑珊 于 2011-8-5 16:38 发表 俺喜欢这首诗,尤其是结尾。 艾米莉·迪金森的很多诗歌,语言质朴,甚至口语化,但内涵丰富。 俺喜欢这种风格。
原帖由 千朔 于 2011-8-5 19:11 发表 我為美而死,被人 安置在我的墳塚 有人為真理而亡 葬在我旁邊 這是我买的诗集的版本
原帖由 开心老汉 于 2011-8-5 19:39 发表 这个译得好! 台湾有些文字表述不如大陆的明了干净(语言环境造成),但这首译得很不错。 同意上面橡皮擦兄弟对翻译诗所作的那个观点。 堰鹤兄弟也补充说了,也是我的想法。 翻译诗,毕竟隔了一层,遗憾是不 ...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10:2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