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0662|回复: 76

讨论:《我为美死去,还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8-5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艾米莉·迪金森(18301886) 隐逸诗人,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安默斯特一个显赫家族,曾在安默斯特学院学习了七年,此后,又在曼荷莲女子学院度过一段短暂时光,最终返回安默斯特,修剪花草,照料庄园从二十五岁始,她弃绝社交闭门不出,在孤独中埋头写诗三十年,留下一千八百首短诗,但发表的诗作不过十首她生前未受重视,直到她离世4年后,她藏匿的作品因好友温特沃斯•希金森出版,她杰出的才华才广为人知。并被评论界追认为现代派的伟大先驱。她的诗风简约、独特,以文字干净、意象突出著称。 所涉题材多为自然、死亡、爱.与永恒。






《我为美死去,还不曾安息在我的墓里》


我为美死去,还不曾
安息在我的墓里——
一个为真理而死的人
做了我的邻居——

他轻声地问我为何倒下?
我说:“为了美”——
“而我为真理,真与美,不分家;
我们是兄弟。”——

就这样,像亲戚在黑夜相逢——
我们隔墙谈心——
直到青苔爬上了嘴唇 ——
将我们的名字覆盖——
发表于 2011-8-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霸位,可能晚上会来,可能就88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说口语、简洁、无意向、无修辞、、立意、空间、转接、线索、抵达,这应该是个典范~

[ 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8-17 19:2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1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遮面 于 2011-8-5 10:56 发表
霸位,可能晚上会来,可能就88了



下江南了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其实意象很多捏;比如
直到青苔爬上了嘴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提上,饭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样的写作多好啊,作者写得轻松,读着也舒服,重要的是能感到那种气场的吸引力,诗歌由此增加了自然的深度和力度。很喜欢!

[ 本帖最后由 咪老鼠 于 2011-8-5 11: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觉得这诗是很美的,虽然说是口语,无修辞,却是非常传统的手法,但传统中透出一股灵气。
意象(向)还是有的,比如“墓”“邻居”“兄弟”“青苔”等。
但是,现在有很多人已经不大喜欢这种模式的诗了,不知道为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可否认,诗歌翻译是一种再创造。有时候,都在说一首诗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体会,在这种意义上说,不同的人翻译的西诗自然而然的打上翻译者的铬印,不可避免的把自己的体会加入进去。一首诗,如果直译出来,它就不可能是一首好的诗,所以大多数翻译诗都是意译,意译就出现了上面的毛病。
由于语言的不同,翻译诗基本上都失去了它原来的韵味和气息,或者说是语感和美感,这是因为中西文字在形、音、语法、修辞、规律、文化背景等有太多的不同,韵味和气息也应该是诗不可少的构成部分。同时,汉语言的字是表意字,本身都有象征性,每个字都带有感情。而西文大多不同,西文的单词才有意义,而字母没有意义,只是表音。
所以,我们讨论的这首诗是中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8-5 11:00 发表
我们说口语、简洁、无意向、无修辞、、立意、空间、转接、线索、抵达,这应该是个典范~


你说的,这是翻译者的水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把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殉美》,显然这才是合理的。

开头的译文与结尾是存在不合理性。

我为美死去,还不曾
安息在我的墓里——

这里是说死去,还没有躺进墓里

而后面
将我们的名字覆盖——

这里是指墓碑上的名字

还没有埋进墓里怎么会有墓碑?

我更喜欢张国海翻译的此诗的开始部分。

我为美而死了--
但刚刚安躺在墓里

这就与结尾相互应了/

[ 本帖最后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5 14:5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喜欢这首诗,尤其是结尾。
艾米莉·迪金森的很多诗歌,语言质朴,甚至口语化,但内涵丰富。
俺喜欢这种风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8-5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半块橡皮擦 于 2011-8-5 14:50 发表
很多人把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殉美》,显然这才是合理的。

开头的译文与结尾是存在不合理性。

我为美死去,还不曾
安息在我的墓里——

这里是说死去,还没有躺进墓里

而后面
将我们的名字覆盖——

这 ...


我為美而死,被人
安置在我的墳塚
有人為真理而亡
葬在我旁邊

  這是我买的诗集的版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10:25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