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查看: 15653|回复: 97

狠批我的偶像阳光-------《原形》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6-11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形》文:阳光


他没有固定的曲调好弹
只是把街道、窨井盖、电瓶车刹车的声音
拎起来再扔出去——他企图
抓住它们的原形,看它们更早的样子
唐朝的或史前的

他的父亲虚构了他,他们一起喝酒
酒里泡着粮票、肉票、独生子女证——那红色的裤头
更长的时间是沉默
他的父亲企图看见他长出利爪,用舌头舔血
听他发出狮子一样的吼声

    我个人把这首诗,看成精神与自身灵魂的对话, 或者说以“街道、窨井盖、电瓶车刹车的声音”参照物反现自我, 反现一种状态, 他首先是认可, 思考, 再达到一种境界, 同时就必须要虚构, 语言典范的神性化越来越哲学和宗教化了.但这深化过程又是与对语言的怀疑共同产生的.每个人都得有一份真实,会在自发状态下暴露原形, 以便了解自己和面对世界. 我们得用意志力和感恩的心情来忍受内在的和外在的统一, 并教会别人这样做, 这是诗人的职责

    就像《原形》它是一种姿态,是这首诗的形态,他把细节放大,进行时空衔接,力求抵达心灵的慰藉。以“喝酒”的沉默,加剧内在的沉闷与无趣。隐喻是纵向的,是在空无一人的关系中展现自身,是作者内在的中心和外契合点, 导致的必然结果。 它穿越语言技术题材直入人类的内心挖掘处,寻找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共鸣.。这种精神向度, 即精神存在的可能性.从本质而言, 应是持怀疑态度,以固定曲调构成精神上的空白和无奈, 在“听他发出狮子一样的吼声” 返回另一种中断的状态.显然与开篇相呼应, 意味着那清醒瞬间的真相,巧妙的运用到了内心,嘎然而止.整体贯穿生动, 有滑动穿过之意,而张力是静止中的紧张,即静与动的对立, 《原形》构成了语言的影像, 空间力度具有足够的弹力, 让人思索

   从中可见作者对语言超强的驾驭能力,老练、沉稳,细细读来,像煲汤,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在争相吸引支撑的整体无意识的关系中,伴着意识的提亮,那就是意识的本性表象。做成了一件精巧密致的细活,这种感觉,就像破茧之蝶,有待于从又厚又密的阴影中飞到光明自在天去,恰恰这种不易觉察的纠结,使我看到了作者正陷入思想的瓶颈, 一时之间还难以获得解脱。相对世界而立,他并非直接性生于牵引和整体牵引中,而是从生活的细节将之穿成一件精致的作品,这不仅难能可贵,还让我看到了他的坚持。

      从个体角度来说, 可谓技高一筹, 但最终的目的有些缺憾, “小中见大”,进入本体是为了从更深度的位置来建立对生活的一个高度认识,无疑,这是作品的缺陷所在.。从而可以看出他正处于磨合阶段,其中的细腻情绪一直处在吟叹范畴,若驱散对生活的那种麻木和平淡,将激情注入,将力量找回来,体现出来的, 就不是“狮子一样的吼声”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他的一种表现手法。事实上,并非意指无阻挡的随行提升,而是为人所特别描述且设定为目的的东西,这是他的悟性了得。因而他无形中漏了“气”在创作的时候,气不是外泄的,而是内敛的,而读者在读的时候,则将这种气息一点点吸收出来,绵绵不绝,造成一个深度的审美空间.所以我不赞成个性写作。诗表达的是世界和人类情怀, 而不是让注意力转移到诗人的魅力展现上来, 这是我个人的理解,而将语言的通透性练好,则要经历这个阶段,先把思维张力打开,肆意连接,然后回归,落地. 如果打不开,将来那种浑厚的气息是弄不出来的, 所以一个人写作,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创作方向, 不要以自己的个体情绪和生命体验为盲目导向。 诗人要为最广大人们来写诗,呼唤,决不能停留在小我,个体的层面. 因为每个诗人都应有使命感。所谓揭示应该一直在,就是:暗示永在!!! 所谓暗示永在,就是加强审美延迟。 最末阶段出现情感跌宕或者转折,这种沉沦之感,也可能与作者的心态有关,恰恰这灰调子的情绪, 显出他语言非凡的精湛, 同时更是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抛弃,最后诗人还是选择了以消极心来处理。

   整首诗的意指中心始终停留在个体表达上, 即使语言功夫再深厚, 还是缺乏一些感染力,同时,那种人类情怀的普遍共有性也几乎难以发掘出,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但精炼和思想闪光点或者说诗歌智慧性光芒少了点.(嘎嘎)

[ 本帖最后由 半遮面 于 2011-6-11 08:24 编辑 ]
发表于 2011-6-11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诗人要为最广大人们来写诗,呼唤,决不能停留在小我,个体的层面. 因为每个诗人都应有使命感。所谓揭示应该一直在,就是:暗示永在!!! 所谓暗示永在,就是加强审美延迟。 最末阶段出现情感跌宕或者转折,这种沉沦之感,也可能与作者的心态有关,恰恰这灰调子的情绪, 显出他语言非凡的精湛, 同时更是力量的象征,这种力量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被抛弃,最后诗人还是选择了以消极心来处理。
————————————————————————————————————
说得真好!学习面面的真实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0:0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家伙的意旨美已越高峰
文字美还得加油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先问候面面,我得马上出去,会读
周末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0:25 | 显示全部楼层
面面这篇写的很细致、深刻、观点独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刚才我还说像,这里就讨论上了!
这会面面说得太好了。

从中可见作者对语言超强的驾驭能力,老练、沉稳,细细读来,像煲汤,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在争相吸引支撑的整体无意识的关系中,伴着意识的提亮,那就是意识的本性表象。做成了一件精巧密致的细活,这种感觉,就像破茧之蝶,有待于从又厚又密的阴影中飞到光明自在天去,恰恰这种不易觉察的纠结,使我看到了作者正陷入思想的瓶颈, 一时之间还难以获得解脱。

一个人写作,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创作方向, 不要以自己的个体情绪和生命体验为盲目导向。

整首诗的意指中心始终停留在个体表达上, 即使语言功夫再深厚, 还是缺乏一些感染力,同时,那种人类情怀的普遍共有性也几乎难以发掘出,这不能不说是种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面面所讨论的內容,我想了想;写诗是很个人式的主观思想,就象是宗敎信仰,不同能強迫人与我们信仰同一个宗教育(但另一个前提是我们可以去说服別人认同);因而”一个人写作,一定要弄清楚自己的创作方向”,是的;这句话我很认同,因为生命是自己的,自己做事一定要自己去了解目标和方向,无所覚的做事,一两件是隨兴,在不伤人的前提下,是图个快乐就好;但如果事事都隨兴,那就有些浪费了。

至于”不要以自己的个体情绪和生命体验为盲目导向。”以及” 诗人要为最广大人们来写诗,呼唤,决不能停留在小我,个体的层面. 因为每个诗人都应有使命感。”说真的,我覚得这个层面还有待琢磨;就好比我常与朋友说:”讲道说道,都是由自身说起做起,如果一个人不能真正体悟道是什么,卻把书面的道拿出来一说再说,说得再好再感人,都是照本宣科而已,还不如认真地说一说自己生命真正的痛在那儿,来得真切”。

写诗和说道,我覚得其实是一样的。我常想什么才是真正的诗人,我要不要当个诗人;但只要一想这些,大概什么字都写不出来了,所以,我想我是注定当不了什么诗人的;不过,当我对生活或对生命有所感,我还是会想用文字来表达这些想法,姑且不管读的人到底能不能进入我所思的世界,但当我看著別人回应的一些话时,我倒常常想到一件事,说出去的话就象风,感受到的温度就是一种缘分,写诗的诗人,常常不是因为要关怀世人才来写诗,通常他们都只是想分享自己的心情,分享自己的世界,让別人感爱他的喜怒哀乐,才来写诗,当诗人是自然而然的,就象獅子,当他想吼时,他就吼了~

不过,这也纯粹是我个人小资小情的有感,不是反对面面的说法,纯为个人的另一个想法而已~

面面的这篇文,对阳光还是很有作用的,CC~对我,也是很反思的作用,谢谢面面的好文,千朔推一个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首先感谢面面认真的批评,你说的三个层面的东西我最近一直在研究。
1、精神的东西与其表象。
2、意识的细节对结构的贡献力。
3、个人体验导向的正确性。


我会慢慢说一下我的想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海鸥飞海上 于 2011-6-11 09:18 发表
诗人要为最广大人们来写诗,呼唤,决不能停留在小我,个体的层面. 因为每个诗人都应有使命感。所谓揭示应该一直在,就是:暗示永在!!! 所谓暗示永在,就是加强审美延迟。 最末阶段出现情感跌宕或者转折,这种沉沦 ...




这是件很矛盾的事情,我一直想去做好,但我觉得,我们需要先知道怎么去做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凉风 于 2011-6-11 10:01 发表
这家伙的意旨美已越高峰
文字美还得加油哦



风说的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卷帘人 于 2011-6-11 13:33 发表
刚才我还说像,这里就讨论上了!
这会面面说得太好了。

从中可见作者对语言超强的驾驭能力,老练、沉稳,细细读来,像煲汤,火候拿捏的恰到好处。在争相吸引支撑的整体无意识的关系中,伴着意识的提亮,那就是意 ...


这确实是个取向问题。难道这些是私人日子,午后随笔?如何在自己本真的认识里加上共性的?这确实是取向问题,我最近一直在想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5: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 千朔 的帖子

我与你有完全相似的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5:28 | 显示全部楼层
1、精神的东西与其表象。
现代社会的人,具有两重性,这是被社会和政治所决定的。因此我认为精神和它的表象有典型的分裂倾向。成熟的人会遵循公众规则或潜规则来处理表象,不成熟的人会游离、叛逆。我尊重精神真实的东西,同时也认可无奈的表象。但我觉得,我们不能够指导人们怎么去做,每个个体的情况不同,我们无法做出统一的规则来。因此,我开始倾向个体化,精神的独立性。它们有如森林的每一颗树,形似但又完全不同。

2、意识的细节对结构的贡献力。
我一直认为,共性的感觉是缺乏力度的,任何事物一定会有它独特的构成方式,只有发现了其独特的结构才能推动事物的运动。因此我认为,独特的意思细节,对诗歌结构所造成的支持力度和推进力度是很强大的。

3、个人体验导向的正确性。

[ 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11-6-12 19: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6-11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形》它是一种姿态,是这首诗的形态,他把细节放大,进行时空衔接,力求抵达心灵的慰藉。以“喝酒”的沉默,加剧内在的沉闷与无趣。隐喻是纵向的,是在空无一人的关系中展现自身,是作者内在的中心和外契合点, 导致的必然结果。 它穿越语言技术题材直入人类的内心挖掘处,寻找人类内心最深处的共鸣.。这种精神向度, 即精神存在的可能性.从本质而言, 应是持怀疑态度,以固定曲调构成精神上的空白和无奈, 在“听他发出狮子一样的吼声” 返回另一种中断的状态.显然与开篇相呼应, 意味着那清醒瞬间的真相,巧妙的运用到了内心,嘎然而止.整体贯穿生动, 有滑动穿过之意,而张力是静止中的紧张,即静与动的对立, 《原形》构成了语言的影像, 空间力度具有足够的弹力, 让人思索
点评到位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6-11 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天再来回复大家,已经晕头转向了,大厅跟了太多的帖子,顺便告诉光光老师,一早看到这首诗,很喜欢,就想写一篇读后感,写着写着,我由羡慕变成嫉妒,所以就变成这样l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3 1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