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贴一篇多年前发表的有关科学与艺术美的文章,和各位诗友分享
贴一篇多年前发表的有关科学与艺术美的文章,和各位诗友分享。
诗人、科学家与艺术美
莎士比亚写过一句著名的诗;
“All the world’s a stage”(整个世界是一个舞台)
爱因斯坦创造过一个绝妙的公式:E=mc^2
这两者的诞生几乎相距几个世纪,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倘若从诗与公式本身的概念及逻辑发展中跳出来,我们还是能从两者之间找到某些共同之处,如果仔细比较一下不难发现,这两句话,都是用其自身的表达方法写成的隐喻。两者都力图把以前从未联系起来的概念以新的方式沟通起来,从而使人们对其性质有新的洞察与了解。所不同的是,诗人用他的想象力与语言把世界与舞台联系起来,而爱因斯坦则用数学与符号,也同样凭借他的想象,依仗大自然的普遍节奏,描绘出被称之谓这一奠定原子弹制造的伟大方程式。所以,人们说数学也是一种语言,它有主谓宾以及修饰语。它的名词是数词。动词是加减乘除及等号。它是以第三人称与现代时态讲话,它的句子就是描写这些名词相互关系的方程式。
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科学与艺术,这一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创造的异同,当然是既富诗意又具有哲理的。我们的目的无非是想从这两者的比较中触类旁通,使我们获得一种把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一切更加紧密联系起来的那种观察力与修养。
重视并推行艺术教育,是哈佛大学办学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其目的是寻求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的契合处与结合点,从根本上推行科学研究。《零点项目》创立于1967年,首创者是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专以艺术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起因是美国因艺术教育滞后,大大拖了科学教育的后腿,也落后于艺术教育发达的前苏联。哈佛大学近年在《零点项目》上已投入上亿美元,百余名学者加入到此项研究行列,数十部专著、上千篇论文已相继推出,促使克林顿政府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零点项目》的实施,实际上宣扬科学与艺术紧密结合,科学思维与艺术思维紧密结合,引导人发挥潜能,成为科学思维能力与艺术思维能力兼有的综合性人才,这样才能进入到人类认识论的自由王国。
“夕阳芳草寻常,解用都为绝妙词。”这是中国的一句古诗。它无非说明,在这本身互相联系的客观世界中,能用自己的灵感去捕捉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那么,这就是你的创造。
庐山瀑布,在大诗人李白的眼中,与虚无缥缈的九天银河挂上了钩,“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也就成为千古绝唱了。
诗,这思想与语言的艺术结晶体,这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皇冠,我想起了爱因斯坦说过的一句话:“伟大的科学家和伟大的作曲家两者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他们都是伟大的诗人。”
诗人—一多么伟大的称号!爱因斯坦是曾经用他的相对论,改变了我们对世界认识的伟大科学家,却将自己的归宿落脚到诗人身上.诗人与科学家的结合,完全不是不可思议的。这又令我想起了另一个伟大科学家,不,还是称他为诗人更为合适,那就是俄国的罗蒙诺索夫,我读他的化学论文,了解他在科学各方面的伟大创造发明,但同时又读他的长诗《攻克霍亭》,不要忘记,他可是俄国新诗体的创始人。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镌刻着他的英名,弄得人们经常搞错,还以为俄国有两个罗蒙诺索夫呢。
不管我们的诗如大海般雄浑,不管我们的诗如孤峰般秀拔,不管我们的诗如瑶琴般古雅,不管我们的诗如积雪般晶莹,不管我们的诗如长空般高远,不管我们的诗如鲸波般奇绝……我们的诗还是不能脱离科学与理智。没有科学作诗的奠基,也就失却了诗的灵魂与生命。
还是高尔基说得好:“感谢艺术——感情的诗,感谢科学——理智的诗。”
诗与科学的关系,首先是诗的内容应当是科学的。我们谈论诗的想象力、谈论诗的真实,首先就是在谈论诗与科学的关系。黑格尔说:“艺术里真正是诗的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想”.别林斯基也说:“思想消融在情感里,而情感也消融在思想里。”它和我国古代所谓的。“诗言志”、“诗缘情”是一致的.思想是现实的反映,“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客观外界在诗人的头脑中引起了感触,而有生命力的诗,所体现的感情应当是真实与客观的。这种真实性,也即是客观世界固有的规律。它也正是科学的基础。但是,这种真实并不是照搬,思想与现实一旦结合,诗人就要加进自己的认识与感情。这反映出了诗人的认识能力,诗人的科学观、哲学观、人生观都将在诗人的作品中体现出来。
艺术家们驾驭的形象思维的快马,根本不受爱因斯坦时空观的束缚.真可谓“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有时,他们驾驭自己的语言,似乎有点随心所欲,上天入地,犹如脱缰之野马。在他们种种神奇及富有魅力的遐想面前,我们陶醉神往,油然进入艺本家们构画的境界。
科学家当然不象艺术家那样富于浪漫色彩,他们在运用手中的等号时,是用扎扎实实的分析、推导来进行小心翼翼的探究的。佛经上有所谓“金粟世界”之说,也就是说,一粒粟米也可以视作一个世界.当然对于这个世界的真正本质,佛道是无法解释的。所谓的“金粟世界”,也无非是一种虚幻的想象而已。但是今天的科学家却真的在深悉这细微的大千世界。原子、电子、中子、基本粒子……科学的眼睛穷追不息,它打开了远比金粟小得多的世界内幕,使我们看到,我们面前的微观王国是那样五光十色、色彩缤纷!
卢瑟福1910年就形成了想把太阳比作原子核的想法,这是多么奇妙的想象啊!竟然想在太阳与原子核之间划上一个等号。当然卢瑟福不想作诗,而是想抓住那很小的原子,通过用a粒子作为炮弹,从外部轰击原子核,他终于取得了成功。把原子核比作太阳,把电子比作行星,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就好比太阳系的太阳与行星,卢瑟福的科学等号终于成立了。
“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以喻天地。”我国古人是这样来描述大宇宙的。宇是东西、南北、上下三维扩展的空间,而宙是一维的时间。实际上后来大科学家牛顿对宇宙的认识也是如此。问题是牛顿用运动规律阐述了其间的相互关系。他创造了微积分,又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初步解释了宇宙间一切星辰运动的规律。到了爱因斯坦,又产生了伟大的相对论,E=mc^2,把时间引进了他的新理论,时间与空间一样,在他的相对论里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诗人或其他艺术家所感受到的真理,仅仅在主观上有效。莎士比亚说世界是一个舞台,其实世界并不是戏剧舞台;李白说瀑布是银河,实际上瀑布也当然不会是银河。有一句俗话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鲁迅也说过,不同的人读《红楼梦》,会把《红楼梦》读成一部不同的书。很清楚,艺术家们的隐喻,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欣赏者的想象力。但科学家却不同,他们的理论必须是客观的,必须能够解决所发现的问题,不管你有没有想象力。在爱因斯坦的E=mc^2面前,不管你有没有偏袒,它总是带有某种绝对的强制性。如果我们说科学家既富诗意又有哲理,那就再恰当也不过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