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方悄

名家访谈——诗歌报论坛第二期在线访谈:勇士毛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1-21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那目前收入中学生课本和大学教材的诗人和诗歌,您以为哪一首是最可有可无的?中学课本一首,大学教材一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11-21 21:05 发表
汉语诗歌再度危机四伏

作者:北岛(诗人)  来源:文学报  日期:2009-11-19

1972年年初,我把刚完成的《你好,百花山》一诗初稿拿给父亲看,没想到他责令我马上烧掉,其中一句“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把他 ...

不要听北岛危言耸听,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年”,
诗歌有危机,也有新的机遇,绝对不会灭亡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陆华军 于 2009-11-21 21:05 发表
那目前收入中学生课本和大学教材的诗人和诗歌,您以为哪一首是最可有可无的?中学课本一首,大学教材一首。

我不知道目前收入中学课本和大学教材的诗人和诗歌是哪些,但我相信,肯定还大有增删的空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11-21 21:05 发表
汉语诗歌再度危机四伏

作者:北岛(诗人)  来源:文学报  日期:2009-11-19

1972年年初,我把刚完成的《你好,百花山》一诗初稿拿给父亲看,没想到他责令我马上烧掉,其中一句“绿色的阳光在缝隙里流窜”把他 ...

去年鼓浪屿诗歌节,来了好几位朦胧诗时代的诗人,我的印象是,他们只记得他们自己那时的诗,对当今诗坛的写作者基本上一无所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豆制品与诗系列》:
~~~~~~~~~~~~~~~~~~~~~~
欣赏学习
生动活泼堪称一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还想继续我昨天的问题:

中国对诗歌 是求整体意义,中国对于意象的理论其实很肤浅 就像油画理论。中国主流上都在追求意象的直接抒发,靠完全整体去接轨整体,这样可以迅速达到语言的平衡 。西方大多靠抽离,也就是架空表面后再架空核心,形成空间玄妙感来完成平衡。不过 在中国一些成名者后期是学西方初期 但是西方大师的后期好似在学中国的初期,但境界高 。

作品例子:
《旅途》

我听见山在唱歌,原生态的。
每一首
都在歌颂一个路过的人
我想,这其中会有祖母
和祖父踩出的这条山路

我相信山那边有座小镇
祖先从那里走来,炊烟正在开花

向它走去,会遇到我想念的人
每一颗树都像他们,所有的树与我行进在旅途
风从肩头滑过,带着一种声音

《碑帖》

这些碑帖,他们曾经在石匠的怀里
吸允汗,皱纹的白是历史沉积的盐
穿越它的漩涡
我吸收这些黑色的主题

风是撤离吗,那些石匠,他们离开的时候
应该和我一样,回头看看这些
从大山里卸下的天空。哦,不一样的挥手

我的背囊,在爆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翰 于 2009-11-21 20:20 发表
方悄先生说:诗与歌还是“分屋而居的好”。
我以为,诗歌原本就是一家,不必守着疆界,分屋而居。就表达方式而言,诗分三种,即歌唱的诗,朗诵的诗,阅读的诗。歌唱的诗,就是歌词。
你说,洛兵那首《晚钟》是诗呢 ...


毛老师:可不可以这样说,诗和歌是两个圆,有小部分的交叉,大部分是独立的,洛兵那首《晚钟》正是处于交叉部分,我也特别喜欢,记得当时我还向您请教洛兵是谁(唉,我是多么的寡闻啊)。但愿未来交叉的部分有所扩大,但歌永远不会代替诗,比如瓦雷里的《海滨墓园》就是歌不能代替的,您看瓦雷里的沉思——
“人来了,未来却是充满了懒意,  
干脆的蝉声擦刮着干燥的土地,  
一切都烧了,毁了,化为灰烬,  
转化为什么祥一种纯粹的精华……  
为烟消云散所陶醉,生命无涯,  
苦味变成了甜味,神志清明。
。。。。。。。。。。。。
他们已经溶化成虚空的一堆,  
红红的泥土吸收了白白的同类,  
生命的才华转进了花卉去舒放!  
死者当年的习语、个人的风采、  
各具一格的心窍,而今何在?  
蛆虫织丝在原来涌泪的限眶。  

那些女子被撩拨而逗起的尖叫,  
那些明眸皓齿,那些湿漉漉的睫毛,  
喜欢玩火的那种迷人的酥胸,  
相迎的嘴唇激起的满脸红晕.  
最后的礼物,用手指招架的轻盈,  
都归了尘土,还原为一场春梦。 ”

还有艾略特的《四首四重奏》 、奥登的《1939年9月一日》、聂鲁达的《马楚。比楚高峰》都是歌代替不了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方悄 于 2009-11-21 21:26 发表


毛老师:可不可以这样说,诗和歌是两个圆,有小部分的交叉,大部分是独立的,洛兵那首《晚钟》正是处于交叉部分,我也特别喜欢,记得当时我还向您请教洛兵是谁(唉,我是多么的寡闻啊)。但愿未来交叉的部分有所 ...

诗和歌是两个圆,这比喻很好。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到两个圆重叠的地方去领略一下。
其实,《诗经》305篇,还有楚辞吧,当初就是歌词。我们今天又何必视歌词为异己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21:4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翰 于 2009-11-21 21:05 发表

《诗美创造学》七年前出版,《歌词创作的原理和方法》近年出版。皇上爱长子,百姓疼幺儿。我是百姓,大概疼幺儿吧。


我也是最喜欢《歌词创作的原理和方法》,仿佛是《人间词话》的扩大版,那其中的许多歌词是我闻所未闻的,让我大开眼界、大长见识。而且整本书中没有一句西方时髦概念,这恐怕是独一无二的,这点,连我敬重的陈平原先生没有您做得好。谢谢您送我并签名的好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21: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翰 于 2009-11-21 21:12 发表

不要听北岛危言耸听,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年”,
诗歌有危机,也有新的机遇,绝对不会灭亡的!


绝对支持!中华不会亡!诗歌不会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1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翰 于 2009-11-21 21:39 发表

诗和歌是两个圆,这比喻很好。我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到两个圆重叠的地方去领略一下。
其实,《诗经》305篇,还有楚辞吧,当初就是歌词。我们今天又何必视歌词为异己呢?


好,学生以后一定向中间部分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对诗友们有一个建议:
不要始终恪守着诗。不妨去写写别的文体,散文、随笔、小说。
更不要画地为牢,始终恪守新诗、自由诗、现代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毛翰 于 2009-11-21 21:48 发表
我对诗友们有一个建议:
不要始终恪守着诗。不妨去写写别的文体,散文、随笔、小说。
更不要画地为牢,始终恪守新诗、自由诗、现代诗。

————————————————————————————————————————————
想起非马老师说的,提高诗歌写作水平的观点,多读书,但不要仅限于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这里有阳光 于 2009-11-21 21:23 发表
我还想继续我昨天的问题:

中国对诗歌 是求整体意义,中国对于意象的理论其实很肤浅 就像油画理论。中国主流上都在追求意象的直接抒发,靠完全整体去接轨整体,这样可以迅速达到语言的平衡 。西方大多靠抽离,也就 ...

这个问题有点玄妙,我要回答很费劲。中国人学西方初期,西方人学中国的初期,这在别的领域好像也是。
我的想法是,中国人的哲学抽象思辨可能不如西方,但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中国人的诗,肯定优于西方。
我外语不好,不能直接读外国诗,而读那些翻译过来的诗,总是非常失望。如果外国诗的原文水平不过如此,我想不读也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11-21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直久仰老师的大名,感谢网络,感谢诗歌报,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请教老师,作为一个诗歌创作者,他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或者说,他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站在诗歌的立场上,修身与立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4-11-24 00: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