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风浩荡

《伊沙的到来,令我印象深刻》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6-24 1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渔郎 于 2009-6-24 12:04 发表
文章不错

真就不要表扬我啦,我这个人,现在很理性也很冷静。

若沉到写诗的状态里,你这一表扬,可能我就猛的感觉受用,而似乎手向上一扬就摸到办公室的天花板,以为自己有姚明的高度的啦。

说笑啦。多交流是我期待的,真就少些表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09-6-24 12:01 发表

感触多,就直说。

挺想看看你的感触文字,是不是一如你那组诗一般文采依然。

谢谢斑竹还记得。代容再谢!
我努力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读风兄.问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风浩荡 于 2009-6-24 12:04 发表

所以你这句话是戏言,是不值得推敲的话。因为永远不可能让你的这个戏言假设实现的。

毕竟世界的大千是常态,更是常识。哪有天下人都一样呢。龙生了九子,也各有不同。

故俗语说:人上一百,种种色色。


那句戏言还有下半句:若每个时候都如此冷静,那么世界只有夜晚。呵呵
俺是夸你呢!“人上一百,种种色色。”我还是喜欢用形形色色,家乡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6:04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读了,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冷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很理性的思考,很哲学的批判,学习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样的文字,很客观也很实在!
“从读者的角度看,这样的诗歌能第一眼引起你的兴趣,但在第二眼里就逊了好多。”深有同感!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2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风浩荡这个名字比伊沙更熟。我根本不知道伊沙是诗人,也不太懂诗歌报的访谈。
有自己独特观点和视角的心灵文字总会打动人,情真意切就更会感染人,问候总是这么酷的风浩荡!呵,俺也换上咱迷人的片片,自信一下!

[ 本帖最后由 雪舞梅香 于 2009-6-24 20:45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你既单贴,俺便也跟来贴一次好了。

《关于伊沙的文字,我的印象》(括号外是风大的字,括号内是风筝的字
伊沙进到诗歌报里接受采访,一问一答,非常热闹。也确实很好的改变了诗歌报一直以来自弹自唱的自慰式的近亲相欢的氛围。有时间会进去看伊沙的答题,也会顺着一些文友的问题进行思考。

一,一直对“著名诗人”很是反感。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是作品引起了很大的社会上,从数量上得到的共识与响应,还是质量上确实受到多数人的认可。如果没有帽子的标准,就随意的派发,本个认为这是在过渡消费了这个“著名诗人”的称谓啦。伊沙,我个人还是很中庸的认为是:诗人。或非要加一个“著名”,那中国汉字有的是可以进行组合的,我给的是:著名诗客。

(著名诗人这个说法也没什么,只不过这著名只限于某些圈子,某些特殊的受众。不是指大众……)

二,也不赞同诗歌大厅一直在进行的这个理疗的活动。如何理疗,谁可以成为诗歌的手术专家。我们可以对别人的作品指手画脚,谈天说地,由诗内大意说到诗外无形,但用上理疗二字,就有些居高临下的态度。好像只要选在这个活动里的作品或作者,就可以任我们这些手术专家们动刀子啦。别,别这样这行不。个人认为:诗意无限,诗的面前其实都是平等的。即使有的诗歌爱好者,愿意送作品进来理疗,即使有的诗歌爱好者非常实诚的称诸位为诗人,大家,名家等。请警觉与自省一下,不要轻易的把这称谓的帽子带在自己的头上。在谈论别人的作品或自己的作品,其实一如诗意无限一般,是可以大谈特谈任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的。但至少在这样的谈论之前,我们可以将这样的谈论定名为:探讨。中性一些,如何。至少我不认为我们这些人是有资格对伊沙的作品进行理疗的。别说是理疗里的针灸,就是给别人按摩,估计效果也不会太好。

(一直以来,所谓的评论,或者所谓的专业评论,大都在讲究着四平八稳或者一分为二,明明看到某个人的文字中有让人不爽的地方,偏要先去赞一下他的许多优点之后,再回头蜻蜓点水一次。弄得现在让别人给自己写评,变成一种炒作方法,说是评论,更多时则表现为吹捧。大厅推出理疗这个栏目,就是想至少找一个窗口,找一个批判的窗口,希望借此把把文字的缺点清楚地显现。让作者听听另一种声音,让读者也敢在世故的套话之外,也能说说自己真正的想法。以此为前提,理疗其实是必须的。本来霜儿打算这个栏目仍然叫砍诗台的,后来觉得名字太过血醒,才婉转了一下,称为理疗。良好的想法和最后的结果,有时总有些出入,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至于浩荡说的资格一词,我觉得你太过强调了什么,或者你有意无意之中,其实也认可了你前面刚否了的“著名”二字。诗写出来就是给人看的,所有的看客看过后都可以有自己的想法,不管这想法是对是错,是不是符合作者所表演的原意,大家都有说出来的权力。你的文字写出来之后,除非你不公开,不然就不完全属于你自己。若你的话让别人会错了意,要么是听者全是笨蛋,要么就是你自己语言能力不够用,不能真实表达你自己的意思。这一点,对各种文体都是适用的。那么,把伊同学的文字挂在这里,本来就是所有的读者只要他愿意,都可以进来表达一下看法的。)


三,愿意进到这里说说伊沙的诗,是因为伊沙接受诗歌报的采访很是热闹,我会去看去听去思考,但我主要发现有什么问题要问他的。也不爱愿意去参与太热闹的活动当中。而这里,较为冷清,并且也希望伊沙不必进到这里来与我们交流。安静的说着伊沙的作品,说不足,说欣赏的地方,其实就可以。

(每个举办活动的人,都希望现场是不会冷场的,至于内容,就另当别论了。访谈变成了答记者问,问者激动得两眼放光,恨不得通过这一问,自己就捅破了诗歌的窗子纸,从此像被圣水洗过一样,从此豁然开朗。被问者却只是清描淡写,高高在上,也似乎把自己当成了中国新诗的总代言人,当成了审判诗歌美丑的法官,乐于享受这份被抬得高高的虚荣。

呵呵,诗是有各种风格的,各种风格之间,无论是相近还是相轻,其实谁也难完全仅仅从风格上否定谁。那么,著名诗人就算想代言,也只能代言自己的某种风格,更进一步说,只能代表自己。我觉得许多时候,其实这热闹只是一种剧情需要罢了。某些人的风格本就和著名诗人相去甚远,却假惺惺地在访谈上演戏,也让人忍不住想笑。你写你的,著名诗人写著名诗人的。你会因这个人一句话,就把自己几十年的经营和积累都扔掉,从此改变风格,和著名诗人一起身体写作吗?鬼才信!)


四,伊沙用着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在回答诗歌报上的朋友的问题,即使你的问题一大堆,你的质问的观点非常尖锐,他依然用着他很是傲慢的且很是自负的简洁语言,弹指一挥间,几粒文字就作了回答。说个实话,我非常欣赏伊沙的对诗歌的以他个人角度进行的思考,也非常欣赏伊沙这简洁手法一招抵万招的功夫。一些回答非常漂亮,其文字的身手远强过他个人的长相的魅力。而这点,可以说在诗歌报上是无人可及的。

(所谓的四两拔千斤,大约只是浩荡雅致一些的说法吧。风筝翻译一下,就是说不管观众多么虔诚,多么想朝圣,并且期望因此能受洗,其实人家才懒得和你细心探讨什么,所有的回答用一句相声俗语就是“逗你玩”。有诗歌报官方搭着台,并且左右着大致的导向,这相声基本上不会塌台的。至于某些言语上的小小失态,也可以被解释成著名诗人也是情性中人。因了著名,一切过失都可以原谅。)

五,只是看到太多的诗歌报文友,愁国愁民似的提了一大些的非常概念的问题去问伊沙,以为伊沙真就对诗歌的现状,或诗歌与商业,与经济的关系,或诗歌人的困境等能指点迷津。而伊沙也乐在其中,指点一二,话虽然不多,但意味之深长,也确实极棒极热闹。而问题往往是过于的大之后,其结果就是大而无当,大得离谱,大得空泛。所以问题问得这么大之后,伊沙就走位飘逸,但可惜的是作为观众与看客的我,所看到的则是:无论问题还是答案,均是诗歌的现象,与诗歌的本身反远了好多。这点,突然想起多年前开心老汉在采访我时,首先就给我一个绳索,不谈大问题,只是诗本身。范围弄小一些,或许引起的思考也就更精细一些。我当时非常佩服开心老汉这个老哥。

(呵,说白了,虽然曾有人口口声声我们访谈的是诗人某某而不是圣人某某……实际效果却是在许多NC的问题映照之下,著名诗人正越来越头上佛光四射)

六,个人对伊沙的文字的印象。关于他本人的经历我兴趣索然。即使他说自己是身体写作,上半身也好下半身也好,其实也引不起我多大的好奇心。所谓主张,说个实话就是玩一个虚。所谓思想,往往是晃人的光,过于的无形。但伊沙的随笔文字,我要说:很漂亮,很章法,很简洁,很到位。能将所要表达的,用着非常简短的语言说出来。这样的能力是超强的。并且其喻指的手法,也能在无形当中,令人激赏不已。而当然给他更大的名头的是当然是他的诗歌作品。我所读到的他的诗歌作品,个人认为,“唐”这组是非常强悍的,也是相当不错的,对唐诗三百首的重新诠解,并且带着极为个人色彩的,穿越时空,与这三百首诗的作者进行交流,其思想,其角度,其辟出新意,令我印象深刻。从这组作品里,至少可以看出伊沙是非常讲究着文字内在的东西的,且并不是什么反逻辑反修辞之类的执行者。 而说到引起更大争议或更大名声的“过黄河”“饿死诗人”之类的作品,是以一很行为艺术的手法,在嘲讽与自我解剖里表达着对诗歌本身,或中国文化本身存在的虚无空洞一面的进行的思考。用行为对抗思想,然后完成在作品里。只是我个人感觉到的,在这样的口语化的写作里,显示出伊沙的智慧,对文字或文化思考的智慧。但口语化本身存在的口水过多的问题,他的作品里时不时的会显现出来。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诗歌能第一眼引起你的兴趣,但在第二眼里就逊了好多。

(某些口号,我只会当成在说梦话。至于说诗之外的文字,其实能诗者一般都能文,这是很正常的事。就算是三流的诗人,写起散文随笔来,也都能诗情画意,信马由疆,蒙倒一批人。呵呵,所以诗人写随笔不是能不能写好的问题,只是愿不愿写的问题。而随笔什么的文采与否,向来不能作为他诗歌水平如何的反证的。

《唐》我还没细看,暂不发表言论。另外那死去活来的三个孩子,作者也不必矫情地又不杀死又杀不死了。口口声声不躺在上睡大觉,其实已经睡了二十年。头都睡扁了 ……)


[ 本帖最后由 风筝没有风 于 2009-6-24 20:51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2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听到某诗人也说用身体写作,风筝笑了

身体写作,呵呵,这个词是多么的熟悉,也曾经是多么的热乎。不过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它当初属于小说,属于女人,或者说属于上海的卫慧棉棉。

卫慧棉棉以七零后美女作家的名义,用身体写作,一炮打响,小说销量那是相当的惊人。有人赞,当然也有骂。骂的人心里其实应当也是各种各样的想法的。有人只是嫉妒,你有身体,我们没有吗?

卫慧棉棉的走红,同时走红了几个词语——

一、七零后。七零后其实最初指的只是她们几个。这也是文学领域第一次出现某某后的字眼,把人以十年为界地划分。随后的八零后的说法,不过是从此引伸开来的。

二、美女作家。泛指长的稍不算太丑并且写作中喜欢出位的女作家。炒作到后来,这个词基本上变成贬义了,弄得一些长相还不错的女写手再出书时,都不敢再把玉照印上。

三、用身体写作。呵呵,我也不装文雅了。用风筝的话通俗来说,就是三级写作、擦边球写作。有些美女也许一边用身体体验一边写作,有些不过是对着些A片瞎想想罢了。

好了,瞎扯了一堆与诗无关的,下面回到诗上来。中国的新诗在中国文学中,一直扮演着的是先锋角色,不论是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还是七六之后的伤痕文学,诗歌都一直冲在最前面的。这一次竟然被小说抢了风头,被女人抢了风头,许多诗人特别是男诗人心里真不是味儿。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鸭子好象比鸡更值钱些,他们以为他们的身体大约也不会比美女作家们的身体难看了多少。那么,不就是脱嘛,谁不会呀。

然后下半身就这样露出来了,沈大波波冲在前面……这个盘峰论战时还只是小马仔的人就这样在江湖出世了。沈大波波开始要靠伊同学罩着的,双方都有口语,也都有民间这个共同点,而且伊同学老早在黄河上撒尿时,下半身就已若隐若现了。伊的名气混到那时也一直不上不下,也正想借此搜罗一堆打手来捧自己。于是一拍即合。所以开始阶段,下半身是尊伊同学为教父的。所谓相似者相融吧,或者说什么味相投,呵呵。

伊同学从于坚韩东的马仔开始混,混到后来便不把于韩放在眼里。沈波波同样的个性,稍混出点名头,自也不当伊同学是回事了,不再带他一起玩,双方终于貌合神离……

伊同学跟下半身搅到一起之后,也象吃了春药似的,脑袋勃起得更高了,语气也更狂妄了。对下半身的利用也不愿再继续了。所以虽然还是变相自己玩着下半身,却不好意思承认,反而回过头来拾起最早卫慧棉棉的那个词——用身体写作。

总而言之,这些人的脑袋都是长在下半身的,呵呵,头朝下思考。

临屏瞎打,意在测试键盘,所有汉字都不是本人发明,大多引用也另有出处,本人并不完全理解其中含义。如有纠纷请与汉字的发明者联系,请某些人最好不要对号入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理论水平要高于写作水平,吹牛水平要高于理论水平


                                                        ---热闹的地方留下俺滴一句名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21:5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来读。
风的头像这么酷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4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很浩荡,说的中肯。赞一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6-25 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所读到的他的诗歌作品,个人认为,“唐”这组是非常强悍的,也是相当不错的,对唐诗三百首的重新诠解,并且带着极为个人色彩的,穿越时空,与这三百首诗的作者进行交流,其思想,其角度,其辟出新意,令我印象深刻。从这组作品里,至少可以看出伊沙是非常讲究着文字内在的东西的,且并不是什么反逻辑反修辞之类的执行者。 而说到引起更大争议或更大名声的“过黄河”“饿死诗人”之类的作品,是以一很行为艺术的手法,在嘲讽与自我解剖里表达着对诗歌本身,或中国文化本身存在的虚无空洞一面的进行的思考。用行为对抗思想,然后完成在作品里。只是我个人感觉到的,在这样的口语化的写作里,显示出伊沙的智慧,对文字或文化思考的智慧。

————————————————————————————————————————————

这一段话很合乎我当时读他作品的一种体会,所以引用以下。
是的,也许伊沙当时有一种想出人头地引人注目而采用了一些偏激的方式去构思营造他的诗歌,一旦他的目的达到了,有了一定的话语权,他又从新回到了诗的本质上去了。这是我对他的一点理解!任何事物度不是一层不变的,更何况是人?他好像也在不断待改变自己。
读诗应该是看它的背景它的整体,而不是断章取义;看人也一样,要看他的整个一生的人生轨迹,伊沙现在还是在行走的路上,我们不及他那就应该好好地向他学习,或者是向他的执著和认真报以热烈的掌声,但是你也有不屑和沉默的权利,却不可以对他的人身像批判他的诗歌那样进行肆无忌惮的攻击和谩骂。我们应该都是读点书的人,知道怎样去以礼待人的道理,或者是宽以待人,而不是自以为是地利用自己的一点小能耐屈去犀利地讽刺与挖苦。这样子,虽说对你自己是一种发泄,可也是一种泄露——灵魂的丑陋的曝光!
说实在的,当时我也想在第一时间里争取对他提问题的,也确实拟了几个问题,但事后感觉有点不妥,所以还是以短信的方式向他发了过去,结果是没有回音。我不气妥,依然给他发短信,但还是没有回音。呵呵,是不是有点自讨没趣?不是的,我觉得应该向他好好的讨教。因为我是一个喜欢诗歌的业余诗歌爱好者,所以也想知道诗到底怎样写才能写出一首好的诗来?因为自己不才,所以不指望自己能够成为诗人,也不奢望自己那一天能够在诗之林有一席之地。我想我能够喜欢上诗歌也算是我人生的一件快事而已!我关心诗,是因为我不想与诗的距离越来越远,所以在我离弃了工作多年之后,还是捧起了诗作为我日常时间的伴侣。
爱诗的人,有时候真的会误入歧途,我是说精神上。所以看到像食指一样的诗人,真的有点难以名状的心情。所以,真的希望我们的所有爱诗者相互间能够团结,彼此探讨的是诗歌,而不是以对方的某一句的失误来当作是刺死或伤害对方的武器。是不是呢?
来诗歌论坛时间不是很长,但是我感觉这里的诗友们还读诗很不错的,尤其是对诗歌的创作态度及诗歌的评判上还是很认真地,也很专业,值得我好好学习的。
今天可能言多了,有得罪之处请多包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7 00:37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