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静听夜雨

心灵驿站之疑义相与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5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的起源通向哪里
——读《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第二部

列•尼库林在《论〈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一文中写道:蒲宁“以真正惊人的技巧描写了俄罗斯中部的自然景色、人物、农民的生活和乡村。语言的音乐感,语言的精练和明快,使这部作品成为俄罗斯古典散文的范例。”我相信所谓的描写技巧,但更相信语言后面的感受和情感,或者说,写作的技巧是作者所需要的,而我们读者需要了解的是文字背后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思想和情感。
蒲宁是一个了解自己的祖国并深深眷恋祖国的俄罗斯人。

小说的第一部写谢尔谢尼耶夫在俄罗斯辽阔原野的怀抱中醒来,看到美丽而忧伤的俄罗斯。第二部,写谢尔谢尼耶夫从契尔纳夫斯克大道走出卡缅卡农庄,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是俄罗斯人,生活在俄罗斯,而不只是在卡缅卡、在某一个县,某一个省。

在契尔纳夫斯克大道,听父亲讲述过去的事情,想象着鞑靼人、马迈、米基卡……契尔纳夫斯克大道的辙迹长满的青草、宽阔荒芜的路基、路旁孤独而凄凉的老白柳,都在向我们诉说着俄罗斯的古风。
一棵白柳,被雷电劈坏的树干上布满大洞小眼,枝头上还蹲着一只大乌鸦,象一块黑黢黢的、烧焦了的木头一样。
俄罗斯的存在,她的过去和现在,她野蛮可怕的但毕竟是撼人心魄的特点以及和作者的血缘关系在那一个傍晚像一粒种子悄悄地埋进一个少年的心灵。

谢尔谢尼耶夫中学时代住宿在这人家,一个普通的俄罗斯市民——罗斯托夫采夫,这是一个按照俄罗斯的传统生活方式生活的人家。
“少爷,对一切都要习惯。我们是普通的俄罗斯人,习惯吃蜜糖饼干,我们没有特别讲究的菜……”。起初,谢尔谢尼耶夫不适应他们家简单的饭菜。
罗斯托夫采夫的傲慢的声调,对于谢尔谢尼耶夫却特别有力量,特别感人——在这里他感受到一个俄罗斯人的自豪感。作者说许许多多人都有这样的民族自豪感,在那个时代。

契尔纳夫斯克大道上俄罗斯的古风,中学时代住宿的俄罗斯传统的人家,在少年时代所经历的一切,都纯粹是俄罗斯的。一个人在发现自己在他的祖国表现出最伟大的力量和深知这种力量的时代成长,是非常幸运和幸福的事情。即便以后游历了天涯海角,隔着广阔的空间和时间,当我们从漂泊和幻想中蓦然回首,唯有故乡和触动我们灵魂的某一个片刻依然在灯火阑珊的地方守候。

[ 本帖最后由 静听夜雨 于 2009-4-25 22:1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6 14:3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4 11:09 发表
或者谈谈飞雪君曾经说过的老子也行。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我在一处看到批评王蒙的书《老子的帮助》的文章,说王宣称用自己七十余年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悟所笑所思所感”对老子的思想体系进行论证,王说“写作《老子的帮助》一书,我是何等的快乐呀!”,呵呵,很难相信一个学者作家用这样的腔调论证老子的思想体系。

百度了一下,有王蒙的《老子的帮助》的节选。

查了一下冯契在《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一书中关于老子的章节。分四节论老子的哲学思想:一、“礼法”之争中的否定态度和复古主张。二、“天人”之辩上的“无为”。三、“名实”之辩上的“无名”。四、辩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他是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评价老子的思想的。

[ 本帖最后由 静听夜雨 于 2009-4-26 14:3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6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夜雨的帖子里踩个脚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7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抱着宝宝进来踩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7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星星小倩 于 2009-4-26 16:25 发表
来夜雨的帖子里踩个脚印:)


谢谢小倩。

佛说,一个脚印生一朵莲花
我还看到春天的蝴蝶,从你的脚印里
飞出。内心澄澈的人,脚印也透明
天上的小星星,使赶夜路的人感到温暖
愿我的祝福追随小蝴蝶不倦的双翅
一朵莲花的飞翔,改变我们生活的方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妙妙 于 2009-4-27 16:15 发表
抱着宝宝进来踩踩。


小宝贝,千万不要像妈妈一样
爱一样东西,忘记了吃饭
如果受妈妈的影响,也要远远地看
对任何事物都不要靠得太近
诗歌除了让你一天天地变得敏感
变得容易流泪,它什么也不是
亲亲的小宝贝,让阿姨抱抱你
我们去大街,那里有热闹的人群
你首先要熟悉这人群,看他们怎样笑
怎样哭,怎样皮笑肉不笑
要离他们远一点,远远地看
我们不哭,不笑,不皮笑肉不笑
小宝贝,让阿姨抱你到你的宠物狗
身边去,我们一起陪它说话
你要学会爱它,就像妈妈深爱她的诗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8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贴一个旧作支持一下:

                                                          当我们无路可走

 无论如何,阅读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读什么,可以随心所欲,而大多数时候也难免别有用心。最近读《庄子》。庄子太古老,太经典了。我的阅读能力和阅读心态都近乎幼稚,所以注定一知半解,甚至还想说说读书的一点感受,那当然更加注定了谬以千里。
 庄子生活在一个撕心裂肺的社会大阵痛中,他藏身陋巷,或曳尾途中,然而,他的心始终在山明水秀的、未受污染的地方。他置身于圆环的虚空里,冷眼看人间的是是非非,生生死死。无法知道那双冷冷的眼睛的背后,是否有一颗一样冷静而孤绝的心脏。
 鲲化为鹏,背负青天,徙于南冥。世界在它翅上,天籁在它肋下。“云倦了,有风扶着,风倦了,有海托着,海倦了呢?堤倦了呢?”必须追寻,必须超越吗?抑或如那斥鴳翱翔于蓬蒿之间?大鹏得逍遥吗?斥鴳得逍遥吗?得逍遥,也就是使精神得自由,庄子告诉我们首先要忘掉自己,所谓“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然而,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庄生晓梦迷蝴蝶”动静如一,梦醒如一,生死如一。在梦醒时分,能够看到梦中的蝴蝶脱茧而出。这样的修为,恐怕真是千古一人而已。我是蝴蝶?蝴蝶是我?蝴蝶梦,一个不可言说的困惑,成为国人心底里不可言说的永远的浪漫。
 要像蝴蝶一样,挣脱桎梏,解脱烦恼,到达真正的逍遥。忘掉自己——忘掉形骸,忘掉心灵。形如槁木,心如死灰。“今者吾丧我”。 南郭子綦 “丧我”于“无何有之乡”。为什么叫无何有之乡 ?是因为在那里可以真正解脱物理世界的困扰?是因为那个地方根本没有?还是因为要到没有的地方才能找到?
得失,荣辱,是非,生死。这人世间始终有太多的困惑。庄子在书中数次谈到生死。“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 夜深人静,读这两句话,彻骨的凉意如水一般流过。 如果活着是得,死了便是失。如果死了是得,活着便是失。“劳我以生,息我以死”所以,庄子在妻子死后,痛定之余,鼓盆而歌。我无法猜测那时的庄周是无情而坚强,还是多情而虚弱。
庄周的笔下汪洋恣肆。有“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 这样深刻得近乎尖锐的批判;更有“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这来自隔世的呼唤与丁宁,母亲似的恻恻.
如果说孔子是粮店,庄子好比药店。“青泥小罐药香久”这句诗可以写我读庄子的心情。虽然人无论如何也不能得道,但可以多少排除一些外物的干扰,多少可以讲究一点内在的潇洒和人生的境界。

[ 本帖最后由 禅房花暖 于 2009-4-28 20:28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28 20: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读经典吧,即使和我一样半懂不懂,也有一些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禅房花暖 于 2009-4-28 20:31 发表
读读经典吧,即使和我一样半懂不懂,也有一些好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2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花暖,你是我另外一个自己。孩子稚气的声音,女人活泼的眼神,母亲慈悲的胸怀,一个女人完整的一生,一一经过它们,岁月完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2 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转智。唯识学目的,并非构建理论,而是通过思想的确立,引导众生解脱成佛。由具体的认识做为开悟方向的基础,直觉体悟超分别的智慧。所谓识假智真,相互非同,然因之关联。
简单知得一点。

[ 本帖最后由 烈火的轻云 于 2009-5-2 18:03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6 2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烈火的轻云 于 2009-5-2 18:01 发表
唯识转智。唯识学目的,并非构建理论,而是通过思想的确立,引导众生解脱成佛。由具体的认识做为开悟方向的基础,直觉体悟超分别的智慧。所谓识假智真,相互非同,然因之关联。
简单知得一点。

谢谢烈火的轻云。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5-7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其中一部分,古汉语我有些读不懂,太深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2 20: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韵雅 于 2009-5-7 10:57 发表
欣赏了其中一部分,古汉语我有些读不懂,太深奥


谢谢韵雅。古汉语我也是一知半解的。

问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5-13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谢尔谢尼耶夫》第五章

       终于读完了蒲宁的中篇小说《谢尔谢尼耶夫的一生》,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写到丽卡的死亡,故事戛然而止。最后一段很精彩:
   
  “不久前我梦见了她,这是在我失去她后漫长生活中唯一的一次。在梦中,她的年纪和我们共同生活、共度青春的时期相仿佛,不过从脸上可以看出她的美貌已衰。她清瘦,身上穿着类似丧服的衣衫。我只模模糊糊地看见了她,然而心中却充满了那种强烈的爱和喜悦,感受到了那种肉体和心灵的接近,那是我从来没有从别的什么人身上体验过的。 ”

    第五章写谢尔谢尼耶夫和丽卡的交往。关闭电脑屏幕以后,是怎样一段爱情故事呢?竟然没有留下很深刻的印象。相遇,相爱,分手。对于本人,刻骨铭心,对于读者,始终记不起那些碎碎的细节。也许,并不是。只是在线读书的坏处,蜻蜓点水一般。

    这部小说最出色的地方,或者说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俄罗斯的乡村风景。那些土拨鼠和云雀,契尔纳夫斯克大道旁孤独而凄凉的白柳,我疑心,那个乌鸦还站在那棵白柳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读者。
   谢尔谢尼耶夫经常给丽卡念诗。
 “‘请把我的灵魂带到歌声嘹亮的远方,那儿的忧郁就象小树林上的月光!’”
  可她并不觉得感人。
  “是呀,写得好极了!”她舒适地躺在沙发上,两手托住腮帮。
    “‘就象小树林上的月光’呢?是费特写的吗?他总是过分喜欢描写大自然!”
 
  丽卡不明白为什么费特过分地描写大自然,所以,她不明白自然在谢尔谢尼耶夫心中的地位,不明白与大自然心心相印的孤独与快乐。我想她或许始终不真正地懂得谢尔谢尼耶夫。爱情本身与我们对爱情的看法之间判若天壤。

[ 本帖最后由 静听夜雨 于 2009-5-13 09:0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