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报》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常见问题回答论坛建设基本法案《诗歌报月刊》在线阅读
楼主: 静听夜雨

心灵驿站之疑义相与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15 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陌离欢 于 2009-4-15 13:28 发表

在我接触的英语当中,“nothing”才是正确的书写

是我敲错了,英语不行。我改过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5 1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5 13:55 发表

是我敲错了,英语不行。我改过来。

嗯,期待回答。我也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5 14:12 | 显示全部楼层
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时候,别人问他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他说了那句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7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的帖子

也喜欢印光大师的文字。有人说他的文字不高谈心性而全显妙心,不愧被弘一法师称为三百年来第一人。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你和我一样当属于第三种人。困而学之者,一个迷惘的人。只是这里学习的方法可能不大妥当。佛法,其实我们也可以不从方法论上去学习。所谓大法小根不能修,就是说的这个道理。
若对净土心生向往,则须专心念佛。若没有自信,信愿不够坚决,更不必选择哪一宗。佛教的本质是崇尚智慧。活着,尽可能清醒一点,是我们接触一点佛教文字的意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21:1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3 18:54 发表
读书的时候,我喜欢梅里美的小说和蒲宁的散文。


读了一点蒲宁的小说,过来聊聊。

文学像人生一样,人到中年,忽然发现处处是空白。蒲宁,几乎不知道这个人。我选择了一篇我觉得或者接近自传的小说《谢尔谢尼耶夫的一生》来读。我打算从这部小说中了解蒲宁,这也许一开始就是一个错误,相信文字,有时把文字和作者等同起来可能是错误的,因为文字中的人毕竟不是作者本身,但是我仍然喜欢这样的一些错误。认识一个灵魂,通过他的文字,作一次无言的沟通。

我读了第一部。无论生活怎样劳碌,人生怎样匆忙,我们总是禁不住频频回首,总是想起童年的卧室。谢尔谢尼耶夫无尽的忧伤和爱源于童年那被秋阳照耀的大房间,从朝南的窗口可以看到山坡上冷峭的光辉。顿河左岸,卡缅卡农庄,周围尽是穗粒累累的黑麦和燕麦,鹌鹑默默无语,一只小金虫陷在麦穗里,发出沉郁的嗡嗡声。人之初的记忆在一片原野中,我觉得没有比这样的记忆更美好了,仿佛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被月光照着和风吹着的感觉。他说这些最初的回忆是莫名其妙而且毫无价值的东西,然而正是这些植根在记忆深处的东西在浑沌的世界时时唤起我们心中那一缕不死的忧伤。
和幸福一样的忧伤,来自某一次发现对土拨鼠和云雀或者任何一个生灵怀抱莫名的爱恋与感动,在草木深深处,在寂静中,那是快乐的童年。读蒲宁的这部小说的第一部好像在读自己童年的忧伤,我觉得有的人、有的忧伤是与生俱来的。
看了第一部好像看到一个在大地中央苏醒过来的孩子。一个忧伤的孩子,而且很有一些宿慧的样子,他描写云雀和土拨鼠说“它们既不知道空间的召唤,也不知道时间的飞逝。而我那时却已经知道这一切了。”原野的深处该另有一番天地。
然后依次他的父亲、母亲、哥哥、妹妹和童年的玩伴一一登场亮相。他的完整的家,在格尔波夫尼卡,他们的家族是属于“那些在黑暗的时代渐行消失的世系”。他们的家族是“贵族,尽管它已经没落……”

然后我跳过中间四部,急急地去翻看最后一部,刚刚看了一点点,其中一段描写布谷鸟在夜莺欢乐的叫声中鸣叫非常好:
“布谷鸟不断地咕咕鸣叫,叫声从容不迫,但十分顽强,好象在这些夜莺的无谓的欢乐中,唯有它有理由表达自己的孤独和无家可归的哀愁。它的叫声忽远忽近,有时悲伤,有时古怪,在薄暮的树林间响起悠长的回声。我边走边听,后来开始计算,这布谷鸟给我预言了多少年,我还有多少东西不能理解呢?什么叫生活,爱情,离别,损失,回忆和希望……而布谷乌还在咕咕——咕咕地叫,向我预言一种遥遥无期的东西。但在这遥遥无期的东西里蕴藏着什么呢?在周围一切神秘莫测和冷漠当中甚至还有一种可怕的东西。”

我想这大概是一部诉说乡愁的小说,也许蒲宁,是一个忧伤的人,一个对人生和生养他的土地怀抱不尽乡愁的人。这些只是大胆的假设,还待小心求证。其实对早有定论的大家,完全可以换另外的读书方法。

[ 本帖最后由 静听夜雨 于 2009-4-17 21:3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8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静听夜雨 于 2009-4-13 17:57 发表
最近看了一些张爱玲的文章,也看了胡兰成《山河岁月》的一部分。前两天在网上看许子东教授讲张爱玲,讲到胡兰成时许教授有些气愤的样子,好玩极了。这个话题比较娱乐和休闲一些。


胡兰成的文字极好,也算有情调。只可惜人品。他在《山河岁月》第一章《桃花》的最后一句说自己“我不但对于故乡是荡
子,对于岁月亦是荡子”用他自己的话来评论他自己,现在看来是中肯的。

[ 本帖最后由 禅房花暖 于 2009-4-18 16:42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4 11:09 发表
或者谈谈飞雪君曾经说过的老子也行。
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二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哲学范畴的东西,希望能听到踏雪和飞雪来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6:5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柯默默 于 2009-4-14 19:28 发表
进来做旁听生。

和默默一起听。也希望默默踊跃发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周飞雪 于 2009-4-15 09:09 发表
还是上大学时读过的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真的还想回归到那个时候,真想重温经典,还想读读童谣,请找迎风兄找来些读读吧,感觉自己越活越退步了,哈哈。
老子的道德经也是前一段晚上没事翻着读些,不 ...


听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6:5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5 11:26 发表
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时候说了一句话:nothing but my heart
古老的中国到底有什么东西让他这样说呢,我一直都有些迷惑。请教各位。


泰戈尔来中国的时候,正是徐志摩、林徽因等诗人光彩照人的时候。看过他们和泰戈尔的合影。林徽因漂亮极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陌离欢 于 2009-4-15 13:14 发表

noshing but my heart ??
nothing but my heart??


呵呵,出现笔误了吧。我也经常出现笔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5 13:55 发表

是我敲错了,英语不行。我改过来。

英语不行,哪儿不行到连nothing也拼错呢,踏雪过谦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踏雪迎风 于 2009-4-15 14:12 发表
泰戈尔离开中国的时候,别人问他有没有落下什么东西,他说了那句话。

能在网上找到这段典故吗?想听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9 10:49 | 显示全部楼层
今天读到一文,有种颠覆我们的哲学思想唯物主义哈。

       这次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实质的确是精神的危机和信仰的危机。在危机中,信心的确比黄金更重要,但信心的基础是诚实,是信赖。越是处在欺骗的环境中,大家就越没有信心。试想,如果我们的食物中还有许多的三聚氰氨,如果我们身边还隐藏着许多兼职的,专职的,间接的和直接的麦道夫欺骗着我们,我们的信心如何再建立起来?诚实、关爱、负责任……这些精神品质是全社会财富的基础,失去这些基础,物质财富就像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难以持续。



  精神品质是如此的重要,但在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环境中去谈爱,强调诚实,常常会显得可笑、幼稚。一般人认为这些是小学生才谈论和学习的问题,甚至会有人斥之为伪君子,讲大话,或者另有其它目的。也确有人想利用物质世界的原则去促进精神品质的进步,但常常显得力不从心,有劲使不上。物质和精神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精神世界统领着物质世界。其实,世界的本质不是我们过去所学的物质决定精神,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规律,精神世界有精神世界的法则,如果用物质世界的手段去解决精神世界的问题,就如同用尺子去量温度,也如同用温度计去称重量一样的不可能。精神品质提高的基础是信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9-4-19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再看看那些不断在电脑前面利用金融衍生产品制造泡沫的人,他们是麦道夫欺骗案的翻版。与麦道夫相比,他们使用的是间接骗术。在他们的手中,没有生产一粒粮食,没有开采一滴石油,没有建设一间房子,没有为社会增加任何财富,只是在不断制造泡沫,用这些假财富换取别的国家、别的公司、别的人们创造的真正的财富。这种做法的性质实际上和麦道夫是一样的,只是麦道夫的手段是直接的、赤裸裸的,而他们的手段是间接的,带有遮盖性的而已。不管是间接还是直接,这些做法都是违背基本常识的事情,而恰恰是好多基本常识被社会和人们遗忘了,所以他们还是这样在欺骗,并且在长期地欺骗。
    麦道夫骗钱的手段主要是做假财务报表,按照这些假财务报表去分红去交税,再拿这些假的财务报表去骗钱。今天又有多少公司,包括一些上市公司在做假的财务报表,在欺骗股民,欺骗监管机构。与麦道夫相比,这些企业的管理者不过是间接的、兼职的麦道夫。麦道夫是不干业务,只是靠做假帐骗钱,而这些公司在做自己业务的同时,与麦道夫一样也顺便做假报表骗钱;或者更严重的,他们在做假报表骗钱的同时,顺便做一些其他业务。在我们的市场中,还有多少个伯纳德.麦道夫呢,如果没有这样的金融危机,这些直接的、间接的麦道夫还在欺骗着,我们的社会何时才能进步?

今天周日读到这一文,可以解释心中的郁结,也说出了现实中的大实话,那些如梗在喉的痛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0-9 03:03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