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3-3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访谈经典语录:
1、你的诗歌有女性诗歌不多见的骨感美和深刻性,但也有普遍的疼痛感,请问你是如何实现自己的写作特色的?
我想你说的诗歌的骨感美即是诗歌语言的凝练.而深刻即为诗歌语言内蕴的丰满性.这两点我在写诗过程当中是注意的.诗歌语言的凝练我想每个写诗的人都应该注意这一点,但凝练不等于只剩下枝条而无汁液支撑它的生命力.而这里的汁液应该是作者要表达的内在个性情怀,它应该是真实而饱满的.这样才会让一首诗即保证有血有肉又不至于臃肿.所以在讲究凝练的同时也要增加语言中所要表达情感的弹性,过于骨感会损伤诗意或者诗歌的立体感.从而失去抵达读者的方向.至于深刻性,,我觉得深刻不等于晦涩,这个应该严格区分开.深刻应该是保持着诗歌文本留给读者回味的空间,所谓余音绕梁.它如一种缓慢入心的针剂.唤醒你,触动你.至于你所说的疼痛感,我想诗人都是个性孤独的.这种孤独派生出来的痛感一个是来自于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个是来自于对社会和时代的悲悯.虽然如此,这种情感体验有时反映了一种人类的共性.我不是故做痛苦状,我想每个真正写诗的人写出的文字都是源于内心的真实感受,生命中痛的体验我想也是一种刻骨的人生财富.所以呈现它,接受它,用文字舒缓它,这种方式对我们自身也是有好处的.我常对朋友说,诗歌是唯一忠实地听我倾诉的一个的朋友.
2、哪些诗人的作品在你的写作历程中产生过影响?
这个只能说一下我喜欢的诗人作品.我读西方诗歌多些,因为我喜欢西诗中语言的自然呈现和文字背后隐藏的心里期待和鲜活的生命场景。国外的喜欢里尔克,圣琼帕斯,希尼,博尔赫斯,扎加耶夫斯基,埃乌热尼奥•德•安德拉德,甚至尼采的一些哲学文章我也会去看。国内的诗人我喜欢西川,于坚,女诗人喜欢翟永明和虹影。我想生活体验才是诗歌情感的来源地。而广泛的阅读可以帮助你如何有最好的诗歌语言形式表达出你要表达的东西来。二者不应该是脱离的。
3、认为“向内”的诗歌的前景在哪里?是不是向内的诗歌最终是向虚无?
诗歌的写作方式现在正在趋于多元化,哪一种更好,向内还是向外,应该说是没有特定标准的。向内只要不是走进死胡同就可以,所谓能进能出。这样最终不是虚无而是找到一片更广阔的天地。
4、认为你的诗歌与众不同在哪里?如何超越自己?
每个人的诗歌都有自己的个性。我想我写作的时候不是为写诗而写,而是为内心所写。这是最重要的,因为诗中多有意象使用,所以有的读者不能完全理解这很正常。每种风格的诗都有自己的阅读群。突破自己是在坚持自我个性的同时不断的提升自己。我的诗歌比较短小,以后想试着写些长一点的诗,并不是想赶什么潮流,是想拓展一下自己的笔锋也算是对自己的一个挑战暂时只在计划中。呵呵
5、悟性对写作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悟性对一个诗人来说非常重要,就比如一个人的天赋一样,同样努力的条件下,悟性高的人也许提高得更快些。而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又与其它体裁不一样,悟性占很大比重,我觉得。那夜,所有的暗影开成了花朵。
6
读你的诗歌总能遇见新颖而巧妙的词组表达你复杂的含蓄的情与境,那么你认为语言的秘密究竟如何寻找?
探索语言的秘密是不是诗人的终极使命?
多阅读会增加语言驾驭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即要找到合适的语言也要把这这些语言巧妙的衔接组织起来为你写作所需。这是个很重要也是很艰苦的过程。
探索语言的秘密不是诗人终极极使命,却是一首好诗形成的必经之路。
7、答蓝色手枪:
在这里看到手枪真诚的话语,非常开心.你这么细致地读我的诗,并且能真正的找到它的出入口.很难得.
你提到"风格的极致化冲淡了真切性。"这一点我可以简单说一下,不知道你说的极致性是不是说诗歌过于唯美会失去它的真实感觉.诗歌作品是会有这样的情况的,但就我个人而言,我很少注重词语的华美,因为它会覆盖住词语所要表达的人性的生命气息.甚至我不是个特别注重技巧的人,技巧会使诗歌变得拘谨,生硬.缺乏生动性和活力.但这不是说我对待诗歌是过于随意的,我很注重诗歌语言的选择.当恰当的语言与写作主体的情感达到一致时,一首诗才会真实的完美的诞生.至于真实性,是非常必要的,昨天我还和一个朋友谈论某个人的诗,他说那个人的诗写很"真".我承认确实不假.但是再真再打动人甚至感动得让你哭,但是他若不会用合适的诗歌语言来表达这种真情实感,它就不是诗,不过是在说话而已.诸如这类现象在阅读诗歌时会经常遇到.什么是好的诗歌,我认为是,优秀的诗歌语言,{这里的优秀当然不是指词语的华美,而是恰当的语言结构)加上真实的情感体验.前者是诗歌的躯体,后者是诗歌的灵魂.否则出来的东西或者是一个花瓶,或者是用词语修筑的一个空房子.
8、生命中,美的本质是绝望的,因为它太脆弱太短暂,可我们仍不放弃希望,所以有了诗歌,有了艺术。但这也导致了一个问题,尤其表现在现代诗的发展现状上,那即是:诗歌中的我们容易顾影自怜,换句话说——酸。这点怎样较好地解决?
天蓝好有趣,提到了这个"酸”字。大凡提到文人都会想到这个“酸”字,提到诗人可能会想到“穷酸”。呵呵。
你提到在诗歌中我们常会顾影自怜,确切一点说文字中个人情绪过浓。或者囿于自身的局部情感空间从而限制了诗歌内涵的广度和深度。这个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很多写作者初期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但这并不可怕,我想诗歌的本源应该是需要情的。无情怎么会有感。大情感是小情感的聚集和释放,但不能平铺泛滥的释放,应该在情绪饱满的基础上使之升华或者提炼。抒情要抒到位,这里面应该是有个“度”,过和不及都不会有好效果。诗歌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体裁而被称为艺术,因为它具备与其它艺术一样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体验。诗歌应该是语言艺术的精髓。那么如何能从小情绪中进入到大视野大领域,这需要写作者具备对事物或事件敏锐的观察力,鉴赏力,判断力和领悟力。而且还要具备整合个人情感提炼共性共识的能力,我想诗歌写作应该是一种冷性写作,这里的冷性不是指冷淡,冷漠无情,是指冷静,内敛的一种思维叙述方式。这种表达方式之下其实隐藏着更深沉的更激烈的情感的。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会逐渐渗入到他的心灵里。另外要尽量写自己熟知的物象,这样才会更真实的触摸,更真实地呈现。还要多角度多领域的使诗歌题材与现实接触,与世界和人群融合,逐渐从自我转向他我,再转成大我。这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总之尽可能的拓宽自身的写作视野,尽可能的提高自己对人类共性的认识,我们就会慢慢的脱离开自我情绪的小圈子。但是切忌不要因为要写所谓大的东西,导致诗歌结构出现空洞化,虚拟化,想象化,这是一个很严重的误区。
9.听说你是教书的?如果是或者不是,你都想请您问答:教书与写诗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在现实中你是怎么把握和转换这两角色的?之间有什么影响?作为一名教师,你最想给孩子的是什么?作为一个诗人,你最想给孩子的是什么?
教书与写诗的共同地方我认为是,一定要先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不具备完善的良性的品格的人.既教不出好学生,也写不出真性情的诗歌来,因为我们说言为心.一个有不良的道德和品质倾向的人,不可能让人尊重他,也不可能写出与他品质相异的精彩文字.这个道理应该大家都能懂得.
在现实中,我一般情况是教书第一位,因为谁也不能饿着肚子去吟诗.空闲的时候就会多看看书,自从开始写作后,还特意买了个书柜,因为发现书突然多了起来,呵呵.这两件事没什么太大的联系,各自有不同的乐趣所在.老师很辛苦,学生很操心,但跟他们交流有时也很开心.他们会让我感觉到生命的活力.写诗是我独自面对自己面对世界面对社会的思考时间.更安静些.独处有独处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份愉悦.
作为一个老师,我最想给孩子们的是良好的人格形象,正确的精神指向.告诉他们要懂得对生命的热爱,尊重,对生活的宽容,承受,对自己的欣赏和自信.
最后,我倒不认为我是诗人,我只是写诗的人而已.我想说的是,诗歌无力改变时代,但它会是一个时代的代言者.把你的忧思记录下来,无论对自己还是对这个社会,它始终会有存在的价值的.
10.一个写诗的人,他不读一本诗集,不读一本诗论,不读一个诗人,不写一首诗,你认为他在做什么?(脑筋急转弯 )他准备不依照别人,用自已的生活和思想写作和诠释诗歌,你将怎么的奉劝他?
他读了两本诗集,读了三本诗论,还;还读了四个诗人然后写了五首诗,呵呵,一个小朋友告诉我的,呵呵.
我支持他.
11.有很多成长出来的诗人,都以其生活的地域并抒写它而知名,您认为这说明了什么?假如要你选择地域,你选择什么地方?
里尔克曾经说过,写诗要写自己熟悉的事物,生活的地域你最熟悉的所以你更有发言权.这个问题在其它诗友提问中回答了一些.这里不再多做解释了.我生在北方,写北方的多些.因为每天都会看到,感知到身边事物的变化.当然如果临时到异地也会产生一些瞬间的异域感觉,也可以随时表达出来 .
12.才艺和责任不是单独存在的.您认为当今诗人的责任是什么?在一首具体的诗歌里,你感到过责任没?你的责任是什么?
现在对于诗人的责任这个问题还没有什么太一致的看法.我认为诗人应该关注现实,呈现现实,当然你改变不了现实,但不应该视而不见,这不符合做为人类群体一员却脱离群体的原则.一个真正的诗人,是应该具备最起码的人性的悲悯情怀的.否则它的诗,也不会有号召力和生命力也不会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同一个国家里,所以会看见遇见一些社会存在的各种各样问题,诗人更敏感更有表达的欲望.我写现实题材的诗不多,但也写过.比如,汶川地震时写过<恶之花>.加沙战争时写过<大寒>.我想诗人的责任是尽力的用文字来捍卫自身的良知。
13、读您的诗歌总有一种无以言表的氛围围绕着我,让我欲罢不能。请问雨晗,这种氛围或称之为意境是与您自身的生活阅历息息相关还是与您的自身文化修养有关,哪方面占得多一些?
问好国福!谢谢你对我文字的喜爱.对于诗歌为读者提供的语境,我想既与生活阅历密不可分也与自身的文化素养有关。二者的关系应该不分上下相辅相成的,生活阅历形成诗歌的骨肉,文化素养的高低可以体现在你对诗歌整体结构的把握和反映上。二者缺一不可。
14、读您的诗歌首先惊讶与你的文字语言,总能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新鲜感,请您说一下这个一直令我头疼的问题你是怎样克服并解决的?
诗歌写作很避讳词语的重复使用,但并不能为了词语的陌生感而随意堆砌生硬的意象用语。很多时候很朴素的语言组合到一起后会产生意想不到的阅读效果。每个写作者都有不同的写作方式,有的人以情感作为切入点,有的以词语作为切入点,有的以意境做为切入点,有的以客观实体作为切入点,无论哪一种切入都应该具备一定的思维基础。在你完善了最清晰的情感脉络之后,选择最能展示它们的语言,这种语言应该最大限度的表述,延伸,触摸,抵达你所要呈现的内容。这就是最佳的语言。
15、有不少写诗歌的人刚刚开始的时候都会急于求成,请问您是怎样使自己沉静下来安静的写作的,有什么秘诀吗?
当你为写诗而写的时候,你永远都是失败的。当你为自己的内心写作时,虽然不能称失败与否,至少你会慢慢到达你想要的那个领域。我写博客时,并不是每天都更新,当我的内心有所需,想要表达时,我才去写去倾诉。人生活在社会里,常会受到外界干扰无法让自己安静或者保持很好的心态,这很正常,我会停下来,看书,听音乐,或者在辽阔的乡野,用自然的明净平复自己喧嚣的情绪。我会慢慢地借着月光而不是过于灼热的阳光。让自己走回来。然后迎接一次新的黎明。
16、每个写诗歌的人都会经历创作的低谷或叫做阵痛期,请问您是怎样度过这段令人痛苦不堪的阶段并且能让自己的写作状态迅速恢复到最佳呢?
我经历过,在我07年的时候,有一段日子我很烦躁,与朋友一起写诗,我缺乏信心。虽然那时也有很多人喜欢我的诗。那个朋友说我缺少方向,让我向大方向走。我当时非常迷茫,这种迷茫略带着一丝痛楚。我称之为瓶颈期。隔了几天后,我写了一首诗,这首诗反映了我当时的一种非常强烈的心境,就是那首《未完成》附在下面
<未完成>
1.
请磨掉我呈现的坚硬和高傲
只在沙漠里开花
你的骆驼刺.疼么,不忍看的白
接近幸福.接近绝望
那么深的醉.悬置的红
最毒的光线
2.
让我走吧,带着足够的盐
用它们喂养马匹,喂养容易失效的意志
亲爱的影子,别只在夜里俘获我
我躺卧的干柴有些潮湿
这个春天,总有太多的坚守
流离失所,溃不成军
3.
我会接受这刀锋上的凉
让存在更加清晰,你推不动石头
不能成为我的王者,看得见么
我的骨节里埋着虚无主义,埋着一千次的
倒退,沦落,和毁灭
我与沉默已完成对话,它留下最后的预言
不必说出
(2007.5.15)
这首诗其实是在一种充满激情充满自我痛楚的背景下写的.至今读来当时的感觉还依然可见.后来我继续写着,在某一天我写下另一首诗<收藏>时,这个朋友对我说,就这样写下去吧,你会走得更远的.附
<收藏>
你在很远的地方,很远
"木棉花,我看不见你."
我也看不见你眼前的烛光
谢了.空瓶子里装着不痛不痒的仲夏
蝴蝶还在打转
我刚刚动身,宝贝,我刚刚开始
为一次成长做好准备
折叠好碎花丝巾,学会对陌生人
一次次说着感谢
2007.7.28
所以我想说的是,每个写作的人都会遇到束缚自己前行的障碍,有的是外界的,有的是自身的,不必惊慌,慢慢地度过它,终会有一天会柳暗花明的.
17、很喜欢你的诗歌,独特的“雨晗体”:简约、空濛、蕴藉、知性。你的诗歌以意象推动诗歌,请你谈下这种写法的心得。
我想一个人的文字在某种程度上是反映了一个人的性格的,我是个内向而不喜欢直接表达的人,所以写文字的时候直接的很激烈的倾泻般的抒情方式运用得较少,只在极特别情绪剧烈起伏的时候会表现出来。诗歌风格我喜欢简洁内敛,含蓄,有一定回味余地的作品。不管它是意象派还是口语诗。只要读之有味,能打动我,我就很喜欢,所以在自己的写作中也是这种方向和形式。意象的选取是个大问题,我写诗的时候通常是在思维中会有一个场景的。然后借以适当的意象来表达。纯抒情诗意象用得少,因为情绪更饱满会抵消词语表象的作用。其它题材的我会力求选用的意象不过于艰涩难懂,通常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而迸发出来的语言。我一向崇尚诗歌的天然形成,至少大致轮廓的构成是这样的,然后再做一定的修改和完善,就会完成一件好的作品。
18、看你的诗总想起“练字”,请才女谈下练字的秘籍。
写完诗后通常要读很多次来体验诗歌的语感。然后适当修改,去掉一些枝蔓和不必要的叙述,最后达到既简洁又能很好的表现诗歌内涵的程度。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没做修改的文字通常没有,我也不会直接发出来。有的甚至很久之后再读时我仍然会改动,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19、作为现实中的诗人,如何在从现实生活中吸取创作题材?
现实中我是个感性的人,写作时理性的成分多些,可能这与我学理科有关系。现实的感性有利于你对物象的变迁产生众多的直觉感受,这是丰富诗歌写作情感的有利途径。我会注重很多的生活经验,在写作的时候提取出来。经过加工形成诗歌。脱离现实,脱离真实的个性经验,很难写出真正的诗歌来。
20、现在诗坛两大明显分野:唯美抒情派的意象诗和现实写实派的口语诗。意象诗,强调技术,反映社会现实隔靴搔痒,容易沦为“伪抒情”和文字游戏,而口语诗,强调现实,容易流于口水或流水账,我探索把口语与意象两者结合起来,创造新的诗歌语言形态。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好。对于意象诗,强调技术,反映社会现实隔靴搔痒,容易沦为“伪抒情”和文字游戏。这种现象是存在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意象诗都是这样。如果认为文字游戏,造词术就是写意象诗的话,这是很可笑可悲的。这是一个误区。我说过,诗歌是用暗示的方式呈现语言秘密的过程,其实这已经说明了我对意象诗的看法。意象诗只是用一些喻体来表现事物内核的一种方式而已,不必把它神秘化。真正的意象诗与一些用晦涩词语搭建的分层文字是截然不同的。这个你应该能明白了。
口语诗,强调现实,容易流于口水或流水账,这也是存在的,我们说,“口语诗”其实就是说话,但说话不能就是口语诗,什么样的说话能被称为口语诗?我认为读之有味的东西就是最好的。如果读来读去从头到尾,你没尝出咸淡来,你会是什么感受。赵丽华的诗很多是口语化的。也非常好。如她的《爱情》这首诗我读过第一次就非常喜欢而且印象极深刻。
《爱情》
赵丽华
当我不写爱情诗的时候
我的爱情已经熟透了
当我不再矫情、抱怨或假装清高地炫耀拒绝
当我从来不提“爱情 ”这两个字,只当它根本不存在
实际上它已经像度过漫长雨季的葡萄
躲在不为人知的绿荫中,脱却了酸涩
这种口语诗很适合大众阅读。我们说意诗有时阅读人群会少些,但它的存在价值和艺术魅力是永远存在的。无论是意象诗,还是口语诗,我想只要是用诗性的语言打动了读者,它就是优秀的诗歌。
至于你说的意象与口语相结合的写法,可做探索的。
21、较长的诗歌该怎样写呢?是不是先有了一个完整的框架,再依次建筑每一个章节呢?还是说灵感仅给了你一句话、一个标题,就可洋洋万言,一挥而就呢?如属前者,那么每一首诗歌都浸透汗水吧?如属后者,那是灵性和超人的才气了。
关于长诗也有不同的类别.有的属于大叙事类的,有的属于系列诗歌.也就是每首诗歌独立但同整个诗歌主题有内在的线来牵系.我想我的诗歌属于后一种类型.通常我写系列时并没有什么现成的框架.通常是突然想到一个题目,然后就开始了.至于写到哪结束,要顺应着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发展来决定.<致安的十四首>写的时候气息很顺畅,我记得那段时间自己处于非常安静的状态.突然想对一个人倾诉些内心的东西.这里不但有对人性情感的体验感触,也有对人世的冷暖现实的纷繁无奈的一种呈现和表达,很多时候,面对现实我们会感觉无力的.但我们不能完全把这种思想压迫在自己的灵魂里会让自己窒息的.,所以你要倾诉,当然你要寻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接纳你的对象.安,是谁,没人知道,他是我理想中的一个人物.一个在任何时候都愿意聆听我,都愿意抚慰我,都愿意指引我甚至宽容我,忍受我的一个理想的人物.这个人物确定后我就开始一发而不可收地写下去了.所以我想说的是,长诗的好处在于你的感情可以恣意流淌,它会用语言这种特殊的载体把你带至万物万象的深处和远处,它会让你的灵魂完成一次痛快淋漓地远游.从而让你接受一次内心的洗礼.至于你说的第一种方式,我觉得那样的写作方式会使诗歌很拘谨而不开阔,既制约了你的思想也显得很刻意.
22、你是怎么把理性和感性糅合到最佳状态的?我试图找到它们之间的熔点,可我刚刚上路,而你已在彼岸。
我想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感性是诗歌的血肉,理性是诗歌的骨架.有感而发的文字才会让人感觉到它的呼吸,才能让他呈现出文字中的生命气息,从而才能感动自己感染读者.这是最基本的.但是不能说泛滥的,任意的抒情就行了,这里更重要的一步在于如何用适合的诗歌语言完善你的抒情结构.使你的抒情到达一个最佳点上,有时我们说写诗要注意"藏",当然不是埋藏,而应该是蕴藏.要懂得节制,使诗歌文本保持内在的张力和质感.过于泛滥会失去回味的余地,过于隐藏会流于晦涩,所以要掌握好这个度.至于如何能做到更好,这在于作者的写法能力了.不断的尝试和感悟,慢慢就会熟练的.
[ 本帖最后由 周飞雪 于 2009-3-27 12:22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