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使用道具 举报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35 发表 其实,万物之理寓于事物的真实性上,我想,我们只要把真实的东西呈现出来,比如真实的情感,真实的状态,真实的故事等等呈现出来,他人自由自己的评的。真理本就存在,何必要自己把真理说出来? ——————你再 ...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7:39 发表 我再次强调史诗和论史的区别。
原帖由 天放 于 2012-5-21 18:42 发表 这种想法我理解,真实性往往涵盖了真理性。这个没什么,可以不管。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2-5-21 18:02 发表 这种诗不好写,一不留神,就会站在别处,而非融入。 天放兄的语言我很喜欢,但有些地方的确有直接说教之感,那样就硬了。毕竟是长诗,一致性的把握很难。可能需要作者自己再三斟酌,修改。 还有,前面的序言长了,我认为可以省掉一些。后面更放松些,反而让观者有了思考的余地。更易引起共鸣。 确如晓钟所说,红颜如今成了修身之地了,嘻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8:06 发表 我举个例子,比如我说匈奴人的野蛮性,我不会去评论他的野蛮的,我是以事件、人物和情景形成人们对匈奴作为蛮族的感性体认。而你的写作是论史,不浮现历史的具体场景情节,你浮现的是被你所认知的历史的“理”,或它的对象化。那么我们分开史诗和论史的区别,它们各自追求的东西都不一样的。论史诗在论点的新颖和深刻,并直接给出。而史诗呢,着重于历史艺术事件的银幕。所以史诗的写作和小说比较靠近,只不过语言的要求不一样,但二者都非常顾忌把总的写作精神直接给出,需要阅读用完全部艺术鉴赏的历时性,才能得到作者在文本故事性中,所设置的最后创作思想。实际我们现在也没多少人能读懂到荷马编撰《伊里亚特》和《奥得塞》的心思,文本也没有荷马为什么要写这两个故事,人们只知道有这个故事。但我相信这两本书放在历史的当下,人们是懂的并有着强烈的共鸣,只不过岁月尘封了它们。如果不从“史”的角度去看待你和晓钟的分歧,实际你们的分歧会转为审美形态上区分,即“有我”和“无我”之分。
原帖由 淡若春天 于 2012-5-21 18:41 发表 哈哈,讲到今天吃的黄焖还是油炸。
原帖由 夏日的果 于 2012-5-21 18:47 发表 所以我知道你的写法和我差不多,在审美形态上都是论的“有我”的气韵写法。但在史诗和小说中,我就不这么干了,“真实性往往涵盖了真理性”,这句话说得漂亮,要收入我的表达中。
原帖由 海岳 于 2012-5-21 23:14 发表 序可独立出来,成为一首好诗。欣赏,问好天放兄。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查看 »
微信扫一扫,加入诗歌报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诗歌报 ( 沪ICP备05009012号-2 )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1156号
GMT+8, 2025-11-19 1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